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罗怀臻《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三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此前的研究中,众多学者支持“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动态发展,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不是历史某个阶段的产物,而是稳定、持续地发展着的;同时,偶像崇拜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不是青少年群体特有的行为。
不过,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人群中有不同的表现。
②偶像崇拜根本上源于内心需求。
研究发现,周围人的态度会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表现,但并不能决定其崇拜行为。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起始受他人或环境影响大,是个体选择和周围影响的综合结果,但其结束受自身原因作用更多。
③互联网带来的每个社会人的解放,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与偶像的接触性活动增多,与其他崇拜者交流、与偶像交互、为偶像宣传,构成了新的偶像崇拜方式。
④互联网的普及,促使更多的“后台”信息得以展示,“偶像”成为青少年可“触及”的目标。
自媒体的产生,使媒体集团严密把控偶像宣传的局面产生松动,更广阔的渠道带来更丰富的信息,每个人都成为媒体终端的组成部分,青少年崇拜者也得以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更多地与偶像进行直接的互动。
⑤在互联网繁荣之前,整个人类社会的交际圈是相对封闭的,尤以青少年的交际圈为典型。
青少年受限于自身的行动能力,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严重。
而互联网带来的人际解放,使青少年的择友从“选择题”变为“填空题”,由此形成的自由的群聚是“志趣相投”的发展,从社会解放的角度而言,无疑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表现。
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中的偶像传播生态阵地,已经从由杂志、记者把控要害的传统时代,转入到在“版主”“粉头”带领下的群体宣传时代。
青少年在偶像崇拜活动中,不只扮演着末端消费者的角色,而且成为媒体生态圈中重要的一环。
2019届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化论在文明睡眼惺忪.(sōnɡ)之际敲响辰钟,传统价值应.(yìnɡ)声龟裂,因果报应验出新义,宗教的威严大受质疑,知识界也有人唾弃说教和生命卑微的唏嘘,一心经营个人的技艺,遁迹自娱。
B. 脚夫们挑的挑,掮.(qián)的掮,胡诌着乡间小调,叽叽喳喳地上了船,等着解缆起篙,有的嫌无聊,便去一边嗑.(kè)瓜子,有的开了和尚赐的斋佛果盒,却拈出一炷香来,揣摩着个中的意思。
C. 在诗人以先知自许、诗学篡.(chuàn)夺宗教的意义上,写诗是一种渎.(dú)圣行为;而诗歌语言的暧昧性喻示着人的多重性和虚无缥缈,这样,写诗又成了备受限制的尘世灵魂的自我观照与救赎。
D. 待更阑人静,许先生蹑手蹑脚地取来一沓.(dá)泛黄的信纸,尔后在窗前坐定,时而托腮冥想,时而捋.(luō)着两撇胡子,似有所得,却极少下笔,这样一直持续到晨光熹微,房外传来盥漱声。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依据字音、字义以及语境辨析字形正误。
本题中,A项,“辰钟”的“辰”应为“晨”,“晨钟”指清晨的钟声,而“辰”却无“清晨”之意。
C项,“篡夺”的“篡”应读作“cuàn”,“篡夺”,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
D项,“捋”应读作“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而读luō的时候,意思是“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
故选B项。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
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题(二)2019-2020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
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高一语文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分)一、现代文阅读(36(摘编自《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分)9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的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的感知和经验左右。
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乡土风情”,,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
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人情、家乡俚俗趣味,甚至,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是否就会减弱C.《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知道自己是中原根在哪里。
,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
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人、山西人、苏北人。
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枕戈待旦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3月模考好题精选(现代文阅读Ⅱ篇1)(2023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以身死问苍天孙皓晖太阳出来了。
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
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
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
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
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
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鱼叉鱼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
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
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渔夫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木然地站住了。
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
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长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
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
你有双眼吗?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
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
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
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
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
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7年第03期解放日报刊登罗怀臻的文章说,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
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
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
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
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
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
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
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還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釆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思想“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的内涵丰富多元。
首先,“礼”强调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的阶层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礼”则是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人们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其次,“礼”注重道德规范。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礼仪,在思想上秉持道德,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最后,“礼”倡导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礼”相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礼”的规范,就能够避免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另一方面,“礼”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当今时代,“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道德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弘扬“礼”的思想,倡导文明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
B.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完全依靠“礼”来维护。
C.“礼”思想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又对个人修身养性有重要意义。
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
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
当前的文本生成算法普遍使用了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模型,与其他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不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信息,仅需要在无监督的模式下进行学习就可以显着提升模型的性能。
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自主阅读大量的文本,即所谓的预训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需求,给它一些现成的文本对模型进行微调。
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可以模仿某个特定作家的文风。
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创造性。
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情节的构建,即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事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
例如,Make Believe是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
因此,如何在机器写作中自主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情节,仍然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具体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它又具有一些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机器写作在这一文类创作上的难度。
例如,创作时,科幻作家经常创造一些新的名词,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创造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心理史学”“时空坚井”,到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二向箔”,等等。
这些词汇,有的是将两个普通词语连接在一起,有的则是完全新造的词汇。
这种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
2019第一学期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
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
《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
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
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
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
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
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
《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留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干脆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供应信息和消遣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电子出版物等。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煤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
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
假如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假如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
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
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索,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得,记忆和思索退居次要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看纸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就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单向演化,而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另一种阅读方式的区分。
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也给纸媒体和新媒体带来了长期竞争共存的空间。
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实现了高密度的信息储存,单位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便利地实现大量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使得部分编辑工作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电子信号的易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其发行成本低廉,使大范围信息传播免费或廉价供应成为可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
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
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
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
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
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
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蓉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
席慕蓉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
终于,席慕蓉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
这时,席慕蓉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
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
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
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的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的感知和经验左右。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蓉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1.B解析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的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表述错误,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
C项,“《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
2.B解析B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不合文意。
“家乡意识”只在文章开头提及,并没有举例论证“家乡意识”的内容。
3.A解析A项,不合文意。
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