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乙烯工业发展历程
- 格式:docx
- 大小:17.26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的乙烯工业的发展概况和展望乙烯作为最为基础的石化原料之一,是生产各种化学品和塑料的重要前提。
中国的乙烯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当前的国内环境下,乙烯工业也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一、发展概况乙烯是最基本、最受欢迎的石化产品之一,中国的乙烯工业是在近三十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乙烯生产国。
据数据显示,在2017年,中国乙烯总产量超过了2000万吨,总产值达到了3.2万亿元。
目前,中国乙烯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由于环保要求加强和技术进步,传统工艺和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和升级,推动了各类产品的质量提高和性能优化,乙烯资料的生产与应用离不开高超的工艺技术和产品设计理念的贡献。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乙烯工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稳定的生产体系,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尤其是在高低温注塑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前,中国乙烯工业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能过剩。
由于中国的乙烯工业起步晚,且在近几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现在的乙烯产量已经超过了市场的实际需求。
乙烯工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迫切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利润率。
2.环境问题。
虽然乙烯工业发展已经走在了环保的正轨上,但是与外部环保政策的要求相比,乙烯工业的环保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
企业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环保设施的建设。
3.技术瓶颈。
乙烯工业的技术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瓶颈,尤其是在新材料和新产品研究开发方面。
必须加强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避免技术落后带来的市场竞争力下降。
三、展望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未来乙烯工业必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是趋势却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
未来乙烯工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乙烯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 乙烯工业的现状说到乙烯,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它可是咱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
乙烯是化工原料的“顶梁柱”,从塑料到合成纤维,再到各种化学品,它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迅猛,简直像火箭一样飞速前进。
大家知道吗?2022年,我国的乙烯产量已经突破了1600万吨,稳稳占据了全球的“头把交椅”。
想想这数字,真是让人觉得心里美滋滋的。
不过,咱们不能只看热闹,背后可有不少故事。
在这条发展道路上,我国的乙烯工业面临着不少挑战。
比如,虽然咱们的产量高,但很多技术和装备依然依赖进口,仿佛总是要抬头看别人。
国内的炼油化工企业也在不断升级,但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仍有差距。
这就好比你在一场比赛中,虽然赢得了分数,但技术活儿还得练啊。
1.1 技术进步谈到技术,近些年来,我国在乙烯生产技术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许多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掌握核心技术。
比如,某些大型企业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发的催化剂,这可是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想想,如果你能自己做出好吃的蛋糕,谁还愿意去外面买呢?这就是同样的道理,越自主,越心安。
而且,咱们还在“走出去”方面不断探索。
许多企业通过合作和并购,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真是如虎添翼。
更有不少企业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国际化的步伐越走越稳。
这就像一只小鸟,终于飞出了自己的鸟笼,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
1.2 环保压力不过,发展总是伴随着压力。
环境问题就是一座大山压在了乙烯工业的肩头。
大家都知道,乙烯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不少废气和废水,这可让环保人士心头大患。
近年来,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得好好琢磨如何做到绿色发展。
就像一位老奶奶说的:“做事要有良心,才能长久。
”这道理,咱们得铭记于心。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投入资金进行环保设施的升级,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这种“洗心革面”的举动,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为自己积累了口碑和竞争力。
