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_尹保江
- 格式:pdf
- 大小:197.33 KB
- 文档页数:6
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以某多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计算的手段,基于弹性位移谱计算建筑结构在小震、中震和大震条件下的侧向位移、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地震力和层间剪力,研究各指标参数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地震条件下,随着楼层的增加,结构的侧移呈现非线性增加,地震力不断增加,而层间剪力则不断减小;在同一楼层条件下,结构的侧移、地震力和层间剪力均按照小震、中震和大震的顺序逐步增加,且从中震至大震的侧移增量远大于从小震至中震的侧移增量;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按小震、中震和大震逐步增加;对于小震条件,中震条件下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增加1.75倍,在大震条件下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增加9.99倍。
关键词:弹塑性位移谱;建筑工程;结构抗震;侧移;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0 引言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2]。
弹塑性位移谱是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经历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产生的位移响应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弹塑性位移谱可以作为结构抗震设计的依据,为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其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设计方案的结构弹塑性位移谱特征,可以评估其抗震性能的优劣,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此外,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还可以促进抗震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
通过对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可以了解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机制,为结构的抗震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
通过对地震波的模拟和测试,研究者们确定了不同类型和等级地震波对结构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5]。
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能力的方法。
弹塑性结构分析能够提供关于结构在弹性和塑性阶段的响应特性、临界变形和破坏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工程设计、抗震设计和结构安全评估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进行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首先需要确定地震荷载的参数,包括地震波的加速度谱和地震波的平面波或垂直波等。
然后,需要对结构进行建模,将结构划分为一个或多个有限元单元,并定义每个单元的建模参数,包括材料性质、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等。
在进行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通常采用动力时程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结构的动力方程和地震动力学原理,通过求解结构动力响应的历时过程,得到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
为了实现弹塑性分析,需要考虑结构材料的非线性行为,包括弹性模量的变化、屈服强度的削减和拉伸-压缩非对称等因素。
在进行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输入地震波的选择:选择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地震波,考虑到地震波的方向性、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等因素。
2.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是非线性分析的关键,需要选择合适的本构模型,如弹塑性材料模型、混凝土损伤模型或钢材的拉伸屈服-塑性模型等。
3.非线性分析方法的选择:弹塑性结构分析可以采用塑性铰模型、强度折减模型或塑性分段模型等方法。
选择合适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模拟结构的非线性行为。
4.结构的边界条件和约束: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准确地定义结构的边界条件和约束,以保证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通过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可以获得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进而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对于工程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其设计更加抗震可靠的建筑结构,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冲击载荷下弹塑性结构的拓扑优化及其响应》篇一一、引言在工程结构设计与应用中,面对各种冲击载荷下的稳定性与性能问题,结构的弹塑性特性成为了重要考虑因素。
尤其在当前工程实际中,如何有效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同时保持结构的强度与韧性成为了关键课题。
