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镜头分析之《钢的琴》:简约而不简单的镜头艺术如果说现实的崩塌是生活妥协与自我告慰的悲歌,那么在我们时代前进的路上,我们确实一路歌声不断。
——伯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镜头,小成本影片是用不起过多镜头的,既然不能像谍影重重那样猛切镜头,猛换机位,小成本电影就要尽可能在每个镜头中融入更多的信息,钢的琴镜头数500上下吧,很多给人一种美术上的构图感,单独拿出来就是一张成功的摄影作品。
两种镜头出现的最多,一是固定机位,人物从画面一头缓缓穿过画面,从画面另一头离开画面,每次出现这种镜头时,背景音乐就立即变得欢快而富有节奏感;二是平移机位,人物保持不动,镜头缓缓滑过人物。
其余还有一些,人物不变,前推机位或是后推机位,得到一组人物群像。
从开始到结束,好像一个摇臂都没有用到,在机位变换华丽的今天真是难得。
1、固定机位+固定人物开头一个固定仰角机位,两位主角中心站位,对比异常强烈,车站的遮雨棚两侧扬起,好像是主角背后的翅膀,男人一侧的车棚是破碎的,女人一侧的车棚是完整的,男人一边是废墟,是旧工业时代的远去,女人一边是砖房,是新时期拜金风潮的涌入,两人的衣着一旧一新,男人手里是手风琴,背后是助力车,女人身上是时髦的大衣,挎包,两人的格格不入顿时凸显出来。
在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一直是固定机位,正因为镜头中包含如此多的元素,才让观众避免了乏味。
等到季哥被警察抓走后,男主放弃了制造钢琴,接下来的画面跟开头类似,景物人物完全相同,由固定仰角机位换成了固定俯角机位,应该暗示男主心情的变化吧,仰视男主时,男主是高傲的,藐视的,不向困难低头的,而此时的俯角镜头,男主是卑微的,丧气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
2、固定机位+歌舞偷钢琴路上的送货车上,人们连笑带唱,又是固定机位,表情动作都很夸张,给人歌剧一样的感觉,让情节的叙述鲜活起来,也调动了影片的喜剧气氛。
萧索破败的背景加上滑稽幽默的歌舞逗弄,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效果。
歌厅那一段也是如此,固定机位给男主独唱,歌曲高潮处简单一切镜头,固定机位给群像合唱,再切,固定机位给群舞,固定机位给正景群像,又是连笑带唱,又是歌声表情动作夸张,人物横排无遮挡关系,切,固定机位给侧景群像,还是连笑带唱,还是歌声表情动作夸张,还是人物横排无遮挡关系,无论是站位还是角度都是仔细斟酌过的,不是简单切换敷衍了事。
《钢的琴》读后感《钢的琴》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小说,通过对战争、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们在战争年代的艰辛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坚强和勇气。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钢琴家,他在战争期间被迫加入军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
在这个残酷的时代,他不仅要面对战争的摧残,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的音乐才华让人惊叹,但他却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无法找到自己的出路。
在这种困境中,他的钢琴成为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也成为了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作者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
在战争的硝烟中,人们的本性被放大和扭曲,善良的人变得冷酷无情,弱小的人变得残暴凶狠。
而在这一切之中,音乐成为了唯一的希望和慰藉。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让人们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除了战争,小说还深刻地探讨了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主题。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友情变得更加珍贵,爱情变得更加坚定。
主人公在战争中失去了许多东西,但他却从中学会了珍惜和珍爱。
他的家人、朋友和爱人成为了他生活中的支柱和依靠,他们的爱和关怀让他在最困难的时刻找到了前行的动力。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人们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勇气和坚强让人感动,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也让人心痛。
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里,音乐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净化剂,也成为了人们追求美好的向往。
总的来说,《钢的琴》是一部充满温情和力量的小说,它通过对战争、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们在战争年代的艰辛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坚强和勇气。
这部小说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音乐的力量和美好。
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珍惜和珍爱身边的人和事物。
