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12
一.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产生条件: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产生原因:各国生产要素差异性生产要素国际间缺乏流动性各国科学技术存在差异基本经济分析工具1。
一般均衡分析: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其所有的资源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表示一国的生产能力.表示供给。
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反映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图形。
表示消费者需求。
一般均衡:社会的最优生产点: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设为、会无差异曲线)。
2.局部均衡分析:只分析某个具体的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情况。
封闭的经济中,市场均衡完全由一国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前提是没有政府干预)二.对外贸易: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1。
按货物移动方向:a出口贸易:把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及本国化产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
(本国化产品:复出口。
外国货物经过结关进入国内后,未经加工改造,又输出国外的现象。
)b进口贸易:把外国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运往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复进口现象)c过境贸易:当A国须经过C国国境把货物运往B国时,这批经过C国运往B国的货物,对于C 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间接过境贸易2。
按交易商品的形式:a货物贸易:有形(商品)贸易.有具体形状的商品的交换活动。
(进出口需经过海关,贸易额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表上)b服务贸易:无形(商品)贸易。
传统上指无形劳务的提供和接受。
新定义,指“过境交付;c境外交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无需经过海关)3.按如何划分货物进出口的标准:a总贸易:一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以货物越过国境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b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结关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
4。
按交易的方式:a直接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
国际经济贸易学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刘易斯·威尔士(Louis Wells)和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
1966年,弗农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文,该文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认为不同国家间技术差距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威尔士在此基础上,引入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理论,具体描述了因技术差距产生国际贸易的过程;他们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至国际贸易理论之中,奠定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产品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生产和出口,以此说明国际贸易的流动方向,将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它是关于产品生命不同阶段决定生产与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
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细分为产品开发期、市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或产品创新阶段,又称引进阶段。
消费者不甚了解新产品的特性和如何使用这种新的产品,以及它给人们所带来的方便和好处,在这一阶段,需求主要来自本国,生产也主要针对本国需要,基本上没有出口。
要求投入的技术要素比较高,要求熟练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也比较高。
这一时期的产品可以说是技术密集型的。
第二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又称增长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同时和该产品使用的配套设备比较完善,获得消费者广泛的接受,所有的人都具有使用这一产品的技能,都拥有这种产品,该产品市场饱和,产品销售量的增长率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国外的需求也已开始,成熟的技术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出去,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地模仿并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
成熟阶段技术开始标准化,产品比较成熟,市场迅速扩张,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从而要求投入资本比较多。
经济学09-01班兰秀涛15号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有关国际贸易现实,分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喜是忧?答:喜忧参半。
作为世界工业制成品市场的后来居上者,中国以其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上百万有才华的工程师和良好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新一代的世界工厂。
毫无疑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会对本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能增加本国的就业率,增加税收,能带动技术的进步,促进GDP的增长。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我们生产廉价的商品来满足国内外需求,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福利。
欣喜之余,我们也要仔细审视“世界工厂”给我们带来的弊端。
以下主要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简单分析之。
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看:⑴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
⑵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
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
⑶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正好承担了这一角色,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
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进行了产品的研发,拥有产品的知识产权,获取的利润最大。
随着产品生产技术的成熟,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负责产品的生产,同时还需向发达国家支付专利费用。
于此以来,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生产环节的获利少之又少,陷入了一个“获利少——创新少——获利更少”恶性循环,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更加严重。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贸易现实状况。
2012年,欧美外需市场的情况不会有根本性好转,国内各种综合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将持续。
我国出口现在面临着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包括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土地成本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描述,任何一种产品始终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里和不同的情况下会有自己相异的特点.这意味着,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必须依据各类产品的生命周期加以决策和运作,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率和贸易利益。
I.从产品的要索密集程度来看,它会随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逐渐演进而有规则地变化,在新产品时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改进和完善,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熟练工人的大盘投人,此时的产品自然属于技能或技术密集型。
在产品即将或已经进人迅速增长时期,产品创新已经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加以实现,即进人了正常的批盆生产阶段。
相应地,要家投人也转向主要依靠资本投人和使用半熟练劳动,于是产品的性质就改变为资本密集型.等到产品步人成熟时期,其特点表现为在技术不变条件下的长期生产,劳动技能相时变得更不重要,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因而较前更高。
