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6
古诗鉴赏总结第1篇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
《咏省壁画鹤》注释仙鹤: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
它与生长在高山xxx的松树毫无缘份。
但是由于丹顶鹤寿命长达50~60年,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
鶱:(xiān):(鸟)向上飞的样子。
《咏省壁画鹤》赏析初xxxxxx画鹤,他曾在秘书省壁上画了一幅仙鹤图。
xxx玄《xxx画录》载:“(稷)画踪如阎立本,今秘书省有画鹤,时号一绝。
”xxx的xxx,详见本书xxx《观xxx少保书画壁》“评说”。
xxx问诗,即是题咏秘书省壁上的xxx画鹤。
大历时代钱起的《画鹤篇》,题下有注:“省中作”,所咏的也是xxx这幅图。
题诗先写画面鹤的形象,雪白的粉墙上画着仙鹤,它气势雄伟、气宇轩昂,“真气多”三字,将画鹤的气韵表现得很生动。
第三句,诗意一转,写画鹤有高飞之势,但又不曾离去,这样,完全切合绘画艺术表现静态事物的特征。
结句拍合上句意,说明仙鹤不忍飞离的原因,是眷恋皇家的xxx,构思巧妙,既有歌颂皇恩之意,又与省中壁画仙鹤的取意相吻合,充分体现出宫廷诗人的风范。
这与钱起《画鹤篇》“主人顾盼千金重,谁肯裴回五里飞?”句一样,表达了相同的题旨。
古诗鉴赏总结第2篇【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中考说明】【课时】5课时【教学过程】一、题型归纳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中考题型](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诗词赏析方法(精选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诗词赏析方法(精选12篇)诗词赏析方法(1)第一步,预读来源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1.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一)作品原文绝句迟日江山丽,(1)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2)沙暖睡鸳鸯。
(3)(二)作品注释(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语出《诗经·七月》:“ 春日迟迟。
”欧阳炯《春光好》中有:“天初暖,日初长。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1](三)作品译文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四)作品赏析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甫诗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表现出了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景象,收到了让读者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课外古诗词鉴赏篇1:长相思汴水流朝代:唐代原文: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鉴赏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
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
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
前三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亦无穷。
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
恨到归时方始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各擅胜场。
《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离,故归即无恨。
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
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情语。
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夫石也。
篇2:渔翁朝代:唐代原文: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鉴赏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7篇经典的古诗词鉴赏篇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一:《静夜思》《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不过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个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仅仅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不过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古诗词鉴赏(通用6篇)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篇一《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全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于易水送人⑴此地别燕丹⑵,壮士发冲冠⑶。
昔时人已没⑷,今日水犹寒⑸。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⑶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⑷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死,即“殁”字。
⑸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经典的古诗词赏析大全1.经典的古诗词赏析大全望岳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七年级上册:题目作者代表名句思想情感写作情感观沧海曹操汉乐府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大海的壮阔气势抒发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字里行间洋溢着积极进取的豪情。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次北固山下王湾(唐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描写壮丽景色,抒发时光流逝之感。
具有丰富的哲理,蕴含自然理趣;从陈旧破败之中孕育出新生事物。
蕴含哲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紧扣住早春所呈现的景色,景色明丽,呈现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现了诗人春游踏青时赏心悦目的喜悦之情。
借景抒情,对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渲染了秋物万物凋敝、萧瑟苍凉的景象,照应“断肠人”的悲凉、孤寂、愁苦之情。
写出了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寂寞痛苦情怀。
白描手法情景交融龟虽寿曹操(汉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生命的价值也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保持积极进取的壮心,体现了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和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
托物言志,比兴过故人庄孟浩然(唐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绘了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
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的农家生活场景,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情景交融,对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全诗突出“静”字。
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诗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净尽。
情景交融,对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杜鹃声声,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
惊悉朋友贬谪到荒远之地,所以要将思念寄予明月,带给千里之外的朋友。
情景交融,比拟夜雨寄北李商隐(唐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相逢之日,与家人在西窗下秉烛夜语,忆两地相思这段经历,痛苦而甜蜜。
虚实结合浣溪纱晏殊(宋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
天气亭台,依稀去年光景;花落燕归,触目伤情。
全诗情致缠绵,给人以美的享受。
借景抒情,对比泊秦淮杜牧(唐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月夜,酒家歌女吟唱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作者感概上层人物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艰难。
即事抒怀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宋·哲理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描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蕴含深刻道理:做事,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即事抒怀拟人如梦令李清照(宋词)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作者醉意未消,流连忘返,一路欢愉,从迷途中寻找出路,又把水鸟都吓飞了。
