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童诗两首》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3篇优秀教案《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
(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二、学习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
(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万径人踪灭。
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田园诗情》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3.了解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欣赏美、热爱美的情感,养成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复习导入。
“真正”的荷兰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感受荷兰的田园诗情。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奶牛图”,观察:你觉得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1)奶牛的姿态:①用横线划出描写奶牛姿态的句子。
②交流并出示: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③指名朗读句子,想象:在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奶牛会思考些什么呢?④感情朗读句子(陶醉、喜爱)(2)奶牛的活动:①用曲线划出描写奶牛活动的句子。
②交流并出示: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③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④感情朗读句子。
(奶牛的乐园)2.除了奶牛,你觉得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你?①出示: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②朗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郁金香有什么特点?(多)③感情朗读。
3.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快乐的奶牛,大片大片的郁金香,这是真正的田园风光,所以,荷兰是(引读)——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4.图文对照,试背第二自然段。
5.指名背诵后齐背。
6.小结学法:看图——读文——找句——体会——背诵(二)小组合作,根据学法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三)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骏马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
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
23 古诗两首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正确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体会诗境。
教学方法师:解词连句法。
生:朗读感悟、想画面、联系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CAI课件或课本挂图、生字词卡片.第 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浪淘沙》,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习生字词。
3.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背诵、默写《浪淘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看到气势磅礴的黄河,你会想到什么?当你仰望星空和银河时,你又会联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描写黄河的古诗《浪淘沙》。
(板书课题:浪淘沙)1.解题:浪淘沙是唐代教坊曲名,来源于民间。
2.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刘禹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文学家,他积极地参加了当时的政治改革,虽遭到保守集团的打击和迫害,多次被贬谪,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这首诗就是他遭贬谪后写的。
二、初读古诗,正音辨字1.学生轻声自由读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词卡:浪淘沙浪淘风簸天涯3.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淘、簸、涯”.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1.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自由读诗句。
(2)学生齐读此句,试译全句,可分小组讨论。
先理解字、词,再连句理解。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3)学生思考品味: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黄河雄伟壮观,波涛汹涌,奔腾澎湃,作者描绘了黄河白天而来,奔腾万里的壮丽图景)(4)指导朗读。
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上来。
《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问答相结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读通读顺.请大家看着书,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多练读几遍,还可以同位互读.(板书:簸bǒ) 谁来读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预设: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评:你第一个站起来朗读,就能把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都读正确,真了不起!不过,我想问一下,曲是多音字还读qǔ你为什么读qū师:对,你真会学习,根据字义来选择字音.谁还想读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哪个字音不正确师:你想再读读吗?评:这一遍,进步真大,把字音都读准了,请坐!谁还想读评:你把平翘舌"直上"和鼻音"牛\女"都读得正确。
评:你读得很认真.字正腔圆,真好!还有谁想读来,我们一起读. 三,读懂诗意。
1.同学们把字音都读准了,古诗的意思能读懂吗?行,那就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自己说说诗意.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和同位交流。
2.同学们,有哪些字词还不懂吗预设一:万里沙为什么理解沙多你想想"万里"还形容什么对,"万里沙"不仅告诉我们水里夹带着大量泥沙,其实还告诉我们黄河河流漫长. 预设二:浪淘风簸谁知道形容浪怎样,为什么浪大?风大掀起巨浪,浪头很高,波涛汹涌.。
预设三:自天涯"自"什么意思,谁知道"自"字典里有许多意思,其中有"自己" 也有" 来自".你选择哪一个"自天涯"的意思呢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
《童诗两首》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生命是平等的,要保护每一个生命。
3. 感受童诗的童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童诗,理解童诗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生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要保护每一个生命。
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准备搜集相关文学常识,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刚人小学时你们是什么样?和现在相比有什么不同?揭题:那么以后的你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一学童诗《不久以前,不久以后》。
(板书课题)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初读童诗,学习生字、词1.生自读童诗,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3.认读生字“翔”,学写生字。
(二)精读童诗1.学习第一节。
(1)课件出示;“不久以前的一滴泪珠,不久以后的一抹欢乐。
”(2)指名读。
(3)“泪珠”指什么?为什么“不久以前的泪珠会变成以后的欢乐”?怎样变成的?(4)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5)小结:“泪珠”不仅指泪水,还指失败或困难、挫折。
“欢乐”是指成功的喜悦。
(6)从“失败”到“成功”这个过程会是怎样的?(从失败到成功,必定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经过努力才得来)2.学习第二节。
(1)课件出示:“不久以前的一枚鸟蛋,不久以后的跳跃飞翔。
”(2)指名读。
(3)课件展示“鸟蛋:变成“小鸟”的过程,感受其中艰辛的历程。
(4)结合课件展示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齐读这小节。
3.学习第三节。
(1)课件出示:“不久以前的一个春天,不久以后的遍野金黄。
”(2)指名读。
“遍野金黄”这里的“金黄”指什么?(丰收的果子、稻谷。
这里指“秋天”)(3)课件展示“春天、秋天”的景象。
感受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硕果累累的季节。
(4)从春天到秋天,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生以一种植物为例,在小组内讨论,感受万物成熟所经历的坎坷和它们所付出的努力。
