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选讲
- 格式:doc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8
中国传统文化讲稿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讲稿第二课教学有道各位同学中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传统文化第二讲——教学有道(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丰富,提出了许多今天看来仍旧适用的教学理念,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吸收的不可胜数,今天我们与大家来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论语》中此句是独立的一段,没有交代孔子为何事而说。
应该是因为有些学生偏重学习,而忽视思考;而有些学生相反。
这两者都有弊端,所以孔子教导于他们。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
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如果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所以,读书也好,或者做其他事也罢,都不能只顾及一个方面,要多多改进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干好最多的事。
本篇中还有关于学与思关系阐述的一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读到这一段自然想起周恩来总理的:“坐着谈,何如起来行”,所谓“临渊观鱼,不如退而织网.”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天到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思前想后,是解决不了的,是无益于解决问题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教案课时分配表证学习/麦未来!课题思想精华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能力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中素质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教学难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WH颗熟(8min)一案例导入(5min)T专授新知(25min)一探索活动(5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min)一传授新知(20min)一探索活动(15min)一课堂小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新课预热(8min)【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定位、内容安排、考核要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当代教育实践之中,旨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染和塑造学生的心灵与品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观。
【学生】聆听、互动通过老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相互熟悉,并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大致内容和考核要求案例导入(5min)【教师】讲述“文化探寻"的相关材料(详见教材),并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请思考:我们今天提倡和强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也从这些思想精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学生】聆听、思考、回答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思想精华传授新知(25min)【教师】讲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一、讲仁爱【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学生】观看、思考、回答仁爱是指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
中国传统文化选讲教案一、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活动:a.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b.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及其代表性内容。
c.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二、第二章: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墨家思想。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分析法。
4. 教学活动:a. 讲解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b. 分析道家思想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c. 比较佛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三、第三章: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教学内容: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书法、音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作品鉴赏法。
4. 教学活动:a. 讲解中国传统的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b. 分析中国传统的小说和戏曲的形式及魅力。
c. 欣赏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和音乐之美。
四、第四章: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2. 教学内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活动:a. 讲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及意义。
b. 探讨端午节和中秋节的由来、庆祝方式及文化内涵。
c. 分析清明节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其传承。
五、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教学内容:孝道、礼仪、诚信、仁爱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活动:a. 讲解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b. 分析中国传统礼仪的种类和作用。
c. 探讨诚信和仁爱等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延安大学延安大学第一章测试1.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应该是从有了观念形态意味的天命神权思想开始,即就是()。
答案:殷商时期2.周代统治者宣称要得“民心”,就必须施行“德政”,因而提出了“敬德”的思想,具体内容有()。
答案:敬天;保民3.()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4.强调重人道而非天道的学派有()。
答案:法家;儒家5.()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后世以儒为主的文化模式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
答案:董仲舒6.明清之际,以()为代表的一批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答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7.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史前开始的。
答案:错8.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5个阶段,即萌芽期、奠基期、定型期、发展期和转型期。
答案:对9.五行学说最早见于《春秋》。
答案:错10.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
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姓”的造字结构反映的是汉族先民的()风俗。
答案:群婚2.在古代,“姑”不可能包括对下列哪种人的称呼?()答案:侄女对伯母的称呼3.“昏”是“婚”字的古字形,这个字的本义是()。
答案:黄昏4.在魏晋以前,()穿裙装。
答案:男人和女人5.古代有所谓的“右衽”和“左衽”,右衽就是()。
答案:左领压住右领6.探究汉字,可以发现许多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答案:对7.“姓”的形体结构记录了女性在维系宗族血缘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对8.“娶”的形体结构暗示了在古代婚姻中,女子通常是作为战利品被战胜国的成员掠夺来作为妻子的。
答案:对9.《韩非子 ·六反》:“天饥岁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
可见“嫁妻”不是“卖妻”。
答案:错10.襦是汉代百姓的日常下身服饰。
