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河洛文人传说故事调查报告0315
- 格式:docx
- 大小:41.91 KB
- 文档页数:16
洛阳旧事背后的故事洛阳旧事,勾连起一段深情厚意的历史烟云。
在漫长的岁月里,洛阳成为了汉家文化的代表,金戈铁马的往事,都在洛阳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今天,让我们共同去追寻那些洛阳旧事,去感受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沉重。
在洛阳这片土地上,有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有关于爱情、关于友谊、关于忠诚、关于背叛的,也有关于希望、关于失望、关于拼搏、关于坚持的。
今天,我们且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洛阳与汉家的爱情纠葛。
汉家文化,是洛阳历史上最为厚重的一笔。
汉高祖刘邦曾挥师入关,统一了中国。
而在洛阳,他与宠臣萧何定下了汉家文化的雏形。
从此,洛阳成为了汉家文化的代表,而萧何,也成为了汉家文化的守护者。
然而,在这段深情厚意的历史烟云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阴谋。
萧何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联合了一些大臣,将汉高祖刘邦的后代赶出了洛阳,甚至将汉家文化的源头删除,使得洛阳失去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被抛弃的阴谋和阳谋,却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洛阳与西域的友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经与西域紧密相连。
汉家文化,与西域文化在这里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
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文明、洛阳的文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这段历史,成为洛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仍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那些交融的文明,那些真挚的友谊。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洛阳与忠诚的拼搏。
在洛阳历史上,既有许多忠诚的臣子,也有许多忠诚的守卫。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洛阳的忠诚。
然而,在这些忠诚的背后,却也不乏有一些悲剧。
例如,岳飞守卫的洛阳,最终还是被金国的军队所占领。
这些忠诚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但是,它们忠贞不渝的精神,却仍然让我们感慨万分。
第四个故事,是关于洛阳与背叛的悲剧。
在洛阳历史上,也有不少背叛的故事。
这些背叛,或是因为权力、或是因为利益、或是因为个人恩怨。
精选六则黄帝的传说故事最新8篇黄帝传说故事篇一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
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
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
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
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
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
是大祥的征兆。
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
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
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
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
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
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
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
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
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
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
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
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
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
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
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
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
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
”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
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
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
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
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
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
介绍新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太公传说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新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太公传说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新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太公传说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依据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1. 历史渊源通过梳理相关历史文献和口头传承,了解姜太公传说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当地历史文化的关系。
2. 传承现状通过实地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姜太公传说的传承人及其传承方式、场景,探讨传承中面临的困境、挑战和机遇。
3. 影响与价值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对比分析,探讨姜太公传说对新乡当地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了解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4. 保护与传承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包括政策支持、教育推广、传统艺术表演等方面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深入了解姜太公传说的历史渊源和起源。
