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铁”书写的传奇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5
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作文素材五篇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他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作文素材1朱彦夫,这位参加过_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
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
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回到家乡去,为生活尚处于贫穷困苦的父老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出把力这是朱彦夫的理想,这是他的承诺,更是他不二的选择。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从此,四肢全无的他开始了与铁板为伍、与手杖为伴的凄楚而充实的人生跋涉。
25年村支书峥嵘岁月,他不知温暖抚慰了多少贫弱群众;7副假肢被磨破的生动写照,他不知流淌了多少生命热血;二部自传体小说出炉,他不知滴下了多少英雄热泪。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所说的他写字的过程就是一场战斗,每写完一个字就如同一名战士完成了一场战斗啊!,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这位平凡英雄的生动雕像。
是什么信念、怎样的力量促使朱彦夫如此地顽强不息、战斗不止?我想应当是潜入其心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时刻支撑着他一路前行。
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
胜利油田十大优良传统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胜利油田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油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油田里,传承着许多优良的传统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记录着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更是对员工的勤奋和拼搏精神所作的生动写照。
1. “第一桶油”的传奇胜利油田第一口石油井的钻成,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的诞生。
这一口第一桶油的产出,不仅令整个胜利油田沸腾,更成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传奇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每个入行石油行业的员工。
2. 红光油田的建设红光油田是胜利油田的扛鼎之作,它的建设历程充满坎坷和艰辛。
一次次的地质勘探、钻探作业,以及种种困难,都没有阻止员工们向着既定目标前行。
最终,他们在这片红光闪耀的土地上,取得了如今的辉煌成就。
3. “铁人”传奇胜利油田的员工们被誉为“铁人”,他们用坚韧和执着书写了许多传奇故事。
无论是在极端的工作环境还是面对危机和困境时,他们总是坚守岗位,不畏艰险。
这种“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了胜利油田的一大传统。
4. 纵深勘探的收获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胜利油田的员工们发挥了聪明才智,不断探索和创新。
他们通过纵深勘探,开拓了更多的石油资源,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也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艰苦创业的故事在早期的胜利油田开发过程中,员工们历经艰苦和危险,但他们从未放弃过。
他们在极端的自然环境下工作,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油田的艰苦创业目标。
6. 抗洪救灾的壮举胜利油田的员工们曾多次参与抗洪救灾工作,展现了中国石油人的担当和爱心。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7. 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胜利油田,员工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他们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做到最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技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 安全生产的铁律安全生产一直是胜利油田的首要任务和铁律,员工们牢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严格遵守作业规程和安全标准。
描写铁厂工人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名句)1. 在熊熊燃烧的炼铁炉旁,工人们满脸坚毅,如同铁一般坚不可摧。
2. 他们沐浴在火光中,汗水与火焰交融,呈现出一幅独特的壮美画卷。
3. 手中的铁锤挥舞间,留下的痕迹是岁月的见证,是辛勤劳动的印记。
4. 铁厂工人是大地上那些默默耕耘的勇士,他们用双手铸就辉煌。
5. 锃亮的钢铁反射出工人眸中的智慧与坚定。
6. 他们像雄狮一般威武,却又似蜡烛一样默默燃烧。
7. 漆黑的煤炭燃起了艳丽的火花,工人们用心聆听着钢铁的低吟。
8. 在浓烟弥漫的车间中,铁锤敲出绵延不绝的铿锵之音。
9. 他们是大地的守护者,用铁的力量向世界展示勇敢的力量。
10. 工人手中的火钳如同一对巨大的回旋镖,舞动着铁的美学。
