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城市自然地理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3
关于广东梅州的介绍
梅州,广东的一个小城市,但却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这里有客家人、有客家文化,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世界客家第一县”的美称。
这里也是中国首批2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广东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面积27860平方公里。
梅州素有“世界客都”之称,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这里孕育了无数个革命英雄和文化名人。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境内。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雁南飞、雁鸣湖、叶剑英纪念园等等。
这里还是世界客都,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梅州有许多美食:梅菜扣肉、客家酿豆腐、梅州扣肉饼、梅州盐焗鸡……每一个都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
梅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这里也有许多美丽的风景:著名的雁南飞公园,因背倚大华山而得名,有“广东九寨沟”之美誉。
还有梅县区雁洋镇境内的“中国客家第一村”——十八围;国家森林公园——大埔县百侯镇青少年宫;被称为“小香港”的五华县华城镇;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雁鸣湖等。
—— 1 —1 —。
【位置、范围、面积】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座标为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北部连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县,西部和西北部接江西省寻乌、会昌县和本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东源县,东南部邻揭阳市的揭东县、揭西县、潮州市湘桥区、汕尾市的陆河县、潮州市饶平县。
辖梅江区、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总面积15876.06平方公里。
市政府设在梅江区江南新中路。
【地质、地形、地貌】梅州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由花岗岩、喷出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构成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
全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占13.7%;河流和水库等水面积占5.4%。
山脉市境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等三列山脉组成。
市境内主要高峰有铜鼓嶂,海拔1560米;项山甑,海拔1530米;凤凰髻,海拔1497米;银窿顶,海拔1357米;七目嶂1318米;阴那山五指峰1297米;明山嶂1357米;鸿图嶂1277米;西岩山1230米;皇佑笔1150米。
盆地境内主要盆地有兴宁盆地,面积302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积110平方公里;蕉岭盆地,面积100平方公里;汤坑盆地,面积100平方公里。
河流境内主要河流有韩江,全长470公里(梅州境内长343公里),流域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长307公里(梅州境内长271公里),流域面积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长323公里(梅州境内55公里),流域面积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333平方公里);同时还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格梅潭、松源河、丰良河等。
让知识带有温度。
梅州属于哪个省份的城市整理梅州属于哪个省份的城市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和漳州接壤,南部与潮州、揭阳、汕尾毗邻,西部与河源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相连。
下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
梅州属于哪个省份的城市梅州市属于广东省辖地级市。
梅州是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广东绿色崛起先行区和文化旅游特色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之一。
梅州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动身地,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
祖籍梅州的华人华侨达500多万人,是全国重点侨乡,同时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其中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
梅州旅游景点1、人境庐座落在梅州市东郊周溪畔,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建于1884年春。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
2、梅州千佛塔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东郊大东岩山顶,整座塔分为七层,呈现一个四方形,每一面有250尊佛像,整座塔一共有1000座佛像,因此被称为千佛塔。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梅县灵光寺,位于梅县城南四十公里的阴那山麓,距梅州城46公里,是广东省四大名寺之一。
创始人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圆寂后,始由村人建立。
4、侨乡村,位于梅州麓湖山脚下,是一个漂亮淳朴的古老村庄。
她沿着弯弯曲曲的侨乡河逶迤而建,民风淳朴、景色秀美,无处不在的客家遗风则诉说着这里几百年。
5、桥溪古韵景区,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是一个保存得很好的客家小山村,村内客家民居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山涧溪流清亮,地处广东省自然保6、梅州市樱花谷位于梅江区城北镇扎上村,离市区十余分钟车程。
欧式小教堂、香氛馆、咖啡屋、火车站这就是爱丽丝庄园(梅州樱花谷)到处洋溢着浪漫的气息。
7、梅州平远五指石景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旅游景观、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之处,因汇聚了“丹霞地貌、森林生态、人文古迹”的三大景观而著名。
地理环境梅州市,东北邻福建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寻乌,西面连河源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的陆河、揭阳的揭东、揭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的潮安、饶平相连。
全境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5°18 ′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
最大的盆地是兴宁盆地,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地肥沃,含钾丰富。
编辑本段资源梅州地下资源丰富矿藏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
已探明的有煤、铁、铜、锰、铅、锌、银、锑、稀土、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等48种,530多处矿床。