2. 实地访谈法:选择具有传承姜太公传说技艺的传承人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其传承经验、困境和展望。
3.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当地居民、游客等人群的意见和观点,了解对姜太公传说的认知和价值评估。
四、调研结果1. 姜太公传说源远流长,与新乡历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传说中姜太公的智慧和勇敢形象深受人们尊敬和推崇。
2. 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传承人数量稀少,年龄普遍偏大,面临着传承不易、传统技艺缺乏传人的困境。
3. 姜太公传说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深远,是新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4. 针对保护与传承,建议加强政策支持,激励更多传承人参与,开展教育推广活动,提高姜太公传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调研结论姜太公传说作为新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但由于传承困境和挑战,需要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和传承人培养,通过教育推广等形式,提高姜太公传说的传承活力和影响力,保护并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河洛文化是指中国历史发展中,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河洛文化凝聚了中原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民俗传承两个方面入手,介绍河洛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一、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古代社会时期和近现代社会时期。
1.原始社会时期河洛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殷商时期,河洛地区的四个大都会,分别是陈、郑、鄢、宋。
正在积极发展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生产,人口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同时,古籍中记载的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等帝王和众多的文化名人,也在这里诞生和生活过。
2.古代社会时期从周代开始,河洛地区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传承更加充实。
周朝时期,河洛地区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成为了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古代河洛文化以礼仪、音乐、文学、铜器、陶瓷等为主要代表,汇聚了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优秀文化精华。
3.近现代社会时期清代到民国时期,河洛文化进一步地繁荣了起来,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
新洛学派在洛阳兴起,雷家鼓书在郑州广为流传,吕氏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
这些文化成果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悄然地成为了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二、河洛文化的民俗传承河洛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民俗,在一代代河洛人的传承中,成为了他们心灵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情感。
1.传统节日习俗河洛地区有着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节日里,河洛人有着对于祖先和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喜庆、欢乐的心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民间故事传说在河洛地区,有着许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家乡民间故事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方,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其中最具魅力的,要属家乡的民间故事了。
本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对家乡民间故事的调查研究,向大家介绍我家乡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民间故事文化。
以下将针对故事内容、传承方式以及意义与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故事内容1. 地方传说家乡流传着许多神秘的地方传说,比如传说中的仙女湖。
据当地老人讲述,仙女湖是一位美丽的仙女留恋人间而留下的,每逢月圆之夜,仙女便会在湖边出现并为有缘人实现一个愿望。
这个故事深深吸引着人们前往湖边朝拜,并为家乡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2. 武侠故事家乡的武侠故事也深受人们的欢迎。
其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是关于一位秀才和一位武术高手的传奇故事。
传说中,秀才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良品质,最终赢得了武术高手的赏识,并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这个故事教育着人们要有智慧和品德,并塑造了家乡人民的文化形象。
三、传承方式1. 口头传承家乡的民间故事多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至今。
老一辈的人在夜晚坐在一起,讲述着家乡的民间故事。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保留了故事的纯粹性,也增添了亲切感。
同时,年轻一代也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并传承着家乡的故事文化。
2. 书籍记录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家乡的民间故事,不少地方成立了民间故事研究机构,并将这些故事记录在书籍中。
这样,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来了解家乡的民间故事,进而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意义与价值1. 传承文化家乡的民间故事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着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品德。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而弘扬和传承家乡的文化。
2. 培养情感民间故事中传递着深厚的情感,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情绪。
当我们聆听故事时,会产生情感共鸣,并对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产生情感依赖,这种情感依赖会激发我们良好的品质和品行,指引我们的行为。
