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重要物理学史(考前必备)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
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必修部分: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相对论:12、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13、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高中物理学史高考必背2023高中物理学史高考必背2023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古希腊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自然界的假说和理论。
他们试图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解释自然现象,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
1. 焦耳理论焦耳(公元前450-前350)认为物质可以通过热量的传递而发生变化。
他提出了热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莱克希米德的气候理论莱克希米德(公元前570-前495)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结为四个基本元素:土、水、火、气。
他认为这四个元素可以相互转化,从而解释了世界上的各种现象。
二、近代物理学的开创17世纪,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和实验观察的兴起,物理学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近代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1.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开普勒(1571-1630)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为日心说提供了实验证据,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
2. 牛顿的运动定律牛顿(1643-1727)提出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其中包括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的定律使得我们能够准确地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为后来的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电磁学的发展与电的发现19世纪,电磁学开始蓬勃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发现。
1.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1791-1867)实验证明了通过磁场中的导线可以产生电流。
这一发现揭示了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为电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2. 奥斯特和弗斯塔的电解现象奥斯特(1777-1851)和弗斯塔(1800-1867)独立发现了电解现象,即通过电流可以使化学物质分解。
这一发现引发了对电学和化学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
3. 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1831-1879)提出了电磁场的四个基本方程,将电学和磁学统一起来。
这一理论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并揭示了电磁波的存在。
四、量子力学的诞生与发展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展引起了物理学领域的革命。
高中学考物理学史物理学史一、古代物理学1、古代伊朗物理学家——“火,土,水和风”之研究公元前7世纪,伊朗以“火,土,水和风”为象征,构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概念性物理体系。
这一体系被写入“托波法典”,成为印度和中亚文化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说。
在古代物理学家的研究中,他们对火、土、水和风等物理过程进行了初步描述,其中有些描述夸张了事物的重要性,例如“火是最重要的元素”。
2、古代叙利亚物理学家——星象学研究古代叙利亚开创的物理学,在前4世纪被希腊人发现,从那时起,星象学就成为希腊文化的标志性物理学术科学。
古代叙利亚物理学家们将星象学作为研究气候变化的工具,根据观察到的变化修正地球的运动轨迹,这是物理学的一大进步。
他们还研究了风的构成,发现大气的层次以及月球的轨道运动,构造了日晷,并开始探讨水位变化都是物理学中的经典研究。
二、中世纪物理学1、西方中世纪物理学——“科学文化运动”此阶段是西方物理学发展全面性发展的时期。
在此之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对人文主义、星象学和自然科学等做出了杰出贡献。
而在中世纪,“科学文化运动”推动西方科学运动的发展,“宇宙三定律”、“望远镜星表”、“质量、动量、能量定律”等成为了物理学的基础。
2、东方中世纪物理学——“理气学说”在中国,从唐代晚期到宋代末期,出现了一种对“五行”和“六气”的研究,这种理论又称为“理气学说”。
其中,“理”指逻辑,“气”指自然元素。
东方中世纪物理学遵守这种理论,提供了解释外部自然现象的原则,这也是中国物理学的基础思想之一。
三、新时期物理学1、质量、动量和能量定律17世纪末,荷兰科学家 ,发现了“质量、动量和能量定律”,当他证明“能量守恒定律”时,这个定律可以概括为“物体质量装换性,但是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
这个定律确定了物体质量和能量之间是有界限的,并将古典物理学模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物理学分支——现代物理学新近几百年,物理学经历了宇宙物质(或物质)、空间、时间、动能等概念的新建立,逻辑和数学的手段被用来描述复杂的物理学现象。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I.必考部分:(必修1、必修2、选修3-1、3-2 )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高中物理学史(高考专用版)必修1、必修2 部分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高中物理学史高考必背2023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物质本质、结构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历史的长河中,物理学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和辉煌。
就高考的视野来看,以下就是高中物理学史必背的知识点:
1.古希腊时期,物理学家推崇理性寻求真理,哲学和数学两者相辅相成,他们发现了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火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物体的运动等等。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
2.在中世纪,物理学受到神学的压制,进入一个停滞期。
科学家们开始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现象,数学成为重要的工具,这一时期的创新为后来的物理学家们奠定了基础。
代表人物:伽利略。
3. 17世纪后半叶,牛顿创立了经典物理学,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个时期的科学成果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物理学以实验和理论结合为主。
代表人物:牛顿。
4. 19世纪,物理学经历了电磁学、光学、热学、统计物理学和热力学的新发展,经典物理学逐渐达到了完善的程度。
代表人物:法拉第、爱因斯坦、玻尔兹曼。
5.在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中,量子物理学、相对论、宇宙学等成
为物理学领域的新兴分支。
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弦理论等成为标志,它们通过对微观粒子的物理特性进行探究,让大量的未知领域被揭示
了出来,对整个人类思维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引领。
代表人物:
玻姆、海森堡、费曼、霍金。
以上就是一个简略的高中物理学史必背知识点,粗浅而又典型,
希望对广大高考生有所帮助。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I.必考局部:〔必修1、必修2、选修3-1、3-2〕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假设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说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二、天文学:1.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约90~168〕完善了“本轮----均轮〞理论,解释了以地心说为根底的“行星的逆行〞现象。