本篇论文主要针对冲击载荷下弹塑性结构的拓扑优化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结构响应和优化效果。
二、弹塑性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特性弹塑性结构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结构材料在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之间转换的构件。
在冲击载荷下,弹塑性结构能够通过塑性变形吸收能量,从而保护结构免受破坏。
然而,这种结构的响应过程复杂,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优化设计。
三、冲击载荷下的结构响应冲击载荷具有短暂而高强度的特点,使得结构迅速产生强烈的响应。
为了理解结构的动态行为和反应,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应力分布、位移变化以及能量吸收等关键参数。
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我们可以得到结构在冲击过程中的详细响应过程。
四、弹塑性结构的拓扑优化方法拓扑优化是一种有效的结构设计方法,通过改变结构的连接方式、材料分布等来达到优化目标。
在冲击载荷下,我们主要关注结构的承载能力、能量吸收能力和稳定性等指标。
因此,我们的优化目标是在满足这些指标的前提下,寻求最优的材料分布和结构形式。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结构的拓扑结构、单元的尺寸和形状等参数来实现优化。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结构的制造工艺、材料性能等因素,确保优化后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五、拓扑优化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拓扑优化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我们模拟了不同拓扑结构在冲击载荷下的响应过程,分析了其应力分布、位移变化等关键参数。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验室条件下的冲击试验,通过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拓扑优化的有效性。
六、优化后的结构响应分析经过拓扑优化后,结构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位移刚塑性计算方法杨 永 兴(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运城有限公司,山西 运城 044000)摘 要: 研究分析了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采用刚塑性模型与弹塑性模型计算结构最大塑性位移的差别,结果表明可以利用刚塑性模型来计算结构的最大塑性位移,提出了一种能计算建筑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最大塑性位移的刚塑性位移谱法,并通过实例把计 算结果与弹塑性时程法做了比较,二者虽然具有差别但符合要求,同时还计算绘制了刚塑性反应谱。
关键词: 弹塑性时程法,刚塑性反应谱,弹塑性模型,刚塑性模型中图分类号: T U313. 3 文献标识码:A 当满足式( 4) 时体系处于塑性阶段,运动方程为式(5) : 0 引言结构的性能以及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与结构的位移 有着直接的联系,当施加荷载使结构的某些部位产生塑性变形, 经过多次重复后导致结构的塑性积累损伤破坏。
结构在强烈地 震的作用下进入塑性阶段,必须具备承受较大的塑性位移的能 力,通过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的能量,以符合“大震不倒”的要求。
因此,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塑性分析十分必要。
然而,结构的塑性分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非线性过程。
通常,结构被假定为 弹塑性模型。
本文研究表明地震越强烈,在结构总的位移中塑性位移所占的比例越大,弹性位移可以忽略,可以用刚塑性模型计算结构的位移。
1 弹塑性与刚塑性响应的比较刚塑性模型常用来描述在静载作用下产生较大塑性变形的 结构性能。
通常认为利用刚塑性模型进行结构动力分析会不能 研究共振。
然而,本文研究表明微小的塑性变形也会破坏共振。
对于单自由度体系,受到简谐动力荷载 F s i n θt 的激励,若阻尼比ξ = 0. 05,F / F y 约为 0. 1 时,如图 1 所示结构进入塑性阶段,位移 幅值急剧下降,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不会产生共振现象,随着 简谐力幅值与屈服力的比值增加,弹塑性计算的位移幅值趋近于 刚塑性计算的幅值,因此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可以采用刚塑性模型 来计算结构的塑性位移。
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一、本文概述《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水平地震作用对桩—土—上部结构体系的影响,并详细分析了这一复杂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理解地震时桩—土—上部结构体系的动态行为,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体系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接着,文章对桩—土—上部结构体系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桩土相互作用、地震波的传播与散射、结构的动力响应等方面。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桩—土—上部结构体系的动态响应过程,得到了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和破坏模式。
