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合成结构和反应性能
- 格式:pptx
- 大小:3.18 MB
- 文档页数:84
双核Cu(II)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摘要:在溶液法下,Cu(NO3)2·6H2O,双氰胺钠Na(dca)和N,N-二甲基乙二胺(dmen)在水溶剂中反应得到一个新型双核配合物[Cu(dca)2(dmen)](1),该配合物为中心对称的二聚体结构,两个铜离子之间以两个双氰胺端基氮原子尾-尾相连的方式形成了二聚体结构,二聚体单元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进一步形成了超分子结构。
配合物1的晶体数据为:C8H10CuN8,M = 279.75,空间群为C 2/c,a = 17.7457(16)Å , b = 7.2762(5) Å, c = 18.9623(15) Å, β = 95.316°, V =2437.90(3) Å3, Z = 8, D c = 1.535 Mg/m3, R1 =0.0496, w R2 =0.1475。
摘要:水热合成;铜配合物;双氰胺;N,N-二甲基乙二胺近年来,铜配合物因其多变的配位结构和活化小分子的催化活性[1]等特点而受到科学家们的青睐,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技术和方法不断更新的条件下,新型铜配合物不断涌现。
从最初的单核配合物[2]发展到现在的双核配合物[3]、多核配合物[3],聚合配合物[4];而大环配合物的配体则从单一配体发展到混合配体,研究方面则从单个配合物分子转变成由多个配合物分子构筑成的配合物聚集体[5]。
铜配合物具有一些优良的催化性能,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6-9]。
双氰胺作为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可以有几种不同的配位模式,常见的如作为单配体、双配体以及三配体的配位模式, 多以端基单齿、螯合双齿、桥联双齿等方式与很多过渡金属离子进行配位[10],由于其多样化的配位模式以及特殊的电子结构从而得到了很多不同结构和不同特征的二元或三元金属配合物[11-15],特别在已确定的配合物中,当双氰胺以-M-N-C N-M与金属离子进行配位时,双氰胺做为桥联配体为金属离子之间提供了很强作用力。
草酸镨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质子传导性能邹志明;李鹏飞;刘峥;张淑华;张秀清;唐群【摘要】In order to explore the water molecules for proton conduction performance of coordination polymers,a new lanthanide coordination polymer Pr2 (ox)3 (H2 O)6 ·4H2 O was synthesized using Pr3 + and oxalate ligand. The complex of Pr2 (ox)3 (H2 O)6 ·4H2 O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IR,TG,power X-ray dif-fraction (PXRD)and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The oxalate ligands bridging Pr3 +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2D layered structure of six-membered rings,and further into the overall 3D framework structure by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 with crystallization water molecules and coordination watermolecules.Temperature-depend-ent but humidity-independent proton conduction was observed with a maxi mum of 4.88 ×10 -4 S /cm at 80 ℃. The result confirms that the hydrogen-bonding pathway in the structure of coordination polymer is a prerequisite for realization of proton transfer in water system,and the coordination water molecules of lanthanide ions may be a good proton conductor.%为研究水分子在配合物的质子传导性能方面的作用,用稀土 Pr3+与草酸反应得到一个新颖的配合物 Pr2(ox)3(H2 O)6·4H2 O,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粉末 X 射线衍射以及单晶 X 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
(2023)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了解常见的配位化学反应,学习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分析。
实验原理采用化学还原法合成(2023)配合物,实验前准备浓硝酸,氯化铁,乙醇和丁二酸钠溶液,反应后通过红外光谱等手段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
实验步骤1.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铁(FeCl3)放进干净无水乙醇中2.动态搅拌后加入丁二酸钠(Na2C4H4O4)水溶液3.继续搅拌并加入适量的浓硝酸(HNO3)4.在反应过程中检查溶液颜色变化以及演化气体等现象5.过滤沉淀,用纯乙醇洗涤,最后放至真空干燥室中干燥实验结果通过样品分析,红外光谱显示了有机锰化合物生成的强大特征信号,这表明已经成功地合成了(2023)配合物。
在实验中,我们初步了解了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分析方法。
我们也了解了化学还原法及其在配合物化学中的应用。
这是本实验的关键技术,而化学催化反应和有机合成也多有关联。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领域中的配合物化学,以及前沿科技中的研究进展。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可能会引发危险,需要注意安全。
2.某些试剂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需要加强防护。
3.实验中需要使用多种实验器材,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
实验中的启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1.在实验中,寻求合作并相互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2.了解反应机理和实验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
3.在实验前,我们需要了解实验设计和过程,以充分考虑风险、技术和合理的材料使用。
该实验是化学学科中一项基本实验,是学生了解金属离子合成与表征技术的必要环节。
由于该实验涉及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金属催化化学反应2.无机材料合成和性能分析3.有机合成路线的研究和改良通过学习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研究及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调控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的配体通过配位键连接而形成的化合物。
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调控是配位化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合成不同结构的配合物,可以探索其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调控其性质,拓展其应用领域。
一、配合物的合成方法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直接配位法、络合反应法、配体置换法等。
直接配位法是指将金属离子与配体直接反应生成配合物。
例如,将铜离子与氨配体反应,可以得到深蓝色的四氨合铜(II)离子。
络合反应法是指在反应溶液中加入配体,通过络合反应生成配合物。
配体置换法是指将金属离子与已有的配体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新的配合物。
这些合成方法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以合成目标配合物。
二、配合物的性质调控配合物的性质受到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配位键的影响。