其中煤储量2.7亿吨,占全省第二位;锰、铁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30%。
五华县的稀土、梅县的铜、蕉岭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兴宁的煤、平远的铁,以其储量丰富、品位高而颇负盛名。
但由于2005年8月7日,在兴宁市黄槐镇一煤矿发生"8.7矿难",造成至少123名矿工遇难,广东的全部煤矿已经被封闭。
也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损失,特别是兴宁市。
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250.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8.7亿立方米,产水量259.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发电量77.5万千瓦,地下温泉多(特别是丰顺县)、水温高、水量大,还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
动物资源梅州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100种以上。
植物资源梅州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已被记载的有1084种,隶属于182科,598属。
这些植物中,有材用、药用、油脂、芳香、蜜源、淀粉、果类、鞣料植物等,极富科研、实用和观赏等价值。
自然环境梅州市,东北邻福建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寻乌,西面连河源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的陆河、揭阳的揭东、揭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的潮安、饶平相连。
梅州特点简要介绍
梅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广东省内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梅州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位置优越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梅州市是广东省内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广东省内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广东省内的各个城市和地区。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梅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梅州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是广东省内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梅州市的水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水库。
此外,梅州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锰矿、石灰石等。
三、悠久的历史文化
梅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广东省内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梅州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梅县大佛寺、五华楼、梅州古城等。
此外,梅州市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如梅州木雕、梅州剪纸等。
四、美食文化
梅州市是广东省内的一个美食之都,拥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
梅州市的美食以潮汕菜和客家菜为主,其中以梅县牛肉、梅州猪脚饭、梅州酥肉等为代表的梅州特色美食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梅州市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悠久历史文化和美食文化的城市,是广东省内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梅州市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梅州概况梅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是广东的一个地级市。
梅江流经该市,因此得名梅州。
梅州地处粤东山区,地势较高,气候温和。
梅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下面将从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介绍梅州的概况。
地理特点梅州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市总面积约1434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
梅州地形起伏,山区多,平原较少。
主要山脉有梅州山脉、龙门山脉和瑞金山脉等。
梅江是该市最主要的水道,流经市区,是梅州地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历史沿革梅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居民主要以游猎和采集为生。
公元前214年,梅州地区进入岭南文化的时代。
随着历史的发展,梅州逐渐形成了一个府州制的历史名城。
1952年,梅州地区成立了梅县、兴宁县和梅州市三个行政区划。
经济发展梅州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水稻、茶叶、蔬菜和水果种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梅州地区盛产柚子和橙子,是中国柑橘之乡。
除了农业,梅州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要的产业。
另外,梅州还在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文化底蕴梅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梅州是粤剧的起源地之一,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戏曲形式,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梅州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梅州木版年画、梅州籍拳术和梅州古民居等。
梅州还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华园、中山纪念堂、梅县古城等。
旅游资源梅州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梅县古城是梅州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堡建筑群,被誉为“故城四望翩然出,梅州八景陶陶笑”。
另外,梅州还有梅江源头、密溪温泉、白水洞等自然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生活环境梅州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近年来,梅州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市区交通便利,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梅州也注重绿化和环保工作,努力创建生态城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梅州概况梅州是广东省东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粤东腹地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地处闽粤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3°23′-24°56′,东经115°20′-116°42′。
梅州总面积为15228.47平方公里,辖11个县(市、区)和3个管辖单位,总人口约为500多万人。
梅州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丰富多样。
