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一场跨越66年的寻觅
- 格式:pdf
- 大小:350.28 KB
- 文档页数:4
松山战役遗址观后感我最近去参观了松山战役遗址,对这次观后感受非常深刻。
松山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山西代县松山地区与日军进行的一次决战,是中国军队在敌人围追堵截下以小部队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坚持奋战的典范。
进入松山战役遗址,我看到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上刻着“松山战役遗址”四个大字,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我在这里看到了残垣断壁和遗址,这些物证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段历史的斗争岁月。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展览馆和陈列室。
其中,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松山战役的惨烈和艰难。
战争的残酷使得许多年轻人英勇献身,他们的照片和名字让我感到敬佩和敬仰。
展览还展示了战时的士兵们的生活,他们在艰苦环境下战斗和生活,他们坚守信念、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通过参观和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痛苦和毁灭。
当年的松山战役,中国军队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尽管敌人的火力压制和围剿,他们依然顽强抵抗,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不屈不挠。
而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
对于这样的环境,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永远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历史,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坚定我们的自信和自尊心,同时也应该保持军人的尊崇和敬意。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贡献。
在松山战役遗址,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痕迹,也看到了人类战斗精神的伟大。
在这里,我想对那些为民族独立和和平而奋斗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应该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参观松山战役遗址,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和教育。
通过亲身接触历史的实物和资料,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对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奋不顾身的精神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的国家能够永远和平稳定,我们的民族能够永远团结奋斗。
抗战电影松山战役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是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战电影松山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抗战电影松山战役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近日,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获悉,为纪念首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由中国着名公益慈善活动家、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任安利个人独立策划、投资并拥有全部版权的抗战题材电影三部曲《还我河山》之《血战松山》将於9月3日全球公映。
香港文汇报记者方金兰北京报道任安利表示,这部电影之所以选择在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上映,是为了缅怀为抗战捐躯者的英灵,他强调纪念并不是为了仇恨,只是为了加深国人对抗战英灵的追思。
同时,为了让漂泊在外70载的忠魂「叶落归根」,他还将继续推动搜寻遗落在海外战争中的中国军人的遗骸工作。
据了解,《血战松山》将以商业大片形式呈现中国远征军开创的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最具意义的战役。
该影片取材於滇西抗战松山战役的真实历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中国抗日军民在抗战沙场上,英勇杀敌、誓死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勇群像,再现了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及中华民族带来的沉痛灾难的悲惨场面。
影片挖掘抗日战争战场上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英勇事迹,歌颂中国将士不畏生死为国捐躯的精神,同时,影片中反映的慰安妇问题,更是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惨绝人寰的丑恶嘴脸及罪恶行径。
任「为了让更多国人知道这段殊死血战保家卫国的悲壮历史,让10万为此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士兵为更多人所铭记。
」任安利表示拍摄此片的初衷,同时,以此片的上映来沉痛缅怀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英烈,希望藉电影这种艺术语言真实再现历史战争全景,警醒国民牢记这段历史,呼唤世界各国人民珍惜和平,携手共同维护世界的稳定与繁荣。
十战松山铸神威、再现滇西抗战珍贵历史瞬间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中国西南边疆的保山、临沧、德宏、怒江一带,爆发了一场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目的的抗日爱国战争,这就是闻名於世的滇西抗战。
抗⽇战争著名战役-松⼭战役 松⼭战役⼜称松⼭会战、松⼭之战,是抗⽇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6⽉4⽇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历时95天,本次战役胜利将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反攻序幕。
