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 传承文明》活动之共3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33
读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明主题活动记录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让社区的未成年人通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7月24日下午,丁岗社区在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组织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身穿汉服,手持《弟子规》跟着志愿者老师一起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声朗朗入耳,整个活动现场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古韵之美。
志愿者老师一边领读,一边和孩子们讲解《弟子规》的释意,孩子们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懂得了最基本的孝道,懂得了感恩,更懂得了“长幼有序”、“礼仪谦让”等中华传统美德。
孩子们纷纷表示,今后要更加认真学习《弟子规》内容,把所学知识和美德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立志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让辖区未成年人在诵读过程中获得了经典文学的熏陶,既丰富了辖区未成年人的假期生活,又有效的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诵读经典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主题班会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文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通过诵读经典,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明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1. 经典诗词:《诗经》中的《关雎》、《大风歌》、《垓下歌》、《长歌行》等。
2. 经典散文: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中的名句。
3. 经典故事:如《孔子拜师》、《孟子见梁惠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中华经典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经典:学生集体诵读《诗经》中的经典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解析经典: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诗词进行解读,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意境。
4. 分享经典:学生分组分享经典散文和故事,体会其中的智慧和感悟。
5. 讨论交流:学生就经典中的名句和故事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经典诗词进行背诵,下周班会课分享。
六、教学资源1. 经典诗词:选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作品。
2. 经典散文:选自《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哲学作品。
3. 经典故事:选自《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
4.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
5.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经典的情况,包括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
2. 学生对经典诗词、散文、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思维逻辑等。
八、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示范,引导学生正确诵读经典。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关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 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活动,将经典文明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九、教学难点1. 经典诗词、散文、故事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智慧和感悟。
**小学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文明礼仪”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根据南市教体(2015)32号、南教办(2015)31号——南部县教育局关于转发南充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开展“诵读经典,传承礼仪”国学教育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学校将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充分挖掘国学深刻思想内涵和文明礼仪规范,使全校师生明白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并努力践行在日常行为中,全面提升师生的道德素质。
二、活动对象1—9年级全体学生三、诵读内容1、国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增广贤文》等经典文献中的名篇、名段、名句。
2、格言警句:历代文献中体现文明、向上、励志精神的格言警句、经典语录等。
3、诵读重点:小学1-3年级《三字经》,4-9年级《弟子规》。
四、活动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周伟(负责全面工作)副组长:马定泽(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策划及实施)马开兴(负责该项活动的后勤保障)成员:何建军(负责该项活动的具体实施及资料的整理、汇总)张光明(负责小学部活动的开展)杨爱国(负责初中部活动的开展)马朝举(负责校园阅读之星的评选)雍兵何海燕(负责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全体语文教师为此次活动的具体执行者2、学校将通过课堂、集会、校园广播、展板等载体加强对该项活动的宣传,并与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建立长效机制,学校将以此作为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抓手,将其纳入课程安排,并积极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五个一”活动:a.每日一读。
统筹安排一名语文教师或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每天10分钟进行集体诵读。
b.两周一背。
在每日诵读基础上,每两周要求学生能背诵一篇经典名篇。
c.每月一会。
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成果展示、演讲等多种形式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感受。
一、教案简介班会主题:诵读经典文明、传承中华文明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文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学内容:1. 中华经典文明的简介2.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 传承中华文明的方式4. 班级诵读活动5. 学生心得分享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中华经典文明,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中华经典文明的特点、意义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中华文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4. 诵读:教师选取适合班级学生的经典篇目,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活动,感受经典的魅力。
5. 分享:学生代表分享自己学习经典文化的感悟,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经典文明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3. 学生参与诵读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4. 学生分享心得的质量和深度。
四、教学资源1. 经典文明教材或相关书籍。
2. 网络资源,如经典文献、传统文化视频等。
3. 诵读音频或视频材料。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在讲解中华经典文明时,要注重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在诵读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
4. 定期组织类似的主题班会,强化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教学过程7.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中华文明的实践活动,如书写经典、绘制传统文化作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8. 互动环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中华文明,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感悟。