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即事抒怀观书有感朱熹(宋·哲理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理入诗,借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说理形象比喻七年级下册:题目作者代表名句人物形象与思想情感写作特点木兰诗北朝民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描述我国古代一位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刚强勇敢、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女英雄。
详略得当山中杂诗吴均(南朝)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云彩和落日映衬傍晚的山峦、竹林与山里人家,鸟儿向屋檐上飞,云从窗里飘出,表现诗人恬静悠闲。
借景抒情对偶竹里馆王维(唐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写诗人夜静人寂,独坐幽深的竹林弹琴且长啸,只有明月相伴,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借景抒情对偶峨眉山月歌李白(唐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抒写诗人离别故土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天上半轮秋月,倒影江中,船行水上,月影跟着移动,诗人心绪涌动。
借景抒情对偶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客居异乡,倍感寂寞孤独,因听到《折杨柳》这样哀怨的笛声而引起思乡思亲的情怀。
借景抒情用典逢入京使岑参(唐·边塞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乡之情;遥望故乡漫漫长路,泪水沾湿双袖,托友人传达平安口信。
即事抒怀滁州西涧韦应物(唐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描写春游滁州西涧时所见的景象。
涧边幽草、深树黄鹂的清幽意境中,表达了悠闲恬淡的心情。
晚雨春潮、水急舟横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谈宁静之景。
借景抒情对偶衬托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昔时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名流雅士云集,而今落花时节相逢,满眼冷清凄凉,抒写昔盛今衰、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只凄凉飘零尽寓其中。
即事抒怀对偶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诗)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人目送荷笠归远的灵澈上人返回竹林寺的情景:暮色苍茫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友人渐行渐远,表达了诗人恬静闲适心情和对朋友的深厚友谊。
借景抒情对偶约客赵师秀(宋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久等客人半夜的诗人伴着一盏孤灯,无聊地敲着棋子。
抒写诗人约客下棋,久等不至的寂寞无奈的心情。
借景抒情对偶论诗赵翼(清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通过对诗人李白、杜甫的成就回顾,表达作者诗歌贵在创新的文学主张。
议论形象化,寓有哲理。
议论鲜明。
八年级上册:题目作者代表名句思想情感写作特点长歌行汉乐府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以景寄情由情入理比喻野望王绩(唐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秋野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借景抒情对偶动静结合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诗)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滔滔江水,漫漫无边,作者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凉的景象,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借景抒情对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秋高,洞庭秋水,烟波浩渺,虎吼雷鸣,景象极其壮阔。
作者以欲渡无舟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十分委婉含蓄。
借景抒情对偶以静衬动黄鹤楼崔颢(唐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四句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思乡愁思,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
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送友人李白(唐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
依依不舍,,喻故人之心;马鸣萧萧,衬托了离情别绪。
借景抒情对偶比喻手法秋词刘禹锡(唐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气氛,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直抒胸臆情景交融鲁山山行梅尧臣(宋诗)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本诗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对偶浣溪纱苏轼(宋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愉快心情。
下片议论,表达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借景抒情反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即事抒怀反衬望岳杜甫(唐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叹泰山的巍峨高大以及雄伟气势,表达了青年的杜甫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借景抒情春望杜甫(唐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安史之乱后,目睹长城内外破败的景象,触物伤怀,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念亲人的情怀。
对偶石壕吏杜甫唐·叙事诗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叙述了一家在官府乱征兵役中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
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即事抒怀归园田居陶渊明晋·山水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欢和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
即事抒怀使至塞上王维唐·边塞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叙述了诗人在边塞的所见所闻。
借景抒情渡荆门送别李白(唐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记叙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的观感和情思,展现了舟过荆门时的美丽景色,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登岳阳楼陈与义(宋诗)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诗人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悲伤国事,借酒浇愁,表达了作为亡国之臣的愤懑以及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概。
对偶八年级下册:题目作者代表名句思想情感写作特点赠从弟刘祯(汉诗)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赞颂松柏不畏风霜严寒,劝勉堂弟保持政治气节。
托物言志拟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表达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直抒胸臆对偶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咏史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发时空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之情。
直抒胸臆对偶终南别业王维(唐·山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表达作者归隐自然,超然物外的闲适情趣。
借景抒情对偶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抒写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愤懑。
直抒胸臆对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表达对早春蓬勃生机的欣悦、喜爱之情。
借景抒情无题李商隐(唐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抒写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之情。
借景抒情对偶象征相见欢李煜(唐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抒写诗人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深沉哀婉。
借景抒情比喻对偶登飞来峰王安石(宋·哲理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写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借景抒情比喻象征苏幕遮范仲淹(宋词)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描绘等高所见秋景,抒发浓烈的思想愁绪。
借景抒情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感叹身世浮沉,世事沧桑,但又豁达豪放,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借景抒情对偶用典过零丁洋文天祥(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感叹人生坎坷,国破家亡,表达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