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培优课件_8
- 格式:pptx
- 大小:937.78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卓有成效的新制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问题探究材料分析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巧设计迁都洛阳490年孝文帝亲政,495年正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情景教学对比分析雷厉风行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问题探究教师点拨综合分析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对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发动了两次叛乱,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的史实。
旨在通过史事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究,并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大义灭亲,坚决改革精神的钦佩情感。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契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
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北魏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课中思考] 阅读史料P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提示】理由: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可以成立。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材结构】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复习建议】1、列表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复习中应注重对“均田制”、“三长制” “汉化”等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
对“均田制”的理解应包括原因、内容、作用、影响等方面,特别注意对唐代经济制度的深远影响。
3、结合《平城与洛阳地理位置图》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结合教材所举事例感悟孝文帝接受先进文化。
4、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中汉服俑与胡服俑感受“移风易俗”体现了孝文帝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民族融合促进了孝文帝改革,汉化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引言分析】1、鲜卑族贵族守旧势力反对汉化改革,发动叛乱2、孝文帝严厉镇压守旧势力的叛乱(大义灭亲、坚持改革)3、从贵族守旧势力发动叛乱的原因思考中引出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讨【重要概念】1、均田制: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国有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2、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基层行政组织,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知识梳理】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①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②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2、措施: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A、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B、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C、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②推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A、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B、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产生,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C、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