乙烯工业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发展方向化工122 1205200018 朱志豪摘要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已将乙烯产品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乙烯生产的规模、成本、生产稳定性、产品质量等都会对整个石油化工联合企业起到支配作用,因此乙烯装置就成为关系全局的核心生产装置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世界及中国的乙烯的生产现状及发展。
关键词:乙烯;工业;现状;发展;趋势一、中国乙烯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我国的乙烯工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经历了40多年、4个阶段的发展, 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6 年, 我国的乙烯生产能力为984.5万t/a , 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
近两年, 由于国内众多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尚未投产并形成生产能力, 因此2008 年较2006 年仅增加了约14万t/a , 新增产能主要来自2007 年年底投产的辽阳石化乙烯20 万t/a的改扩建项目以及部分企业的脱瓶颈扩产。
目前, 国内有约12个已开工或已投产的新建、改扩建的乙烯项目。
如以上项目均能如期投产, 到2012年国内乙烯至少新增产能784 万t\a,届时我国乙烯产能将达到1782.5万t/a 。
近几年, 除了2008年由于设备检修、金融危机等因素造成乙烯产量减少, 我国乙烯产量和当量消费整体处于上升态势。
此外, 近年来由于我国乙烯的进出口量非常少, 从乙烯表观消费量上看, 我国乙烯自给率都在98%以上,但从当量消费的角度,乙烯自给率仅为35% 一48% , 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
这种无法完全满足下游需求的状况, 有望在2012年新建、改扩建项目投产后有所改观。
目前, 我国当前已投产的25 套乙烯装置分布在13个省市。
厂址分散, 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等成本远高于先进国家, 炼化副产品难以集中利用, 产品加工深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整体竞争实力。
我国乙烯工业呈跨越式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乙烯工业进展开头留意规模效益,大型化已成为进展主流,新建装置规模一般在80万~100万吨/年我国乙烯工业经过近50年的进展,生产技术、装置规模和单炉装置产能都有很大进展,从近年产能的急剧增长趋势,可明显看出我国乙烯工业近年来呈跨越式进展趋势;但目前乙烯工业布局分散、原料供应紧急等问题也应引起关注。
世界产能集中四大产区据统计,2022年世界乙烯总产能为1.195亿吨/年,同比增长2.8%。
欧洲和北美的乙烯产能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亚洲、中东及拉丁美洲所占比例渐渐上升。
目前北美、亚洲和西欧成为世界三大乙烯产区,占世界乙烯产能的比例分别为29.2%、28.9%和20.1%,中东是世界第四大乙烯工业产区,占世界乙烯产能的10%。
自20世纪90年月中期以来,世界乙烯装置规模快速向大型化进展。
目前全球以石脑油为原料的裂解装置规模已达110万吨/年,以乙烷为原料的已达135万吨/年,中东正在规划建设以乙烷为原料的超过150万吨/年的乙烯装置,一些公司在讨论建设180万吨/年装置的可能性。
随着世界新建大型装置的投产和对原有装置的脱瓶颈改造,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不断提高。
目前,沙特阿拉伯乙烯装置平均规模提高到88万吨/年,北美地区及新加坡的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在65万~77万吨/年。
韩国、日本、我国台湾、印度和中国大陆的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在38万~52万吨/年。
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极大地提高了石化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总体布局,可降低乙烯/丙烯生产成本,有效利用资源,削减投资,降低能耗,削减废物排放。
我国乙烯呈跨越式进展我国乙烯工业经过近50年的进展,生产技术、装置规模和单炉装置产能都有很大进展,产量从1960年的700吨、1970年的5100吨上升到2022年的1024.8万吨。
2022年国内乙烯产能达到997万吨,很多装置产能从60万吨/年提高到80万吨/年,以提高其规模经济性和改善资源利用率。
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艰难历程和未来(上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化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
为了满足国内对石油和化工产品的高速增长的需要,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炼油厂大都在将原来的单线250万t/a规模改造到1000t/a,乙烯厂将原来的单线30万t/a规模改造到了60~80万t/a,新的大型炼油厂和乙烯厂不断出现。
大型炼油厂建设投资都在100亿元左右,大型乙烯厂建设投资都在 200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已经有大中型炼油厂40多个,2004年全国石油加工量已经达到2.7亿t。
大中型乙烯项目20套,2004年乙烯产量已经达到626万t。
“十—五”即将改造和新建的炼油厂达18个,新增炼油能力达1亿t;即将改造和新建的乙烯项目11套,新增生产能力达870万t/a。
因此,石化重大装国产化势必面对新的挑战。
一、石化生产技术发展对装备的特殊要求石化装备包括工业炉、反应设备、塔器、换热设备、储运设备、通用设备、专用机械,电器仪表等。
石化生产条件比较苛刻,不少是在高温(或低温)、高压(或负压)、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的条件下运行,对设备的要求非常高。
承受高温的设备如加氢裂化装置中的加氢反应器,设计温度达到450℃,苯乙烯装置中的脱氢反应器的设计温度达到600℃,乙烯裂解装置中的裂解炉废热锅炉设计温度达到800℃,裂解炉设计温度1100℃,乙烯裂解装置中的冷箱和低温泵设计温度达到-170℃。