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中国节日文化的形成与下面选项不符合的是()。
答案:宗教活动2.脤膰之礼在先秦是指天子将祭祀社稷宗庙的祭肉赐给同姓之国,使相互关系更加密切。
两种。
曲裾袍服下摆上窄下宽,呈半圆形;直裾袍服下摆竖直。
此外,秦始皇规定袍服以黑色为上,三品(官吏的等级)以上的官员可穿绿袍,平民男子可穿白袍或交领窄袖长衫,束发誓或戴小帽、头巾。
【师生互动】【教师】展示秦代男女日常服饰,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秦代的男女日常服饰有哪些差别?【学生】聆听、思考、回答秦代的男女日常服饰形制差别不大,不同之处是男子腰间通常系有革带(皮制的腰带),贵族和文人武士的革带端常装有带钩(革带上的钩,多为青铜制,也有铁制或玉制),而女子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知识链接】【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曲裾和直裾“(详见教材),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曲裾和直裾各指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二汉他肺【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汉服之美”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汉朝服饰的美主要体现在哪里?【学生】观看、思考、回答西汉初期承袭了秦代的服饰制度。
后来,随着汉代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人们的着装水平也日益提高。
于是,汉代帝王根据礼法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一套符合汉代国情的服饰制度。
汉代服饰的基本特征为交领右衽、系带,形制上主要有袍,檐榆(一种直裾单便服),襦(短衣),裙等。
汉代男子服饰包括冕服,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平时闲居所穿的衣服,上衣和下裳相连),直裾袍,曲裾袍和庶民(百姓)装等。
汉代女子服饰包括大袖礼服,襦裙,长袖舞服,庶民装等。
其中,襦裙为汉代女子较为喜爱的穿着。
这个时期的襦裙一般为上襦短至腰间,窄袖;裙子长至垂地,多以4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另在裙腰两端缝上绢带,以便系结。
=靖南lt三娜员饰魏晋时期的服饰具有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的服饰类型。
魏晋时期的男子服饰形制主要是长衣、大袖、宽衫,且多为交领右衽式。
另有直领对襟(类似现代的开衫)式服装,可开胸而穿,不系衣带。
大袖宽衫因其穿着方便,又能体现洒脱和娴雅之风,所以大受欢迎。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悠久性1.2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讲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1.3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如家族、教育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2.1 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和特点强调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性和表现力分析中国传统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2 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讲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气韵”、“笔墨”等概念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2.3 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如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新发展第三章: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3.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强调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的关系3.2 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活动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3.3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的传承与演变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4.1 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强调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性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析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4.2 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讲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仁爱”、“忠诚”、“孝道”等概念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影响4.3 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的现代意义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和启示作用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学与经典著作5.1 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的种类和特点强调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性和表现力分析中国传统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5.2 分析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讲解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忠诚”、“友情”、“爱情”等主题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5.3 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与经典著作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中国传统文学与经典著作在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如何与现代文学相结合,创新发展第六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6.1 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和历史演变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色和艺术美感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6.2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宗教、文化、社会的关系讲解中国传统建筑在宗教建筑、官式建筑、民居建筑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在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作用6.3 探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色和审美追求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手法、景观元素和意境营造探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种类、特点和演奏方式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与民间风俗、宗教信仰的关系7.2 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融合艺术讲解中国传统舞蹈的节奏、动作和服饰特点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在表达情感和主题方面的相互促进7.3 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在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如何与现代音乐和舞蹈相结合,创新发展第八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8.1 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地域差异强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分析中国传统饮食与节日习俗、家庭礼仪的关系8.2 分析中国传统饮食的价值观和健康观念讲解中国传统饮食的食材选择、烹饪手法和营养搭配探讨中国传统饮食对健康和生命的重视8.3 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传统饮食如何与现代饮食相结合,创新发展第九章:中国传统服饰与绣品9.1 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款式、特点和穿戴礼仪强调中国传统服饰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9.2 