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尔王》的先锋性与审美特性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介绍布鲁克纳(Arnold Schoenbe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曲。
其中,《李尔王》(Lulu)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探讨《李尔王》中所揭示的人性黑暗与良善的主题。
人物塑造《李尔王》塑造了一系列复杂而迷人的角色,这些角色展现出了人性中的黑暗和良善。
1.李尔王:主角李尔王是一个诱惑人心、妖娆而危险的女性。
她通过操纵男性来获取自己想要的权力和财富。
2.阿尔万特爵士:阿尔万特爵士是一个受到李尔王吸引并最终堕落的青年。
他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沉溺于自己内心深处黑暗面所带来的快感。
3.安敦尼奥:安敦尼奥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有黑暗的一面,又有渴望纯洁和真理的良善之心。
黑暗与良善的对立在《李尔王》中,黑暗与良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布鲁克纳通过音乐和剧情来突出这种对立。
1.音乐上的对立:布鲁克纳采用了冷峻、压抑的音乐语言来描绘黑暗面,通过复杂而令人不安的和声和旋律来强调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恶意。
相比之下,他使用温柔、感人的旋律和简单明快的和声表现良善之音。
2.剧情上的对立:剧情中展示了角色之间长期斗争的过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不择手段。
然而,在某些关键时刻,一种救赎力量也会涌现出来,挣扎着追求真理和纯洁。
反思与启示《李尔王》使观众深入思考人性中蕴含的黑暗与良善,并引发以下反思与启示:1.人性的复杂性:《李尔王》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个人都具有黑暗和良善两个方面。
这提醒我们不要过度理想化他人或陷入道德至上的误区。
2.内心的斗争:剧中角色的内心斗争表明黑暗力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但我们并非无助于此。
通过认识到自己内心潜藏的黑暗,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与其抗争并追求良善。
3.真理与纯洁:安敦尼奥角色所代表纯洁和真理的力量,向我们呼吁要保持道义、正直,并追求高尚的价值观。
结论《李尔王》以其深刻而复杂的描绘人性黑暗与良善之间关系的形象成为了布鲁克纳作品中最引人注目、耐人寻味之作。
《李尔王》阅读感想《李尔王》是一部英国文学史上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史诗式作品。
从它最初的经典版本到今天无数的改编和解读,其影响力贯穿了整个西方文化。
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其中包含着众多深刻、值得我们思索的东西。
它让我感受到了神秘的神话魅力和悲情的人性故事。
首先,我被这部作品的复杂性深深震撼。
它将古老而又广泛的传说、神话、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奇幻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层次丰富,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
李尔王是英雄式形象,虽然拥有极大的权力和战斗力,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妲己是完美的反派形象,她是邪恶的代表,同时也是暴力和死亡的化身。
这些人物角色具有特定的符号意义,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次,我非常欣赏这部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李尔王》所描写的是人类信仰与政治、生命与死亡、爱与背叛的复杂交织。
作品中呈现出的悲剧主题对我影响很深。
李尔王的悲剧正是在于他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他忽视的价值。
他曾忽视过他的女儿,认为她不过是一个嫁妆而已,不懂得珍惜;他曾忽视过他的臣民,仅仅因为他们无法为他带来更多的荣誉;他曾忽视过母亲的忠告;他曾忽视了最纯粹、最崇高的友情。
最终,他的鲁莽和命运的玩笑将他送到了悲惨的命运之中。
此外,这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性之外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对神秘洞穴的探索。
《李尔王》所描绘的世界道路和洞穴,具有象征意义。
道路代表着世俗之途,它是人类经常走的路,是人类的文化和历史;而洞穴代表着精神深处,是思想、创造、想象、神秘的实现。
这两个符号合并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经过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图谱。
阅读本书,我有时甚至感到自己置身其中,随着李尔王一起探索这美妙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我对《李尔王》这部文学经典赞叹不已。
它教给我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智慧,也让我明白了诗歌、神话的魅力和意义。
我相信无论你是年轻的读者,还是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在《李尔王》的亘古时空中,都能体会到这部伟大的作品所蕴藏的价值。
试析《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作者:王孟娟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作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李尔王》广泛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李尔王的悲惨经历超越了莎士比亚笔下所有悲剧人物的遭遇。