下⾯⼩编给⼤家讲⼀讲抗⽇战争著名战役-松⼭战役。
⼀场⼈与堡垒的战争 松⼭战役⼜称松⼭会战,是远征军滇西战役的重要战场。
从1944年6⽉4⽇远征军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算起,共计历时95天,这次战役的胜利将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反攻序幕。
1942年,⽇军占领松⼭,并将松⼭作为警备中⼼、进攻据点和防御⽀撑点三位⼀体的战略⽬标,在松⼭上修建了坚固的准要塞式防御⼯事。
同年中国远征军⾸次⼊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
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军隔岸对峙。
松⼭的战略地位⾮常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松⼭不克,滇缅公路就不通。
1944年6⽉4⽇,远征军第⼗⼀集团军71军新28师进攻松⼭,⼀直到9⽉7⽇攻占松⼭,前后共计历时95天,⼤⼩数百次战⽃。
远征军先后投⼊10个团20000兵⼒,以伤亡7763⼈(其中阵亡4000⼈)的代价,最终基本上全歼防守松⼭的⽇军“拉勐守备队”,毙杀⽇军超过1250⼈。
松⼭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反攻序幕。
从此,通过滇缅公路,可以畅通⽆阻地将⼤批部队和装备、物资源源不断地向龙陵战场送去,整个滇西战役形势⽴即逆转,也加速了⽇军的溃败和灭亡。
⼀场⼈与堡垒的战争 29⽇上午,“访问团”⼀⾏刚刚抵达松⼭战役主战场遗址,抗战⽼兵廖沛霖就带领“访问团”向⼀块墓碑⾛去。
我们看到,这块由龙陵县⼈民政府2004年10⽉20⽇重⽴的“陆军第⼋军第⼀百零三师抗战阵亡将⼠公墓”墓碑由5块⽯碑组成,包括103师长所写的“松⼭阵亡将⼠公墓志”,以及在松⼭战役中103师阵亡官兵的名单,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上⾯的阵亡官兵名单已经不很清晰了。
正文:一、引言2021年,我有幸参加了松山战役实践教育活动。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让我对松山战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此次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松山战役概述松山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至9月。
此次战役是国民党军为打通滇缅公路,争取国际援华物资,在云南省保山市松山地区与日军展开的一场激战。
在历时三个月的战斗中,国民党军以牺牲3万人的代价,终于攻下了松山,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实践心得体会1. 深刻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参观了松山战役纪念馆,观看了战役相关的历史资料,聆听了老战士讲述战斗经历。
这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让我深受感动。
他们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正是这些英勇的先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通过参观松山战役纪念馆,我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松山战役的胜利,是全体抗日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 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活动中,我了解到,松山战役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取得的。
在战斗中,国民党军将士们始终坚定信念,不畏强敌,勇往直前。
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
4.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松山战役是一场团队协作的典范。
在战斗中,国民党军将士们紧密团结,互相支持,共同对抗敌人。
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5. 珍惜和平,反对战争松山战役的惨烈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
在和平年代,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
松山战役:2万中国远征军血洒松山95天7月,正值滇西地区的雨季。
踩着雨水和浓雾,踏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境内,雄踞在怒江西岸的松山跃入眼帘。
在云南层峦叠嶂的各类山峰中,最高海拔只有2019.8米的松山其实并不算高,也不算雄伟。
然而,正是这座看似平凡无奇的山却是滇西老百姓心中的“圣地”,每年到此游玩的旅客多达数十万。
相较于滇西其它山峰,松山是因一场为期95天的松山战役而闻名于世的。
71年前,中国远征军先后出动10个团2万人与日军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更是成为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如今,山上各类战壕静默地见证着71年前的战争风雨。
A.日军修筑要塞,处死近二千民夫灭口1942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之后,日军从缅甸沿着滇缅公路一路攻克了腾冲、保山、龙陵等地,怒江以西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沦陷,滇缅公路也被切断,而中国军队只能在怒江以东与日军展开持久对峙。
在入驻怒江以西后,日军便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
日军为何要在松山修筑阵地?原来松山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记者了解到,虽然松山主峰海拔才2019.8米,但“前临深谷,背连大坡,旁山起伏于足下”的地形使其成为一座天然的桥头堡,顶峰炮火甚至可控制怒江两岸滇缅公路70余公里,因此被西方记者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以及“东方的直布罗陀”。
此外,松山东距惠通桥22公里,西至龙陵约39公里,是惠通桥至龙陵的咽喉,更是滇缅公路出入滇西地区的咽喉要地。
1942年日军占领松山后,便派第56师团第113联队(也称:日军拉孟部队)主力3千余人以山顶为中心,沿公路东至惠通桥、西至镇安镇,修筑了一个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并设置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等7个主阵地、6个前沿阵地,共40余处据点,与中国军队隔江对峙。
据了解,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坚固复杂,甚至连坦克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