9. 视频观看:教师播放有关中华文明的纪录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诵读经典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主题班会教案第一章:班会主题介绍一、班会背景:为了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决定举办“诵读经典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主题班会。
二、班会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文明的重要性和价值。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
3.激发学生诵读经典、传承中华文明的积极性。
第二章:中华经典文明简介一、经典文明的定义:经典文明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成果。
二、中华经典文明的特点:1.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2.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果。
3.独特的价值观:中华文明强调道德修养、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
第三章:经典诵读的意义和方法一、经典诵读的意义:1.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诵读经典,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才。
2.培养思维能力:经典诵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3.塑造品格:经典文明中的道德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
二、经典诵读的方法:1.选读经典: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经典文献进行诵读。
2.定时诵读:设定固定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习惯。
3.深入理解: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文献的意义和内涵。
第四章:经典诵读活动设计一、活动目的: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二、活动内容:1.经典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经典故事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经典知识竞赛:设计有关中华经典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
第五章: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一、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传承中华文明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传承好中华文明,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作为学生的责任和使命:1.热爱中华文明:学生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化,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班会教案诵读经典传承文化班会教案(精选10篇)诵读经典传承文化班会教案篇1一、活动主题传承文化诵读经典二、活动背景: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母语记载了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
这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前人留给子孙的财富,给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无尽的教益。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同学们感受诗词之美,领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同学们对中华古典诗词认知与赏析的水平,本次开展“传承文化,诵读经典”诗词主题班会,在诗情画意中,同学们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三、活动形式:1、组织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欣赏的诗词,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情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观看视频,组织同学们通过情境对话、才艺表演等方式通读传统经典,检测班级的古诗的诵读情况和收集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人文修养。
四、参考材料:1、视频《中国诗词大会》;2、资料获取:(1)校团委公共邮箱;(2)自行网上下载;(3)到团委办公室拷贝。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班会教案篇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典诗文诵读,要求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的习惯。
2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爱我锦绣山河,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五彩斑斓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许多的灵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时刻铭记祖国在我心中,写下了无数动人的壮丽诗篇,它们都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
诵读经典,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血液中里流淌,让民族文化支撑我们的脊骨!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们的足迹,走进古今诗文的长河中,去领略祖国锦绣山河,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一、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巩固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古诗。
二、活动准备:1、挑选好四位(男生2位,女生2位)主持人。
2、各小组组织熟练背诵初一、初二年级学过的古诗。
3、根据诗意各小组选择一首诗配上插图,选择一首诗写好书法作品。
4、各类节目准备:诗朗诵、舞蹈、小合唱、器乐独奏。
5、收集有关“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的古代诗词。
三、活动过程:(前奏)女1: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华夏文化;男1: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铸就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
女2:它犹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男2:它仿佛春日的遍野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女1: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男1: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人生教益。
女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的世界里,去感受诗人朴质、真切的情思。
男合:今天,让我们共同徜徉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第一部(闲情)1、提琴独奏《渔舟唱晚》,全体朗诵《春江花月夜》带入诗境(多媒体展示)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乐府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一、教案名称:《诵读经典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主题班会教案》第一章:走进经典,了解中华文明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3.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1. 经典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四、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自豪感。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诵读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经典文明资料,如经典文献、历史故事等。
