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离散数学习题解答(第五章)格与布尔代数
- 格式:doc
- 大小:384.00 KB
- 文档页数:25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习题五(第五章 格与布尔代数)1.设〈L ,≼〉是半序集,≼是L 上的整除关系。
问当L 取下列集合时,〈L ,≼〉是否是格。
a) L={1,2,3,4,6,12} b) L={1,2,3,4,6,8,12} c) L={1,2,3,4,5,6,8,9,10}[解] a) 〈L ,≼〉是格,因为L 中任两个元素都有上、下确界。
b) 〈L ,≼〉不是格。
因为L 中存在着两个元素没有上确界。
例如:812=LUB{8,12}不存在。
c) 〈L ,≼〉不是格。
因为L 中存在着两个元素没有上确界。
16312486312411倒例如:46=LUB{4,6}不存在。
2.设A ,B 是两个集合,f 是从A 到B 的映射。
证明:〈S ,⊆〉是〈2B,⊆〉的子格。
其中S={y|y=f (x),x ∈2A}[证] 对于任何B 1∈S ,存在着A 1∈2A,使B 1=f (A 1),由于f(A 1)={y|y ∈B ∧(x)(x ∈A 1∧f (x)=y)}⊆B 所以B 1∈2B,故此S ⊆2B;又B 0=f (A)∈S (因为A ∈2A),所以S 非空;对于任何B 1,B 2∈S ,存在着A 1,A 2∈2A,使得B 1=f (A 1),B 2=f (A 2),从而 L ∪B{B 1,B 2}=B 1∪B 2=f (A 1)f (A 2)=f (A 1∪A 2) (习题三的8的1)) 由于A 1∪A 2⊆A ,即A 1∪A 2∈2A,因此f (A 1∪A 2)∈S ,即上确界L ∪B{B 1,B 2}存在。
对于任何B 1,B 2∈S ,定义A 1=f –1(B 1)={x|x ∈A ∧f (x)∈B 1},A 2=f -1(B 2)={x|x ∈A ∧f (x)∈B 2},则A 1,A 2∈2A,且显然B 1=f (A 1),B 2=f (A 2),于是GLB{B 1,B 2}=B 1∩B 2=f (A 1)∩f (A 2) ⊇f (A 1∩A 2) (习题三的8的2))又若y ∈B 1∩B 2,则y ∈B ,且y ∈B 2。
习题参考解答习题1.11、(3)P:银行利率降低Q:股价没有上升P∧Q(5)P:他今天乘火车去了北京Q:他随旅行团去了九寨沟PQ(7)P:不识庐山真面目Q:身在此山中Q→P,或~P→~Q(9)P:一个整数能被6整除Q:一个整数能被3整除R:一个整数能被2整除T:一个整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P→Q∧R ,Q→T2、(1)T (2)F (3)F (4)T (5)F(6)T (7)F (8)悖论习题 1.31(3))()()()()()(R P Q P R P Q P R Q P R Q P →∨→⇔∨⌝∨∨⌝⇔∨∨⌝⇔∨→(4)()()()(())()(()())(())()()()()P Q Q R R P P R Q R P P R R P Q R P P R P R Q R Q P ∧∨∧∨∧=∨∧∨∧=∨∨∧∧∨∧=∨∧∨∧∨∧∨=右2、不, 不, 能习题 1.41(3) (())~((~))(~)()~(~(~))(~~)(~)P R Q P P R Q P P R T P R P R Q Q P R Q P R Q →∧→=∨∧∨=∨∧=∨=∨∨∧=∨∨∧∨∨、主合取范式)()()()()()()()()()()()()()())(())(()()(())()())(()((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Q P R 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Q Q P R P P Q R R R Q Q P P R Q R P P Q R P P Q R P ∧∧∨∧⌝∧∨⌝∧⌝∧∨∧⌝∧⌝∨⌝∧∧⌝∨⌝∧⌝∧⌝=∧∧∨⌝∧∧∨∧⌝∧∨⌝∧⌝∧∨∧⌝∧⌝∨∧⌝∧⌝∨⌝∧∧⌝∨⌝∧⌝∧⌝=∨⌝∧∧∨∨⌝∧⌝∧∨∨⌝∧∨⌝∧⌝=∧∨⌝∧∨⌝=∨⌝∧∨⌝=→∧→ ————主析取范式(2) ()()(~)(~)(~(~))(~(~))(~~)(~)(~~)P Q P R P Q P R P Q R R P R Q Q P Q R P Q R P R Q →∧→=∨∧∨=∨∨∧∧∨∨∧=∨∨∧∨∨∧∨∨ 2、()~()(~)(~)(~~)(~)(~~)P