梅江、东江等两大水系纵贯梅州市区,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
市内山川起伏,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梅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风景。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梅州的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梅州传统文化包括客家歌仔戏、大鼓、佛教、儒学等,这些文化形式一直以来都被当地居民代代相传。
梅州还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
例如,梅州市区的西山寺、长西古村、东源县的二陂古村等都是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
此外,梅州市也是广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梅州作为广东省山区开发的重点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
梅州市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梅州市的农业以水稻、油茶、油橄榄、糖蔗、蜜柚等农作物为主,其中油茶和油橄榄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
梅州市的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食品、机械、电子信息、非金属制品等领域。
服务业也在梅州市的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旅游、餐饮、金融、教育等行业发展迅速,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外,梅州地区还有许多知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梅州的五华县被誉为“南天湖畔”,这里有着独特的高山湖泊风光和秀美的自然景观。
梅州的梅县以“中国梅花第一县”而闻名于世,每年的梅花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除此之外,梅州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综上所述,梅州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
梅州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迅速,旅游资源丰富。
广东梅州市一、梅州市概况广东梅州市位于中国的广东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7′10″-117°50′40″,北纬23°26′16″-24°39′50″之间。
梅州市总面积为15269.92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6个县,总人口约为800多万人。
梅州市地处五大水系交汇的中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梅州市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
二、梅州市的历史与文化梅州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8年左右。
梅州市在古代属于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区,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梅州市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平远古城、建宁古城等。
梅州市也以梅花而闻名,梅花是梅州市的市花。
每年的春季,梅州市举办盛大的梅花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梅花的美丽。
三、经济发展梅州市以农业为基础,兼有工业,农副产品出口和旅游业等多元化经济发展。
梅州市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柑橘、木瓜、荔枝、花椒等水果和茶叶、烟叶等作物。
梅州市的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并加强区域合作和产业转型升级。
梅州市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为梅州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旅游景点梅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梅州市的旅游景点主要有:1. 梅州市博物馆:展示了梅州市的历史和文化。
2. 福田古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格。
3. 丰顺百合湖:是一个以栽培和观赏百合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湖水清澈,百合花盛开时美不胜收。
4. 梅县楼台山:是一个以梅花为主题的文化景区,有梅花园、梅溪漂流等项目,游客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梅花景色。
5. 东山岛: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有壮丽的海景和许多濒危动植物。
五、美食与特产梅州市有着丰富多样的地方美食和特产。
梅州市的地方美食以潮汕菜为主,口味独特,精选海鲜和新鲜蔬菜为材料,烹饪精细。
广东梅州勘察报告一、概述本报告旨在对广东梅州进行综合勘察,包括地理、气候、人口、经济、旅游等方面的情况分析。
通过对梅州的全面了解,可以为相关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地理环境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经115°18’,北纬24°9’。
整个梅州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域复杂。
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境内有多个山脉交错。
樟木头山是梅州的最高峰,海拔为1316米。
梅江是梅州的主要水系,流经境内多个县市。
三、气候特征梅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湿润多雨。
夏季炎热潮湿,最高气温可达35摄氏度。
冬季相对较短,温度较为温和,最低气温约为8摄氏度。
春、秋季气候宜人,适合旅游和户外活动。
四、人口情况截至2021年底,梅州市总人口约为800万人。
其中,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主要分布在梅州市区及周边的城市和县城。
农村人口占比大约为70%,主要分布在各个乡镇和村庄。
梅州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口分布相对均匀。
五、经济状况梅州市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农业是梅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农作物包括稻谷、水稻、茶叶等。
近年来,梅州市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了农业产出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是梅州市的支柱产业,主要有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
梅州市拥有多个重点开发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业成为梅州的重要支柱产业。
梅州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旅游资源梅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山水、名胜、风景等。
下面是梅州市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1.梅江风景区:梅江穿梭于梅州市区,沿江的风景名胜区是梅州市的核心景区,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闽南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