2. 准备诵读的经典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典文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经典文明,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经典文明的概念和内涵,讲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3. 诵读经典:引导学生正确诵读经典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并解释其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中华文明,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计划。
5. 分享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计划,总结本次班会的重要内容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本经典文献进行深入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2. 让学生制定一个个人的传承中华文明计划,包括具体的行动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班会,学生对中华经典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传承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正确诵读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九、评价方式:1. 学生诵读经典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提出的观点的深度。
3.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对经典文明的的理解程度。
十、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如故宫、长城等,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体验。
2. 开展中华文明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文化推广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承意识。
“传承文明诵读经典”诵读活动方案“传承文明诵读经典”诵读活动方案“传承文明诵读经典”诵读活动方案为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积极营造“传承文明诵读经典”的书香校园。
特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1诵读活动宗旨(一)传承中华文化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寻根问祖,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长,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贤的智慧之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二)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相伴,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德懿行。
在诵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培养仁义敦厚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感恩图报的品质,勇于担当的胸襟。
(三)推进素质教育诵读经典,培养心灵,汲取营养,启迪心智,使学生在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推进我院素质教育,构建儒雅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四)提升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强语感,感受精华,增加经典储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延伸课外阅读,使读书成为一种时尚,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2诵读活动主题“传承文明,诵读经典”3诵读活动形式(一)线上活动微信栏目设置《悦读在路上》,集朗读、专家(名人)解读、名篇、图书推荐为一体,每月推出一期,每学期推出4期,9月启动第一期。
每期推出一篇(节选)文章,由学生(老师)诵读音频,中文教研室教师指导解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中文教学、新书推荐等情况名著(名篇)推荐3-5本(篇)。
(二)线下活动1、诵读结合本学期团支部政治学习计划,要求各团支部每月至少有一次主题团日活动结合诵读活动(形式不限),各团支部可根据线上活动推荐的名著(名篇),有选择展开本支部的读书诵读活动。
2、大型诵读会暂定于10月国庆节假期后,举办全院“传承文明诵读经典”大型诵读会。
结合“仁”、“义”、“礼”、“智”、“信”,内容由各系按照主题进行筛选,提交中文教研室审核,各系按照不同主题进行诵读,人数不少于150人。
教学资源普通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用到的素材内容,普通包括教案、课件、引用内容等,有了教学材料的支持,课堂内容会更加丰富,更具趣味性,让学生在相对有趣的环境下掌握学习内容。
教案是老师们时常需要准备的材料,好的教案能够把知识点融入到具体场景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学习参考一些优秀的教学教案,能够提升教学材料的设计水平,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各个章节的知识点。
为大家整理了优质教学教案等资源案例,方便大家参考学习。
品鉴经典,享受国学,传承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文化底蕴。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诵读经典传承文化班会教案五篇,欢迎查阅!诵读经典传承文化班会教案 1第一环节牛刀初试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显示一下身手。
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干本环节即所谓必答题。
重在考察大家对国学知识常识的掌握。
我们会将准备好的必答题分为 5 组,由参赛小组按顺序分别在 5 组题目中进行选择每组中共有 7 道题目,题目类型以选择题为主。
每一个小组选出 1 名代表,进行答题,答对 1 题得 1 分,答错或者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
在本环节中,小组代表可以问询本小组其他同学,或者选择请电脑去掉一个错误答案,环节结束后,将会有特约佳宾对答错的题目进行讲解和点评。
根据各小组答题得分情况,发布成绩和第一环节名次情况第二环节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略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者知己。
本环节即谁来比画谁来猜。
在国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考验大家描述能力以及队友之间的默契程度。
本环节将会有 3 种难度可供选择。
即 10 分题 20 分题和 30 分题,每个分值的题目均为 10 个但难度不同,选择顺序按第一环节后名次倒序进行,即分数落后的小组先行选择,然后挨次进行。
2024年“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活动主持稿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女:它犹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合: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男: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的评委老师,他们分别是:林教导、黎教导、林老师、春老师、翁老师,大家掌声欢迎。
合:现在,我们宣布:中心小学2018年“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活动现在开始!女:时间流逝的踪迹无处可寻,对于时间,我们多的是无奈和惋惜,请欣赏作品——《匆匆》。
男:“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们再次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寻求那无声的足迹。
请欣赏——《匆匆》。
女:农家的生活忙碌中充满乐趣,下面,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去品味那乡村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请欣赏《清平乐·村居》。
男:母亲,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母性,一个多么柔美的词语;母爱,一个多么伟大的词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欣赏古诗——《游子吟》女:欲做事,先做人。
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请欣赏《弟子规》。
男:鲜艳绮丽的风景,春意盎然的江南,怎能不惹人遐想,引人回忆呢?请欣赏《忆江南》。
女:这是先哲用思想编织的风帆,那摆渡灵魂的桨划过岁月的风霜,无言地把我们载向美好的彼岸,让我们一起接受先哲的教诲。
请听《增广贤文》。
男:活泼可爱的牧童,憨厚老实的黄牛,寻酒的陌生人,多么惬意呀!请欣赏古诗《牧童》。
女: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女: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让阅读成为习惯,使书香飘溢校园。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诵读经典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主题班会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文明,提高文化素养。
2. 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掌握中华经典文明的基本内容。
