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三字球虫粉”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44.96 KB
- 文档页数:2
兽医临床科学 |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1132019.11·出现腐败的状况。
牛在饲喂中,应先给牛饲养一些干草,然后再给牛投喂精饲料,应尽量减少精料饲养。
在日常饲养中,对草料进行更换时,要有一段适应过程。
此外,牛在食用草料后,不能立即饮水,应让牛适当运动一下,避免牛瘤胃臌气的发生。
5 治疗5.1 排气治疗对于部分患牛瘤胃臌气病症时间不长的病牛,可适当采取一些较为简单的治疗方式,将牛带到前高后低斜坡的地方,尽量保持牛头部向上,用导管将牛瘤胃当中的气体排出,此外还可采用缓慢挤压的方式,对病牛的瘤胃进行反复按压,帮助病牛将气体排出,对于较为严重的病牛,可采用瘤胃穿刺的方法将气体排出,但是牛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时,则不能使用此种方法,要进行瘤胃手术,且应采用强心药物,避免出现死亡。
5.2 洗胃治疗病牛保持站立的姿势,将其头部固定,打开病牛的口腔,将导管慢慢放入瘤胃中,再将食盐水慢慢倒入到瘤胃中,大约注入10 kg ,要注意食盐水要温热,尽可能避免由于食盐水过凉,对牛瘤胃产生严重损害。
食盐水能有效稀释瘤胃当中的物质,当牛腹部隆起,便可将牛瘤胃中的内容物引出。
该种方法反复进行2~3次,便能消除病牛瘤胃当中的腐败气体[3]。
6 结束语随着我国科学以及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目前完全可以采用较为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对养殖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
另外,还应及时观察记录养殖数据,在制定养殖计划的同时,做好相关预防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1] 边亚利.牛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7):103.[2] 祝代和.牛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J].湖北畜牧兽医,2017,35(12):31.[3] 朱传亮,杜立.牛瘤胃臌气的预防与治疗[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6):107-108.鸡球虫病诊断与治疗罗秀玲(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畜牧兽医水产站,三明 365114)摘要:鸡球虫病是由多种球虫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寄生虫病。
浅谈鸡球虫病的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建议
鸡球虫病是一种由球虫寄生引起的疾病,在家禽中比较常见,常被称为鸡快疽。
该病在家禽之中是一种烦扰性、病害程度较重的疾病。
诊断方法:
1. 根据症状:主要症状包括贫血、消瘦、食欲下降、腹泻、蛋产量减少及瘙痒等,若在病鸡体内发现大量黄色液体或脱落的肠壁,亦可作为检测的标志。
2. 根据实验室检查:将病鸡的肠道或粪便作为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查,可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寄生在鸡肠壁上的球虫,或进行分离培养与PCR检测等。
综合防治建议:
1. 防止传播:球虫可以通过饮用水、土壤、饲料或饲水等途径传播,因此,要做好病鸡与健康鸡分离的工作,保持良好的饲养卫生。
2. 加强清洁:及时清理禽舍和养殖设备,消毒处理器具、污染地面和周围环境,以减少寄生虫的数量和生命周期。
3. 保障营养:鸡球虫病容易导致畜禽的营养不良,因此要加强动物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营养饲料,增加营养素的摄入量,提高鸡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 综合使用药品:在防治过程中,可以适时使用药品。
选择经过检测合格的防疫药物,如硫酸镁、氧氟沙星等进行预防治疗,同时也要遵循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药物滥用和过度使用。
综上所述,鸡球虫病的诊断和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参考和综合治理。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才能保障家禽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鸡球虫病的诊断与治疗鸡球虫病是一种由球虫属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广泛存在于家禽养殖业中。
该病对鸡的生长、繁殖和饲料利用率产生严重影响,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鸡只死亡。
本文将对鸡球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防控手段。
一、鸡球虫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鸡球虫病病原为球虫属原生动物,主要有两种类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球虫感染表现为出血性肠炎,慢性型则表现为肠炎、生长迟缓等症状。