Q R P Q R P Q P R P Q R P Q R P R Q →∧=∨∧=∨∧∧=∨∨∧∨∨∧∨∨∴等价3、解:根据给定的条件有下述命题公式:(A →(C ∇D ))∧~(B ∧C )∧~(C ∧D )⇔(~A ∨(C ∧~D )∨(~C ∧D ))∧(~B ∨~C )∧(~C ∨~D )⇔((~A ∧~B )∨(C ∧~D ∧~B )∨(~C ∧D ∧~B )∨(~A ∧~C )∨(C ∧~D ∧~C )∨(~C ∧D ∧~C ))∧(~C ∨~D )⇔((~A ∧~B )∨(C ∧~D ∧~B )∨(~C ∧D ∧~B )∨(~A ∧~C )∨(~C ∧D ∧~C )) ∧(~C ∨~D )⇔(~A ∧~B ∧~C )∨(C ∧~D ∧~B ∧~C )∨(~C ∧D ∧~B ∧~C )∨ (~A ∧~C ∧~C )∨(~C ∧D ∧~C ∧~C )∨(~A ∧~B ∧~D )∨(C ∧~D ∧~B ∧~D )∨(~C ∧D ∧~B ∧~D )∨(~A ∧~C ∧~D )∨ (~C ∧D ∧~C ∧~D )(由题意和矛盾律)⇔(~C ∧D ∧~B )∨(~A ∧~C )∨(~C ∧D )∨(C ∧~D ∧~B )⇔(~C ∧D ∧~B ∧A )∨ (~C ∧D ∧~B ∧~A )∨ (~A ∧~C ∧B )∨ (~A ∧~C ∧~B )∨ (~C ∧D ∧A )∨ (~C ∧D ∧~A )∨(C ∧~D ∧~B ∧A )∨(C ∧~D ∧~B ∧~A )⇔(~C ∧D ∧~B ∧A )∨ (~A ∧~C ∧B ∧D )∨ (~A ∧~C ∧B ∧~D )∨(~A ∧~C ∧~B ∧D )∨ (~A ∧~C ∧~B ∧~D )∨(~C ∧D ∧A ∧B )∨ (~C ∧D ∧A ∧~B )∨ (~C ∧D ∧~A ∧B )∨ (~C ∧D ∧~A ∧~B )∨(C ∧~D ∧~B ∧A )∨(C ∧~D ∧~B ∧~A ) ⇔(~C ∧D ∧~B ∧A )∨ (~A ∧~C ∧B ∧D )∨ (~C ∧D ∧A ∧~B )∨ (~C ∧D ∧~A ∧B ) ∨(C ∧~D ∧~B ∧A )⇔(~C ∧D ∧~B ∧A )∨ (~A ∧~C ∧B ∧D )∨(C ∧~D ∧~B ∧A ) 三种方案:A 和D 、 B 和D 、 A 和C习题 1.51、 (1)需证()(())P Q P P Q →→→∧为永真式()(())~(~)(~())~~(~)(()(~))~(~)(~)()P Q P P Q P Q P P Q P P P Q P Q TP Q P Q T P Q P P Q →→→∧=∨∨∨∧∨=∨∨∧∨=∨∨∨=∴→⇒→∧(3)需证S R P P →∧⌝∧为永真式SR P P T S F S R F S R P P ⇒∧⌝∧∴⇔→⇔→∧⇔→∧⌝∧3A B A B ⇒∴→ 、为永真式。
第十四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5、设无向图G 有10条边,3度与4度顶点各2个,其余顶点的度数均小于3,问G 至少有多少个顶点?在最少顶点的情况下,写出度数列、)()(G G δ、∆。
解:由握手定理图G 的度数之和为:20102=⨯3度与4度顶点各2个,这4个顶点的度数之和为14度。
其余顶点的度数共有6度。
其余顶点的度数均小于3,欲使G 的顶点最少,其余顶点的度数应都取2, 所以,G 至少有7个顶点, 出度数列为3,3,4,4,2,2,2,2)(,4)(==∆G G δ.7、设有向图D 的度数列为2,3,2,3,出度列为1,2,1,1,求D 的入度列,并求)(),(D D δ∆,)(),(D D ++∆δ,)(),(D D --∆δ.解:D 的度数列为2,3,2,3,出度列为1,2,1,1,D 的入度列为1,1,1,2.2)(,3)(==∆D D δ,1)(,2)(==∆++D D δ,1)(,2)(==∆--D D δ8、设无向图中有6条边,3度与5度顶点各1个,其余顶点都是2度点,问该图有多少个顶点?解:由握手定理图G 的度数之和为:1262=⨯设2度点x 个,则1221513=+⨯+⨯x ,2=x ,该图有4个顶点.14、下面给出的两个正整数数列中哪个是可图化的?对可图化的数列,试给出3种非同构的无向图,其中至少有两个时简单图。
(1) 2,2,3,3,4,4,5 (2) 2,2,2,2,3,3,4,4 解:(1) 2+2+3+3+4+4+5=23 是奇数,不可图化; (2) 2+2+2+2+3+3+4+4=16, 是偶数,可图化;18、设有3个4阶4条边的无向简单图G 1、G 2、G 3,证明它们至少有两个是同构的。
证明:4阶4条边的无向简单图的顶点的最大度数为3,度数之和为8,因而度数列为2,2,2,2;3,2,2,1;3,3,1,1。