分析中国传统服饰与身份、地位、性别的关系讲解中国传统服饰在表示身份、地位、性别等方面的象征意义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9.3 探讨中国传统绣品艺术的特色和审美价值分析中国传统绣品的图案、技法和地域特色探讨中国传统绣品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10.1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和价值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启示作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方面的借鉴意义10.2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传媒、政策等方面的传承途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创新发展10.3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的关键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作用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的分析,是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授课单位】【编写执笔人】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 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观。
1.2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和人文素养培养为基本目标,内容上,既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知识,又着力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视野分析、解读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强调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传统的人文精神、浓厚的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和担当大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上,既将华夏文化的精彩部分呈现给学生,又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掌握坚实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优良的传统美德。
本课程在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学习基础上,更关注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培育,并以此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力求为学生今后人生道路选择起到积极指引作用。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 【总学时】24 【编写日期】二、课程目标2.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见面课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见面课答案见面课:中国传统丧葬风俗1、问题:"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选项:A:对B:错答案:【对】2、问题: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分的.墓又叫莹,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指埋棺之处地面上积累而成的土丘.选项:A:对B:错答案:【对】3、问题:坟墓的地下部分是墓穴,称为"圻(kuang):只有竖穴选项:A:对B:错答案:【错】4、问题:墓碑最初是下葬时用来祈求福祉的,有木质,石质之分. 选项:A:对B:错答案:【错】见面课:漫谈中国古代礼仪文化1、问题:礼是社会行为规范。
选项:A:对B:错答案:【对】2、问题:中国古代的"礼)事实上就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总称。
选项:A:对B:错答案:【错】3、问题:下面关于礼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选项:A: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那么B:夷夏之间最本质的区分是种族。
C:"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意思是中国古代礼的内容特别庞杂。
D:礼是中国古代国家统治的基本根据,是国家典制。
答案:【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那么;"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意思是中国古代礼的内容特别庞杂。
;礼是中国古代国家统治的基本根据,是国家典制。
】4、问题:“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说的是礼的选项:A:意义B:内容C:功能D:结构答案:【功能】5、问题:在儒家看来,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分是选项:A:知礼、尊礼、行礼B:人会说话,动物不会C:人有社会组织,动物没有D:劳动答案:【知礼、尊礼、行礼】见面课:陕北历史文化区域传统文化解读1、问题:牛最初的作用是:烹食选项:A:对B:错答案:【对】2、问题:牛车只有运输工具的作用选项:A:对日:错答案:【错】见面课:陕北婚俗和礼仪1、问题:"央媒人'即央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俗语云:是媒不是媒,都得三五回。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 掌握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等习俗。
2.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习俗。
3.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
4. 清明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教学活动:1. 讲解每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观看相关节日的视频资料。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对节日文化的了解。
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掌握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画:介绍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流派。
2. 书法:介绍书法的基本字体和书写规范。
3. 音乐:介绍传统乐器和音乐形式。
4. 舞蹈:介绍传统舞蹈的形式和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解每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
2. 观看相关艺术形式的视频资料。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对传统艺术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及其意义。
2. 掌握中国的传统婚俗、丧葬习俗、祭祀习俗等民俗文化。
3. 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婚姻习俗:介绍传统婚姻的流程和习俗。
2. 丧葬习俗:介绍传统丧葬的仪式和习俗。
3. 祭祀习俗:介绍传统祭祀的对象和仪式。
教学活动:1. 讲解每种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习俗。
2. 观看相关民俗文化的视频资料。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对民俗文化的了解。
第四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及其特点。
2. 掌握中国传统菜肴的制作方法和食材。
3. 培养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食材:介绍中国传统食材的种类和特点。
2. 烹饪方法:介绍中国传统烹饪方法,如炒、炖、烤等。