莎翁所创作的《李尔王》糅合了多种因素,形成了难以言尽的悲剧文学效应,闯入了读者心灵最隐蔽的地方。
本文以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悲剧为线索,解读《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艺术一、悲剧《李尔王》的基本情节在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以伦理故事而驰名的《李尔王》主要讲述的是不列颠统治者李尔王悲剧的一生。
曾经他血统非常高贵,地位极其显赫。
而当这位国王步入年迈,他秉着生性多疑的特点,决定将他的国土按照其女儿对自己的爱来进行划分。
这位国王父亲感受到的只是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那种极其夸张的爱,并且这位父亲非常喜欢这样的夸张;而当他诚实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亚对他很真诚地说实话的时候,李尔王却因此而发怒,这位小女儿将爱平分给父亲和丈夫,换来的却不是领土和继承权,却落得了一个远嫁法兰西的下场。
小说中傲慢的国王父亲,也被大女儿与二女儿逐出宫门,在这样境遇下的国王渐渐丧失了意识,成为疯子。
戏剧主人身上表现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主旨,即普通人的个人尊严和国家的独立主权相互交织在一起。
李尔王其实在读者心目中更是那些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的无名小卒的典型。
从整个戏剧情节来看的话,人自古就喜欢甜言蜜语的阿谀奉承之词,而喜欢说实话、敢说实话、不会溜须拍马的人通常都发生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悲剧。
该剧既写了弑君杀主、谋权篡位、正邪相互争斗的政治黑幕;还写了权利偏执引至的儿女忘恩负义的家庭悲剧;同时还包括了李尔王这类的将人格不断异化而最终导致的悲催遭遇。
透过对该剧各种人物性格的塑造,莎士比亚向我们充分地展示了悲剧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以艺术性视角去审视李尔王的形象李尔王这一角色是莎翁笔下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而最终导致其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昏庸暴戾、理性不断丧失,最终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李尔王》的先锋性与审美特性分析作者:崔澍来源:《牡丹》2018年第24期《李尔王》这部悲剧打破了“三一律”的成规,批判了资本主义,在审丑和审美方面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先锋性,具有划时代的先锋意义。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之一,它不仅人物众多,情节跌宕,气势磅礴,而且在戏剧表现手法上独树一帜,具有十分强烈的革命性和开放性。
一、先鋒性(一)打破“三一律”成规“三一律”要求剧作家在创作剧本时使时间、地点和行动保持一致,这种严格约束的成规很容易导致故事情节过于单一,可是这种戏剧的形式长期被欧洲的古典戏剧家推崇。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的一种西方戏剧结构理论,直到18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因为不断受到抨击,才逐渐不被采用。
莎士比亚的作品并没有遵循这一成规呈现出局限性,尽管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戏剧家们还恪守着严格的“三一律”。
莎士比亚戏剧诞生的后一个世纪,后人彻底否定了这种古典戏剧的形式,并认为莎士比亚在那个年代创造出极具开创性的且长盛不衰的作品就是因为打破了这种“三一律”的成规。
例如,《李尔王》中人物所处的地点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场景从皇宫转换到农舍,地点跨越度很大。
《李尔王》中,场景不断更换,故事情节也并不单一,其中有一个主线剧情是围绕李尔王及他的三个女儿,副线是围绕格罗斯特伯爵和他的两个儿子。
这种情节的设定就使得戏剧中的情节暗藏玄机,当主线故事情节发展时副线也随着主线情节发展,两个情节从头到尾的发展过程都是一致的,副线随时为主线剧情服务,从剧本中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亚驾驭该作品的能力之强大。
莎士比亚在后人研究之前就已经在作品中表现出观众在看戏时可以通过主要情节的发展把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次要情节为主要情节服务的思想,这种情节上的设置就使得莎士比亚在后人研究中被当成了反“三一律”的代表人物。
(二)开放性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作家伏尔泰的作品严格贯彻着“三一律”的形式,可是笔触间又明显受到莎士比亚剧作的影响,认为莎士比亚的笔触之间毫不悲天悯人、充满杀伐之气,不是传统的剧作家可以比肩的人才,后期表现出贬低莎士比亚的态度。
李尔王戏剧读后感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感官和情感,因此无法产生类
似人类读后感的体会和感悟。
不过,根据李尔王这一经典剧作的背景和情节,我们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评论和总结剧作的主题和特点。
首先,李尔王是一部经典的悲剧剧作,其中包含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冲突的深度。
剧中的主角李尔王是一位高傲自负、盲目自信的国王,他的疯狂和痛苦源于他自己执迷不悟的错误决策。
整个剧作从头到尾都呼应着“骄者必败、谦者必胜”的道理,主题是重生与自我救赎。
其次,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备受关注,李尔王的两个女儿分别代表了人性的邪恶和善良,而卓玛这一角色则代表了理智和智慧。
女性在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所持有的权力和智慧成为了整个剧作的推动力。