但3,3,1,1对应的图不是简单图。
所以从同构的观点看,4阶4条边的无向简单图只有两个:所以,G 1、G 2、G 3至少有两个是同构的。
离散数学第五章习题答案题目1: 定义一个关系R在集合A上,如果对于所有的a, b, c属于A,满足以下条件:- 如果(a, b)属于R,则(b, a)属于R。
- 如果(a, b)属于R且(b, c)属于R,则(a, c)属于R。
证明R是传递的。
答案: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R是对称的和传递的。
首先,对称性意味着如果(a, b)属于R,那么(b, a)也必须属于R。
其次,传递性意味着如果(a, b)和(b, c)都属于R,那么(a, c)也必须属于R。
结合这两个性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任意的a, b, c属于A,如果(a, b)和(b, c)都属于R,那么(a, c)也属于R,从而证明了R的传递性。
题目2: 给定一个函数f: A → B,如果对于A中的每个元素a,都有唯一的b属于B使得f(a) = b,那么称f为单射(或一一映射)。
证明如果函数f是单射,那么它的逆函数f^-1也是单射。
答案:要证明f^-1是单射,我们需要证明对于B中的任意两个元素b1和b2,如果f^-1(b1) = f^-1(b2),则b1 = b2。
假设f^-1(b1) = a且f^-1(b2) = a',其中a, a'属于A。
由于f是单射,我们知道f(a) = b1且f(a') = b2。
根据f^-1的定义,我们有b1 = f(a) = f(a') = b2。
因此,如果f^-1(b1) = f^-1(b2),则b1必须等于b2,这证明了f^-1是单射。
题目3: 证明一个函数f: A → B是满射(或到上映射)当且仅当对于B中的每个元素b,都存在A中的元素a使得f(a) = b。
答案:首先,我们证明如果f是满射,那么对于B中的每个元素b,都存在A 中的元素a使得f(a) = b。
假设f是满射,这意味着B中的每个元素都是A中某个元素的像。
因此,对于B中的任意元素b,我们可以找到一个a属于A,使得f(a) = b。
习题答案(P151~P153)1.用枚举法给出下列集合解:(2){-3,2}(4){5,6,7,8,9,10,11,12,13,14,15}2.用抽象法说明下列集合解:(2){x|x为素数,10<x<20}(4){x|x为中国的省会}(6){x|x=2k+1,k∈I}3.判断下列哪些∈关系成立,为什麽?解:根据只有集合中的元素才与该集合有∈关系,故(1)、(4)、(6)、(7)成立,(2)、(3)、(5)、(8)不成立。
4.判断下列哪些集合相等(全集是整数集合I)解:A=G,B=E,C=F6.写出下列集合的幂集解:(2)ρ({1,∅})={∅,{1},{∅},{1,∅}}(4)ρ({∅,{a},{∅}})={∅,{∅},{{a}},{{∅}},{∅,{a}},{∅,{∅}},{{a},{∅}},{∅,{a},{∅}}}7.当把“⊆”插入空位时哪一个为真?解:(1)、(2)、(3)、(6)为真,(4)、(5)为假。
8.设A、B、C分别是集合,若A∈B,B∈C,哪麽A∈C一定成立吗?解:不一定,例如,A={a},B={{a}},C={{{a}}},虽然A∈B,B∈C,但A∈C不成立。
10.设U={1,2,3,4,5},A={1,4},B={1,2,5}和C={2,4}试写出下列集合(8)ρ(A)-ρ(C)解:ρ(A)-ρ(C)={∅,{1},{4},{1,4}}-{∅,{2},{4},{2,4}}={{1},{1,4}}11.证明下列恒等式(1)A-(B⋂C)=(A-B)⋃(A-C)(2)(A-B)⋂B=∅解:(1)A-(B⋂C)= A⋂~(B⋂C)= A⋂(~B⋃~C)=(A⋂~B)⋃(A⋂~C)=(A-B)⋃(A-C)(2)(A-B)⋂B=(A⋂~B)⋂B= A⋂(~B⋂B)= ∅12.设A、B、C是集合,下列等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1)(A-B)⋃(A-C)=A(2)(A-B)⋃(A-C)= ∅解:(1)因为(A-B)⋃(A-C)= (A⋂~B)⋃(A⋂~C)= A⋂(~B⋃~C)= A⋂~(B⋂C)= A-(B⋂C)所以(A-B)⋃(A-C)=A 当且仅当A-(B⋂C)=A 由-的定义可知A⋂(B⋂C)=∅(2)由(1)可知,(A-B)⋃(A-C)=A-(B⋂C)所以(A-B)⋃(A-C)=∅当且仅当A-(B⋂C)=∅由定理5.11可知A⊆(B⋂C)13. 设A,B是集合(1)A-B=B,问A和B有何关系?(2)A-B=B-A, 问A和B有何关系?解:(1)A=B=φ。