载入抗战史册的松山战役
姜双丹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1(000)017
【摘要】松山战役1944年6月4日至9月7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孟乡松山发生,以中国攻占松山获胜结束,历时95天.松山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部分,此役是武力的拼搏,更是民族精神和毅力的较量,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一、松山战役的背景松山战役敌我双方战况对比:(1)参战方:中方是中华民国中国远征军.日方是日本腊孟守备队.(2)指挥官:中方第一阶段足71军新编28师师长刘义军,第71军军长钟彬;第二阶段是新编第8军军长何绍周.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姜双丹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思政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滇西抗战文化遗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以松山战役遗址为例 [J], 雷娟利;朱敏;舒静;肖卫
2.载入抗战史册的松山战役 [J], 姜双丹
3.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 [J],
4.救人性命的技术将载入史册——访无眩光汽车前灯发明者华定谟 [J], 陆地
5.载入史册的美丽传说——三仙女的故事 [J], 宋黎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山战役笔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役如同一颗璀璨却带着血泪的明珠,那便是松山战役。
松山,这座位于云南龙陵县腊勐乡的山峰,看上去普普通通,可在当年,它却成为了无数英烈浴血奋战的战场。
我曾有幸深入了解过这场战役的点点滴滴,那一幕幕壮烈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当时,日军占据着松山这个战略要地,他们在山上构筑了密密麻麻、坚不可摧的工事。
那些碉堡、战壕,隐藏在山林之间,就像一个个冷酷无情的杀手,等待着给予我方致命一击。
我方的战士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山高坡陡,进攻的道路异常艰难。
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记得有一位战士,叫小李。
他个头不高,瘦瘦的,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和无畏。
战斗打响后,他跟着队伍冲锋。
山上的日军火力凶猛,子弹像雨点般倾泻而下。
小李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但他没有丝毫退缩。
他猫着腰,在枪林弹雨中快速穿梭。
一颗炮弹在他不远处爆炸,掀起的泥土把他整个埋了起来。
等他从土里挣扎着爬出来,满脸都是灰土,只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呸了几口嘴里的泥土,又继续向前冲。
进攻的道路上,满是荆棘和乱石。
战士们的衣服被划破,手脚被刺伤,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有一个战士不小心踩空,滚下了山坡,摔得浑身是伤。
可他爬起来,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又一瘸一拐地跟上了队伍。
终于,战士们冲到了日军的阵地前。
可日军的碉堡异常坚固,子弹打在上面,只留下一些浅浅的痕迹。
这时候,爆破手挺身而出。
他们背着炸药包,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一点点地向碉堡靠近。
有一个爆破手,在接近碉堡的时候,被日军的子弹击中了腿部。
他倒在地上,鲜血直流。
但他咬着牙,用双手艰难地向前爬,最终成功地将炸药包送到了碉堡下,炸毁了敌人的工事。
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呛得人喘不过气来。
战士们的呼喊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每一刻都有人牺牲,但每一刻都有更多的人奋勇向前。
经过无数次的冲锋和惨烈的战斗,我方终于攻克了松山。
但那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无数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松山战役初次考察松山纪录这是我1985年第一次探访松山不久写的纪录。
后来我又无数次上松山,我估计又30多次了。
第一次到松山时,和现在比起来,实在是了解的不多,而更多的是惊讶和疑惑……现在看起来,这篇文字实在是幼稚的很,但是那时的感情是真挚。
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感情了。
所以我还是愿意把这篇文字献给大家……戈叔亚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如果说滇缅公路是中国的生命线,那么惠通桥就是中国的咽喉。
而俯瞰此桥的松山日本军拉孟守备队便是插在咽喉上的一根毒刺了。
日本人却直截了当地称拉孟守备队是插在中国人胸口上的一把钢刀。
美国人则称松山是滇缅公路上的“直布罗陀”。
一九四四年九月七日,中国兵打死了山上最后一个日本人,占领了松山。
蒋总统通电嘉奖,称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日本南方军司令官伯爵寺内寿一大将也为前线官兵发布“感状”。
承认这是太平洋战争上又一个同时也是中国大陆战争日本军第一个“玉碎战”。
但是他声称拉孟守备队已尽职尽责,最后被占绝对优势之敌军压倒不算耻辱,而是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
美国军驻重庆的新闻暑也发布了这个消息,并称“高黎贡山系的战斗之艰难程度远远超过西南太平洋战区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上翻越欧文史丹莱山系的战斗。
”认为中国士兵的吃苦耐劳是第一流的,只要有良好的装备和训练,可以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媲美。
松山一.“高黎贡山系间一座长满松树的山”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怒江西岸1985年6月我在这里办完差事后,就匆匆上路了。
我是从保山到腾冲的公路途中的怒江大桥(东风桥),沿着怒江南下50多公里,到达另外一座怒江大桥(红旗桥)就到了。
在这里,还有一座废弃不用的老桥惠通桥。
这里就是松山。
这里当然很美,还记得有个歌叫“美丽富饶的怒江坝”吗,描绘的就是这个地方。
十多年前,军车载着战友和我浩浩荡荡地经过这里时,一位一看就是知青的姑娘坐在路旁,把一双泥腿泡在小溪里,以一种空洞、茫然的目光看着来往的车辆。
以后,一讲到怒江坝的美,我总是想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