石化设备一般都是受压容器,如加氢裂化装置反应器设计压力达到20MPa,高压聚乙烯装置的超高压反应器设计压力达到345MPa。
石化生产的特点是连续化大生产。
现在的大型石化厂基本上是炼油和化工生产一体化,一个石化厂由若干个生产装置组成,炼油生产装置主要包括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延迟焦化、丙烷脱沥青等;化工生产装置主要包括乙烯裂解、聚乙烯、聚丙烯、氯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聚苯乙烯等。
一个生产装置由几百台设备组成,一个石化厂由几千台设备组成,设备之间用管道连接,生产介质在设备和管道中密闭运行。
天然气制备乙烯中国颠覆石化工业我国突破天然气制备乙烯瓶颈,巴斯夫总裁称之“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
“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全球著名化工企业巴斯夫集团副总裁穆勒对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一项最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5月9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该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甲烷高效转化相关研究中获重大的突破。
这一研究实现了甲烷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化学品。
乙烯、PX等石化产品是现代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乙烯更是被视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此前乙烯多由石油裂解获得,而从甲烷制备乙烯的工艺路线,至今仍被视为化学领域的“圣杯”。
据悉,中国目前乙烯产量居世界第二,但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而我国对聚乙烯等下游产品的需求量已经赶超美国,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
有了上述新技术,未来我国将可用储量远大于石油的天然气、页岩气高效生产乙烯。
中国团队攻克化学领域“圣杯”目前,工业上所用的乙烯,主要是从石油炼制工厂和石油化工厂所生产的气体里分离出来的。
随着乙烯工业的发展,化工用油短缺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
而世界范围内富含甲烷的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生物沼气等的大规模发现与开采,以储量相对丰富和价格低廉的天然气替代石油生产液体燃料和基础化学品成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使用石油来制造乙烯,原理是把含大量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只含两个碳原子的乙烯(C2H4),只要在高温条件下,这一反应并不难实现。
而使用只含一个碳的甲烷分子制造乙烯,就需要先用高能量将甲烷的C-H键“激活”(活化),让它们两两相连。
甲烷在催化作用下活化脱氢,获得表面吸附态的甲基物种,进一步从催化剂表面脱附形成高活性的甲基自由基,在气相中经自由基偶联反应生成乙烯和其它高碳芳烃分子,如苯和萘等。
但由于具有四面体对称性的甲烷分子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有机小分子,它的选择活化和定向转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迄今为此,天然气的转化利用通常采用传统二步法。
国内乙烯工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乙烯,化学式为C2H4,是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乙烯存在于植物的某些组织、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转化而成的。
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工业用途广泛,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合成乙醇的基本化工原料,也用于制造氯乙烯、苯乙烯、环氧乙烷、醋酸、乙醛和炸药等,这些化工产品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乙烯也可用作水果和蔬菜的催熟剂,是一种已证实的植物激素。
二、市场需求乙烯是石油化工最基本的原料之一,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5%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
世界上已将乙烯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乙烯产量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2021年乙烯产能充分释放,增速较快。
2022年,我国乙烯产量为2897.5万吨,较2021年增加71.83万吨,同比增加2.54%。
乙烯产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乙烯生产国。
2023年上半年我国乙烯产量为1542.6万吨,预计截至2023年底,乙烯产量将突破3000万吨。
2013-2023H1中国乙烯产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国对乙烯衍生物市场终端产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得出,我国乙烯的需求量呈每年增长的趋势,2022年我国乙烯需求量为3088.86万吨,较2021年增加75.54万吨,同比增长2.51%。
2015-2022年中国乙烯需求量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乙烯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三、乙烯进出口分析由于国内乙烯供应不足,加之进口产品在生产成本或产品质量方面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口乙烯单体及其下游衍生物。
2018年以前我国乙烯进口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2019年后由于疫情,再加上我国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乙烯产业链配套逐渐完整,我国乙烯进口量有所减少,随着受疫情影响的减小,2021年开始乙烯进口量略有增长。