11. 焚烧的炉火映照出工人们深邃的目光和坚毅的表情。
12. 每一滴汗水都凝结着工人们的奋斗与拼搏,如此唯美而动人。
13. 铁厂工人是一支磅礴的力量,他们用坚定的步伐踏着前行。
14. 敲击铁锤的声音如同心脏的跳动,激荡着铁厂工人的血液。
15. 他们用默默无闻的付出,铸就了现代工业的辉煌。
16. 铁锤落下时的回响,如同大地的呼唤,号召着铁厂工人前进。
17. 工人的双手宛如艺术家的创作工具,将铁打造成美的象征。
18. 铁厂工人勇敢的面孔中,流淌的是智慧与不屈的力量。
19. 他们冒着火花和热气,用汗水浇铸着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20. 铁厂工人是城市中一道最美的风景线,他们为城市带来无限的动力。
21. 铁水融化的熔炉里,工人们磨砺着坚韧的品质。
22. 格外发亮的工人眼中,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
23. 铁铸成的大门迎接万方来客,每一根铁栏杆都是工人们对安全的守护。
24. 手中工具的摩擦声,在铁厂中传递着工人们的坚毅和勤劳。
25. 铁厂工人将工作场所变成智慧的摇篮,孕育出无数的创新与突破。
26. 熔炉里的红光映照在工人们的脸上,释放出一种醇香般的力量。
27. 工人们的汗水是辉煌的铁锚,稳定着国家工业的发展。
熔炼工宣传语
以下是一些熔炼工的宣传语,供参考:
1. 熔炼工,铁与火的舞者,铸就辉煌的未来。
2. 在炽热的炉火中,熔炼工锻造着钢铁的意志。
3. 熔炼工,用心去熔炼,让每一滴汗水都化作坚硬的钢。
4. 在炉火的洗礼中,熔炼工创造着不朽的传奇。
5. 熔炼工,以匠心独运,铸就卓越品质。
6. 熔炼工,坚守岗位,以火为笔,以铁为墨,书写着工业的辉煌。
7. 熔炼工,以智慧和汗水,铸就钢铁的辉煌。
8. 熔炼工,用热情和专注,打造出卓越的产品。
9. 熔炼工,以精湛技艺,打造出坚不可摧的钢铁之躯。
10. 熔炼工,用匠心铸造品质,用品质赢得尊重。
铁画传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冬,川南重镇义雄镇街上一个铺面被一对外省来的夫妇租了去。
他们租下店后并不急于开张,而是每天都关着店门,夫妇俩深居简出,人们只时不时见两个年轻店员搬进一些破铜废铁。
前店后房的院内不时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有时直响到晚上。
这一定是家打铁铺了,人们猜测。
可一个冬天过完了,这店还是只闻打铁声,不见店开张。
镇上的人便都奇怪地议论,这是家什么怪店啊?阳春三月的一个清晨,山镇宁静的空气被“噼里啪啦”一串热烈的爆竹声打破,人们听着声音寻过去一看,那家闷了一冬的怪店终于开张了。
只见那对三十多岁的夫妇正指挥着两个小工挂牌,奇怪的是他们先挂的不是店牌,而是一副对联。
红底黑字的对联也不是用浆糊贴上去的,而是用铁钉钉上去的。
一看,上联是“铁树难开花花开本店”,下联是“粗铁能织锦锦织锤下”。
对联上的字是用标准的王体行书写就。
围观者议论纷纷,不知这是一家什么店。
有人近前一看,突然发出一声惊叫:“啊——这些字是用铁打成的!”观者纷纷拥上前细看,又用手摸,这字果然是黑铁打在红木板上。
凸起的笔画刚正处铮铮铁骨,飘逸处行云流水,不论远观还是近看都显得与众不同,与用墨写在纸上的字相比别有一番独特的意味。
人们正惊叹之时,又一挂鞭响起,店主亲自挂上了店牌——“罗唐铁画”。
仔细一看,这四个大字也是用铁打成的。
罗唐?铁画?众人奇怪,有人便问店主:“你这店牌是什么意思?”这店主看上去三十五六岁模样,人长得瘦精精的,不过很有精神气,这种人在当地被称为“铁骨儿人”。
这“铁骨儿人”拱手施礼,开腔一口外省话:“在下是安徽人,和内人一起从小学铁画手艺。
铁画起源于一位画师和一位铁匠的联手,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画,是用铁经过专门的手艺制作成的画,以铁为墨,以砧为砚,讲究铁为肌骨画为魂。
在下为传播铁画不远千里来此宝地开这铁画店。
在下姓罗名一锤,内人姓唐名雪儿,故名‘罗唐铁画’。
请各位赏光。
”罗一锤说着躬身引手,请众人进店。
此地人听都没听说过画能用铁来做,众人一拥而进。
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诗句
1. “金戈铁马赴沙场,豪情壮志冲云霄。
”就像那古代的将军,身着铠甲,手持金戈,骑着骏马,冲向那充满硝烟的战场,这是何等的英勇!比如岳飞,他带领岳家军征战四方,不顾生死,只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
2. “驰骋沙场展风采,金戈铁马写传奇。
”这不就是那些在沙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们的真实写照吗?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书写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想想霍去病,年纪轻轻就深入大漠,战功赫赫。
3. “金戈铁马踏边关,热血沸腾战不休。
”这多像关羽提着青龙偃月刀,在战场上厮杀,那股热血和坚韧让人敬佩不已。
他为了自己的信念,在沙场上不停战斗。
4. “征战沙场立威名,金戈铁马铸辉煌。
”正如杨家将们,他们为了国家,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地征战沙场,用金戈铁马铸就了辉煌的家族荣耀。
5. “金戈铁马气势雄,沙场征战显威风。
”好比那白起,带着他的军队,以金戈铁马的气势,在沙场上大杀四方,尽显威风凛凛。
6. “沙场点兵金戈亮,铁马奔腾战鼓擂。
”你看那古代的战场,士兵们排列整齐,金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铁马奔腾起来,战鼓也隆隆作响。
这不就是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
我的观点结论:金戈铁马、征战沙场,总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与激情,这些诗句恰恰能很好地展现出那种热血澎湃的感觉,让人对那些英雄岁月充满向往。
大国工匠诗歌原文他们是一群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梦。
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在火花四溅的工坊,用双手书写着传奇的篇章。
大国工匠,匠心独运。
每一个零件都是他们的孩子,精雕细琢,不差毫厘。
那专注的眼神,像探索宇宙奥秘的星辰。
他们的手,粗糙而有力,布满老茧,却能创造奇迹。
