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公路纵坡的坡度、坡长限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8.49 KB
- 文档页数:5
各等级设计参数表各级公路设计平曲线长度不宜过短,从线形设计要求方面考虑,曲线长度按最小值的5-8倍即1 000-1 500m较适宜,故本次修订列出平曲线最小长度的“一般值”,取“最小值”长度的3倍。
平面设计中采用小转角、大半径圆曲线一般均属条件限制不得已而为之。
小转角设置大半径圆曲线系曲线长度规定所致,否则路容将出现扭折,还会引起曲率看上去比实际大得多的错觉。
鉴于小转角的不利的一面,对其使用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并把7°-10°转角亦归于小转角之列,要求少用。
以7°作为引起驾驶者错觉的临界角度也只是一种经验值,因为通过选择合适的圆曲线半径,或设置足够的长度的曲线可以改善视觉效果,这才提出小转角的最小曲线长度的限制问题。
驾驶者在大半径圆曲线上行驶时,方向盘几乎与直线上一样无须调整。
当圆曲线半径大于9 000m时,视线集中的300-600m范围内的视觉效果同直线没有区别,因此圆曲线半径不宜过大。
回旋线过长,超高渐变率过小,将导致曲线段路面排水不畅。
因此应按排水要求的最小坡率0.3%计,故规定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0.3%,即1/330。
仅规定“直线的长度不宜过长”,给设计人员留下空间去作分析、判断,以使设计更加符合实际。
如日本、德国规定直线最大长度不宜超过设计速度的20倍,即72s行程;西班牙规定不宜超过80%的设计速度的90s行程;法国认为长直线宜采用半径5000m以上的圆曲线代替;《标准》(2003)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系在超高最大值为8%时经计算调整的取值。
(1)回旋线长度最小按3s行程计。
(2)小圆曲线的回旋线内移值按行驶力学上要求的小于10cm 计。
本规范规定复曲线间回旋线的省略,以设缓和曲线两圆位移差小于0.10m为条件。
理由是从一个圆曲线过渡到另一个圆曲线,驾驶者在方向盘操作上,比从直线过渡到圆曲线困难;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仍规定小于1.5时可省略回旋线,较澳大利亚推荐的半径比1.3有所提高。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
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
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1)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
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件下确定(2)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应不大于表3.0.15的规定。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表3.0.15━━━━━━┳━━━━━┳━━━━━┳━━━━━┳━━━━━┳━━━━━━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地┃平原┃山岭┃平原┃山岭┃平原┃山岭┃平原┃山岭┃平原┃山岭形┃微丘┃重丘┃微丘┃重丘┃微丘┃重丘┃微丘┃重丘┃微丘┃重丘━━━━━━╋━━╋━━╋━━╋━━╋━━╋━━╋━━╋━━╋━━╋━━━最大纵波┃┃┃┃┃┃┃┃┃┃┃3┃5┃4┃6┃5┃7┃6┃8┃6┃9(%)┃┃┃┃┃┃┃┃┃┃━━━━━━┻━━┻━━┻━━┻━━┻━━┻━━┻━━┻━━┻━━┻━━━在海拔2,000米以上或严寒冰冻地区的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最大纵坡应不大于8%。
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
第3.0.16条纵坡长度山岭、重丘区的公路,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表3.0.16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
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
纵坡长度限制表3.0.16━━━━━━━━┳━━━━━━━━━┳━━━━━━━━┳━━━━━━━━纵坡坡度┃坡长限制‖纵坡坡度┃坡长限制(%)┃(米)‖(%)┃(米)�━━━━━━━━╋━━━━━━━━━╋━━━━━━━━╋━━━━━━━━>5—6┃800‖>7—8┃300━━━━━━━━╋━━━━━━━━━╋━━━━━━━━╋━━━━━━━━>6—7┃500‖>8—9┃200━━━━━━━━┻━━━━━━━━━┻━━━━━━━━┻━━━━━━━━第3.0.17条平均纵坡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和缓和坡段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利行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以接近5.5%(相对高差为200-500米)和5%(相对高差大于500米)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三公里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文章编号:1009 6825(2020)22 0103 02公路缓和纵坡的设置条件及长度确定收稿日期:2020 08 11 作者简介:索军利(1978 ),男,高级工程师索军利(乌兰察布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摘 要:针对JTG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缓坡设计理念,就是在设计原则确定的情况下,纵坡设计从机械地运用规范到基于车辆运行速度设计理念,从纵坡设计原理上考虑纵坡坡度、坡长以及缓和坡段的坡度与坡长,重点探讨缓和纵坡的设置条件及长度。