另外,本剧在叙述中运用了大量
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比如:看不见的爱与爱的视线有着很大的关系,表示着人们需要有一双独立的眼睛去看世界。
还有太阳与月亮的暗喻,象征着地位和权力的转移。
最后,李尔王可以说是善良与邪恶、理智与冲动、恶性循环和毁灭性决策的集大成之作。
它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但也同时展现了人性的崇高。
总之,李尔王这样的经典剧作,无论是从史诗式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主题与意义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品味的珍贵文化财富。
李尔王情节的艺术特色《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也是西方戏剧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等方面分析《李尔王》的艺术特色。
一、情节《李尔王》主要讲述的是李尔王为了争夺王位而导致家族瓦解和自身的悲惨命运。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发展迅猛,环环相扣,充满着悲剧冲突。
在情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人物为李尔王、老耶鲁、雷根和高奇斯特。
李尔王为争夺王位,分封给两个女儿,结果发现分错了,最终导致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悲惨命运。
整个故事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不可控制性,在情节紧张中同时又体现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冲突和音节的和谐美感,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人物《李尔王》的人物形象深刻细腻,特别是李尔王、老耶鲁和高奇斯特三位主要人物。
李尔王坚定的信仰、爱与义的观念与他的愚昧和傲慢相互交织,使他成为了人物塑造上的一个标志性形象。
老耶鲁则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他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开始了剧情反转。
高奇斯特则是一个善恶难辨的人物,她卑鄙、阴险,但也有她的仁慈和关爱。
人物的深刻和细腻塑造,让观众更能感受到故事主题所蕴含的悲剧冲突和人类困境。
三、语言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语言不仅美丽,而且天马行空,不拘于形式规范。
《李尔王》中的语言使用有些奇诡,但正是这些奇诡的语言构造了这部剧的深度表现力。
例如:整剧的开始就是异变,天空中的乌鸦为剧情做了铺垫;雷根与高奇斯特的对答中,尽是刀刃般的语击和出奇不意的变化。
这些特别的语言表现方式,为故事塑造了更深的内在世界和更强的文化感染力。
四、主题《李尔王》所体现的主题是人性的阴暗面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整个故事中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无常和自私,以及权力的腐败和失控,表达了人类所面临的内在与外在的困境。
而这样的主题不单是当时的西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一种全人类的共同命运。
因此,这是《李尔王》至今仍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之一。
综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通过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等方面的精湛展现,成为了不朽的戏剧经典,激发和引领了世界戏剧创作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
世界文化 书林无界莎士比亚《李尔王》的多重解读文 曾艳兵一种理论或者方法能够适用于任何研究客体或者分析对象,包括对它自身的分析和研究,那么,这种理论就是具有普遍效率的理论;一部作品能够被各种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并且均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发现,那么这部作品便绝非平庸之作,必定是一部深刻、复杂,甚至充满矛盾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多见,这样的理论则几乎难以寻觅,若有这般理论,那就已经不是理论,而是真理了。
理论可以成为真理,但真理不能成为理论,因为一旦变成理论,便不再有真理了。
这里有关理论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还是谈谈作品吧。
我以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就是这样一部能够适用于各种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作品。
该剧根据古老的不列颠传说改写而成。
李尔王年事已高,决定根据三个女儿对自己的爱将国土分给她们。
大女儿高纳里尔(Goneril)和二女儿里根(Regan)花言巧语哄骗父亲:高纳里尔: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赋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儿女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儿女所爱……里根:姐姐的话正是我爱您(李尔)的实际情形,可是还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心理:我厌恶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无上的幸福。
于是,大女儿和二女儿平分了李尔王的国土和权力。
小女儿考狄利娅(Cordelia)实话实说:“我爱您(父亲)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王听后颇为不悦,便剥夺了原本准备给考狄利娅的那一份国土。