2.从产品的需求状况来看,整个生命周期也发生着比较有序的变化在新产品时期,生产者数目很少,产品数t十分有限且缺乏相近的替代品.满足的主要是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因此,产品的价格相当或比较昂贵.只能拥有狭窄的需求面,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其销督市场不断扩大,参与竞争的生产者大最增加,生产成本也趋于下降,于是,唯有降低产品价格才能扩大产品销路。
这一来,比较便宜的价格又刺激了该产品的需求。
进人产品成熟期之后,该产品已经标准化,各国的技术差距拉平。
大规模生产也已普迫化,导致厂商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显然,这又推动着产品需求的增长。
3.从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对优势来看,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种类型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
它们工业先进,技术力盆雄厚,资本和自然资源相对丰裕,国内市场广阔。
因此,它们研制新产品的优势相当显著,生产成长产品也可获取甚多利益。
第二类是较小的发达国家,它们同样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力,国土虽小而工业发达。
但是,它们的国内市场狭小,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这就使得其生产优势在产品成长时期就逐渐减少,到了产品成熟阶段更是基本丧失。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摘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不仅是对古典和非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也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从个别实际案例分析,提出该理论对我国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国际贸易内容启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背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有其实际的理论背景。
(一)、国际产业大转移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挑战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从西方工业化国家转移到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向发展中国家。
在此现实背景下,传统的贸易理论和以规模经济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虽然较好地解释了静态贸易格局,但无法合理地解释动态转变的比较优势以及国际产业转移所导致的国际贸易格局所发生的变化。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该理论描述的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在第一阶段,技术处于创新阶段,产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的产品,而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拥有这方面的资源,因此这类国家具备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二阶段当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成为了主要目标,这时产品生产所需的主要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因此,产品从知识密集型转变为了资本密集型,资本充分和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了此类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第三阶段,产品的生产已经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认为,由于技术的外溢问题,每一种产品都经历了一个在发达国家发明、出口、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再向发达国家出口这样几个阶段,进而构成了贸易动态均衡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作者:林丹虹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6期摘要:作为国际贸易学说之一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技术动态发展的角度解释和说明了国际贸易,并在世界贸易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该理论被认为适用于分析制成品产业内贸易。
但对于服务贸易,该理论的分析存在局限的地方。
本文将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贸易适用性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在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与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不同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
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变化。
费农还把产品生命周期如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内市场阶段,创新国利用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
从产品特性看,这一阶段的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需求基本上发生在收入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的发达国家。
由于产品尚未完全成型,技术上未加完善,加之市场竞争不激烈,替代产品少,产品附加值高,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绝大部分产品都在国内销售。
2.第二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成长期时产品技术在本国已基本成熟,出口增大,技术诀窍逐渐扩散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跟随生产这种产品。
相对落后的国家还没有开始研制或模仿生产该产品, 但已开始进口并消费该产品,因此这一阶段的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产品的特性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
3.第三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这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不高,原来新产品企业的垄断技术优势已经消失,成本、价格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国贸论文常用理论知识在国际贸易领域,存在着一系列被广泛应用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国际贸易现象、政策以及企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工具。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些常见的国贸理论知识。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反,进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
例如,假设国家 A 生产 1 单位的服装需要 2 小时,生产 1 单位的电子产品需要 6 小时;国家 B 生产 1 单位的服装需要 1 小时,生产 1 单位的电子产品需要 4 小时。
虽然国家 B 在服装和电子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国家 A 在服装生产上的劣势相对较小(2 倍与 15 倍的差距)。
所以国家 A 专注生产服装,国家 B 专注生产电子产品,然后通过贸易,双方都能获得更多的产品和福利。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强调了各国应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而不是仅仅依靠绝对优势。
二、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即各国所拥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时的成本不同。
例如,一个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因此会倾向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一个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则会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强调了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各国根据自身要素禀赋制定贸易政策提供了参考。
三、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会下降,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
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
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弗农在他早先作为一名文官时对企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他研究多国公司时又回到了这个论题上。
这个主题在他后来在肯尼迪管理学院时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占有更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他集中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以及在7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说宣称:国家被资本家利用来促进他们的阶级利益。