2.丹霞山:被誉为“南粤第一山”,是中国石英岩地貌的代表,以奇特的山景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
梅州城市⾃然地理概况梅州城市⾃然地理概况1.1.1 地理位置梅州市位于⼴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4县,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西⾯连⼴东省河源市的龙川县、东源县、紫⾦县,西南、南⾯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和潮州市郊区、饶平县相连。
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
18'⾄116。
56'、北纬23。
23'⾄24。
56'之间,全市总⾯积15870平⽅公⾥。
市⼈民政府设在梅江区江南新中路。
全市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6县、1区、1市,见图1.1-1。
图1.1-1 梅州地理位置图梅州地处五岭⼭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积为海拔500⽶以下的丘陵⼭地,⼟地肥沃,含钾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所候区,⽇照、⾬量充⾜,年平均⽓温20.6℃~21.4℃,⽆霜期300天以上,平均降⾬量1483~1798毫⽶。
在复杂地形作⽤下,形成多层次⾮地带性⽓候,有利于发展⽴体⽣态农业和多种商品⽣产基地。
1.1.2 ⾃然环境概况(1)地质地貌梅州市地处五岭⼭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积在海拔500⽶以下的丘陵和⼭地,故称⼋⼭⼀⽔⼀分⽥。
全市总⾯积1.6万平⽅公⾥,⼈⼝470万,辖六县⼀市⼀区。
(2)⽔系⽔⽂主要河流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窟河、松源河、梅江、韩江。
梅江全长307公⾥,为主要河流,汇五华河、琴江河、宁江、⽯窟河、松源河,流经⼤埔三河坝汇梅潭河和福建的汀江后称为韩江。
韩江经潮州、澄海县注⼊南海,全长478公⾥。
韩江源于⼴东省紫⾦县⽩⼭栋流经⼤埔县的三河坝与澄江汇合后称韩江,全长400多公⾥,是⼴东省的第⼆⼤江。
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得名。
差⼲河、柚树河和⽯正河3条⽔系,为韩江⼆级⽀流。
差⼲河县内集⾬⾯积479.9平⽅公⾥,河流长度71.16公⾥;柚树河县内集⾬⾯积767平⽅公⾥,河流长度77.9公⾥;⽯正河县内集⾬⾯积95平⽅公⾥,河流长度31.7公⾥。
梅州特点简要介绍一、地理位置特点1.1 地理位置梅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东临惠州市,南接汕尾市,西接河源市,北界江西省。
1.2 地形地貌梅州地势多山,山脉纵横交错,河流众多。
主要山脉有瑶族山脉、南岳山脉、垌子山、象头山等。
以小北江为主的河流穿越全市,形成了许多壮丽的景观。
1.3 气候特点梅州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人文特点2.1 民族特色梅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民族有汉族、瑶族、客家族等。
特别是瑶族和客家族,是梅州地区的重要民族,对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文化底蕴梅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梅州历史文化悠久,融合了汉族文化、瑶族文化和客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梅州文化,表现在建筑风格、民俗习惯、音乐舞蹈等方面。
2.3 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梅州保留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元素。
客家人民风淳朴、勤劳勇敢,他们的文化特点体现在面食制作、建筑风格以及婚嫁礼仪等方面。
2.4 音乐舞蹈梅州的传统音乐舞蹈非常丰富多样,有瑶族的舞龙舞狮、采茶舞、足尾舞等,还有客家歌仔戏、跳山歌等,这些都展现了梅州地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经济特点3.1 农业梅州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油茶、柑橘等。
尤其是梅州的油茶产量居全国前列,被誉为“中国油茶之乡”。
3.2 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梅州的工业也逐渐兴起。
主要工业有纺织、制鞋、制瓷、食品加工等行业。
其中,梅州的制瓷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精美的瓷器享誉海内外。
3.3 旅游业梅州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景点有丹霞山、瑶族风情园、梅州西湖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梅州旅游业的发展。
3.4 外向型经济梅州发展外向型经济势头喜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项目。
例如,梅州丰顺垦荒园区是广东省外向型农业加工出口基地,吸引了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入驻。
梅州市区域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粵、赣三省交界,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与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
地理坐标为东经 115°19′~116°56′,北纬 23°23′~24°56′之间,境内南北最大纵距为172km,东西最大横距为167km,土地总面积15876.06km2,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五县一市二区。
二、地形地貌梅州市地势总体北高南低,由闽粤赣边境逐渐下降到梅州、宁江等盆地后又重新高起,再逐渐下降到潮汕平原。
按地貌形态可划分为平原(盆地)、阶地、台地、丘陵和山地五大类。
其中山地、丘陵面积较大,平原、阶地、台地面积较小。
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占13.7%,河流和水库等水面积占5.4%。
由花岗岩、喷出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系和石灰岩等六大类岩石构成台地、丘陵和山地,由第四系的粘土、砂和砾石等构成平原和阶地。
主要盆地有兴宁盆地(面积320km2)、梅江盆地(面积约110km2)、蕉岭谷地(面积约100km2)、汤坑盆地(面积约100km2)。
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平远南台山、平远五指石等,其中平远五指石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
梅州市境内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三列山脉组成。
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梅县区14座,兴宁市1座,平远县4座,蕉岭县6座,大埔县27座,丰顺县57座,五华县31座。
位于丰顺县的铜鼓嶂海拔1560m,是梅州第一高峰。
其他主要高峰有项山甑,海拔1530m;凤凰髻,海拔1497m;银窿顶,海拔1357m;七目嶂,海拔1318m;阴那山五指峰,海拔1297m;明山嶂,海拔1278m;鸿图嶂,海拔1277m;西岩山,海拔1230m;皇佑笔,海拔1150m。
梅州调查报告梅州调查报告梅州,一个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闻名。
本文将对梅州进行一次调查,以了解这个城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梅州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梅州位于粤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梅州市总人口约为60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梅州市下辖梅江、兴宁、梅县等县级行政区,各区人口分布相对均衡。
二、梅州的经济发展情况梅州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以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农业产业。