同时,结合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文总结了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文章强调了在实际工程中应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合理设计抗震结构,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桩—土—上部结构体系抗震设计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出贡献。
二、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桩—土—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动力学问题,涉及到地震波传播、土壤动力学、结构动力学等多个领域。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土壤对桩的约束和桩对土壤的支撑形成了相互作用力,这些力通过桩传递到上部结构,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动力响应。
桩—土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土的动力学特性和桩土之间的接触关系。
土壤在地震作用下的行为受到其本身的物理特性(如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和动力特性(如阻尼比、剪切波速等)的影响。
关键词: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结构恢复力模型、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法;承载力谱、地震需求谱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必要性在强震作用下,结构或结构单元(结构的一部分,一个楼层或一个构件)会超出弹性变形范围,进入塑性阶段工作。
这时结构或结构单元的刚度特性会发生明显变化(刚度降低),阻尼特性也会有所改变。
显然,结构刚度的降低一般会引起变形的加剧,进而影响到结构的正常使用,或者进一步严重破坏甚至倒塌,这样是不符合设计要求的。
从地震动角度考虑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问题,除了地震动强度的影响外,地震动的频谱以及地震动的持时对结构的反应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结构固有振动频率这一概念原则上对应于弹性变形阶段。
结构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只能有一种称为暂态频率或暂态周期的概念。
这是由于结构在某一塑性加载阶段工作时,即使是在简谐激励下,也不能完成一个整周期的振动;而在某一塑性卸载阶段工作时,由于结构实际上是多单元体系,各结构单元工作状态的变化是频繁的,在地震作用下会不时处于不同的阶段工作,所以结构完成一个整周期振动的机会不多。
但不管怎样,从整体上看问题,结构在反应的某一阶段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刚度和大致的频率。
所以从动力放大效应这一角度,地震动的频谱对结构弹塑性反应起的作用与只考虑弹性反应时类似。
至于地震动的持时,虽然他对结构弱非线性反应的影响较小,但当结构进入强非线性阶段工作时,其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另外,持时对结构在地震反应其间(特别是强非线性反应阶段)的能量损耗有较大影响,这对结构的破坏会有一定的作用。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以反应谱理论和振型分解法为基础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然而,这一方法以叠加原理为基础,因此只适用于线弹性地震反应分析,不能进行几何非线性和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该法只能计算出地震反应的最大值,不能反映地震反应的发展过程。
上述不足之处说明:1)出于安全和经济的原因,抗震设计原则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但结构及构件在地震作用下一旦进入塑性阶段,叠加原理就不能使用,而反应谱法也不能准确反映弹塑性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地震能量。
地震响应下连续刚构桥的弹塑性分析摘要:当前我国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的研究确并不是非常充分,同时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地震多发带,为进一步分析连续刚构桥非线性弹塑性抗震性能,本文以一座连续刚构桥为背景,运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连续刚构桥的动力特性、弹塑性状态、塑性铰位置及转角大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桥在地震波作用下墩顶、墩底均出现塑性铰,消耗部分地震能量,但转角未超过规范极限转角,可通过墩顶、墩底加密钢筋来抵抗地震作用。
关键词:连续刚构桥; 弹塑性分析; 动力特性; 塑性铰0引言上世纪60-70年代,人们无意中发现,桥梁结构在强烈地震动作用下不一定会倒塌,甚至都不一定会发生严重的破坏。
后来人们研究发现,在强烈地震后可以“生存”下来的桥梁结构,虽然会出现破坏,但桥梁结构的初始强度和完整状态的桥梁强度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意味着只要桥梁结构不发生非弹性变形并且导致结构下降很多,桥梁结构是安全的。
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地势所限,出现了大量的高墩大跨连续钢构桥[1],西南地区又是一个地震频频发生的地震带,然而我国现在对高墩大跨的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的研究确并不是非常充分,这类桥型又对其自身的抗震性能要求很高,因此对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和弹塑性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工程概况本文以云南附近一座连续刚构桥为背景。
桥垮布置为103+190+103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墩采用双薄壁空心墩,箱梁顶宽12m,底宽6.5m,跨中处梁高为3.8m。
图1立面示意图(cm)图2有限元模型图2结构建模(1)汽车荷载:公路I级;(2)人群荷载:2.5KN/ M2;(3)温度荷载:考虑了结构整体升温 ,整体降温,温度梯度按规范取值(4)地震荷载:震动峰值加速度:0.2g,地震基本烈度:Ⅷ度。