球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摄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土壤中的球虫卵。
二、鸡球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临床表现(1)急性型:病程较短,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羽毛蓬松、生长发育受阻、排水样便、体重减轻等症状。
(2)慢性型:病程较长,症状较轻,表现为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肠道功能紊乱等。
2.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和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粪便镜检发现球虫卵)可确诊为鸡球虫病。
三、鸡球虫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1.治疗(1)药物防治:可采用抗球虫药物,如磺胺类、离子载体类、大环内酯类等。
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剂量、疗程和鸡群的年龄,以防产生抗药性和副作用。
(2)辅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增强鸡群抵抗力。
对病鸡进行对症治疗,如补充电解质、维生素等,防止继发感染。
2.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环境清洁:定期清理鸡舍粪便,保持舍内干燥、通风,降低球虫繁殖条件。
(2)严格卫生管理:对饲料、饮水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摄入被污染的物质。
(3)控制密度:合理规划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降低感染风险。
(4)疫苗接种: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接种,提高鸡群的免疫力。
总之,鸡球虫病的诊断和治疗需综合运用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药物治疗等手段。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预防措施的落实也是降低鸡球虫病发生的关键。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确保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鸡球虫病是由球虫属寄生在鸡的泌尿生殖系统中所引起的疾病。
在鸡类业中,鸡球虫病是世界范围内一个非常普遍且严重的疾病。
一旦感染鸡球虫,它会导致鸡类生产率下降,甚至死亡,因此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诊断1.症状:鸡球虫病的症状包括,排尿困难,血尿,食欲不振,疲劳无力,皮肤炎症以及生殖脏器肿胀等。
鸡球虫病的传染性很强,它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或者间接接触土壤,床料等方式进行传播。
2.病理学检查:球虫属寄生在鸡的泌尿生殖系统中,疾病的病理学变化表现为生殖道肿胀、出血以及感染。
在病理学检查中,可以通过病理学特征来确定鸡球虫病的诊断。
3.粪便检查:粪便检查法是诊断鸡球虫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检查鸡的粪便中是否有寄生虫卵来确定是否患病。
如果检测到鸡球虫病的卵,那么鸡就已经感染了该病。
二、防治措施1.保持环境清洁:保持鸡舍干燥,减少饲料残留,清洗鸡笼,消毒杀虫,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鸡球虫的传播。
2.合理饲养:饲喂健康饲料,保证饮水质量,合理分组饲养,避免挤兑和互相感染,这些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3.药物预防和治疗:目前用于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的主要药物有抗生素,阿维菌素,氯化莫内星,呋喃妥因等。
这些药物可以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需要依据医嘱和药物说明书使用,以避免过度使用导致药物残留。
4.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鸡只是否感染疾病,及时发现病变,对患病鸡只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疾病在鸡群中传播。
综上所述,要遏制鸡球虫病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保持环境清洁,合理饲养,药物预防和治疗以及定期检查。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保证鸡类生产的高效性和盈利性。
养殖与饲料2023年第10期肉鸡球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主要对雏鸡和青年鸡有较强的感染性,被感染后的鸡免疫系统被抑制并影响生长,严重时常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鸡球虫病主要是由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布什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7种球虫引起鸡的感染[1]。