好在法兰西王对考狄利娅一见倾心,喜欢她的诚实:“最美丽的考狄利娅!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可宝贵的;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爱。
”于是考狄利娅被远嫁法国。
李尔王在失去国土和权势后,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虐待,并被赶出家门,流落野外,在暴风雨中倍受折磨。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以英国历史上的国王李尔王为背景,展现了权力、欺诈、背叛和痛苦等主题。
在这部戏剧中,李尔王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角色,他的形象丰满而复杂,具有多面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李尔王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揭示其人物特点。
首先,李尔王是一个具有威严和正直品质的君主。
在第一幕中,他决定将王国分割给自己的三个女儿。
他要求女儿们用言辞来表示爱意,以决定每个女儿得到的领土。
然而,长女甘燕和次女雷根明显是虚伪的,只有最小的女儿科康利不愿迎合父亲的要求,她坚持说自己是“由愿望只做声为准,而不做体作为”,这让李尔王大怒。
这一幕展示了李尔王对权力的错误认识,以及他对伪善的嗤之以鼻。
他期望女儿们的爱意是真实而深切的,但最终他却被伪善的表象蒙蔽。
其次,李尔王在过程中逐渐醒悟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随着他失去权力和地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在流浪的时候,李尔王经历了痛苦的考验,见证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他发现真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他后悔当初拒绝了科康利的表白,而对甘燕和雷根虚伪的言辞深感懊悔。
这一过程使李尔王逐渐变得谦卑,他内心的傲慢和自负被击碎,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此外,李尔王的精神状态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变得疯狂,背离了现实。
他剥去了王位和权力的外衣,成为一名流浪汉,但他却开始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的精神崩溃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过科康利,他深陷内疚和自责之中。
他失去了对现实的认知,开始相信只有他所经历的痛苦才是真实的,而其他人都是虚假的。
这一过程凸显了李尔王内心的混乱和挣扎。
最后,在剧末李尔王死前的场景中,他在与科康利的对话中体现出自己的悔过和智慧。
虽然他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并后悔当初如何对待科康利,但他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受害者。
他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行为中也存在着错误,因为他没有预见到女儿们的背叛。
《李尔王》阅读体会《李尔王》是一部莎士比亚最为经典的悲剧作品,描写了一个国王因着自己的无知和骄傲而导致不幸结局的故事。
在阅读这个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莎翁的文笔、表达方式和人物形象所吸引和感动,同时也对其中所包含的一些深刻哲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莎士比亚的文笔和表达方式是有着极强的韵律感和流畅性的,这一点尤其在《李尔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每一个台词和每一段对白中,他总是巧妙地运用押韵、双关语和寓言等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诠释。
比如,在第一幕的时候,国王李尔对女儿科迪莉亚的询问:“我最亲爱的,你爱我多少?”后者回答道:“我爱陛下,如同任何女儿爱慈父那样,只是比较持久而已。
”这句话既回答了他的问题,又表达出科迪莉亚孝顺爱父的情感,同时也运用了排比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这句话的艺术魅力。
其次,人物形象也是该剧的一个重点。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和情感,他们由于各自的目的和欲望而相互纠缠、交织、逐渐加深或者消失。
李尔是一个自负、执拗、任性和不可理喻的人,他过分相信子女的虚伪的言辞并不听大臣的劝诫,最终导致自己的头脑疯狂和心灵破碎。
科迪莉亚则是一个坚强、正义和善良的人,她不惧对父亲的愤怒,坚持自己的道义和真理。
顾问肖尔则是一个精明和聪明的人,他谋划诸多使人印象深刻的阴谋计划,但最终在李尔最黑暗的时刻挽救了他的性命。
这些人物形象的构建和刻画,为该剧的情节铺设了深厚的道义和情感基础。
“智者的怀疑总是比愚者的确信更有价值。
”这是从该剧所蕴含出来的智慧和哲理中所体现的一种。
像李尔这样一个不肯接受现实,学习和咨询别人意见的人,终将会自食其果。
而肖尔这样一个处事明智、谨慎的人则可以帮助别人化解危机,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寓意告诉我们,不要过于盲目相信自己、掩饰自己的无知和缺点,而需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把自己的行动牢固地基于事实和真相之上。
在“爱”方面,该剧同样表达了强烈的观点和看法。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是我读过的最经典的莎士比亚作品之一。
作品以四条子女围绕着权利、爱情、背叛和忠诚的斗争展开。
作为一个真正的莎士比亚爱好者,我对他的作品有极高的评价。
《李尔王》不仅具有强烈的情感冲突和准确的语言表达,同时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