弗农的分析提供一个对国家的作用不那么教条的观点:增加它们的目标,甚至“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利用国营和私有企业作为国家政策和工具。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1996年版,第870-871页。
】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
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时滞。
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一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所需的时间差;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即仿制国家从开始生产到达先前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作者:王婷婷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1期【摘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学说之一,它从技术动态发展的角度解释和说明了国际贸易,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该理论被认为适用于分析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
本文将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各个阶段进行探讨,并说明在各个阶段发生的国际贸易。
最后,本文将进一步阐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贸易重要意义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后经威尔斯、赫希什等人不断发展、完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该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描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了三个阶段。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
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一样,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品的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假定前提条件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定前提不同,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之上。
第一,国家之间信息(技术)传播受到限制,而货物贸易是自由的。
第二,生产函数随时间变化,当生产到达一定水平后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第三,产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要素密集度不同。
第四,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存在差异。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三个阶段1.初始期。
產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形,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重。
对于少数先进国家来说,由于劳动相对稀缺,工资比较高,因此寻找节约劳动的生产方法是他们从事技术创新的主要诱因。
另外,这些国家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多的科技人员,所以能集中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
同学们好!在上一讲中,我们学习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型,用规模经济理论对产业内贸易如何产生,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额为什么增加等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本章的第三个知识点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产品周期”(Product Cycle)的学说的背景,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and Vernon)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周期”(Product Cycle)的学说,用以解释产品领先地位的变化 。
弗农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下面我们以电视机生产为例给大家进行具体说明,在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 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而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的国家才拥有 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因此,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 家。
当第二阶段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
这时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
产品从知识密集型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
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到了第三阶段,一方面,产品的技术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 或生产装配线中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了,操作也变得简单了。
另一方面,生产该产品的机器本身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
因此,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 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此时,原来的发明 国既丧失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 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电视机生产同学们,本次课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们下次再见。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的核心思想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分析产品的不同阶段,并将其划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必然处于生命周期的某一个阶段,而在同一个阶段的产品通常具有趋同性。
将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心,该理论对二战后美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行为做出了较为有力的解释,所以该理论也被称为“美国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一、理论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弗农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实质上也是一种优势论,企业的核心优势是企业在创新方面所拥有的垄断优势,而该优势源于市场需求的压力,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国际贸易达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国际资本流动的高级形式作为前提。
发达国家经济基础良好,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消费者对产品有着更高的要求,以至于产品更新换代的压力较大。
所以,大多大型企业都十分重视对研发的投入,以保持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从而保证其利润。
弗农通过对美国市场的调研,发现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市场反应不同,并且在特定的阶段,市场反应趋同或者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这一发现,弗农对市场中的产品划分为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产品特征进行概括。
(1)创新阶段由于最初的产品创新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所以在创新初期,产品在市场上往往供不应求,很多产品在创新初期甚至还会处在饥饿销售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新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产品成长经历从无到有,然后和市场需求磨合的过程。
创新期产品往往是在发达国家进行销售,少量用于出口,但是并未涉及企业国际化经营。
由于新产品仍然处于和市场磨合的过程,所以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不断汲取市场反应,及时完善产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这一阶段,拥有创新产品的企业拥有充分的定价权,从而不会过多地关心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是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以防创新技术过快地被模仿。
综上,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时期,企业一般会选择在当地销售满足当地需求,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出售盈余产品以解决部分国际需求,这个时期,企业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