本论文采用Midas/Civil进行计算分析。
3 连续刚构桥弹塑性分析3.1动力特性分析动力特性分析主要是求出桥梁结构的各阶振型、自振周期及自振频率然后进行桥梁的自振特性分析。
这些年,通过弹塑性分析我们更新了哪些结构地震响应规律认知经验?弹塑性分析手段被应用于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这种分析手段正在帮助设计师逐渐从线弹性的思维模式转换为非线性的思维模式。
经过大量项目的积累,人们以往的一些经验和认知得到不断更新,工程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建筑抵抗地震作用的基本规律,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
今天就盘点一下弹塑性分析曾经在改变我们对于结构地震响应规律认知方面所提供的帮助。
01关于“弹塑性位移小于弹性位移”如果今天问大家“弹塑性分析的位移响应与弹性相比,是应该增大还是减小?”大家可能觉得已经有点小儿科了,但在10年之前,这个问题还真的是被争论的热点话题。
因为当时做弹塑性分析的项目还很少,不管是设计师还是超限审查专家,以往的概念总是“刚度降低导致位移增大”,并且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了采用简化弹塑性分析方法时的建议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增大系数”取值表(现行版本抗震规范仍有这个表5.5.4)。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经常会发现有些项目弹塑性分析所得位移结果不仅没有增大,反而比弹性结果还要小,看到这样的结果,有些专家难免质疑计算分析的正确性了。
随着这些年大量工程项目弹塑性分析基本规律的总结,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业界对这一问题已经基本没有争论了,普遍接受了弹塑性分析位移结果增大与减小均有可能出现的规律特征。
并且从总的出现频率看,弹塑性位移降低的比例更高。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刚度退化的同时,地震力也会降低,并且弹塑性耗能产生的附加阻尼对于位移和地震力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研究发现,当结构的损伤和刚度退化程度较低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弹塑性位移降低,若出现严重破坏或显著薄弱层时则一般出现位移增大,并且具体结果和所选取的地震波频谱特征关系并不大。
详细理论研究可参考《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位移响应研究》(第十二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2009)和《高层建筑结构刚度退化与地震作用响应关系的理论分析》(建筑结构学报,35(4),2014)。
既有砌体结构摩擦滑移隔震加固工程有限元分析
丁相宜;尹保江;程绍革
【期刊名称】《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年(卷),期】2024(46)1
【摘要】摩擦滑移隔震技术具有成本经济、设计简洁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隔震建筑中。
基于摩擦滑移的隔震原理,结合既有砌体结构的特征,设计出新型摩擦滑移装置,并将其应用于既有结构加固设计中。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建立3组不同连接方式的多层砌体结构模型,对比基础不同连接形式在罕遇地震下的加速度、基底剪力及位移反应。
试验结果表明:摩擦滑移隔震装置的设置能够大大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
设置限位型的摩擦滑移连接也能起良好的隔震效果,限位装置的增加能够有效地减小底部滑移量,满足工程使用的要求。
根据工程实例,对摩擦滑移隔震的“双基础圈梁”装置的具体构造,以及在加固设计中的平面布置及关键部位的构造等进行说明,为摩擦滑移技术在加固设计中的应用与进一步优化提供思路。
【总页数】6页(P42-47)
【作者】丁相宜;尹保江;程绍革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52.1
【相关文献】
1.砌体结构滑移隔震加固技术
2.九层砌体砖房摩擦滑移隔震试点工程
3.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应用研究
4.既有多层砌体结构教学楼隔震加固设计
5.既有砌体结构低成本摩擦滑移加固方法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1卷第5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ol.21No.5 1999年10月Journal of Chon gq in g J ianzhu Universit y Oct.1999文章编号:1006-7329(1999)05-0010-06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尹保江1黄宗明2白绍良2(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100013;2.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400045)摘要通过对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类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反应特性的研究,总结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规律,为考虑塑性累积疲劳损伤的结构地震破坏准则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低周疲劳破坏准则中图法分类号TU313文献标识码A1问题的提出结构地震破坏准则的研究,一直是工程结构抗震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目前,人们已普遍认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是由于位移的首次超越和塑性累积疲劳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1〕,结构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破坏,不但和塑性耗能总量有关,而且还和位移幅值的大小、偏移量、不同幅值位移的发生顺序及其组合方式等密切相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因此,要想考虑不同位移组合的情况,通过较为完备的试验系列来建立一个比较客观的能够反映以上各种因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低周疲劳破坏准则,是相当困难的。