关于《钢的琴》导演阐述《钢的琴》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
东北一个工业城市,陈桂林是个即将离婚的落魄东北汉子,老婆移情别恋跟了大款,为了同妻子离婚时争夺喜欢音乐的女儿小元的抚养权(女儿表示谁给她买一架钢琴,她就跟谁)。
他借钱借不到,偷琴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这些落魄兄弟们的帮助下,他们用一家废旧的工厂里的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质的钢琴的故事。
透过小人物们的幽默与艰辛,展露出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和激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正是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之时,除了少数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之外,其余数以十万计的企业被“关停并转”,超过两千万的产业工人被要求下岗。
当时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一个工龄二十年的工人拿了几万元钱就被扔到了马路上。
南方地区因为商品经济活跃,下岗工人投亲靠友,很快就能找到工作,而在一些老工业基地,往往一家两代人都在一个工厂,在过去几十年里,他们自认是“工厂的主人翁”,从来没有培育自主谋生的技能。
一旦失去工作,马上成了流氓无产者。
陈桂林和他的妻子、老伙计们正是这样一群,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突然抛弃的工人阶级。
当时,下岗情况最严峻的正是《钢的琴》的故事发生地——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国老大”之称的辽宁省。
《钢的琴》主人公陈桂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钢厂下岗工人,为了维持生计,组建婚丧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
他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平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快乐与激情。
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造一架真的钢琴,让女儿留在自己身边。
围绕在主人公身边的一群人显然也是一群小人物,嫌贫爱富的老婆小菊,一直支持陈桂林的女友淑娴,以及当时在工厂里一起工作的人,义气的季哥,有专业技能的快手,知识丰富的汪工。
就是这样一个大集体解散之后,一个一个的小人物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
事件的矛盾是跟人跑了的老婆小菊回来之后要带着女儿一起走。
影片分析《钢的琴》人物:陈桂林女儿小元淑娴朋友们小菊陈桂林下岗工人和妻子离婚,女儿归属问题,女儿提出谁有钢琴就跟谁。
为了得到一部钢琴,和下岗的工友们和淑娴想方设法,完成女儿的心愿。
所有人因为小元的钢琴连在一起。
东北衰败的老工厂。
希望全寄托在女儿身上,成为钢琴家。
配着斗牛曲做好了钢琴(高潮)人物出场:机位---正面水平---乐队指挥机位。
舞台感。
两人正对着观众。
充满假定性,超现实。
内容和题材现实主义。
影像风格形式化,对话不是正反打,多数为横移,感觉到摄像机的存在。
厂棚:在小菊的镜头完整,在陈桂林的镜头破败。
话题:幸福。
小菊富裕,陈桂林下岗。
以物质财物为基础幸福。
第一场戏:葬礼音乐:三套车运动:水平横移---人物被移出画面。
人物—葬礼—时代和工业(沉重加快步伐)整体风格 1.正面低角度水平机位平面化舞台式 2.水平移动镜头扁平感封闭舞台空间—旁观机械式(现实主义:保持幻觉;客观反映真实世界;镜头功能是记录,而非评价:隐藏艺术处理手段。
形式主义:是观众明白影像并非真实;强调精神心理对现实的评价;强调技巧和形式)现实主义题材,形式主义的表现。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
陈桂林面临着离婚。
(用影像如何呈现)第一场戏,跟人物性格或者时代背景的关系,有效果的信息。
水平移动镜头---旁观;了无生气。
(鬼片运用的多)人物关系的中心议题---钢琴1.明确人物,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的面对困境或处理的问题,和周围的人物产生什么关联。
得到了什么结果。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
2.视听语言分析。
3.语言的时代感纸钢琴的本质缺陷4.视听语言的特别与情节有什么关系事件一:纸钢琴游戏音乐---为女儿准备钢琴爸爸做纸钢琴就好像爸爸在破关一样游戏化的情节处理第二次出现游戏音乐在所有人回来造钢琴之前从开始到结束,以游戏音乐的结束来说明事件的结束事件二:借钱买钢琴空间中的人----人与人关系交代新的人物的入场接触不同的人,像陈桂林一样没有钱比如杀猪的,陈桂林一直站在近处,他却走来走去,没有面对面说话二姐在剪头发没有对着陈桂林说话胖头一直正面说话,胖头爬上去有种疏离感在下岗的时代朋友见面有种尴尬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钢的琴申平我们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
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有被列入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里,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
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一点也不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