洛阳名人的故事作文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孕育出了无数的名人。
今天,我要跟您聊聊其中一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
说起狄仁杰,那可是唐朝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的智慧和断案如神的本领,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
狄仁杰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从小就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据说他年少时,家中曾有一宗棘手的案件,旁人都束手无策,可年幼的狄仁杰却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找到了关键线索,成功解决了问题。
这事儿在当地一下子就传开了,大家都对这个聪明的孩子竖起了大拇指。
长大以后,狄仁杰步入仕途。
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在他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有一次遇到了一起离奇的命案。
案发现场是一家富户的宅邸,主人被发现死在了自己的书房里,门窗紧闭,没有明显的入侵迹象。
这可把当地的官员们给难住了,大家都觉得这案子简直就是个无头苍蝇,毫无头绪。
狄仁杰接到这个案子后,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着急忙慌地胡乱猜测。
他先是仔仔细细地勘察了案发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书房里的书籍摆放整齐,笔墨也都在原位,只是地上有一小片水渍,看起来不太寻常。
狄仁杰盯着那片水渍看了许久,心中有了一些想法。
接着,他开始询问府上的人。
从主人的家人到仆役,一个都不放过。
在询问的过程中,他发现主人的小妾眼神躲闪,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
狄仁杰心中的疑惑更重了。
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狄仁杰终于揭开了谜底。
原来,这小妾与府上的一位管家有染,被主人发现后,两人便起了歹心。
案发当晚,小妾故意在书房里打翻了一杯水,制造出混乱的假象,趁主人弯腰擦拭的时候,管家从背后用重物击打主人的头部,导致其死亡。
然后他们又精心布置了现场,企图蒙混过关。
狄仁杰凭借着自己的细心和智慧,将这起看似毫无破绽的命案破获,让凶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当地百姓对他的敬佩之情那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狄仁杰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被调到了京城为官。
在京城,他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河洛文化的小典故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以下是几个与河洛文化相关的小典故:
1.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形容书籍广泛流传,人人争相传抄,一时成为流行语。
其典故源于唐代,当时唐代京都长安有一位名叫崔湜的文人,他家中有许多藏书,并且非常珍视。
有一天,他的朋友薛涛向他借阅一本书,崔湜因为这本书珍贵,一时无法借给薛涛,于是写下了一句话:“洛阳纸贵”,表示这本书非常珍贵,无法轻易借出。
2. 洛水女神
洛水女神是河洛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被视为爱情、美丽和纯洁的象征。
洛水女神的传说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名叫宓妃的女神,她被困在洛水中,被伏羲帝解救。
后来,宓妃成为了河洛文化中的重要形象,被后人描绘成美丽的女子,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3.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的龙门山上。
其开凿始于北魏,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历代,历时约 400 年之久。
龙门石窟被誉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其石刻造像风格独特,造型精美,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遗产。
以上是几个与河洛文化相关的小典故,它们展现了河洛文化的丰
富内涵和悠久历史。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精髓,值得每一个人去珍视和传承。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河洛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是指位于黄河和洛河之间的地区所发展出的文化。
因为这个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历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河洛文化的形成河洛文化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先民时期,约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这个时期人类主要是打猎、捕鱼、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林之间。
到了公元前5000年,人类开始了种植和养殖,使用陶器,并且发现了铜和青铜,这个时期也叫做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一地区开始出现了许多贵族和城邦,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
在这个时期,也是商朝的后期,河洛文化逐渐形成。
商代的发展给河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二、河洛文化的特点河洛文化有许多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成就。
早在新石器时代,河洛地区的先民就开始进行了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后来又出现了青铜器,这些器物表现了当时的人类对于艺术和科技的热爱与追求。
另外河洛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来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如夏禹铜鼎、颍川大观图、商代玉琮等。
河洛文化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服装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三、河洛文化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河洛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人类主要是打猎、捕鱼、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林之间。
2. 商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1年),出现了许多贵族和城邦,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各种思想和文化在河洛地区相互交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河洛文化表现出更大的兴旺之势。
如汉武帝南巡,创立了洛阳的“洛阳纸贵”等。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