我国乙烯工业供需分析2008年,我国乙烯产能仍为998.5万吨/年,与上年相当,上半年的高油价以及下半年的经济危机都抑制了乙烯下游需求,致使其产量出现小幅下降,全年产量1025.6万吨,比上年下降2.1%。
2009年5月出台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乙烯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发展机遇,预计2010年我国乙烯产能将达1630万吨/年,届时自给率将大幅度提高。
一、全球乙烯工业发展状况2007年,世界乙烯生产能力为12389万吨/年,产量11462万吨,开工率达93%,消费量约11467万吨。
世界乙烯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亚洲和西欧。
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预计到2012年,世界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16267万吨/年,需求量增长有限,将达到14197万吨,故开工率将下降至87%。
二、我国乙烯供需现状及预测(一)我国乙烯生产情况2008年,我国乙烯产能与上年相当,仍为998.5万吨/年,产量1025.6万吨,同比下降2.1%。
目前我国共有19家乙烯生产企业,21套生产装置,装置平均规模47万吨/年,其中单套规模达到80万吨/年以上的装置2套,产能合计190万吨/年;单套规模在60万-80万吨/年及以上的装置9套,产能合计631万吨/年;其余?0套为规模60万吨以下的中小乙烯,产能合计177.5万吨/年。
我国主要乙烯生产企业产能情况和乙烯装置规模分布及预测见表1和2。
(二)新建、拟建和扩建项目情况今年5月份出台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提出乙烯产业发展目标,到2011年我国乙烯产量将达到1550万吨,将形成11个百万吨乙烯基地,企业平均规模将提高至60万吨/年。
在规划的引导下,2009年我国将新建450万吨的乙烯产能,2010年将再增加182万吨,由此,中国乙烯产能2009年将达到1448.5万吨/年,2010年达到1630.5万吨/年。
近年我国新扩建乙烯项目见表3。
(三)国内乙烯消费状况我国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乙烯、聚氯乙烯、乙二醇、聚苯乙烯等产品。
乙烯产能的发展历程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纺织、包装等行业。
乙烯产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乙烯产能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和提升。
20世纪初,乙烯的产能非常有限,主要依靠从煤炭、石油等资源中提取乙烯。
当时的乙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产能规模较小。
随着化工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乙烯的产能也逐渐增加。
到20世纪60年代,乙烯的生产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石油裂解法取代了传统的煤炭裂解法,大大提高了乙烯的产能。
同时,乙烯的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乙烯的产能进一步提升。
在这一时期,乙烯的生产技术不断创新,新型催化剂的应用使得乙烯的生产更加高效和稳定。
此外,乙烯的生产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使得乙烯的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乙烯的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新型的乙烯生产技术不断涌现,例如乙烯裂解技术、乙烯蒸汽重整技术等,使得乙烯的产能不断突破新的纪录。
全球乙烯产能已经达到了数千万吨的规模,其中以中东和亚洲地区为主要生产基地。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乙烯生产和消费国,乙烯的产能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新型石化项目的投产和现有生产设施的升级改造,中国的乙烯产能已经超过了3000万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型工艺的应用,乙烯的产能还将继续增加。
同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将促使乙烯生产向更加清洁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乙烯产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小规模生产到如今的数千万吨规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乙烯产能的提升离不开工艺技术的创新和优化,也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推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乙烯产能还将继续增加,并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
乙烯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一、绪论1.1 背景介绍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现状分析二、乙烯生产技术发展历程2.1 乙烯生产技术发展历史回顾2.2 乙烯生产技术的分类和原理2.3 目前主要乙烯生产技术比较三、乙烯生产技术的优化研究3.1 催化剂的优化3.2 重要原材料的开发3.3 工艺流程的改良3.4 新型反应器的应用四、乙烯生产技术的环保研究4.1 环境问题的重要性4.2 有害气体排放的控制4.3 节能降耗的研究4.4 废弃物和废水处理的研究五、乙烯生产技术展望与总结5.1 乙烯生产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5.2 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5.3 结论和展望六、参考文献一、绪论1.1 背景介绍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塑料包装、家电、汽车、建筑、纺织和医药等行业。