本文认为,地震地面运动虽然复杂,但其分类特征是明显的,结构在不同类型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也一定会遵循某种规律。
既然如此,就可以考虑放弃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低周疲劳破坏准则的研究方法,而主要针对适用于地震作用的结构低周疲劳破坏准则进行研究,使问题得到简化,同时使提出的破坏准则更具有针对性。
基于这种思想,本文研究了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类型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以期作为今后研究结构地震破坏准则的参考。
2结构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方法根据文献〔2〕的研究成果,将地震地面运动分为5类:S型为短持时脉冲型地面运动;L-1型和M-1型分别为长持时和中等持时有较明显卓越周期的地面运动;L-2型和M-2型分别为长持时和中等持时不规则的地面运动。
本文选择了79条峰值加速度在0.2g以上的典型地震地面运动记录作为输入,计算了单自由度体系在这些地面运动作用下的位移反应时程。
各类地震输入的分布见表1。
表1本文采用地震动输入的类型分布地面运动类型S型L-1型M-1型L-2型M-2型数量(条)191719816对于每一条地震记录输入,所计算结构的基本周期T0分别取为0.5s、1.0s和2.0s、结构的目标延性系数分别取为2.0、4.0和6.0,共九种情况;阻尼比ζ统一取为0.05,选用武田模型作为恢收稿日期:1999-09-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尹保江(1972-),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第5期尹保江等: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11复力模型。
为了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结构位移反应时程曲线的偏移特性和峰值统计规律,对每一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作出其峰值频数图,具体步骤如下:①滤去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上的高频点;②去掉时程曲线上t0.7y以前的部分和t0.3y以后的部分,只保留对结构的疲劳损伤有较大贡献的t0.7y至t0.3y部分进行分析,这里t0.7y为结构首次达到0.7倍屈服位移(相对于初始平衡位置)的时间,t0.3y为结构最后一次达到0.3倍屈服位移(相对于最后平衡位置)的时间;③将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作规一化处理,并将规一化后的位移轴从+1到-1分成若干区间,统计位移峰值位于各区间的频数;④以规一化的位移为横轴,每一区间上位移峰值出现的频数为纵轴,绘出位移峰值频数图。
根据其作法,位移峰值频数图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如果该图的形状尖锐,则说明尖峰点所对应的位移峰值出现的频数居多,结构以该位移幅值振动的次数最多,其它幅值的振动较少;该图的形状平缓,则说明结构按大中小幅值振动的次数比较接近;第二,如果该图关于频数轴基本对称,则说明结构基本上是作对称振动;如果该图的尖峰明显偏于频数轴一侧,则说明结构是作明显的偏位振动。
为了定量地描述结构位移反应的偏移程度,本文还计算了每一位移时程的正反向最大位移之比X max/X min、规一化的位移平均值X*(即相对偏移量)和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的峰态系数〔3〕μ4。
μ4反映了位移峰值频数图的相对集中程度,μ4越大,图形越集中。
位移反应大小幅值发生顺序的规律性只能通过位移反应时程曲线的形状加以归纳总结。
3结构位移反应的规律性分析规定位移反应绝对值最大的方向为正方向,也就是说在每个位移峰值频数图中,横坐标为1的频数至少为1。
然后将每一结构、每一延性水平在同类型地面运动的不同记录作用下的位移峰值频数叠加起来,得到该结构在该延性水平下的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
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类地震地面运动对结构位移反应的统计影响。
3.1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反应规律根据上述方法,本文对三种延性水平、三种周期的结构在19条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的171条位移时程曲线和9个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进行了分析,图1和图2分别是其中的某一典型位移反应时程曲线和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结构的位移反应是明显不对称的,位移峰值频数图的尖峰偏向正向最大位移一侧,这说明结构大部分时间是在作偏位振动,而且是偏向最大位移一侧;大中小幅值的振动次数差异明显,大幅值的振动仅为20次左右(注意这是19条记录作用之和),平均每条记录对应着约1次大幅值振动,中等幅值的振动次数更少,而小幅值的振动次数高达几百次,平均每条记录对应着约10次小幅值振动。
描述结构偏位振动的定量指标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脉冲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的相对偏移量一般在0.1~0.23之间,正反向最大位移之比在2~4之间。
μ4较大,表明大部分时间结构是小幅值振动、大幅值位移次数很少,即结构位移反应也是脉冲型;结构的周期和反应延性对位移偏移有明显的影响,较柔的结构或较大的延性反应会引起较大的位移偏移。
为了考察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大小幅值发生顺序的特性,本文逐一分析了经过前述处理的171条位移反应时程曲线的强震段。
在脉冲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一般在第一个循环即达到最大值,此后只有少数几次中偏大幅值的振动使结构产生累积损伤,然后振动很快衰减,类似于有阻尼体系的自由振动情况。