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源起,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不可或缺。
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指的河洛地区,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区域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河洛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
综观河洛文化的发展变化,参考诸多专家(如李学勤先生等)的研究所得,笔者以为河洛文化魅力无穷,特征如下:首先是源发性,也可以称之为先导性。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是我国哲学的开端。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所说“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伏羲在河洛得河图而作八卦。
之后,《周易》的发展大多也在河洛完成,文王为《易》之卦辞,周公为爻辞,开辟了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易学研究。
而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有2位洛阳人可谓成效卓著。
一位是北宋大易学家邵雍光大了易学思想,著《皇极经世》巨著;另一位是二程之程颐溯本求源,有《易传》和《系辞说》传世。
应该说中国哲学史上之高深学问——《易》源起、发展于河洛是毫无疑义的。
不仅如此,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
周公营建雒邑,并在洛邑“制礼作乐”,创立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以致孔子“入周问礼”,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老子久居洛阳,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吏,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人又奉他为道教的鼻祖。
而他所写的《道德经》一书被称为“万经之王”,对我国政治、军事等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最初传入中国首先落脚于洛阳,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以“祖庭”、“释源”的身份在佛教中居于超然的地位。
摘要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带。
产生于斯的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是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
河洛文化史前,形成于夏商周,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逐步的走向统一,社会经济不断的繁荣发展,河洛文化也在日臻完善,在这些政治中心和经典哲学的影响下,史学、文学、科技,艺术、教育等文化都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发展,其中涌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在推动中国文化的进程和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河洛文化既是一种区域文化,又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加强河洛文化的文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里需要体现河洛文人!这里说的怎么都是河洛文化呢?关键字:河洛文化;文人;文化价值目录摘要 (1)前言 (3)一、河洛文化中文人背景简介 (4)(一)河洛文化的范围 (4)(二)河洛文化的初步形成 (4)1、礼乐制度的确立 (4)2.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 (5)二、河洛文人传说故事分期及类型 (6)(一)唐以前河洛文人传说故事 (6)1.贾谊——爱国之心忠贞不渝 (6)2.曹植——初露才华情 (7)2.白居易——为两块石头自责的乐天 (8)3.李贺——名字的传奇由来 (9)(三)宋代及以后河洛文人传说故事 (11)1.程颢——如坐春风 (11)2.王铎——神笔王孟津 (12)3.李绿园——八年写就八十回 (13)三、河洛文人传说故事的价值 (13)(一)理论创新意义 (13)(二)现实应用意义 (14)(三)河洛文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14)结论 (14)参考文献 (15)前言为完成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关于文化资源调查的调查报告,强化我们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调查小组就来到我们学校所在的十三朝古都——洛阳,进行文化资源调查。
首先我们立足于洛阳博物馆并且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
通过我们的亲身体会,对此次调查活动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次调查活动,旨在探究洛阳文人的生平和一些故事以及他们在文化传播中的一些作用,进而对河洛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来达到对河洛文化的重视,进而理解河洛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并且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调查,获得了较为准确的一手资料,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学院指导老师的大力协助下,我们调查小组经过半个月的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小组座谈,对洛阳名人及其发展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运用文案调查、观察调查、综合考察调查、实地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以供政府有关部门和后来的学者参考之用。
一、河洛文化中文人背景简介(一)河洛文化的范围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
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
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实际上,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河洛文化的范围和影响远不止上述地区,它是一种河洛文化圈,河洛文化圈应该涵盖目前的河南省全部地区,东与齐鲁文化圈相接,南与楚文化圈相接,西与秦晋文化圈相接,北与燕赵文化圈相接。
究其实质,河洛文化是狭义的中原文化。
广义的中原文化应包括齐鲁、秦晋、燕赵等文化。
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河洛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历经夏商周三代文化,汉魏文化,隋唐文化等阶段,基本上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宋元到清代前期,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河洛文化虽然失去了在文化的中心地位,但河洛文化脉络未断,泽惠深远。
(二)河洛文化的初步形成1、礼乐制度的确立作为河洛文化的完整体系,它包括物质生产、礼乐制度、价值规范和政治运作各个层面。