5.1习题参考答案1、设无向图G有16条边,有3个4度结点,4个3度结点,其余结点的度数均小于3,问:G中至少有几个结点。
阮允准同学提供答案:解:设度数小于3的结点有x个,则有3×4+4×3+2x≥2×16解得:x≥4所以度数小于3的结点至少有4个所以G至少有11个结点2、设无向图G有9个结点,每个结点的度数不是5就是6,证明:G中至少有5个6度结点或至少有6个5度结点。
阮允准同学答案:证明:由题意可知:度数为5的结点数只能是0,2,4,6,8。
若度数为5的结点数为0,2,4个,则度数为6的结点数为9,7,5个结论成立。
若度数为5的结点数为6,8个,结论显然成立。
由上可知,G中至少有5个6度点或至少有6个5度点。
3、证明:简单图的最大度小于结点数。
阮同学认为题中应指定是无向简单图.晓津证明如下:设简单图有n个结点,某结点的度为最大度,因为简单图任一结点没有平行边,而任一结点的的边必连有另一结点,则其最多有n-1条边与其他结点相连,因此其度数最多只有n-1条,小于结点数n.4、设图G有n个结点,n+1条边,证明:G中至少有一个结点度数≥3 。
阮同学给出证明如下:证明:设G中所有结点的度数都小于3,即每个结点度数都小于等于2,则所有结点度数之和小于等于2n,所以G的边数必小于等于n,这和已知G有n+1条边相矛盾。
所以结论成立。
5、试证明下图中两个图不同构。
晓津证明:同构的充要条件是两图的结点和边分别存在一一对应且保持关联关系。
我们可以看出,(a)图和(b)图中都有一个三度结点,(a)图中三度结点的某条边关联着两个一度结点和一个二度结点,而(b)图中三度结点关联着两个二度结点和一个一度结点,因此可断定二图不是同构的。
6、画出所有5个结点3条边,以及5个结点7条边的简单图。
解:如下图所示: (晓津与阮同学答案一致)7、证明:下图中的图是同构的。
证明如下:在两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a→e,b→h,c→f,d→g两图中存在结点与边的一一对应关系,并保持关联关系。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简介1、集合论部分:集合及其运算、二元关系与函数、自然数及自然数集、集合的基数2、图论部分:图的基本概念、欧拉图与哈密顿图、树、图的矩阵表示、平面图、图着色、支配集、覆盖集、独立集与匹配、带权图及其应用3、代数结构部分:代数系统的基本概念、半群与独异点、群、环与域、格与布尔代数4、组合数学部分:组合存在性定理、基本的计数公式、组合计数方法、组合计数定理5、数理逻辑部分:命题逻辑、一阶谓词演算、消解原理离散数学被分成三门课程进行教学,即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数理逻辑。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后有书面作业、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件并进行师生交流。
《离散数学》学科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时代以微积分为代表的连续数学占主流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离散数学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
离散数学课程所传授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地体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的诸领域,从科学计算到信息处理,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计算机软件到计算机硬件,从人工智能到认知系统,无不与离散数学密切相关。
由于数字电子计算机是一个离散结构,它只能处理离散的或离散化了的数量关系,因此,无论计算机科学本身,还是与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研究领域,都面临着如何对离散结构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又如何将已用连续数量关系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离散化,从而可由计算机加以处理。