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可以实现对配合物性质的调控。
1. 中心金属离子的选择中心金属离子的选择对配合物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因此会导致配合物的性质差异。
例如,将铁离子替换为锰离子,可以得到具有不同磁性性质的配合物。
通过选择不同的金属离子,可以调控配合物的稳定性、光学性质、磁性性质等。
2. 配体的选择配体是配合物中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物质。
不同的配体具有不同的配位能力和空间结构,因此会影响配合物的性质。
例如,选择不同的氮、氧、硫等原子作为配体,可以得到具有不同颜色的配合物。
通过选择不同的配体,可以调控配合物的稳定性、光学性质、催化性能等。
3. 配位键的调控配位键是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配位键的强弱和性质也会影响配合物的性质。
例如,选择不同的配体,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配位键,如配位键的共价性和离子性。
通过调控配位键的性质,可以调控配合物的稳定性、光学性质、催化性能等。
三、配合物的应用配合物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催化领域,一些过渡金属配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中。
功能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功能配合物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如催化剂、药物和材料科学等。
本文将探讨功能配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研究。
一、功能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功能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配体置换法。
该方法通过将金属离子与配体反应,使金属离子与原有配体发生配体置换反应,从而形成新的功能配合物。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适用于大部分金属离子。
除了配体置换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制备方法,如配体加成法和配体还原法。
配体加成法是将金属离子与多个配体同时反应,形成多核配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控制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从而调控功能配合物的性能。
配体还原法是将金属离子与还原剂反应,使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原子,然后与配体形成功能配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具有特殊电子结构的功能配合物。
二、功能配合物的性能研究功能配合物的性能研究是功能配合物研究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功能配合物的性能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1. 催化性能研究功能配合物在催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功能配合物的催化性能可以了解其在催化反应中的活性和选择性。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催化剂的表征以及反应机理的研究等。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优化功能配合物的结构,提高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2. 药物活性研究功能配合物在药物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功能配合物的药物活性可以了解其在治疗疾病中的效果。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细胞毒性实验、药物代谢研究以及药物靶点的研究等。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优化功能配合物的结构,提高其药物活性和选择性。
3. 材料性能研究功能配合物在材料科学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功能配合物的材料性能可以了解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潜力。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材料的表征、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以及材料的应用性能研究等。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优化功能配合物的结构,提高其材料性能和应用潜力。
介绍有机分子和配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有机分子和配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是化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们是化学物质的基础,能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本文将从它们的结构和反应两个方面介绍。
一、有机分子的结构有机分子是一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通常由碳、氢和其他元素(如氮、氧、硫等)组成。
它们的结构可以根据碳原子之间的键来分类。
在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和三键。
单键的结构类似于一条链,而双键和三键则呈现出分支、环状和断裂的形式。
有机分子的结构不仅受到碳原子间键的影响,还受到它们所包含的官能基(功能基团)的影响。
官能基是一些能够反应的基团,提供有机分子的特殊性质。
一些常见的官能基包括羟基、羰基、氨基和卤素等。
它们可以加入一个有机分子或是从一个有机分子中去除,从而形成新的化合物或产生化学反应。
因此,它们对于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十分重要。
二、有机分子的反应有机分子通过不同的反应方式,可以形成许多新的化合物。
其中一些反应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等。
加成反应是指一个或多个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化学键。
这种反应通常需要较强的化学试剂或催化剂。
消除反应是指一个或多个原子或原子团在分子中断裂形成新的双键或三键,通常需要热量或光线等外部条件的作用。
而取代反应是指分子中的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掉,通常需要一个反应剂和适当的温度和压力。
除了上述常见的反应类型,有机分子还有一些特殊的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酯化反应和缩合反应等。
这些反应都有着特殊的用途,可以用于合成新的化合物、改变分子结构和提高有机分子的性能等。
三、配合物的结构和反应配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中心金属离子和一些配体组成的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可以根据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数和配体的种类来分类。
通常情况下,配位数越大,配合物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就越高。
配体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配体分子,也可以是一些簇合物或多桥分子。
配合物的反应大部分与它们的配体有关,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近年来,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成为了有机化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有机金属配合物是由有机骨架与金属离子或金属簇团相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它们不仅在配位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还在催化反应、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液相合成方法。
在液相合成中,常用的配体有醇、酸、酮、醛等。
通过将金属盐与配体在适当的溶剂中反应,可以获得稳定的金属配合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固相合成、气相合成和高速合成等方法来合成有机金属配合物。