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戏剧性强,情节跌宕起伏,既不失朴素真实,也不失艺术的风格。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学到了爱,忠诚和背叛的含义,同时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类内心的混乱与挣扎。
在读这篇作品之前,我从未真正了解到莎士比亚那超过眼界的艺术才华,以及他在深入描写人性上的镜头。
今天,我能感受到他的杰作的珍贵之处。
在我的看来,《李尔王》不仅是娱乐,更是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这部作品启发了我对人类困境的思考,同时也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加宽广的认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作品,真正领略到莎士比亚的文学贡献和人生智慧。
试论《李尔王》的先锋性与审美特性
作者:覃正荣
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09期
[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从古典文论的角度看,《李尔王》打破了“三一律”的陈规,作品具有开放性,在审丑、审美方面具有先锋性和审美特性特征。
莎士比亚是“反三一律”的代表人物,他集先驱性、革命性和开放性于一身。
《李尔王》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具有划时代的先锋意义。
[关键词]三一律开放性审丑审美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54-02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这部作品打破了当时戏剧“三一律”的陈规,具有先进性,同时还具备了独特的审美特性。
一、先锋性
(一)打破“三一律”陈规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最早是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戏剧理论家提出的。
它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一致的原则,即一部戏剧作品只允许写发生在一天之中、同一个地点内、单一的故事情节。
到17世纪,“三一律”被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极力推行,并在欧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18世纪以后,随着浪漫主义戏剧的兴起,“三一律”不断受到抨击,才逐渐不被采用。
很显然,在莎士比亚(1564-1616)所处的时代,戏剧主流还遵循着“三一律”的规定,但是莎士比亚大部分的作品并没有遵循“三一律”。
在莎翁之后一个世纪的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在《序言》中否定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并认为莎士比亚打破了“三一律”,写出了长盛不衰的作品。
以《李尔王》为例,故事发生的地点并没有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从皇宫到荒野、茅舍、农舍和多佛等,地点的跳跃跨度很大。
除了场景的不断变换之外,莎士比亚还打破了单一故事情节的陈规。
《李尔王》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围绕李尔王及三个女儿进行的,这是主线;第二条线索围绕格罗斯特伯爵及两个儿子进行,这是副线。
一主一副的线索使得情节不单调,暗藏玄机。
副线随着主线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起到烘托的作用,并且两条线索、两个情节由头到尾是一致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驾驭剧作的大手笔和能力。
高乃依在《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中就提出,“主要情节只能有一个,其他情节作为次要情节为主要情节服务。
但是,主要情节只能是一个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情节,这样,观众看戏时就能清楚把握主要情节的发展”。
[1]莎士比
亚先于高乃依,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在剧作上的创新,他是早期反“三一律”的代表人物。
(二)开放性
莎士比亚并非是传统的作家,托尔斯泰认为:“莎士比亚不敬神,不悯人,笔到之处血流成河。
”[2]同样,伏尔泰也对莎士比亚存贬低的态度。
他学习高乃依和拉辛,遵奉“三一律”,但又受到莎士比亚的影响。
他是最早翻译莎士比亚剧本的法国人,开始时非常推崇莎士比亚的天才,后来又指责他的趣味不雅。
在《李尔王》中,除了暴风雨那一幕让人记忆深刻外,残暴血腥的场面也同样震撼人心,比如格罗斯特伯爵惨遭毒手被踩出眼珠的一幕。
莎士比亚没有任何避讳,将血淋淋的场面展示给了观众。
在《李尔王》的结尾,舞台上一共死了五个主角,即李尔王,三个女儿以及康瓦尔公爵。
莎士比亚将死亡和尸体也呈现给了观众,但这并没有降低莎剧受欢迎的程度,现在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从《李尔王》看到莎士比亚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开放性。
在内容上,莎士比亚也没有局限于当时的传统,使李尔王和小女儿最终团聚并收复江山,以圆满的结局来收场,而是让死亡成为该剧的主旋律。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没有在此作品中称颂基督教精神。
他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开始时昏庸,爱听甜言蜜语的皇帝;而当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分到国土之后倒戈时,他开始用恶毒的语言来诅咒她们,希望她们都死去。
同时,莎士比亚还描述了大女儿、二女儿和埃德蒙之间的非正常爱情。
这些都违反了基督教关于爱和秩序的道义。