如今,乙烯已经成为全球化工行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资源缺乏的加剧,加之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稳定,乙烯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技术是推动产业的重要因素,对于乙烯行业而言,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改进至关重要。
传统的炼油乙烯生产工艺已经存在多年,我国的炼油厂亦不例外,伴随着炼油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乙烯生产已经逐渐日益成熟。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乙烯市场规模的逐年扩大,作为最具竞争的竞争之一,乙烯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旨在介绍乙烯生产技术的研究历程、技术发展的分类和原理,以及目前主要乙烯生产技术的比较,并对乙烯生产技术进行优化和环保研究,以期对乙烯生产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进行改善,为乙烯生产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3 现状分析传统的乙烯生产主要依赖炼油厂分离出来的乙烯和丙烯。
新型的乙烯生产技术逐渐取代这种传统生产方式,例如煤制乙烯和生物制乙烯等,这些技术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乙烯生产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其中,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亚洲企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
乙烯工业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品,广泛用于塑料、橡胶、纤维、化学品等领域。
乙烯工业的发展概况如下:1. 乙烯产量不断增长。
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生产乙烯,经过几十年发展,全球乙烯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数千万吨。
据统计,2019年全球乙烯产量为1844万吨,其中中国乙烯产量为2000万吨,为全球第一。
2. 技术不断改进。
乙烯工业技术发展迅猛,在催化剂、反应器、分离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3. 多元化产品研发。
乙烯产业不仅生产乙烯单体,还发展了以乙烯为原料制造的各种下游产品,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纤维等。
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日用消费品等领域。
4. 环保生产成为重点。
乙烯工业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废固体,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改善环境,全球乙烯工业减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如新材料、新工艺、增量和优化等。
乙烯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1. 生产技术提升。
乙烯工业将以生态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多种方式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2. 下游产业不断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塑料、合成纤维、涂料等下游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乙烯工业将以此为机遇拓展产业链,进一步走向产业多元化。
3. 环保要求更高。
面对全球环保和气候变化问题,乙烯工业将在环保和减排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推进生产方式更加清洁和低碳化。
4. 产业升级。
乙烯工业将借鉴其他国家和产业的先进技术和运营方式,推进产业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以实现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生产和运营模式。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纺织品、化纤等行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乙烯工业快速发展。
乙烯工业发展现状:目前,我国乙烯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石油化工产能的不断扩大和技术进步,我国乙烯产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据统计,2024年我国乙烯产能已经达到了3000万吨/年。
乙烯产能的增长主要集中在煤化工领域,主要原料是煤炭、天然气和石油,其中煤炭合成乙烯已经成为我国乙烯产能的增长主力军。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乙烯进口量,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乙烯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我国乙烯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乙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乙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其次,乙烯产业链不完善,乙烯下游产品的质量和种类有待提高。
再者,乙烯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乙烯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未来乙烯工业发展趋势:我国乙烯工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环保技术的应用: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环保政策的推进,乙烯工业将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