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寒、径、枫、霜、啼、愁、眠、寺”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读懂古诗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课测评》学生用书。
【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教师:读议、讲解法。
学生: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古诗《山行》,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秋天风景图)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秋天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呢?(学生自由发言)2. 《古诗两首》都描写了秋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情。
今天,让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感受诗人杜牧眼中的秋天。
(板书课题:5 古诗两首山行)3.解题:山行:在山中行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多媒体朗读,学生听,注意节奏。
2.简介诗人杜牧。
(课件出示诗人杜牧简介)3.指导学生画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学习古诗。
1.学习文中的生字。
(出示古诗,随文识字)重点指导读音和难写的生字:寒、径、枫、霜。
☆“径”“枫”是后鼻韵母,“枫”的韵母是“eng”,不是“ong”。
☆“霜”是三拼音节,要注意读准确。
★“寒”是上下结构,注意最后两点的方向的位置。
2.学生自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霜叶3.学生齐读古诗。
讨论: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因为枫林夜晚的景色实在太迷人了)4.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童诗两首湘教版【教学目的】1.看法、会写〝翔〞1个生字;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生命的可贵,体会时间的意义,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生命的可贵,体会时间的意义,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课测评»先生用书。
【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教员:朗诵教学法。
先生:朗诵感悟,讨论交流。
【课时布置】2课第一课时【课时目的】1.学习童诗«大小»,了解童诗内容。
2.朗诵童诗,背诵童诗。
3.感受童诗包括的情感。
【教学进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大象和蚂蚁的图画。
看了这个图,你有何感受?(大象很大,蚂蚁很小) 2.揭题:明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童诗«大小»,板书课题。
二、初读童诗,全体感受。
1.了解童诗。
〔课件出示〕〔1〕小冤家写的诗,是童诗;大人写给小冤家的诗,也是童诗。
〔2〕只需可以让小冤家有兴味、有感动、觉得幽默或是美极了的诗,就算是童诗。
2.生自读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童诗,思索:你读懂了什么?4.生交流感受。
三、精读童诗。
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节。
〔课件出示第一小节〕(1)生自读第一节。
(2)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这节里讲的是什么意思?怎样了解〝大象并不是那么大,只是看上去很大;蚂蚁并不是那么小,只是看上去很小。
〞(3)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各自的感受。
(4)得出结论:大象的大和蚂蚁的小,只是外表上看到的现象。
(5)指点朗诵这小节。
(6)句式练习:用〝并不是……只是……〞说一句话。
2.学习第二节。
(1)课件出示〝大象有一个珍贵的生命,蚂蚁也有一个珍贵的生命,〞指名读、齐读。
(2)〝珍贵〞是什么意思?(珍贵,当作珍宝看待)(3)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洞庭湖的静美。
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5(教案)古诗两首-湘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课题:5古诗两首课型:讲授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
教学方:读议、讲解法。
生: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准备师: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课时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教学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秋天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景色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是怎么样的!(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资料交流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简介古诗作者。
杜牧(803 —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以诗的成就为最高。
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
在艺术上,杜牧自称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张继唐朝诗人,是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他比较关心百姓生活,写下了不少关心时事,反映现实的作品。
他的诗语言纯朴自然,不加雕琢。
三、自读自悟1.教师放录音,学生听,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童诗两首》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了解生命是平等的,要保护每一个生命。
3. 感受童诗的童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童诗,理解童诗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生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要保护每一个生命。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小组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文学常识,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刚人小学时你们是什么样?和现在相比有什么不同?揭题:那么以后的你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一学童诗《不久以前,不久以后》。
(板书课题)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初读童诗,学习生字、词
1.生自读童诗,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3.认读生字“翔”,学写生字。
(二)精读童诗
1.学习第一节。
(1)出示:“不久以前的一滴泪珠,不久以后的一抹欢乐。
”
(2)指名读。
(3)“泪珠”指什么?为什么“不久以前的泪珠会变成以后的欢乐”?怎样变成的?
(4)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5)小结:“泪珠”不仅指泪水,还指失败或困难、挫折。
“欢乐”是指成功的喜悦。
(6)从“失败”到“成功”这个过程会是怎样的?
(从失败到成功,必定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经过努力才得来)
2.学习第二节。
(1)课件出示:“不久以前的一枚鸟蛋,不久以后的跳跃飞翔。
”
(2)指名读。
(3)课件展示“鸟蛋:变成“小鸟”的过程,感受其中艰辛的历程。
(4)结合课件展示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齐读这小节。
3.学习第三节。
(1)出示:“不久以前的一个春天,不久以后的遍野金黄。
”
(2)指名读。
“遍野金黄”这里的“金黄”指什么?(丰收的果子、稻谷。
这里指“秋天”)
(3)课件展示“春天、秋天”的景象。
感受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秋天
是丰收的季节,是硕果累累的季节。
(4)从春天到秋天,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生以一种植物为例,在小组内讨论,感受万物成熟所经历的坎坷和它们所付出的努力。
(5)齐读这小节。
4.学习第四节。
(1)课件出示:“不久以前的一个我,不久以后的一个我,一定很不一样。
”
(2)指名读。
(3)在小组内说说以前的“我”是什么样?
(4)思考:“以后的一个我”又是什么样?生思考后自由畅谈。
(5)要成为“以后的一个我”需要怎样做?
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意识到要实现理想,必须努力奋斗。
(6)齐读这小节。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练习
1.自由读第四小节,想象不久以前的“我”是什么样,不久以后又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了这样的变化,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2.读了本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四、总结
变化是一种生动,变化是一种活力,变化是一种勇气。
要实现理想,必须努力。
五、作业
展开想象,以“不久以后的我”为题,写一段话。
六、板书
不久以前,不久以后
努力
泪珠欢乐
鸟蛋跳跃飞翔
春天遍野金黄
以前的我以后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