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对人热情实在。
当我们得知他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而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
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找麻烦!”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有点喜欢,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
会上,我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上级的有关文件,接着重点讲了扶贫工作要全覆盖、一户都不能少的道理,最后我把话锋一转,把吴更里的问题当做炸弹抛了出来。
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肯定会被炸晕的。
但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嘿地笑了起来。
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看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徐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请问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不作为造成的?”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个意思。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
你不知道,吴更里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什么?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懵了。
“是啊,他家的确困难,村里其实每次都想往上报他。
可是一报吧,群众就拼死反对,到处告状。
说家里有那么贵重的钢琴,还算什么贫困户!”哦,原来如此。
可我们去的时候,怎么没有注意他家有钢琴呢。
散会以后,我带人再次到吴更里家调查。
咦!眼前这几间村里最寒酸的土瓦屋,还有屋里灰头土脸的几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能和高雅的钢琴联系起来。
看见我们又来,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他啥也不问,只是冲我们笑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小人物的梦想·幽默·艰辛——《钢的琴》影评导演:张猛主演:王千源秦海璐故事梗概:陈桂林为了和妻子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必须给女儿造一架钢琴,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矛盾、问题、温暖,随之而来。
影片中的人物生活在八九十年代,废弃的旧工厂,朝天而立的两个大烟筒,墙上黑白的旧照片,桌上的暖水瓶,门上的海报等等都折射了那个时代的背景。
主人公陈桂林为了女儿学钢琴,想尽各种办法,最后决定自己做一架钢琴,他和女儿之间有着一种很平等的感觉,女儿跟他说话从来不唯唯诺诺,他作为父亲和女儿说话也是从不以严父的形象对待,这种亲情、这种父女的沟通方式很令人向往。
在这个过程中陈桂林和一帮兄弟之间的友情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知识渊博,又有点神秘感的汪工,还是卖猪肉的,还是有钱的季哥,还是做饭的王抗美,还是中规中矩二姐夫,还是耍小聪明的胖头,还是配钥匙的快手,在陈桂林的“邀请”下都加入了做钢琴的行列,也许一开始有很多的不情愿,也不知道这架钢琴能做成什么样,也许只是茫茫然的聚在一起,只因为他们是朋友,朋友就该帮,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这种兄弟朋友间的不计较,虽然也吵过,也闹过,有过矛盾,但是最终还是同心协力的把钢琴完成了,又一个片段我印象深刻,就是季哥再被警察带走的时候,很淡定的说了一句“我还有点活没干完,干完就跟你们走”,然后把最后的砂型弄出来,很潇洒的插着裤兜跟着警察走了,在这个故事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但无论是哪种人都讲究一个义气,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很有味道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另外在这个故事里,秦海璐扮演的淑娴也是一个很有亮点的角色,这个女性不同于90年代的其他女性,她很豪爽,很爱唱歌,很有主见,这是一个新时代女性的提前批的形象,她勇敢追求爱,她同时又兼备东方女性的温柔,渴望被爱,也为自己爱的人尽情付出。
总之,在这个故事里既有旧时代的写照,也有新时代的鲜亮特点。
这部片子里,音乐和音响是一个很有亮点的地方。
《钢的琴》摘要:影片以主人公陈桂林离婚事件为开端,引出夫妻二人争夺女儿抚养权的问题。
女儿喜欢钢琴,于是争夺的焦点落实到了“谁能给女儿提供钢琴,女儿就跟谁”的现实尴尬上,对于一个小县城里没有正式工作的陈桂林来说,要想买架钢琴谈何容易。
如何留住女儿,如何得到一架钢琴,以这样的故事线索为依托,整部影片开始陆陆续续的展现了各种人物情怀和时代印记。
关键词:时代印记;情怀;黑色幽默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如何得到一架钢琴,这一过程也是影片展现每一个情怀和讲故事的机会,从女儿在学校的琴房偷练琴被发现,到陈桂林用纸板做模型钢琴,再到四处借钱买琴行不通后的偷琴行为,每一段经历编导都不忘穿插进自己的思考,充分运用后现代的幽默性台词和若干音乐抒发情绪,旨在引发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而一系列的“寻琴”失败也逐渐引出编导最终的指向——造琴,用刚造的琴——钢的琴。