统计分析表明,结构首次出现大幅值振动的情况占82%,12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21卷随后是中等幅值的振动,中等幅值与大幅值之比一般在0.41~0.62之间,平均为0.52;中等幅值出现的次数一般在0~5次,平均为2次。
另外18%的情况为,结构先有1~4次较大幅值的振动,然后才是大幅值的振动,较大幅值与大幅值之比一般在0.6~0.9之间变化,大幅值之后的中等幅值振动与第一种情况相似。
图1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典型的图2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典型的结构结构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位移反应峰值频数叠加图表2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的偏移量3.2L-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规律图3和图4分别为L-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的典型位移反应时程曲线和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
描述结构偏位振动的定量指标见表3。
图3L-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图4L-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典型的典型的结构位移反应时程曲线结构位移反应峰值频数叠加图第5期尹保江等: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13与S 型地面运动相比,在L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峰值频数图要平缓得多,且基本对称于零平衡位置。
在表3中,峰态系数一般在5~11之间,正反向最大位移之比一般在1.2~1.6之间,相对偏移量小于0.1,这些描述结构位移偏移的指标明显小于表2中S 型地面运动作用的情况。
从表3中还可以看到,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内,结构的自振周期和延性反应对位移偏移的影响不大。
从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也可以看出,不同延性水平下,结构位移反应时程曲线形状十分相似,围绕零平衡位置作对称振动,位移时程包络线沿时间轴基本呈单峰状或双峰状分布。
双峰状分布仅发生在输入地震动是双峰状分布的情况。
以上分析表明,在L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具有较好的对称性,偏移很小,且振动中位移幅值的分布比较均匀,位移时程包络线沿时间轴呈由小到大、然后逐步衰减的平缓曲线。
3.3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规律结构在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典型位移反应时程曲线和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描述结构偏位振动的定量指标见表4。
图5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图6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典型的典型的结构位移反应时程曲线结构位移反应峰值频数叠加图在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曲线包络基本呈单峰状分布;位移峰值频数图的μ4值介于S 型和L -1型之间,位移峰值频数图的峰值所对应的位移在0附近,即小位移幅值的振动次数占较大比重,这部分振动对结构影响不大。
相对来说,中等或大幅值的振动次数较少。
正反向峰值位移之比在1.2~1.6之间,相对偏移量一般在0.04~0.1之间,和L -1型相近,远小于S 型的偏移指标,说明在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正反向位移关于初始平衡位置接近于对称分布,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偏移性。
结构的周期对位移偏移有一定影响,较长周期的结构产生较大的位移偏移;在所讨论的延性反应范围内,延性对位移偏移的影响不大。
表3L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的偏移量14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21卷图7L -2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典型位移反应时程曲线表4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的偏移量3.4L -2型和M -2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反应特性本文分别计算了8条L -2型和16条M -2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反应,典型的位移时程曲线如图7所示。
由于这两类地面运动的不规则性,使得结构反应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特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构位移反应的偏移无规律。
在所计算的216条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中,22%的位移反应有较大的偏移量,78%的位移反应偏移量较小,结构位移反应偏移量不仅与结构本身特性有关,而且与地面运动特性有关,且二者相互影响,情况复杂。
第二,有些结构的位移反应前后阶段基本是按同一频率振动的,但是也有一些结构前后则是以不同的频率振动,如先以较高频率振动,然后以较低频率振动,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有结构自身频率变化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L -2型和M -2型地面运动的频谱成分比较复杂,导致结构位移反应频率特性的多样性。
第三,结构大小位移幅值发生顺序无规律。
少部分结构的位移反应包络曲线呈单峰状分布,而多数的位移反应幅值发生顺序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性,无规律可循,其包络曲线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