有机金属配合物的性能研究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研究的重点是组成配合物的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和电子云分布,通过研究这些物理性质可以了解配合物中金属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性质研究的重点是配合物的稳定性和活性,其中稳定性的研究对于探索配合物的催化性能至关重要。
在催化反应领域,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应用广泛而多样。
其中,以过渡金属为中心的配合物催化剂是最常见的类型。
这些催化剂主要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中,例如氢化、羰基化、氧化、氢化偶联等反应。
通过调整金属离子的配位环境,可以有效地改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从而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转化。
在生物医学领域,有机金属配合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将金属离子引入有机配体中,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的配合物。
例如,含铂配合物是常用的抗癌药物,可通过与DNA结合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此外,有机金属配合物还可以用于医学成像和荧光探针等方面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材料科学领域,有机金属配合物也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的设计和合成中。
通过将金属配合物引入到聚合物和无机材料中,可以调控材料的光、电、热等性能。
例如,金属杂化聚合物可以通过改变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含量来调控聚合物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能。
此外,有机金属配合物还可以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和功能材料等领域。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金属有机配合物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催化剂、药物、材料科学等。
本文将探讨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方法以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合成方法通常采用溶剂热法、溶剂蒸发法、水热法等。
其中,溶剂热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将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溶于合适的溶剂中,并加热反应混合物,使其快速反应生成金属有机配合物。
溶剂蒸发法则通过将溶剂蒸发,使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在溶剂中缓慢结合生成金属有机配合物。
水热法则是在高温高压的水环境下,观察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之间的反应。
金属有机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具有卓越的性能。
例如,铂、钯等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在氢化反应中表现出色。
这些金属有机配合物具有活性中心,能够吸附和解离氢气,从而催化氢气与底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此外,金属有机配合物还可以用作催化剂的预体。
通过调整配体结构和金属离子的选择,可以实现对不同底物的高选择性催化活性。
金属有机配合物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使其成为绿色催化剂的理想选择。
催化性能的研究是金属有机配合物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方法来探索金属有机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的机理和性能。
实验方法通常包括物质表征、反应动力学和产物分析等。
物质表征可以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来确定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结构。
反应动力学则可以通过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来研究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催化性能。
产物分析可以用于确定反应产物的结构和纯度。
理论模拟方法则通过计算化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来预测金属有机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的性能。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金属有机配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催化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是现代化工和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
金属有机配合物作为一类高效且环境友好的催化剂,可以应用于有机合成、环境修复和能源转化等领域。
配合物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引言: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其在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一种铁配合物,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实验步骤:1. 合成配合物:首先,我们准备了所需的试剂和药品,包括铁盐和配体。
然后,我们按照一定的摩尔比例将铁盐和配体混合,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反应结束后,通过过滤和洗涤的步骤得到了目标配合物。
2. 表征配合物:我们使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对合成得到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首先,我们进行了元素分析以确定配合物的组成。
然后,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来研究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晶体结构。
实验结果:1. 配合物的合成:经过反应和纯化步骤,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一种铁配合物。
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组成为FeL2(L代表配体)。
这表明每个中心铁离子与两个配体形成了配位键。
2. 配合物的性质: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中的配体与铁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配合物在可见光区域吸收了特定波长的光线,显示出不同于铁离子和配体的吸收峰。
这表明配合物具有特定的吸收性质。
热重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随着温度的升高,配合物开始分解,失去部分质量。
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配合物具有特定的晶体结构,其晶胞参数和晶体结构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种铁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性质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特定的组成和结构,其性质与铁离子和配体有所不同。
配合物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特性,并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配合物提供了基础。