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虫属被认为是对肉鸡养殖业影响最大的种属,不同属间的共同感染情况在球虫病中很常见。
感染球虫的鸡,由于球虫对肠道的破坏,治疗后的鸡往往表现出生长速度减慢、生产性能降低的情况。
生产中,肉鸡出现混合感染的情况较多,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治疗是减少该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手段。
1病原鸡球虫病的病原是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多种艾美耳球虫。
艾美耳球虫属的球虫除了感染鸡外,也能够感染其他动物,包括鸭、火鸡、牛、兔、羊、犬、猫等。
这些不同属的球虫寄生在肠道不同部位造成损伤的程度与其致病性强弱、感染时间以及肉鸡本身的免疫力强弱等有关。
艾美耳球虫结构的共同特征是每一个卵囊内有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又有2个子孢子。
卵囊的厚壁与其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双层结构有关,蛋白质层结构为卵囊提供抵御严寒和酷热的能力,而脂质层则提供了抵御化学物质的破坏。
球虫卵囊在25~30℃、充足的通风和水的条件下形成孢子,而在10℃的干燥条件下孢子生成的速度会减慢。
鸡球虫的卵囊在形成孢子卵囊后具有感染能力[2],因此,一般肉鸡通过摄入有感染性的卵囊污染的食物、水的方式引发感染,感染后的肉鸡小肠和盲肠是卵囊的主要寄生部位,一般感染后5~6d 表现出临床症状,此时感染球虫的肉鸡通过粪便排出球虫卵囊,从而反复污染水、食物和土壤。
2临床症状通常感染球虫后的肉鸡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蓬松,肉鸡的粪便先是变为黄色,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步变成血便,长期持续性感染球虫的肉鸡机体表现为消瘦、贫血、生长缓慢、采食量下降等症状,感染严重的病鸡逐渐死亡。
通过药物治疗的肉鸡往往生长速度较慢,蛋鸡的产蛋性能降低。
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鸡球虫病是由鸡球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疾病,非常容易在鸡舍或养殖场中扩散传播。
该病症状多样,从发病日期开始,鸡会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异常,其次是食欲下降、腹泻、消瘦等。
患鸡最后病死,造成鸡养殖业的巨大损失。
因此,为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1. 症状特征鸡球虫病初期,患鸡会出现食欲下降、发育停滞、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鸡体内的球虫逐渐增多,症状逐渐加重,可以看到腹泻、呼吸困难、呆板、死亡。
在死亡鸡的尸体内,可以看到内脏出现浓厚的肉眼可见的红色液体。
2. 球虫检测鸡球虫病可以通过检测鸡粪或患鸡的贪婪能力来诊断。
检测方法包括显微镜下检查鸡的粪便中是否有球虫卵或成虫的存在,或者采用钩端螺旋体弱毒苗或球虫接种试验进行诊断。
但是球虫检测也可能出现假阴性,需要通过多次检测来确认诊断结果。
1. 做好消毒工作鸡球虫病的传播非常容易,因此,必须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对鸡舍、工具、饮水设备、粪便等进行彻底消毒。
每次消毒后要保持卫生,防止病毒再次感染。
2. 改善饲养条件饲养鸡的室温、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必须得到相应的调节,以保持优良的养殖条件,还要预防寄生虫通过空气或食物传播。
保持干燥和清洁的环境有利于减少球虫的数量。
3. 加强营养鸡球虫病患鸡营养不良,因此需要适当增加饲养鸡的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增强其免疫力,防止球虫对鸡体的侵害。
平时给鸡喂食一些高营养的饲料、多种维生素以及盐酸铜、硫酸锌等药物,有利于增强鸡的免疫能力,防止球虫感染。
4. 合理药防治药防治可以针对球虫的病毒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品包括驱虫剂、氯氰菊酯和吡虫啉等,可以通过口服或者灌胃的方式给鸡服用。
预防性治疗和定期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将所有鸡一次性放入疏散区域,药物量和种类必须经过兽医科学家的指导。
总而言之,对于鸡球虫病,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诊断和防治体系,在饲养管理方面加强控制,适当改善鸡的营养和环境,定期检测和治疗疾病。
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鸡球虫病是一种由寄生在鸡的消化道内的球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厌食、体重下降等。
下面将对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诊断:1. 临床表现:鸡球虫病主要症状为腹泻、厌食、体重下降等,严重情况下还可导致贫血、死亡。
患病鸡的粪便常出现粘液丝或血丝,粪便量增多,颜色淡黄或绿色。
患病鸡的肠道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和糜烂。
2. 实验室检查:通过粪便检查可以直接发现球虫卵,卵囊或成虫。
常用的方法包括浮游法、石蜡切片法、盐析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明确诊断鸡球虫病,并确定病情的程度。