由此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剧作的革命性。
三、审美特性
关于美的论述,罗马诗人朗吉弩斯在其作品《论崇高》中就已提出崇高即是美。
而他提出的崇高“是一种绝妙的表达”,“崇高用在最合适的场合时会以闪电般的光芒照亮四方,刹那间显示出一个雄辩家的全部威力”。
[3]在现代,人们一般认为,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但它同时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审丑
《李尔王》是部悲剧,还存在残暴血腥的场面,按照美学的定义来说它的场面并不美。
悲剧让人产生难过的心情,并不能让人感到愉悦。
在《李尔王》中,埃德加受到兄弟埃德蒙的陷害,装疯卖傻求生存,“用污泥涂脸,用毛毡束腰,把头发揉成结,献出我的赤条条一身来顶它……有时凭狂乱咒,有时凭祈求索讨人家的施舍”。
[4]不管是衣着上,还是言语行为上的疯癫都没有给人以美感;剧中人物的语言,特别是李尔王的语言和他的身份并不相一致。
在他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的折磨虐待并流落荒野后,他就用恶毒的语言诅咒她们,那些语言非常粗俗。
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表面上甜言蜜语,内心却和蛇蝎差不多,达到目的之后对父亲的态度和之前相差十万八千里。
二女儿和她的丈夫甚至还踩掉了格罗斯特伯爵的两只眼睛;埃德
蒙自私自利,为了爬上高位,不惜对自己的兄弟下毒手,还告密使得自己的父亲惨遭厄运。
反面人物的行为都带有丑恶的性质。
可以看出,“丑”是《李尔王》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丑”是西方的喜剧(滑稽)、悲剧和崇高中的重要因素,贯穿了西方整个美学史和艺术史。
[5]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正是通过丑的语言、行为和内心独白,提出了自己对它们的否定,也向观众传递着这样的否定。
审丑学的创立是从近代开始的,而莎士比亚早就实践了这个理论,其先锋性不言而喻。
(二)审美
《李尔王》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到现在仍能得到人们的热爱,除了塞缪尔·约翰逊说的这部作品具有普遍性的东西这个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审美特性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该剧首次上演是在1606年,那时英国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社会形势日益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感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大,创作风格转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逐渐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李尔王》即属于这种风格。
莎士比亚在其早期作品中已露出批判资产阶级罪恶的端倪,到进行悲剧创作时,他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揭露和批判就更深刻了。
剧中人都是封建统治人物,但他们并不完全代表着封建统治力量。
诸如埃德蒙和芮根等年轻人,他们的思想里有新的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资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现行者的社会力量。
埃德蒙不信天命,有反封建的意味,也有一些资产阶级色彩。
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财富可以掩盖自己的内心,得到之后才显露出自己的真正面目,这和资产阶级财富的原始积累过程差不多。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李尔王》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过程,以及资本家的残酷和冒险精神。
读者,即审美者,也是使文学作品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审美涉及多种心理功能,如想象力、理解力等。
在面对《李尔王》时,审美者比较难以按照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情感上会跌宕起伏。
德国的鲍姆嘉,感性学(包括美学和丑学)的创立人,他认为,悲剧所引起的负面的痛感和恐惧感也可以转化为肯定的审美快感。
正是因为莎士比亚的崇高,和被他的崇高打动的读者,才使得《李尔王》长久地得到了世人的喜爱。
悲剧的效果是由悲剧的性质决定的。
考狄利亚在和反方的斗争中愈加显示出她的高贵品质,尽管她最后以死亡告终,可观众和读者还是觉得她是一个英雄;李尔王也最终迷途知返;恶人也都得到了惩罚;造成美或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人物也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愤恨。
这种善与恶、美与丑激发出来的爱与憎、悲与恨无疑具有教育与审美的功能。
《李尔王》打破了“三一律”的陈规,集创新性和开放性于一身;同时它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1][3] 张中载,赵国新编.西方古典文论选读[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 陆孙谷.莎士比亚研究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卞之琳.里亚王悲剧[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5] 王洪岳.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洪艳.生态批评视野下《山鬼木客》的原型探微[J].大学教育,2012,(6):42.
[7] 陈玲玲.解读韩愈诗歌奇险怪异的审美风格[J].大学教育,2012,(8):52.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