整部影片可以定义为一个“寻”的过程,在寻找一个具体物件——钢琴的同时,渗透进了对时代命运的寻找、兄弟情义的寻找、人性情感的寻找以及美好爱情的寻找。
这样的一种叙事模式应该是很新颖的,主人公最终获得了新的伴侣,女儿跟随有钱的妈妈,兄弟们虽总在同一个地方但各有各家各有各妈,一起毫无顾忌的做件“大事”的时光不会常在了,这种美好时光不常在的尴尬与时代变迁大势不可挽回的悲伤如出一辙。
由此张猛想要表达的思考与难题也凸显了出来。
一、幽默、新奇的台词运用在本片中的意图台词的风格或者人物语言的风格往往也决定了一部影片的类型走向,该片中幽默台词的运用,可分两方面理解:商业考虑与体现主题深度的要求。
在以冯小刚引导的商业电影语言时尚化的潮流中,越来越多的影片倾向于采用新奇、戏仿、调侃、颠覆的语言风格讲述故事,京式的语言腔调和各类地方方言都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类影片中,而由此产生的商业回报或商业认可是可以估量的。
据2009年7月的一项调查显示,观众对不同方言的认可度是有差异的,具体来说,58.2%的人首选东北话,四川话以44.8%的支持率排名第二,23%的人选择粤语。
浅评《钢的琴》《钢的琴》在总体上是给人以喜剧效果的。
影片一开头,就十分的戏剧化定格镜头仔细一瞧,呵,一个带翅膀的天使啊。
男左女右,衣着,物件,充分展示了陈桂林与小菊的不同,男人身后的篷子被剥的只剩下些许骨架,女人后面的篷子却一丝光也不透,男人左面是一座座破房子,女人的右面却是阳光大道,清一色的好房子,两个人中间的一道空缝也有些许用意,因为这两个人要离婚了,在这幅构图中,最显眼的就是男人胸前的手风琴,还有那辆处于黄金分割线上的蓝色的小车。
两个人的对话中,导演故意用了近景,两个人对话的从中轴线上的来回切镜头,也暗示两个人的关系。
在小乐队与女主角演奏的时候,两个巨大的热电厂的冷凝塔就那样子压在这些人的头上,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这其实就是小人物的故事,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们的戏剧化的生活写照。
整部影片没有一处房子是新的,都是残破不堪,这给人些许压抑,这样,在充满戏剧化的幽默的故事情节中,我们还是会感到一丝淡淡的悲伤。
在影片中还有一个经典镜头,在陈桂林的前妻小菊来找他时,刚好小乐队的演出也要开始,两个人就在那儿对于女儿小元的归属问题打起了嘴架,这时有一副很有意思的构图,此时已不是男左女右,而恰恰翻了过来,女左男右,女人靠着一个底座已经剥落了许多的危险的圆柱子,男人在右边,两个人在同一面影壁墙下一面红绸布的支架刚好处在黄金分割线上,构图有深意:女人的靠山是个不能依靠的危险的卖假药的人,而男人的右面的幕后却充满了神秘,有许多的或许,一个是女人的现实,一个是男人的幻想,注定了两个人要向他们背后的影壁墙上的九寨秋色图上的黄掉的叶子和永远也不稳定的瀑布,无论如何,正如歌中的一样“世界其实还是一片光亮。
”影片还有一个亮点,造钢琴的最后进程中,一个近乎歌剧的崭新的样式让人过目难忘,这或许就是小人物那斗牛士般的激情吧,这些具有喜剧效果的情节也证实了小人物的自得其乐,造出的钢琴与当时的环境何其融洽,钢的琴属于这儿,它不属于衣着光鲜的“小菊”的假富人。
《钢的琴》--小人物的大事件 [图片]
昨天,看了一下《钢的琴》,早就听说这部电影很不错而且拿了很多的奖,男女主角王千源跟秦海璐更是称帝封后。
虽然票房仅有200多万,尽管对导演兼编剧的张猛并不熟悉,但我认为这是2011年很不错的一部国产电影。
首先,场景选在了东北的一个重工业城市,时间定格在了上世纪的90年代,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饰)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
他的妻子小菊(张申英饰)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
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
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
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秦海璐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但是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小元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电影是以特殊时期的一群平凡而普通的工人为原型,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
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其次,电影采用了一种怀旧的风格,运用了大量的中俄音乐来渲染情绪,带有强烈的冲击感。
不论是背景音乐还是主人公们演奏的音乐,尤其是男主角破旧的的手风琴。
不仅带有深深的怀旧气息,也有那么一丝悲伤蕴含在里面,使整部影片笼罩在一种看似欢快实则踌躇的氛围中,这也就暗示了这一群小人物的悲催命运。
然后,自认为女主角秦海璐的表演是相当精彩的。
地道的东北
话,直爽泼辣的性格,精湛的演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最重要的是,多次的歌唱与舞蹈,印象最深是她那一身热情而火红的裙装,有一种斗牛士女郎的感觉,更带有一种前苏联的味道。
尽管,影片剧本的衔接有点牵强,镜头语言有点单一,也许是因为导演资金的问题。
但是,总体说来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
嗯,希望以后能够多看到一些优秀的国产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