2. 学会正确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经典文明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2. 培养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华经典文明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示例:中华经典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瑰宝。
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培养道德品质。
2. 学习经典(10分钟)教师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朗读、翻译和理解。
示例:选取《弟子规》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进行学习。
3. 讨论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经典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将经典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示例:讨论如何在家庭中体现孝道,如何与兄弟姐妹和谐相处等。
4. 传承文化(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示例:讨论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意义,如何将经典诵读融入校园生活。
5.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次班会内容,强调经典诵读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示例:总结本次班会,强调经典诵读对个人成长和民族振兴的意义,鼓励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经典片段。
3. 策划一次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是班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曾集小学“诵读经典,传承礼仪”国学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学校按照沙洋县教育局关于经典诵读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道德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全面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决定坚持每年在全校开展“诵读经典,传承礼仪”国学教育活动。
为确保此项活动落到实处,形成常态,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意义及目标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充分挖掘其深刻思想内涵和文明礼仪规范,使师生明白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并努力践行在日常行为中,全面提升师生道德素质。
二、组织领导组长:曾凡举副组长:陈学圣张彪陈中立成员:陈志涛鲁范萍尹飞丁开军李桂林许冬梅官卫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督查工作,官卫林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三、“诵读经典,传承礼仪”活动内容1、小学一、二年级:诵读《三字经》小学三、四年级:诵读唐诗45首小学五、六年级:诵读宋词30首。
2、规范准则:包括《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四、活动安排(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年3月15日前)宣传发动阶段1、制定方案。
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向师生宣传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具体安排。
2、确定内容。
由许冬梅老师组织专人收集整理诵读内容,编印成册。
小学一、二年级:负责人:王丽娟老师小学三、四年级:负责人:罗金玉老师小学五、六年级:负责人:陈金枝老师3、举行启动仪式。
4、营造氛围。
在学生活动的教室、寝室、食堂、墙壁、楼道、宣传灯箱等醒目位置张贴经典语句、格言警句,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在诵读中品味, 在品味中传承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 争做博学少年。
——题记挥汗如雨, 桂果飘香, 在这个充满欢乐与文化气氛的季节里, 让我们去弘扬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国学经典, 发扬祖先的智慧。
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明家园。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国学的标志, 中国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生道理。
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 国学便一点点的形成, 一点点的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记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美德, 是民族经典文化宝贵的结晶, 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宝贵财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
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意识;“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威武血气。
看着一个个小选手们机智的回答, 巧妙的阐述和对答如流的话语, 我只能感到自愧不如。
而其中关于母爱的一部分让我记忆尤深。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
母爱如空气, 阳光和水, 必不可少, 她却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色彩。
没有我们亲爱的母亲, 即使有世上最华丽的珍宝, 也不过是一堆无用的货物而已。
母爱神圣、伟大, 只有给予, 不求回报。
但我们一次次的辜负她, 只求索取, 不想报答。
我们将母亲一声声温馨的关怀当做一次次烦人的唠叨, 羊有跪乳之恩, 乌鸦有反哺之义, 我们, 难道连这点道理都理解不了吗?语言, 在国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重视“多读书, 读好书”。
放眼观望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古代的诗人虽然生活贫困, 但精神的财富战胜了生活的贫寒。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财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气。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我们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 通过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华文化历史, 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让经典浸润人生, 传承国学文明。
“中国梦”我的梦“诵唱经典传承文明”经典诵唱比赛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诗文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
经典古诗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无数古圣先贤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
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传承中华文化,诵读经典诗文,开发儿童各种潜能,传承中华文脉,陶冶高雅情操,使学生阅读经典,增强文化底蕴,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智慧的启迪,提升人文素养。
二、活动目的: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和谐、人文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时间:2014年11月28日。
四、活动地点:学校操场五、参加人员:学校全体老师暨学生六、活动程序: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按班级开始朗诵古典诗文和唱响《公民道德歌》活动比赛。
3、宣布活动结束,校长总结。
七、组织机构:组长:彭渊成员:王兴旺芶敏唐嗣涛武少华周继萍及各班班主任活动主持:周继萍(组织)活动评委:待定八、活动要求和评分细则:活动要求:本次活动要求1-6年级各班以班级集体参与,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一个诵读节目、唱响〈公民道德歌〉。
诵读作品自选,可以是中国古代、近代或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体裁不限,内容健康向上。
表演形式要不拘一格,活泼新颖,个性突出,展现班级特色。
可根据节目需要,结合才艺表演,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创新性地展示诗文的意境。
表演时间为3-5分钟。
评分细则:本次活动根据内容与表达、表演及诵读(演唱)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