本实验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例如,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以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半夹心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催化聚合性能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其化合物在催化、磁性、光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稀土元素配合物在多种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其中,稀土二胺基配合物具有许多优势,如在催化反应中具有良好的空间构型、性能稳定性和高的催化活性。
半夹心配合物(Half-sandwich Complexes)是指环戊二烯、环庚二烯等烯烃类配体通过π键与金属中心配位形成的配合物,具有良好的性质和反应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光电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
半夹心稀土二胺基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具有多种活性位点和特殊的催化性能,其合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合成半夹心稀土二胺基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和催化聚合性能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合成半夹心稀土二胺基配合物,并通过常规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如IR、UV-vis、NMR等)。
2. 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对半夹心稀土二胺基配合物晶体结构进行研究,探究其分子结构及配位方式。
3. 评价半夹心稀土二胺基配合物在聚丙烯催化聚合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探究其催化机理。
4. 通过调节配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条件,进一步优化其催化性能,探索其在聚合反应中的潜在应用。
三、研究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合成半夹心稀土二胺基配合物。
选取适宜的稀土金属盐和配体,在特定的条件下反应合成半夹心稀土二胺基配合物。
2. 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表征。
利用IR、UV-vis、NMR等常规手段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其晶体结构。
3. 评价配合物在聚丙烯催化聚合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采用不同条件下的催化剂反应体系和反应控制实验,评价配合物的催化性能和机理。
4. 优化半夹心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的催化性能。
调节反应条件和结构,寻找最佳的催化剂体系,优化其催化性能。
研究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金属有机配合物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在化学领域,研究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性质以及其在催化、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
一、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方法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溶剂热法、溶剂煅烧法和光化学法等。
其中,溶剂热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高温环境下将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随后冷却结晶得到配合物。
溶剂煅烧法则是通过将金属盐溶解在高沸点有机溶剂中,再加入有机配体,通过煅烧得到固体金属有机配合物。
光化学法则是利用光照射产生激发态的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发生反应,形成金属有机配合物。
这些合成方法各有优劣,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二、金属有机配合物的性质金属有机配合物具有一系列特殊性质,包括独特的结构、光学和电学性质。
首先,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结构多样,常见的有线型、环型和簇型结构。
这些结构使得金属有机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化学反应性,可在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金属有机配合物常常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
这是因为金属中心离子和有机配体之间的电荷转移和能级结构的变化导致的。
这种荧光性使得金属有机配合物在材料科学、生物传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金属有机配合物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磁性等性质,适用于电子元件和磁性材料的制备。
三、金属有机配合物在催化中的应用金属有机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金属有机配合物可作为催化剂参与反应,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例如,铂配合物常用于催化氢气转化反应,铜配合物可用于催化氧化反应。
另一方面,金属有机配合物可作为配体与金属催化剂配对,形成更加高效的配位催化体系。
这种配合物的设计和应用使得催化反应可以高效进行,并且可调控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四、金属有机配合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金属有机配合物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含N/O多功能配体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原子或离子在空间上以多种有机或无机配体为基础形成配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其中,含N/O多功能配体的配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催化、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因其在研究失活机理、提高催化性能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通过合成含N/O多功能配体的配合物,研究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在催化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并为进一步合成高效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合成含N/O多功能配体的配合物
本研究将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选取适当的N/O多功能配体(如苯并咪唑、二唑、双吡啶等)与金属离子、有机分子等材料进行配位,合成出目标化合物。
2. 结构表征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实验手段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确定其分子结构及键合形式。
3. 性质测试
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催化活性测试,研究其在有机合成、有机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性能。
同时,通过热重分析、光谱学测试等手段,研究合成物的稳定性、热稳定性等性质。
三、预期结果及应用价值
本研究预计合成出含N/O多功能配体的配合物,并通过结构表征及性质测试分析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合成高效催化剂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研究结果也有望为催化和光催化等领域提供新的材料参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8年第37卷第10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3879·化 工 进展三核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冷帅1,2,李云涛1,邓建国2(1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900)摘要: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以三核碘化亚铜(CuI )四面体结构为活性中心的硅氢加成反应催化剂,探讨了物料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结果说明了当配体与碘化亚铜的摩尔比为1∶6时,产物收率最高。