二、防治:1. 环境卫生:鸡球虫主要通过粪便传播,因此保持鸡舍的清洁卫生非常重要。
定期清理鸡舍地面、饲料槽、饮水器等,每次更换新一批鸡前,应对鸡舍进行彻底消毒。
2. 药物防治:药物防治是鸡球虫病的常用方法。
可选用的药物包括呋喃咪唑类、苯咪唑类、阿维菌素和扁虫清等。
治疗时应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正确使用,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3. 养殖管理:在鸡球虫病高发季节,可适当调整饲养密度,减少鸡群之间的接触,降低传染风险。
饲养管理上,要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卫生,避免受潮发霉,及时清理残留饲料。
4. 营养调理:为提高鸡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强化剂,如维生素、矿物质、益生菌等。
合理的营养搭配可以增强鸡的抵抗力,减少鸡球虫病的发生。
诊断鸡球虫病需要进行临床鉴别和实验室检查,通过粪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确定病情的程度。
在防治方面,环境卫生和药物防治是主要手段,同时要注意养殖管理和营养调理,提高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鸡球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鸡球虫病是由鸡球虫寄生在鸡的消化道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它主要通过食物链传播,感染鸡的肠道,严重影响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非常重要,下面将介绍有关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一、鸡球虫病的诊断方法1、症状观察法:鸡球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食欲不振、腹泻、羽毛蓬松、贫血和体重下降等。
通过对鸡群的观察和症状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鸡球虫病的存在。
2、粪便检查法:采集鸡群的粪便样本,观察是否有鸡球虫卵或成虫的存在。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直接滴片法和浮选法。
直接滴片法是将粪便放在玻璃片上,加入一滴盐水进行观察;浮选法是将粪便用盐水浸泡,将上浮的鸡球虫卵或成虫捞出观察。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快速判断是否有鸡球虫感染。
3、病理解剖法:对死亡鸡进行解剖检查,观察是否有肠道黏膜损害、炎症和出血等病变现象。
如果发现肠道内有白色的线状结构,这就是鸡球虫。
通过病理解剖可以确诊鸡球虫病。
二、鸡球虫病的防治措施1、卫生管理:保持鸡舍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鸡舍内的鸡粪和杂草。
注意个体饮水设备的清洗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合理饲养:合理饲养和合理饲料配制是防治鸡球虫病的重要措施。
饲料中应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可以起到预防和控制鸡球虫病的作用。
3、药物防治:对已感染鸡群进行集中防治,使用合适的抗寄生虫药物。
常用的抗寄生虫药物有呋喃妥因、吡喹酮和喹硫平等,可以通过饲料或饮水的方式进行投药,有效控制鸡球虫的感染。
4、免疫措施:免疫注射是防治鸡球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研制和使用鸡球虫病的疫苗可以有效提高鸡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鸡球虫病的发生。
诊断和防治鸡球虫病需要综合运用病情观察、粪便检查和病理解剖等方法来判断和确诊;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卫生管理、合理饲养、药物防治和免疫措施等。
只有做好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才能保障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提高鸡的免疫力,避免经济损失。
畜禽常用抗球虫药的中毒诊断常用抗球虫药的用法与用量-种养技术畜禽饲养常受到一些寄生虫的危害,其中球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同时球虫病的传播速度也是最快的。
球虫病多发于气候潮湿而温度又较高的夏季,经常发生在鸡、鸭、兔、羊等畜禽,是普遍存在、危害性较大的肠道寄生虫病,死亡率高达20%以上。
由于该病防治困难,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国内畜禽抗球虫药缺乏,而且球虫对药物易产生耐药。
畜禽常用抗球虫药的中毒诊断常用抗球虫药的用法与用量。
1、氯羟吡啶氯羟吡啶对鸡的毒性较小,雏鸡口服,按体重半数致死量( LDjo)为720 mg/kg,但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
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顿,翅下垂,痉挛,肝脏肿大、质脆、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肾脏出血,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动物上市前5天必须停药;产蛋鸡及肉用火鸡禁止使用。