研发和应用新型的废气处理、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2.加强产业链的整合:乙烯工业需要加强与下游行业的合作,完善产业链,提高乙烯下游产品的质量和种类。
乙烯工业应积极参与塑料、橡胶、纺织品等行业的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的整合。
3.加大创新力度:乙烯工业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和应用新的乙烯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乙烯产能和质量。
同时,应加强对乙烯工业的产业链、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引导乙烯工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国际合作:乙烯工业是全球性的产业,国际合作对于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我国应加强与国际乙烯工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跨国合作,推动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
中国石化乙烯发展历程大事记
以下是中国石化乙烯发展历程的一些大事记,这些事件展示了中国石化在乙烯领域的关键成就和里程碑:
* 1970年代初:
* 开始乙烯生产的初期,中国石化在乙烯生产方面起步。
* 1980年代:
* 1982年,中国石化投资兴建的首座乙烯装置在上海投产,标志着中国石化进入了乙烯产业。
* 在这一时期,中国石化逐步扩大了乙烯产能,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
* 1990年代:
* 1996年,中国石化在山东启动了具有较大规模的乙烯生产装置,进一步提升了产能。
* 2000年代初:
* 2000年,中国石化在上海奉贤开发区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乙烯装置,产能大幅度提升。
* 2000年代中期:
* 2005年,中国石化在四川启动的大型乙烯装置投产,进一步增加产能。
* 2010年代:
* 2012年,中国石化在广东投产的乙烯装置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 2015年,中国石化投资兴建的若干大型乙烯装置陆续投产。
* 2010年代末至今:
* 中国石化持续优化和扩大乙烯生产基地,实施先进的乙烯
技术,以提高产能和产业链的竞争力。
* 通过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中国石化在乙烯领域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这些大事记展示了中国石化在乙烯生产领域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建设到后来的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大,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乙烯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
乙烯装置发展历程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品,广泛用于塑料、合成纤维、橡胶等工业中。
乙烯装置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技术:20世纪初,乙烯的生产主要依赖于煤气化工艺,通过煤气生成的合成气制得乙烯。
这种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而且生产效率低下,很难满足工业规模的需求。
2. 烯烃裂解技术:20世纪40年代,乙烯的生产方法发生了重要的突破。
研究人员发现,采用烯烃裂解技术可以将较重的烴类烃裂解成轻质烯烃分子,包括乙烯。
通过对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进行研究,烯烃裂解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3. 石油化工进步:20世纪60年代,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乙烯装置的发展。
随着石油炼制技术的进步,原油中的烃类成分得到了更高程度的裂解,乙烯的产量大幅增加。
同时,石油基乙烯的品质也得到了极大提高,满足了不同工业领域的需求。
4. 其他独立生产途径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了其他独立的乙烯生产途径,如乙醇脱水法、乙烯裂解法等。
这些方法逐渐成为乙烯生产的重要技术,使得乙烯装置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5. 全球化发展:21世纪以来,乙烯装置的发展进入了全球化阶段。
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致力于乙烯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乙烯装置的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在提高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方面有了重要突破。
乙烯装置的产能不断增加,满足了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乙烯装置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早期技术到烯烃裂解技术的突破,再到石油化工进步和其他独立生产途径的发展,最终进入全球化发展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增长,乙烯装置将继续发展,为各个领域提供更为优质的乙烯产品。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历程乙烯作为石油化工行业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乙烯行业克服重重困难,破除深层技术困难,砥砺前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乙烯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做大,逐步实现了百万吨级乙烯技术、设备的国产化,产业链覆盖范围越发广泛,下游衍生品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乙烯产能不足40万吨/年,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到2017年底,我国乙烯产能已经达到24 55.5万吨/年,规模增长了60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乙烯生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历程我国乙烯工业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62~1977年)。
