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市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经济的发展以产业的振兴与发展为前提,金融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可以给予有效支持,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金融发展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保证。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上海市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联机制,并对1990年—2009年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上海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实证研究一、文献综述有关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关系的开创性研究始于戈德史密斯(goldsmith, 1969),他的相关研究表明: 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伴随着金融发展速度的加快。
levine(1997)经过研究提出: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 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 反之, 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金融系统通常也比较发达。
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首先是从宏观方面开始的。
杨琳和李建伟(2002)对我国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的关联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范方志和张立军(2003)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区域,分别研究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得出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的结论。
张文云和徐润萍(2004)对珠三角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支持的效应进行分析, 得出在珠三角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中, 金融支持体系在有效聚集和高效配置金融资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的结论。
叶耀明和纪翠玲(2004)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
傅进和吴小平(2005)从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以及信用催化机制角度论述了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
刘赣州(2005)以中部地区为例,得出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区域金融的超常规发展以及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的结论。
惠晓峰和沈静(2006)将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东北三省各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向高级化、服务化、知识化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也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然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否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了解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涵、演变过程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
我们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我们将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层面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从实践层面看,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持。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实证模型以及具体的分析过程,并逐一展示实证结果。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文献综述在经济学领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话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探讨到实证分析,为我们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证据。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联上。
钱纳里和塞尔昆(1989)在其经典著作《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中提出了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罗斯托(1960)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六阶段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47]索纾.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2008.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息息相关。
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白芝霍特和熊彼特。
早期的经济学家们分别从工业革命、创新以及企业家才能角度,阐述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人们对于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看法存在许多争议,但总体上说,无论经济学家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倾向于认为,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奇迹,有力地证明了金融体系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通过金融体系作用于各产业来体现的,即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在现实经济中表现为金融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表现为经济规模的扩大,国民收入的提高,还体现在经济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持续优化过程,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标志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产业结构合理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能否保持长期持续增长。
结构性问题是困扰不少国家经济发展的难题,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体制转型的双重任务,因此,结构性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更为突出。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是我国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资金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直接推动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的投资格局己经由过去的财政主导型过渡到金融主导型。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实现机制,对于各产业、部门、地区间的资源流动、合理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
如何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围绕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这一主题,运用产业结构理论、
资本理论、投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以金融发展为主线,建立了金融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框架,在梳理考察产业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主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以银行信贷为核心的金融中介对产业调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间接融资主导型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受到银行信贷结构的直接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较大作用,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引发了结构的失衡。
为发挥金融中介的资源配置作用,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建设。
2.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证券市场是促进产业调整的重要渠道。
股票市场通过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影响产业调整,即通过企业上市为新兴产业募集资金,并通过并购等手段,促进朝阳行业的成长和夕阳产业的退出。
鉴于我国股票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其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尚未表现出来
3.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动力源,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金融创新主要通过增量调整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鉴于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扭曲,金融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作用,但其效应尚未完全表现出来。
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中介发展;2.发展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3.推进金融创新,矫正金融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