其中,礼乐制度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礼乐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于河洛地区的史前文化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发展,使得礼乐文化虽然在史前没有文字的记载,但却能相继不断的延续下来。
后来文献记载很多有关伏羲氏、黄帝、炎帝时代的制度和发明,实际上都属于礼乐文化的范畴。
如伏羲制嫁娶,作八卦,制耒耜、教民耕作等:黄帝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作律历,定八音之制等,这些都是河洛文化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迅速形成的基础。
这些文献记载,越来越多地被考古资料所证明。
如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骨笛,这种当时作为娱神的工具,经测试已具备有七声音阶;在郑州西山发现有仰韶时期的古代城址,在濮阳西水坡发现有仰韶时期的蚌塑龙虎随葬墓;在龙山时代,河南多处发现古代城址,尤其是在新密古城寨发现的龙山晚期城址,面积达17万多平方米,并在城内东北部发现一组类似宫殿的大规模的建筑基址群,所有这些,都是礼乐文化从原始逐步向前递进的代表之作。
在三代时期,尽管有所谓的三代“革命”,出现了政权的交替,有汤伐桀和武王伐纣,但一脉相承的礼乐文化在河洛地区没有中断,反而有“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礼乐文化随着华夏共同体的不断扩大而进一步得到发展。
到了周代,礼乐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备。
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出现专门记载、讲述和指导礼仪活动的礼书,这就是所谓的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
实际上除三礼之外,《易》、《诗》、《书》、《春秋》、《乐》都与当时的礼乐文化有关。
可以看出,一个以礼为核心的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已经形成。
虽然说在春秋以后,夏商周三代古礼遭到了破坏,但它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从某种意义上,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道路。
礼乐文化是河洛文化的内核部分,它的成熟与完备,足可以标识河洛文化的形成。
2.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政治中心的确立,最突出的表现是“三代之居”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夏代是在河洛地区诞生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到来。
考古证明,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北抵黄河以北,南及丹江边缘,西至渭水下游,东达豫东大平原,而其中心区域即在今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大型的宫殿基址,从其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内涵来看,已具备有王都之气。
商汤灭夏后迁都西毫,其后仲丁迁隞,盘庚迁殷,商王朝的活动中心仍然在河洛地区。
考古发现的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正是商王都的所在。
到了西周,西周王朝定都镐京,但基于洛阳的重要地位,武王在克商之后不久就想在有夏之居的伊、洛地区建立国都,后由周公付诸实施,营建洛邑。
洛邑建成后,成王从丰镐迁入成周,成周实际上也享有国都的地位。
到平王迁都洛邑,这里又成了东周的国都。
三代将河洛地区作为统治中心,既有政治上的意图,也有经济上的目的。
从政治上是“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而在经济则是要达到“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
河洛地区有各方诸侯的进贡,又能够牢牢控制全国的资源,如铜矿、盐矿等,所以又成为经济的中心。
这样就有足够的实力,在文化上对周围地区以影响,从而成为文化的中心。
二、河洛文人传说故事分期及类型(一)唐以前河洛文人传说故事1.贾谊——爱国之心忠贞不渝贾谊是洛阳人,从小就有天才儿童的美誉,十八岁的时候他写的文章就已经远近知名了。
汉文帝听说贾谊读书多,有才干,特别请他到京都去担任博士。
这个时候,贾谊才二十岁,朝廷的官员中数他最年轻。
当时随同汉高祖起兵的老臣都是草莽粗人,长于上马杀敌,叫他们在大厅上文绉绉地讲话应对,还真是困难。
因此,每当开会商讨国事,老先生们难以开口时,贾谊便为他们一一写奏章,满朝文武都夸贾谊是青年才俊,汉文帝更是赏识他,不过一年的工夫,提升为大中大夫。
贾谊又向汉文帝提议了许多事情,文帝也很赞成,本来还想拔擢他为公卿的,没想到丞相周勃大大反对,他曾批评贾谊“年少初学,经验不够,专想弄权,挑拨是非”,对贾谊的才能很嫉妒,更不能忍受贾谊的风头太健。
文帝只好把贾谊派到长沙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文帝派贾谊到长沙还有一个用意,他不能让诸侯们发现他想实施贾谊的“强干弱枝政策”,所以故意谪贬贾谊的官。
直到他被贬以后的第五年,由于汉文帝想念他,才把他从长沙召回。
贾谊到了首都,恰好汉文帝祭过神,静静坐在宫室之中,等贾谊行过礼以后,就跟他谈起有关鬼神的事情。
贾谊一开口便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汉文帝听得入神了,直到三更半夜才回宫入睡。
回到寝宫后,汉文帝自言自语道:“好久没看到贾谊了,以为他的学问不及我,现在才晓得我还是差得远哩!”过了两天,派贾谊为少子梁王的老师。
贾谊满腔爱国的热忱,满肚子国计民生的大计,但是汉文帝一点儿也没问到,只谈些祭鬼神的事,贾谊很是失望。
一直到千百年以后,唐朝的大诗人李商隐还为他叹息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不论是否有机会施展抱负,总是想为国家贡献一份心力的。
贾谊虽然没有被重用,仍然很恳切地写了一篇《治安策》献上去,说国家现在诸侯难制、匈奴侵略是应该流泪的两件事;太过奢华,上下没有礼节,不重礼义廉耻等,是应该叹息的大事。
这一篇《治安策》,写得有内容,又有感情,是我国文学史上古今传诵的宝典(又名《陈政事疏》。
文帝的第十一年,梁王入朝拜见文帝,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而死。
贾谊身为梁王的老师,自怨没有尽到职责,整天以泪洗面,不久便去世了,死时才三十三岁哩。
杜甫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我们常听到的诗,乃是宋朝的王安石对贾谊的哀悼。
贾谊虽然很早便死了,但他的爱国热情永远是青少年们的一个典范。
2.曹植——初露才华情曹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杰出成就,不论是诗歌,还是文章,都超出同时代其他人。
因此,南北朝时期有个叫谢灵运的文士,称述曹植“天下的才共有一石,曹植独得八斗”。
曹植有这么大的学问,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了?不然,小时候的曹植和其他孩子一样,爱说爱动,顽皮的很。
在学习上也没有什么名人指教,而全是靠自己刻苦努力,博览群书,不耻下问。
曹植得天独厚的一点,是他有一位酷爱文学的父亲——曹操。
众所周知,曹操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
他常年在外统兵打仗,但从不忘记学习,并且在战斗的空隙里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章,至今吟诵不衰。
曹操一生节俭,但藏书很丰,什么诸子百家啦,四书五经啦,孙子兵法啦,等等,应有尽有。
这样,就给小小的曹植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学习条件。
在这样的环境中,曹植嗜书如癖,常常钻到父亲的书房里读书,读着读着就忘记了一切,有时一读就是一天,急得家人到处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