课题传统美德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能力目标: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美德素质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T案例导入(5min)T专授新知(23min)一探索活⅛⅛(15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min)f专授新知(23min)一探索活动(12min)一课堂小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案例导入(5min)【教师】讲述“文化探寻"的相关材料(详见教材),并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请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可学可敬的榜样,他们传递出的传统美德有哪些?【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传统美德通过讲述"文化探寻",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有哪些榜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授新知(23min)【教师】讲解自强不息和敬业乐群一、自强不息2O(X)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其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品格密不可分。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人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师生互动】【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说一说"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哪里?【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通过教师讲解、课堂互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自强不息和敬业乐群的基本内涵“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乾卦《象传》,原句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说,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发奋图强,永不停息。
中国传统文化选讲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辅助教学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提交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文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传统哲学的理解学生提交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短文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鉴赏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培养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类型,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和审美观念鉴赏一些经典的传统艺术作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作品鉴赏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欣赏3.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心得学生提交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短文第四章: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情况和习俗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背后的意义和价值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影响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学生提交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短文第五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饮食的基本特点和烹饪技艺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饮食的主要特点和烹饪技艺分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因素和文化内涵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发展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品尝5.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学生提交一篇关于中国传统饮食的短文第六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特点和穿戴习俗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种类、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变迁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物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6.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服饰文化的理解学生提交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服饰的短文第七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历史演变中的特点探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7.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学生提交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短文第八章:中国传统文学与戏曲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学与戏曲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魅力理解中国传统文学与戏曲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体裁及其特点分析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表演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与戏曲的现代传承与发展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作品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8.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文学与戏曲的理解学生提交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学与戏曲的短文第九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活动形式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种类、活动形式及其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变迁探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9.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学生提交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短文第十章: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力10.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探讨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现代传承与发展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10.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理解学生提交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短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环节重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本次讲座,我们将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一、儒家文化——道德的灯塔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他们的智慧与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道家文化——自然的哲学道家文化,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代表作,其“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佛教文化——心灵的净化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文化。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提倡慈悲为怀,引导人们修行向善,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四、书法艺术——纸上的舞蹈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被誉为“纸上的舞蹈”。
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行书、草书,中国书法艺术历经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绘画艺术——丹青的魅力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