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 射线单晶体衍射分析、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热失重分析对配合物的化学组成、空间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并进一步通过甲基苯基乙烯基树脂和甲基苯基含氢硅油的硅氢加成反应进行催化固化效果验证。
结果说明了在催化剂填加量为0.04%、固化温度为150℃的优化条件下反应24h ,共混体系固化效果最佳。
该配合物对硅氢加成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并且原料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晶体颗粒方便储存,有望解决硅氢加成反应中贵金属催化剂的高成本问题。
关键词:配合物;催化剂;硅氢加成;碘化亚铜;晶体;合成中图分类号:TQ426.61;O64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8)10–3879–06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2271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ri-nuclearcopper complexLENG Shuai 1,2, LI Yuntao 1, DENG Jianguo 2(1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Sichuan ,China ;2Institute of Chemical Materials ,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Mianyang 621900,Sichuan ,China)Abstract :A complex catalyst with tetrahedron structure copper(I) iodide (CuI) as active center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solvent-thermal method ,which is then used in hydrosilylation. The effect of the material ratios on the product yield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p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molar ratio of ligand to CuI is 1∶6,the highest yield is obtain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 have been studi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si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alysis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analysis ,UV-visible spectroscopy analysis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has been tested by the hydrosilylation reaction of methylphenyl vinyl resin and methylphenyl hydro-silicone oi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uring effect is the best when the blending system reacts for 24h under the addition of 0.04% complex at 150℃. The complex shows very good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hydrosilylation ,and can be synthesiz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low-cost raw materials ,simpl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convenient storage. It is promis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high cost of traditional precious metal catalysts in hydrosilylation.Key words :complex ;catalyst ;hydrosilylation ;copper(I) iodide ;crystal ;synthesis合材料。
取代124-三氮唑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三氮唑过渡金属配合物是一类重要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合成、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这类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三氮唑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结构特点以及性质进行详细讨论。
三氮唑是一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配位能力,能够与过渡金属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常用的合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隔氧杂氮吡唑(PyrOz)和对苯二酚反应得到的,即用PyrOz与金属离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配合物。
另一种是通过水热法合成,即将金属盐和三氮唑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反应得到配合物。
三氮唑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配合物中的过渡金属通常与三氮唑配体形成独特的配位模式,如配体可以通过N原子与金属形成配位键,形成五配位、六配位或更高配位数的配合物。
2.配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等实验方法确定。
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得到配合物中金属离子的坐标及其配位键长度、角度等信息。
3.三氮唑配体通常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官能团进行修饰,从而改变配合物的性质。
例如,引入-cOOR基团可以使得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三氮唑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性质主要包括磁性、光谱性质以及催化性质等方面。
1.磁性:许多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磁性。
根据配合物中金属离子的不同价态和配位形式,配合物的磁性可以是顺磁性或反磁性。
通过磁性测量可以了解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行为。
2.光谱性质:三氮唑过渡金属配合物通常表现出特定的光谱性质,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等。
这些光谱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配合物中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键的性质。
3.催化性质:一些三氮唑过渡金属配合物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性能。
这类配合物通常通过调节配体结构和金属离子的配位环境来改变催化性能。
例如,三氮唑配体可以形成与金属中心配位的活性位点,从而促进催化反应的进行。
综上所述,三氮唑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对于探索其应用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