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中地理丹霞地貌(15张PPT)优秀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3.29 MB
- 文档页数:17
丹霞地貌英文名称:Danxia landform定义: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
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丹霞地貌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名称起源丹霞山(广东省仁化县)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
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1]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2]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3]定义雨石山(江西社后)--丹霞地貌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1]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4.2地貌观察课件(共23张ppt)(共23张PPT)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他在勘测八达岭线路段时,发现该路段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
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
“人”字形设计是怎样降低线路坡度的?我们在观察地貌时还应关注哪些方面呢?地貌的观察1.通过野外考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观察点进行地貌观察。
(地理实践力)2.了解地貌观察的内容,描述所观察地貌的特征。
(综合思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观察地貌①选择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②遵循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③观察顺序盲区盲区盲区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观察地貌③观察顺序: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崖、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山地、平原山岭、河谷河崖、陡崖一、地貌观察的顺序2.辅助观察工具地形图、遥感影像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平原、山地和丘陵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平原海拔200m以下,相对高度很小丘陵海拔500m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山地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度较大高原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度较小盆地四周高(相对高度大)中间低(相对高度小)相对高度能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思考: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代表的地貌意义?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1.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2.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自主学习· 完成课本P77思考题:H=H甲-H乙=885.4-879.0=6.4(米)H=H最高-H最低=885.4-790=95.4(米)坡度大小坡度角或者来表示。
垂直距离水平距离二、地貌观察的内容2、坡(1)坡度坡度=垂直距离/水平距离等高线稀疏缓坡等高线密集陡坡坡地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高中地理丹霞地貌成因
丹霞地貌是由程度或变动很细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
因岩层呈块状构造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丹霞地貌是由程度或变动很细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
因岩层呈块状构造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局部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展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织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
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那么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