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各有千秋,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希望您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进一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七、民间艺术——生活的诗篇中国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们以朴实的形象和生动的表现力,描绘着生活的诗篇。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2. 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3.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 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兴趣。
主要内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第二章:中国传统民俗信仰与宗教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信仰和宗教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信仰和宗教的理解和尊重。
主要内容:道教、佛教、儒家思想、民间信仰等。
3.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力。
主要内容:民间绘画、剪纸、雕塑、民间舞蹈等。
4. 第四章:中国传统民俗习俗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习俗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习俗的认同和尊重。
主要内容: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5. 第五章:中国传统民俗饮食文化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饮食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饮食的兴趣和健康饮食意识。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美食、饮食礼仪、饮食文化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讲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思想、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等的总和。
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讲: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强调仁爱、礼义、中庸等价值观,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中国哲学、艺术、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佛教的石窟艺术、禅宗文化等。
4.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等理论,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强调笔画的形态、结构和神韵,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感悟。
6.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选讲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分类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实例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的理解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掌握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定义与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定义、特点和主要流派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本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的understanding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形式掌握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和杰出人物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3.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形式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和杰出人物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魅力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形式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和杰出人物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基本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的理解第四章:中国古代科技发明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成果掌握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背景和影响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4.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成果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背景和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成果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背景和影响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基本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的理第五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掌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探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5.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实践和案例分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实践和案例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的理解第六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宗教掌握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形成和演变理解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6.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宗教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主要教义和仪式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宗教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形成和演变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基本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重点和难点解析: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选讲作业题目:内蒙古的“名胜古迹之最”文化
姓名:冯佳兰
学号:1165123217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自述作业
一、本作业的主旨
通过对内蒙古名胜古迹之最的介绍,将其富含历史文化的结晶与大家共享,让大家看到内蒙古文化的悠久性,喜欢草原文化,为内蒙古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二、本作业的实现手段
在学校的中国知网上查看有关内蒙古文化的论文,学习他们的用语,尽量将自己的语言组织完整,思路清晰。
三、本作业的设计思想和实施步骤
近些年来,旅游文化盛行,相应的旅游行业也是逐渐兴盛起来,内蒙古是一个具有草原特色的省份,先由中国的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引出内蒙古名胜古迹之最文化的特色,分别列出各个突出地区的文化并且强调它的文化以及与其他地区不同即更吸引人的地方。
最后,响应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呼吁大家共同维护独有的草原文化。
四、本作业的创新之处
将内蒙古的名胜古迹与文化相联系,分析主要地区的典型文化,并且与社会的大趋势——生态环境的保护相互照应。
五、本作业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能够抓到每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并且能将其叙述清楚;将文字与图相结合,使读者阅读清晰,化抽象为具体。
不足:文章缺乏条理性;主次不分明,抓不到文章的重点;文章比较空,语言比较官方;在论文的用词上,好词好句少。
内蒙古的“名胜古迹之最”文化