2、二硝甲苯酰胺二硝甲苯酰胺对小肠球虫中的毒害艾美耳球虫效力最高,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波氏艾美耳球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也有一定效果。
主要抑制球虫的无性裂殖阶段,药效高峰在感染后第三天,不影响宿主免疫力:II。
雏鸡口服,按体重LD50为275 mg/kg,火鸡口服LD:。
为528 mg/kg。
该药一般比较安全,偶尔中毒时,可出现神经症状。
3、氨丙啉本药对柔嫩、堆型艾美耳球虫有效,作用高峰期在感染后第三天,稍影响宿主免疫力。
本品最安全,鸡口服时LD50为按体重5700 mg/kg,可作为蛋鸡饲料添加剂。
本品结构与维生素BI类似,长期使用易产生维生素B1缺乏症,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和脑皮质坏死。
4、氯苯胍该药对各种球虫全部无性生殖期都有效。
药效高峰在感染后第2~3天,低剂量(每千克饲料30 mg)不影响动物免疫力,可治疗急、慢性球虫病,并可改善机体增重。
大剂量(每千克饲料66 mg)使用时,母鸡产的蛋具有异味。
10倍治疗浓度时,可使鸡群出现白细胞增多,β一球蛋白升高,生长延迟。
本品对鸡的LDoO为按体重计算450 mg/kg。
(一)发病情况 昌黎县靖安镇某养鸡场,2009年4月20日引进肉鸡苗3 000只,23日龄前雏鸡生长发育良好,成活率达到98%。
24日龄早晨发现死亡4只,鸡舍地面多处血便,病鸡食欲废绝、精神沉欲、下痢、泄殖腔周围羽毛有血便粘连,连续几日陆续死亡600只左右,死亡率达到20%,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萎靡不振,羽毛蓬松、头卷缩,食欲减退,嗉囊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黏膜贫血、苍白,逐渐消瘦。
病鸡下痢,开始时粪便为咖啡色,后来,泄殖腔周围羽毛有血便粘连,并排出混有血液甚至全血的稀便,含有大量脱落的肠黏膜,自血便1~2 d 内大批死亡。
(三)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肌肉苍白,小肠肿胀,外表可见大量出血点,剪开见小肠壁增厚,肠内有大量血凝块;盲肠肿胀、臌气、肠壁有大量出血点,剪开见盲肠黏膜有大量出血点,两支盲肠显著肿大,可为正常的3~5倍,肠腔中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盲肠上皮增厚,有严重的糜烂甚至坏死脱落,与盲肠内容物血凝块混合,形成硬的“肠栓”。
(四)诊断 生前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粪便涂片查到球虫卵囊,或死后取肠黏膜触片或刮取肠黏膜涂片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为球虫感染,但由于鸡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是不是由球虫引起的发病和死亡,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剖检情况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五)防治 以预防为主,采用综合性治疗,应用杀虫药,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止血、凉血解毒、涩肠止泻、防治继发感染等。
1.成鸡与雏鸡分开喂养。
避免带虫的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暴发球虫病,应采取分开喂养。
2.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和鸡场卫生,定期清除粪便,堆放;发酵以杀灭卵囊。
保持饲料、饮水清洁,笼具、料槽、水槽定期消毒,一般每周一次,可用沸水、热蒸气或3%~5%热碱水等处理。
3.免疫预防。
据报道,应用鸡胚传代致弱的虫株或早熟选育的致弱虫株给鸡免疫接种,可使鸡对球虫病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
3 采集方法
采集部位主要在主翅静脉。
先从翅膀肱骨区的腹面拔开少许羽毛,暴露静脉。
后用5%碘酊和70%酒精分别依次消毒暴露静脉处的皮肤,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
左手紧紧将两翅抓在一起,再用右手持注射器以针口面向上约与皮肤呈15°刺入翼静脉血管内,注射针应向血流的相反方向刺入,采集约2~4ml血液。
采血后用干棉球(签)压迫止血。
将采集到的血液留在一次性注射器中,并将注射器活塞向后拉留出1~115ml的空间,用针帽将针头盖上,防止细菌污染。
用记号笔在注射器上编上与采样单相同的编号,将注射器针头朝上斜放于容器中。
为防止溶血,外出采集的血样应静置一段时间(待血液完全凝固)后才能带回站内分离(途中严禁振荡),以免溶血,影响监测效果,一般采集后的血样室温静置1~2小时(视当时的气温而定)就能分离出血清。
待血清析出后将血清倒入灭菌离心管或灭菌小瓶中,加盖密封并用记号笔填上相应的编号。
每份血清样品量不能少于015ml。
4 血清的保存
分离密封好的血清,用盒子按家禽种类、编号顺序排放好放入4℃冰箱中冷藏保存,1~2天内送检。
长时间不能送检的血清应置于-20℃以下冷冻保存,但不可反复冻融。
5 送检样品应作的记录
送检样品记录至少要做两份,一份随样品送往实验室,一份备案,记录内容包括:①家禽饲养场的场名、地址、场主姓名、联络方式、养殖状况、免疫情况、采样数量等;②送检样品的名称及数量、送样人的姓名及联络方式;③要求做何种检测项目;④送检日期。
6 血清的送检
采集的样品最好能在24小时内专人送达实验室(需4°C左右冷藏)。
如果24小时内不能送检的,可把样品冷冻,并以此状态送检。
送检过程中要防止倾倒、破碎,避免样品泄露。
要注意有的样品不能剧烈震荡,要注意缓冲放置,所有样品都要贴上能标示采样动物的详细标签。