车床上旋转的是岁月,也是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钳工师傅手中的锉刀,如同画家的画笔,在金属上描绘理想的轮廓。
焊工的火花似繁星坠落,连接起钢铁的脊梁。
大国工匠,默默坚守。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天地。
他们是技艺的传承者,也是创新的开拓者。
古老的手艺在他们手中复活,新的技术在他们的智慧里诞生。
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大众熟知,但他们的贡献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大国崛起的征途。
解析与赏析。
咱先来说说这诗的整体感觉哈。
这诗一开头就点明了大国工匠虽然是平凡人,但有着不平凡的梦想,就像咱身边很多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其实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呢。
你看诗里描写他们工作的场景,像“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在火花四溅的工坊”,这一下子就把咱带到那种充满力量和激情的工作环境里去了。
再说说那些把零件比作孩子的句子,“每一个零件都是他们的孩子,精雕细琢,不差毫厘”,这多形象啊。
就好比你特别宝贝自己的东西,工匠们对零件也是这样,必须得做到完美。
还有形容工匠的手那几句,“粗糙而有力,布满老茧,却能创造奇迹”,这就是他们辛苦劳作的证据,可就是这样的手,能做出特别厉害的东西,就像魔法一样。
钳工师傅和焊工的描写也很有意思。
钳工师傅的锉刀像画笔,焊工的火花像繁星坠落,这比喻可太妙了。
就好像他们不是在做机械的工作,而是在搞艺术创作呢。
最后说他们是传承者和开拓者,这可是说到点子上了。
大国工匠一方面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一方面又自己搞创新,让咱国家的技术越来越牛。
虽然他们可能不出名,但是他们的贡献就像星星一样,对国家的发展可有大作用了。
王进喜,石油铁人的传奇,
汗水浸润他的英勇气概。
在黑暗深处,他燃起光芒,
铸就辉煌,书写传奇篇章。
油井如狰狞巨兽,咆哮怒吼,
但王进喜不屈不挠,奋勇冲锋。
他驾驭机械,舞动铁臂,
开辟富饶,为国谋利。
炙热的火焰,舞动在他身边,
他用汗水浇灭危机的烈焰。
铁人的精神,饱含坚韧与勇敢,
王进喜,你是工人阶级的骄傲。
石油是国家的财富,他坚守岗位,日夜奋斗,守护能源的火炬。
艰苦环境中,他不畏寒冬,
石油工人的拼搏,让人敬重。
王进喜,你是石油工人的楷模,
你的奉献与智慧,彰显伟大的光芒。
你的名字,铭刻在工人的心田,你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让我们向王进喜致敬,
颂扬他的顽强与奋斗。
他是铁人,他是传奇,
石油工人的骄傲永不凋谢!。
铁元素的传奇从古到今的铁的应用与制备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金属元素之一,其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到现代,铁的应用与制备技术不断发展演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探讨铁元素的传奇,并分析古代与现代铁的应用与制备。
1. 古代铁的应用与制备在古代,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武器、工具和建筑领域。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商代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制武器和工具。
铁制武器的出现使战争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杀伤力和防御力。
同时,铁制工具的出现使农业和生产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古代铁的制备采用的是冶炼技术,即通过高温熔炼和冶炼矿石中的金属铁。
最早的冶炼方式是采用木炭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与木炭放入特制的炉子中,通过高温使铁矿石中的金属铁和木炭发生反应,从而得到金属铁。
这种冶炼方式称为直接冶炼法,是古代最早的铁的制备方法。
2. 现代铁的应用与制备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对铁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铁元素的制备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现代铁的应用主要涉及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制造、电子等领域。
在交通运输领域,铁元素的代表是铁路。
铁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安全的交通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
铁路的轨道和车轮都是由铁制成,其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都很长,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在建筑领域,铁元素主要用于钢铁结构的制造,如大型桥梁、摩天大楼等。
钢铁结构具有高强度、耐候性好的特点,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重量,为建筑物的稳固和安全提供保障。
在机械制造领域,铁元素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
汽车、火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铁元素,同时还包括电动工具、农机设备等。
在电子领域,铁元素主要用于磁性材料的制备。
磁性材料在电子设备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硬盘驱动器、电子传感器等,这些设备的制造都离不开铁元素。
现代铁的制备包括高炉冶炼、炼钢等技术。