1962年,兰州石化公司5000吨/年乙烯装置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乙烯工业的诞生。
我国乙烯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虽然与国外相比,我国乙烯装置规模小,工艺技术水平落后,但是这个阶段的创业历程揭开了中国乙烯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稳步发展阶段0978~1998年)。
到1978年,我国乙烯产业已初具规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原油资源和炼油工业得到了不断发展,其间大力引进了和鲁姆斯的先进专利技术,使国内乙烯工艺技术迈进了一大步。
1978~1988年,我国乙烯产能从38万吨/年增长到123万吨/年,年均增长12%。
从1989年到1998年,乙烯产能增长了297.3万吨/年,达到420.3万吨/年,年均增长13%,并已跻身于世界超400万吨/年能力的六强(美国2548.3万吨/年,日本747.3万吨/年,俄罗斯486.8万吨/年,德国464.5万吨/年,韩国452.5万吨7年)。
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我国乙烯产业实现了稳步发展,可以说一步一个台阶,逐步缩小了与世界乙烯生产大国的行业差距。
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以后)。
从1999年至今,我国的乙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生产技术、装置规模和单套装置加工能力上都有了相当大的改观。
1999年到2008年十年间,我国乙烯产能从435万吨/年跃升到998.5万吨/年,到2009年年底全国乙烯产能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177.8万吨,稳居世界第二位。
全年乙烯产量约1048万吨,比2008年增加2.3%。
乙烯工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乙烯装置逐步往“大型、先进、节能、高效”方向发展,乙烯工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国产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规模化发展进步明显。
1965年8月,我国第一套以原油为原料的砂子炉制乙烯装置及高压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丙纶、腈纶等主要装置在兰州石化陆续动工,形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产能规模5250吨/年,填补了国内石化工业空白。
如今,我国陆续建成了茂名石化、镇海炼化等9家百万吨级规模的乙烯生产基地。
截至2017年底,我国乙烯总产能达到2455.5万吨/年。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199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成立,两大集团均十分重视乙烯工业的发展。
中国石化率先推动燕山石化、齐鲁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和茂名石化五大乙烯改造,重点是将装置扩能达到经济规模,并调整产品结构。
在这过程中,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大型压缩机国产化的成功,为我国大型乙烯装备的成套国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产化率的提高,使建设投资大幅节约,也增强了乙烯企业的竞争力。
燕山乙烯是第一家完成二轮改造的,在行业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为以后几套乙烯的改造提供了经验。
茂名乙烯新线采用的是中国石化和鲁姆斯的合作技术,分离为前脱丙烷前加氢流程,还采用了低压激冷、三元制冷等技术,而且在乙烯企业首次实现以烧石油焦和煤的CFB锅炉替代燃油的辅锅。
中国石油也对其麾下的乙烯装置也进行了扩能改造,包括大庆、吉化、独山子、兰化、抚顺和辽化。
2006年,拥有国内第一套乙烯装置的兰化通过“并线”方案进一步把产能扩至70万吨。
总体来看,我国的乙烯工业已向规模化、大型化、功能一体化、园区化的方向发展,陆续建成了武汉、大庆、上海等石化乙烯项目及部分煤化工示范项目,逐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为中心的三大乙烯生产产业集群。
其中,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宁波三大石化基地乙烯产能已超过800万吨/年,占到全国总产能的1/3以上。
珠三角地区则以发展乙烯下游高附加值衍生物和终端产品为发展方向。
环渤海湾地区依托航运优势,以京津和抚顺为中心,发展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
不仅如此,煤制乙烯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丰富的煤炭资源加上国际油价上行带来的利润空间,为煤制乙烯项目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使我国煤制乙烯技术有了较快开展。
未来几年,还将有部分项目选择煤制乙烯和甲醇制乙烯工艺路线。
技术创新助推乙烯工业国产化进程。
近年来,自主创新在支撑乙烯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成效,技术和装置的自主化率和国产化水平大幅提升。
2012年10月,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新建年产60万吨乙烯装置生产出合格产品,宣告我国首个国产化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工业化获得成功,告别半个多世纪以来乙烯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