2.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临终前在病榻上为其毕生致力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引出的第一本书上签上了自己的。
这部书预示了地心宇宙论的终结。
3.第谷·布拉赫〔1546~1601〕天才的观测家,他将测量天体位置的误差由10’减小到2’,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
4.开普勒用20年的时间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如果假设行星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不符,只有假设星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是椭圆才能解释这种差异。
---- 一、力学(伽利略、开普勒、胡克、牛顿、卡文迪许)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两个错误观点质量大的物体下落的快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开普勒:开普勒三大定律(行星运动)胡克:胡克定律,即弹簧的F=k x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顾名思义万能的)卡文迪许:用扭杆测出了引力常量G,被称为“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二、静电(库伦)库伦:利用扭杆发现库伦定律,并测出静电力常量K三、电流 (焦耳、欧姆)焦耳定律:电流的热效应,电现象与热现象的联系,即Q=I 2Rt欧姆定律:即 I=U/R电阻定律:即 R= ρL/S四、磁与电(奥斯特、法拉第、楞次、安培、麦克斯韦、赫兹、劳伦兹)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即电生磁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即磁生电。
(另:第一个提出场的概念,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包括右手定则)。
安培: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和左手定则。
(另:提出分子电流的假说,解释磁现象。
)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五、原子物理(汤姆生、卢瑟福、查德威克、波尔、爱因斯坦、伦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电子流。
提出原子的枣糕(面包葡萄干)模型。
卢瑟福:α粒子(氦核)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另:用ɑ 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钹发现中子波尔:提出原子结构的量子化轨道模型,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电磁波谱。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伦琴:发现 X 射线(伦琴射线)六、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两假设(原理);四结论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 c 不变。
【高考物理】史上最全高中物理学史汇总,高考必考,收藏备用!物理学史,不用多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科学思维认知过程,有趣的小故事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本文按照力热光电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一个物理学史的整理,希望能有所收获。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I.必考部分:(必修1、必修2、选修3-1、3-2 )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I.必考部分:(必修1、必修2、选修3-1、3-2)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
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新课标高考中学物理学史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试验,证明白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试验——马德堡半球试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志向试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始终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变更物体运动的缘由,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假如没有其它缘由,运动物体将接着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肯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视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具体探讨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志向试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始终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假如没有其它缘由,运动物体将接着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依据日常的视察和阅历,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对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试验装置比较精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高校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觉冥王星。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I.必考部分:(必修1、必修2、选修3-1、3-2)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
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 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物理学史一力学✧1678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称之为胡克定律。
✧1638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证实了重物与轻物下落得同样快你,并由此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687年,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是在总结了伽利略“理想实验”和笛卡尔对伽利略理想实验观点的补充的基础上提出的。
✧英国科学家牛顿,1687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1689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首次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即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的物体。
为了纪念爱因斯坦,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开普勒三定律,其第三定律是牛顿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依据。
二电学✧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库仑定律并亲自确定了静电力常量。
✧1752年,富兰克林:(1)通过风筝实验验证了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了避雷针。
(2)命名正,负电荷。
(3)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
✧1755年,密立根测定了电子的电量。
✧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了欧姆定律。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认为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定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822年,安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称为安培力。
✧1895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运动电荷产生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