高炉冶炼是最常见的铁的制备方法,它利用高温将铁矿石与焦炭和石灰石共同放入高炉中,通过还原反应将铁矿石中的金属铁提取出来。
用“铁”书写的传奇
作者:苏更林
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10期
铁这种古老的金属无论从其生产的数量到应用的规模,都堪称各种金属材料之首,难怪被人们誉为“金属之王”。
有人认为,钢铁的辉煌已经过去。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铁元素的神秘特质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让我们一起走进铁的世界,从地磁产生、生命色素、钢铁工程、钢铁文化以及尖端科技等方面一睹铁的风采。
铁与磁的“缘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磁现象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成书的《管子》中,就有了“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的记载,这是我国关于磁现象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东汉以前的古籍中,“磁”一直是写成“慈”的。
到了公元前3世纪,在《吕氏春秋》中已经有了“慈石召铁,或引之也”的记载。
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用磁石来找铁矿了。
由于认识到了磁现象,所以古人在许多场合应用了磁现象的独特性质。
比如中医的“五石散”,磁石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分。
另外还有传说,秦始皇在建造阿房宫时就使用了一个磁石门,只要有人带着铁器进宫就会被磁石门牢牢地吸住,因此可以防止刺客进入宫中。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稳定的地磁场对地球生物是一个“保护伞”,阻挡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
在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地磁了。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科技发明,也是地磁利用史上的最光辉成就。
窥视生命的“天书”
动物的血液为什么多是红色的?原来这是因为血液中含有血红素的缘故,而血红素这种化合物的核心元素就是铁,这是大自然义无反顾的选择。
铁是人体内极其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全身含有3克多铁,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症。
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是血红素与蛋白质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功能就是运载氧气。
据实验,1克血红蛋白在0℃和1个大气压条件下可以吸收1.35升氧气,从而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由血液从肺部输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中,再分解为血红蛋白和氧气,以维持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
有趣的是,自然界生命的色素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比如存在于血液中的血红素,与存在于植物叶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在结构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研究认为,血红素和叶绿素竟奇迹般地同属于吡咯色素这个大家族,构成了吡咯色素的两大天然类别。
它们在结构上的区别主要在于环状结构的侧基和结合的金属不同,血红素是铁卟啉化合物,和蛋白质相结合成为血红蛋白;叶绿素是镁卟啉化合物,和蛋白质相结合成为叶绿体。
这种相似性揭示了自然界动植物在渊源上具有的某些联系,并可能在生命色素中隐藏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金属之王的“丰碑”
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极其丰富,大约为5.5%,为仅次于铝的金属元素。
但是,在自然界却很难找到游离的铁(纯铁)。
这是因为自然界的铁一般是以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的,如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等。
人类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用铁了,但那时人类还没有掌握铁的冶炼技术。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使用的铁取自太空铁陨石。
铁陨石的主要成分为铁,又被称为“陨铁”,同时含有钴和镍。
在古埃及人看来,陨石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天石”,将其视为珍宝。
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藁城县出土了一把商代的青铜钺,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
青铜钺上有铁质刀刃,出土时已全部锈成氧化铁,并含有2.5%的氧化镍和0.24%的氧化钴。
科学家认为,这把青铜钺上的铁质刀刃使用的便是陨铁。
尽管地壳中含有极其丰富的铁元素,但由于铁的熔点(1539℃)很高,明显高于铜的熔点(1083℃),还原铁要比还原铜难得多,因此铜器时代先于铁器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冶铁业开始在古埃及、两河流域等地兴起。
我国的冶铁业大约兴起于西周时期,而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则是在春秋时期。