7 采样中常见的问题
7.1 采血后不见血清析出。
操作中应将采下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视当时的气温而定,一般2小时),再进行离心就可以分离出血清。
气温太低时,需将血样放在37℃温箱中1~2小时即可析出血清。
7.2 血清有溶血现象。
采血部位消毒后,酒精未干即行采血,有可能混入酒精引起溶血;血清未分离前,携带血液乘车时剧烈震荡,使血细胞破裂引起溶血;血液存放的容器不洁引起溶血等。
7.3 送检的血清变质。
有的送检单位离检测站较远又不能及时送检,将分离出来的血清长时间存放于冰箱的冷藏层,容易造成变质。
分离出来的血清若不能马上送检,应将血清保存于冰箱的冷冻层,放置较长时间不易变质。
肉鸡“三字球虫粉”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伍文彬,黄冬玉
(广西全州县畜牧局,全州541500)
中图分类号:S858.31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5235(2008)01-0051-02
在对肉鸡养殖户的技术服务中,发现养殖户在用药上存在着一些观念及操作上的错误,结果造成防治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2006年7月27日笔者就碰到一起因用药不当而造成70%的鸡发生“三字球虫粉”中毒事例。
经及时抢救,结果有318%的鸡死亡。
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2006年6月15日,我县养鸡场何某进鸡5400只。
7月25日开始用山东信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三字球虫粉”兑水驱虫。
每袋50克按说明应兑水5~5千克,而何某在实际使用时,每袋兑水15千克。
月日少部分鸡突然发病,月3
15
广西畜牧兽医 2008年Vol.24(1)
:
20
1272770
日发展到70%的鸡发病,并且以后每天都有20~40只鸡死亡。
出现发病症状后7天,累计死亡鸡204只,死亡率318%。
2 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闭眼,食欲减退,饮欲增加。
麻木,羽毛松乱无光泽,头部下垂。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皮下、大腿内侧出血,胸肌出血。
肝和胆囊肿大,肝脏呈紫红色,肾肿大呈土黄色,表面有出血斑,心外膜出血,心腔、胸腔和腹腔有黄色积液,整个消化道内有出血点。
4 实验室检验
取病鸡无菌采血做血涂片,肝、肾做触片染色镜检,结果未发现细菌。
5 诊断与治疗
5.1 诊断
根据场主描述,查看该场的免疫程序和实际用药记录,结合临床观察与病理解剖,实验室检验,诊断为“三字球虫粉”中毒。
5.2 治疗
确诊后,马上停止药物驱虫,立即投喂5%糖水抢救。
并用山东信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肾宁每包100克兑水50千克(全场用3包)和Vc每包100克拌料75千克(全场用2包)治疗,连喂3天。
同时配以中草药(全场用药):穿心莲500克、芦竹根500克、金银花500克、淡竹叶500克、车前草500克、板兰根1000克、甘草500克等煎水75千克饮服,连喂6天。
8月5日病情得到控制。
6 小结与讨论
6.1 场主不按使用说明用药,私自加大药量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6.2 该病要早发现、早确诊、早用药,否则会造成重大损失。
6.3 “三字球虫粉”能引起慢性蓄积性中毒,对肾脏损害很大,治疗中要补肾排毒。
6.4 药物可通过控水控料喂服,治疗效果较理想。
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张耀精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兽医站,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S85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5235(2008)01-0052-02
动物免疫是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是动物防疫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动物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探明疫苗不良反应的原因十分必要。
1 不良反应的表现
1.1 局部反应
与疫苗佐剂的性质和疫苗接种时消毒状况有关。
主要表现为免疫注射部位红肿、化脓。
1.2 变态反应
是注射疫苗特别是注射灭活疫苗后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反应。
表现为注射疫苗后数小时到1天内发生,可见被注射的动物呼吸加快,肌肉震颤,流涎,妊畜流产,体温升高,食欲不振,以及皮肤丘疹和粘膜发绀,皮下水肿。
3 死亡
注射疫苗后出现过敏反应,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导致动物死亡。
2 原因分析
2.1 不重视消毒
个别防疫人员在免疫注射疫苗前,使用了污染的注射器械引起免疫动物感染发病。
具体表现为: (1)多畜一针,即不换针头连续注射数栏动物,若有病畜就会通过针头互相传染。
(2)用注射过病畜的针头来吸取疫苗,造成整瓶疫苗污染带毒,即使换了针头也会使隐性感染动物或潜伏期动物增加感染,使其发病。
(3)临床治疗病畜的针头、针具,未能严格消毒。
操作不规范
防疫人员在免疫注射时不按操作规程进行而引起动物的应激反应,严重的造成免疫动物的死
25广西畜牧兽医 2008年Vol.24(1) 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