【摘要】: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一代接着一代,在20世纪的今天,我们拥有着内蒙古美丽的草原文化,与此同时,记载着内蒙古优秀文化的名胜古迹数之不尽,为我们了解内蒙古经典的文化提供了便捷,本文章主要从内蒙古主要的城市出发,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介绍给大家,当然,文章的主旨是在宣传内蒙古的文化内涵,以名胜古迹为媒介,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文化以及精神宣传并且将之传承下去。
【关键词】:内蒙古;名胜古迹;胡杨林;石器;文化传承;精神结晶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记载着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散发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内蒙古,广阔的草原文化,其中名胜古迹更是记载着它历史的辉煌与当地的文化特征,精华中的精华,名胜古迹之最,领略它深厚的文化功底。
内蒙古,岩画最为丰富,阴山山脉、乌兰察布山岩及贺兰山脉号称“三大岩画宝库”,将我们带入
岩画的天堂世界,研究历史最好的天然材质。
以大中小三级石城址为代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广泛分布在内蒙古,社会组织和防御设施最为完备,是中国
北方最早出现的原始城市和原生型“方国”。
当然,我国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省区,其中在包头市区至石拐的公路17公里处,保留有最完整的一段赵长城;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小荟太乡和包头固阳县境内有我国秦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段落,前者长200多公里,后者长近百公里。
内蒙古额济纳旗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地之一,并且有一望无际的戈壁和苍凉壮阔的沙漠景观,以及大漠中的古城遗迹。
进入额济纳,翠绿金黄的胡杨林在戈壁上装点出一个富饶的天堂!胡杨属第三纪地质变动时留下的古老物种,距今已有660万年,被誉为“活着的化石树”。
“胡杨----活着不死1000年,死后不倒1000年,倒地不烂1000年”。
胡杨是一种极珍贵的乔木树种,其珍贵性可与银杏相比。
金秋漠野的凉风吹过,胡杨林便逐渐由绿变成浅黄,继而又变成杏黄。
凭高远眺,金秋的胡杨林如潮如汐、斑斑斓斓、漫及天涯,汇成金色的海洋,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
落日苍茫,晚霞一抹,胡杨林由金黄变成金红,无边无际。
一夜霜降,胡杨林如香山枫叶红红火火。
马可·波罗曾记载下这座城池的繁荣,清乾隆年间,黑城遗存的规模依然宏
伟,建筑依旧精美。
遭受灭顶之灾,始于20世纪初,列强在这里掠走宝物,对于这座凝固的艺术,他们甚至还进行毁灭
性破坏……由于荒漠化日益严重,黑城已被沙漠侵吞,一座接一座的沙丘已经涌上墙顶连成一片,风过处,细细的沙顺着墙线铺下来,如烟如雾。
民族贸易老字号“大盛魁”,曾是中国近代商业史上最大的旅蒙商号。
开业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歇业于1929年,历时200年。
持有盖着清廷皇帝印玺的营业执照“龙票”,总柜设于归化城,以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为中心,活动于内蒙古西部、外内蒙古大部直至俄罗斯。
在国内京、津、杭、晋、冀、鲁、豫、湖、广等地均有分支、小号和坐庄人员,从业人员连同雇佣的农民、工人有6000-7000人,贸易总额一般年份约白银1000万两左右。
专家称“经营范围之广、贸易额之大、获利之多,在我国贸易史上罕见”。
呼和浩特,内蒙古的省会都市,文化的传承,智慧的象征。
呼市五塔寺“金刚座舍利宝塔”后照壁上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图,现存的世界上最完好的用蒙古文标注的天象资料,已将外国天文知识融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体系中。
刻恒星270座、星数1550余颗。
天文图直径1.449米。
辽代万部华严经塔中
发现“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
刻版印制时间为元代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的忽必烈时代。
呼和浩特市东北的大窑石器制造场,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旧石器时期采石场,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远古时期的文化,当然,这对我们的考古也起着深远意义。
这样想想,也是值得高兴的事。
据说,在呼伦贝尔的一个煤矿,曾经出土过猛犸象骨架化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猛犸象骨架化石,这增加了我们了解古文化的可能性。
这里商品种类齐全,买土特产,你可到首府呼和浩特的街头集市贸易,这里有当地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各色商品琳琅满目,价廉物美,无所不有。
买名牌特产品,可到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的新世纪广场,或中山西路的天元商厦,五塔东街的满都拉商贸大厦,那里可买到正宗产品。
呼伦贝尔的民族手工艺品以粗犷感和用途广而闻名。
呼伦贝尔盟内蒙古外贸工艺品厂生产的银制艺术品、海拉尔市民族(呢绒)服装厂生产的牧羊…
内蒙草原,一碧千里,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
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内蒙古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发展。
内蒙古的草原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内蒙古赤峰,最近现出多个阳光的奇异现象,这也向我们展示了它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有着美丽的天然风景。
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曾经出土过碧玉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龙形玉器。
据考证,距今约5000年,属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物。
色墨绿、体卷曲,高26厘米,是一块玉料的
圆雕,细部运用浮雕、浅雕手法表现,通体琢磨,光洁圆润。
龙体伸屈刚劲有力,长鬓高扬,显得极有生气。
另外,赤峰还拥有以坛、庙、冢为标志的
代表其最高发展阶段的红山文化,在内蒙古分布范围最广、最集中;原始农业最发达,人口最多;原始艺术成就最高;是中国北方最早出现的“古国”。
赤峰地区是我国最早培育成功原始农作物糜子的地方,这是有历史根据的,赤峰郊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碳化稷籽实,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振奋于它的文化悠久,历史印记清晰,紧跟时代的脚步,当然,也终将遗留那些古代的悠久文化。
蒙古族能歌善舞,一种被称为“蒙古第一舞”的安代舞让人大开眼界。
悠扬的蒙古长调,沁人心脾,如果没有马头琴的伴奏,长调不知是否还会这么迷人?茫茫的草原,一户牧民,就是一片天地,一位远行的说书人为他们带去了欢歌笑语。
赤峰市辽中京遗址上的八角密檐式砖塔(俗称大明塔),高达80.22米,周长113米,是中国现存体积最大的辽代古塔。
横穿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秦直道”,是2000年前我国最早的高等级公路。
史料记载:“道广五十步,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千八百里,堑山堙谷,直通之”。
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曾经统领过这里的人民,一起抵制强大的其他民族的掠夺,在这起起落落的五千年中,形成了其奇特的文化,从名胜古迹中可以探究出,蒙古族在与汉族的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进了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大家相亲相爱,共同推进民族的强大,国家的繁荣昌盛。
总之,内蒙古地区在名胜古迹文化传承中牢牢把握对本城市精神的培育,特别是明确的将“开拓进取、英雄乐观、自由开放和崇信重义”的草原文化基本精神作为自治区各类城市精神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一基本精神对内蒙古地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样的话就能从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凝聚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发展。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离不开内蒙古民族文化,名胜古迹是内蒙古悠久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游览内蒙古的高原大山,领略中华文化,畅想内蒙古的草原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2006,(1);119
[2]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4-5
[3]于飞,孟慧君,北方游牧文明研究进展综述[C].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261
[4]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论草原文化的建构特征[C].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7.
[5]王一鸣,对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几点认识[J].西部发展评论,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