到了明朝,我国铁的年产量高达4.5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由于铁制品非常坚硬,取代了铜来作为制造兵器和工具的主要材料。
铁和钢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在碳的含量上。
一般把含碳量小于0.2%的铁合金叫纯铁,把含碳量大于2.0%的铁合金叫生铁,而把含碳量介于0.2%~2.0%的铁合金叫钢。
它们在性能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如生铁性脆而硬,没有韧性,不能锻造,而能铸造;而钢性韧而硬,韧性很好,适于锻铸轧等加工。
钢铁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源,始终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钢产量已重回世界首位。
与时俱进的“铁文化”
在世界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机器文明”就是以钢铁的应用为代表的,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劳动效率,而且也让人们更多地享受到了钢铁文明的恩惠。
用7000吨钢铁建成的埃菲尔铁塔,一改几千年来的石构建筑传统,促成了现代建筑的诞生。
埃菲尔铁塔不仅昭示了当时钢铁工业的技术成果,而且也反映了建筑结构科学和施工技术发展的水平。
埃菲尔铁塔屹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高达320多米,相当于100层楼高,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
埃菲尔铁塔采用交错式结构,用4条带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铁柱支撑着高耸入云的塔身,并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预制梁架、150万颗铆钉和12000个钢铁铸件。
埃菲尔铁塔向世人展示了钢结构的巨大建筑能力,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它采用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钢结构工程,使用的是为其量身定制的国产Q460高强钢板。
那么,什么是Q460钢呢?原来,Q460钢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
其中,Q代表钢材的强度,460代表460兆帕。
Q460的含义是钢材受力强度达到460兆帕时才会发生塑性变形,这个强度要比一般的钢材大。
“鸟巢”用独特的钢铁结构传达了“亲近自然”的时代理念,从而把“铁文化”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鸟巢”不仅是一座独特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而且也为21世纪的世界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见证。
超导走进“铁时代”
科学家把超导体称为当代科学的“明珠”,因此吸引了世界顶级科学家为之不懈努力。
我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超导材料的广泛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标志着超导技术进入了“铁时代”。
超导性是物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下的导电行为,即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电子在输运过程中不存在任何电阻,这个温度就被称为是“转变温度”。
早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就在实验室里首次发现汞在4.2K(约合268.8℃)下出现了超导性能,并把这种导体的“零电阻效应”称为超导态。
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
但由于科学家们始终把目光锁定在金属材料上,因而一直没有突破。
直到1930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化合物——氧化铝在15K的温度下能产生超导性,科学家的目光从此豁然开朗。
此后,科学家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超导性的化合物。
1986年,瑞士物理学家首先发现了铜氧化物的超导性,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过,20年来超导体一直局限在铜基材料上。
由于铜基材料稀缺昂贵,制造低温条件难度大,因此超导技术难于被推广应用。
2006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了铁基材料在26K温度下的超导性,这一发现让全世界的科学家为之振奋。
然而,高温超导材料的形成机理一直是国际公认的难题。
我国科学家通过采用脉冲强磁场等极端实验条件,极大地延伸了铁基超导材料的温度—磁场相图的研究范围,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即铁基超导材料具有“各向同性”的特征,
这是首次在二维层状的超导体中发现了超导态的各向同性,为揭示铁基超导材料的形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物理信息。
铁基超导的发现揭示了高温超导存在于其他更多材料的可能性,因而为未来的超导探索带来了新的希望。
铁基超导体作为继铜基超导体之后的第二大高温超导家族,具备更有潜力的应用价值。
此后,新的铁砷化物和铁硒化物等铁基超导体系不断被发现,如镧-铁-砷-氧、钡-铁-砷、锂-铁-砷、铁-硒等,这些材料几乎在所有的原子位置都可以进行不同的掺杂而获得超导电性。
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铁硒类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K以上。
有科学家预测,铁基超导家族是目前发现的最庞大的超导家族,其成员数目粗略估计有3000多种。
【责任编辑】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