关键词:公路缓和纵坡,设置条件,运行速度中图分类号:U412.3文献标识码:A1 概述长期以来公路纵坡技术指标,基本都是根据路线设计规范推荐值来控制坡度、坡长,在达到限制坡长时接缓和坡段,坡度组合符合技术标准、规范就可以,但2017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缓和纵坡设计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即不能机械的套用设计规范,避免采用“陡坡最大坡长+缓坡最小坡长”的不利组合,应该根据坡度坡长对运行速度的折减、加速关系,在连续上坡路段使车辆(一般为大货车)运行速度保持在容许的最低速度以上较为合理,本文主要从上坡角度分析纵坡设计时设置缓坡的位置及坡度、坡长问题。
山区公路往往地势起伏较大,为了最大限度的爬坡、以较小的工程量实现山岭区公路布线,纵断面设计经常运用极限指标,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接近极限值对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单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规定,即路线纵坡满足单坡的坡度坡长、按规定设置缓坡、满足平均纵坡、合成纵坡、平纵面组合的要求,这样从技术指标来讲就基本满足要求,例如某公路纵断面设计时,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坡度、坡长前提下,较为常规的设置缓和纵坡,并且顺应地形进行拉坡设计,也是长期以来较为普遍的设计方法,从汽车行驶力学方面需满足汽车加速的要求,即从当前速度加速至期望速度的要求,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在纵断面设计完毕后,利用运行速度分析软件对纵坡进行检验,“运行速度是指在特定路段上,在干净、潮湿条件下,85%的驾驶员行车不会超过的行驶速度,简称V85”,检验时应选择合理计算模型,设定初始速度、期望速度等,检验大货车的运行速度。
请问设计道路的坡度有什么规定道路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公路工程中的路面坡度规范要求公路工程中的路面坡度是指道路横断面形状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度,通常用百分比或度数表示。
合理的路面坡度规范要求对于公路的安全、舒适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公路工程中路面坡度规范要求的相关内容。
1. 路面坡度的定义和分类路面坡度是指道路中心线断面的高点和低点之间的高差与距离之比。
根据坡度方向和使用方式的不同,路面坡度可分为横向坡度和纵向坡度两种。
横向坡度是指路面在横向上的倾斜度,主要用于排水和行车安全的考虑。
横向坡度根据坡向的不同,可分为正横坡、负横坡和平坡三种。
正横坡是指路面向路肩逐渐倾斜的情况,负横坡则相反,即路面向中心逐渐倾斜。
平坡是指路面横向无明显倾斜。
纵向坡度是指路面在纵向上的倾斜度,主要用于提供行车舒适度和规范排水。
纵向坡度依据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超高、坡度和坡长三个部分。
超高是指路面的较高点和较低点之间的高差。
坡度是指超高和坡长之间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坡长是指超高的长度,用于描述路面的起伏情况。
2. 路面坡度规范要求公路工程中,路面坡度的规范要求旨在确保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使路面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
2.1 横向坡度规范要求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横向坡度的规范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公路的横向坡度应保持在正负2%以内。
对于特殊区域,如弯道、坡道、桥梁等,横向坡度的要求可能会有所放宽或加大,以提供更好的行车安全性。
2.2 纵向坡度规范要求纵向坡度的规范要求主要考虑行车的舒适性和排水功能。
根据国家标准,公路上常见的坡度范围为2%~5%。
其中,主干道的坡度范围应控制在2%~4%之间,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的坡度范围应控制在3%~5%之间。
对于山区或山区公路等特殊情况,坡度范围可以适当放大。
另外,纵向坡度变化应平稳过渡,以提供舒适的行车体验。
在坡度的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超高,使得车辆在道路起伏的过程中能够平稳过渡,避免急剧的高差变化对行车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