然而,近年来,梅州市开始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以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梅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一批外来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梅州的文化特色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梅州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梅州文化。
梅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如梅州剪纸、梅州木雕等也享誉国内外。
此外,梅州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如丰顺西湖、梅县大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四、梅州的教育和医疗状况梅州市注重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梅州市下设多所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医疗方面,梅州市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满足了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五、梅州的社会治安和环境状况梅州市的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好,治安环境较为稳定。
梅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梅州的空气质量和水质状况逐渐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六、梅州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梅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梅州的山水风光如丰顺西湖、梅县大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梅州市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综上所述,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梅州市政府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梅州市还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梅州简介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
(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梅州城市自然地理概况
1.1.1 地理位置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4县,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县、东源县、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郊区、饶平县相连。
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
18'至116。
56'、北纬23。
23'至24。
56'之间,全市总面积15870平方公里。
市人民政府设在梅江区江南新中路。
全市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6县、1区、1市,见图1.1-1。
图1.1-1 梅州地理位置图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地肥沃,含钾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所候区,日照、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平均降雨量1483~1798毫米。
在复杂地形作用下,形成多层次非地带性气候,有利于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和多种商品生产基地。
1.1.2 自然环境概况
(1)地质地貌
梅州市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全市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470万,辖六县一市一区。
(2)水系水文
主要河流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石窟河、松源河、梅江、韩江。
梅江全长307公里,为主要河流,汇五华河、琴江河、宁江、石窟河、松源河,流经大埔三河坝汇梅潭河和福建的汀江后称为韩江。
韩江经潮州、澄海县注入南海,全长478公里。
韩江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白山栋流经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澄江汇合后称韩江,全长400多公里,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江。
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而得名。
差干河、柚树河和石正河3条水系,为韩江二级支流。
差干河县内集雨面积479.9平方公里,河流长度71.16公里;柚树河县内集雨面积767平方公里,河流长度77.9公里;石正河县内集雨面积95平方公里,河流长度31.7公里。
韩江,位于广东省东部,是前潮汕地区(包括现在的广东省梅州地区的大埔县、丰顺县,潮汕地区的揭阳市、汕头市、潮州市)各民系人民的母亲河(如图1.1-1所示)。
(3)气候特征
梅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0.7℃──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平均气温28.3°C-----28.5°C,1月平均气温10.9°C-----13°C,年平均降雨量250.3亿立方米,或1400--1800毫米,4--9月为雨季。
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
在复杂地形作用下,形成多层次非地带性气候,有利于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和多种商品生产基地。
(4)环境概况
图1.1-1 梅州市水系图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梅州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据梅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各县(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梅江水系水质多年达到Ⅱ—Ⅲ类良好水质标准,梅江为全省水质较好的河流之一。
由潮州市监测、省环保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梅州与潮州交界的韩江赤凤断面水质一直优于Ⅱ类标准。
大埔县境内韩江、汀江、梅潭河等江河水质保持Ⅱ类水质标准,全县饮用水源为清洁水质,符合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
2005年,梅州市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9.70%,27项监测指标中,年均值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要求,水质良好。
全市7
个主要江段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
梅州与下游潮州市的韩江交界断面赤凤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梅州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空气质量日报污染指数•(API)范围17~91,保持在Ⅰ级和Ⅱ级之间。
梅州市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到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
生活噪声和工业噪声是影响我市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