该装置多项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主要设备材料国产化。
2014年10月,天津石化“百万吨乙烯工程裂解气压缩机组”“大型四列迷宫压缩机组国产化”项目通过中国石化鉴定。
至此,国内首套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乙稀压缩机国产化项目画上圆满句号。
2017年,新投产的惠州炼化二期乙烯装置国产化率升至90%以上,首次实现100万吨/年乙烯裂解气、乙烯气、丙烯气三大机组全部国产化,填补了技术空白,标志着我国大型乙烯机组研制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018年,由沈鼓集团自主研制、设计、制造的我国首套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惠州炼化120吨/年乙烯装置)如期投产,装置从设计、制造到安装、投产,先后攻克了机组抽、加气结构复杂、大尺寸、宽三元叶轮整体铣制、大型焊接机壳加工制造、裂解气压缩机转子横向振动失稳、高温高压易产生结焦等关键技术难题,打破技术壁垒。
同时也标志着乙烯行业核心设备全面国产化实现新的里程碑。
乙烯衍生品市场日趋成熟乙烯是石化产业的龙头,以乙烯为原料可衍生出品种繁多的石化产品。
伴随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对乙烯需求的稳步增长,2017年乙烯的表观消费量达到2037万吨,比上年增长4.2%,较上年增速持平;乙烯的当量消费量在425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6%,但当量消费量自给率仅达到48%。
从世界范围看,聚乙烯树脂和环氧乙院/乙二醇,二氯乙烷、乙苯、烯烃等也是乙烯消费量较大的领域。
2010~2015年,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环氧乙烷/乙二醇、高密度聚乙烯(HDPE)增速远高于其他乙烯下游产品。
其中,LLDPE、HDPE需求主要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包装材料使用量增加的推动,而环氧乙烷/乙二醇消费的高速增长则与东北亚地区巨大的纺织及日化用品消费市场拉动有密切关系。
其他如乙苯、醋酸乙烯、烯烃和二氯乙烷等受下游市场容量、成熟度及非乙烯原料路线变化等因素影响,消费增速较为缓慢,占比有所下降。
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乙烯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LLDPE约占总消费量的27%、HEPE约占26%、低密度聚乙烯(LDPE)约占11%、乙二醇约占11%、环氧乙烷约占9%、苯乙烯约占8%。
其中乙二醇、HDPE和LDPE的自给率最低,分别为34%、49%和53%,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国内乙烯当量需求缺口以聚乙烯(含EVA树脂)和乙二醇为主。
进口聚乙烯占据国内聚乙烯专用料市场主导地位,主要为满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端用户需求。
大宗通用料产品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与国内同类产品形成有力竞争;乙二醇主要用于华东沿海地区的聚酯行业。
虽然国内乙烯下游衍生物中以聚乙烯和乙二醇产品供需缺口最大,但这两种产品也将直接面对国外产品的竞争,尤其是中东地区低成本产品对国内的大量倾销。
国内蓬勃发展的煤制乙二醇产业也将对国内乙烯路线乙二醇造成较大冲击。
预计未来,国内乙烯下游大宗产品发展的重点是聚乙烯专用料牌号,并延伸至环氧乙烷、苯乙烯下游产业链,避免与中东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此外,市场总规模相对较小,但产品附加值和行业进入壁垒较高的高性能材料如乙丙橡胶、聚烯烃弹性体和精细化原料如“α-烯烃等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未来发展趋势加强自主创新,抢占技术高地。
我国乙烯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应借鉴或引进行业先进技术。
同时,更应该注重自主创新,发展自己的专利技术,争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努力使我国由乙烯生产大国向强国迈进。
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乙烯行业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有技术,提高装置的性能,降低投资和综合能耗。
在裂解技术上主要突破裂解炉大型化、提高裂解性能、抑制炉管结焦等关键环节。
在分离回收新技术方面,主要突破低能耗乙烯分离(LECT)、分凝分馏塔等工艺技术,提高乙烯收率,简化分离流程,减少设备台数,节约投资,降低能耗等。
优化原料供应,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乙烯生产原料以石脑油为主,占65%,加氢尾油及轻柴油16%,轻烃不足10%。
随着我国乙烯产能、产量的迅速增加,其对原油需求也不断增加,原料的优化和综合利用势在必行。
一方面,要实现内部挖潜,尽量利用油气田轻质资源,同时努力探索煤基甲醇制烯烃新工艺;另一方面,增加石脑油、轻烃等原料的进口量,并且实现进口来源的多元化。
随着我国新型煤化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稳步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乙烯用石油基原料紧张的压力。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乙烯行业的发展应紧跟世界发展潮流,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路线,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行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方向发展。
在产能发展上,要改变单纯的扩能增产发展方式,向规模化、联产化、园区化方向发展,形成上下游原料、能源等高效循环利用;在发展方式上,逐步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转变;在结构优化上,要平衡发展,综合考虑高中低端、上下游产业、地域分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