离散数学是传统的逻辑学,集合论(包括函数),数论基础,算法设计,组合分析,离散概率,关系理论,图论与树,抽象代数(包括代数系统,群、环、域等),布尔代数,计算模型(语言与自动机)等汇集起来的一门综合学科。
离散数学的应用遍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
离散数学也可以说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核心学科,在离散数学中的有一个著名的典型例子-四色定理又称四色猜想,这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它是在1852年,由英国的一名绘图员弗南西斯格思里提出的,他在进行地图着色时,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幅地图都可以仅用四种颜色着色,并且共同边界的国家都可以被着上不同的颜色”。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习题五(第五章 格与布尔代数)1.设〈L ,≼〉是半序集,≼是L 上的整除关系。
问当L 取下列集合时,〈L ,≼〉是否是格。
a) L={1,2,3,4,6,12}b) L={1,2,3,4,6,8,12}c) L={1,2,3,4,5,6,8,9,10}[解] a) 〈L ,≼〉是格,因为L 中任两个元素都有上、下确界。
b) 〈L ,≼〉不是格。
因为L 中存在着两个元素没有上确界。
例如:8 12=LUB{8,12}不存在。
63163 112c) 〈L ,≼〉不是格。
因为L 中存在着两个元素没有上确界。
倒例如:4⊕6=LUB{4,6}不存在。
2.设A ,B 是两个集合,f 是从A 到B 的映射。
证明:〈S ,⊆〉是〈2B ,⊆〉的子格。
其中S={y|y=f (x),x ∈2A }[证] 对于任何B 1∈S ,存在着A 1∈2A ,使B 1=f (A 1),由于f(A 1)={y|y ∈B ∧(∃x)(x ∈A 1∧f (x)=y)}⊆B 所以B 1∈2B ,故此S ⊆2B ;又B 0=f (A)∈S (因为A ∈2A ),所以S 非空;对于任何B 1,B 2∈S ,存在着A 1,A 2∈2A ,使得B 1=f (A 1),B 2=f (A 2),从而L ∪B{B 1,B 2}=B 1∪B 2=f (A 1)f (A 2)=f (A 1∪A 2) (习题三的8的1))由于A 1∪A 2⊆A ,即A 1∪A 2∈2A ,因此f (A 1∪A 2)∈S ,即上确界L ∪B{B 1,B 2}存在。
对于任何B 1,B 2∈S ,定义A 1=f –1(B 1)={x|x ∈A ∧f (x)∈B 1},A 2=f -1(B 2)={x|x ∈A ∧f (x)∈B 2},则A 1,A 2∈2A ,且显然B 1=f (A 1),B 2=f (A 2),于是GLB{B 1,B 2}=B 1∩B 2=f (A 1)∩f (A 2)⊇f (A 1∩A 2) (习题三的8的2))又若y ∈B 1∩B 2,则y ∈B ,且y ∈B 2。
由于y ∈B 1=f (A 1)={y|y ∈B ∧(∃x)(x∈A 1∧f (x)=y)},于是存在着x ∈A 1,使f (x)=y ,但是f (x)=y ∈B 2。
故此x ∈A 2=f -1(B 2)={x|x ∈A ∧f(x)∈B 2},因此x ∈A 1∩A 2,从而y=f (x)∈f (A 1∩A 2),所以71GLB{B1,B2}=B1∩B2=f (A1)∩f (A2)⊆f (A1∩A2)这说明G L B{B1,B2}=B1∩B2=f (A1)∩f (A2)=f (A1∩A2)于是从A1∩A2∈2A可知f (A1∩A2)∈S,即下确界GLB{B1,B2}存在。
因此,〈S,⊆〉是〈2B,⊆〉的子格。
3.设〈L,≼〉是格,任取a,b∈L且a≼b。
证明〈B,≼〉是格。
其中B={x|x∈L 且a≼x≼b}[证] 显然B⊆L;根据自反性及a≼b≼b所以a,b∈B,故此B非空;对于任何x,y∈B,则有a≼x≼b及a≼y≼b,由于x,y∈L,故有z1=x⊕y 为下确界∈L存在。
我们只需证明z1,z2∈B即可,证明方法有二,方法一为:由于a≼x,所以a⊕x=x,于是z1=x⊕y=(a⊕x) ⊕y (利用a⊕x=x)=a⊕ (x⊕y) (由⊕运算结合律)因此a≼z1;另一方面,由y≼b可知y⊕b=b,由x≼b可知x⊕b=b,于是z1⊕b=(x⊕y) ⊕b=x⊕(y⊕b) (由⊕运算结合律)=x⊕b (利用y⊕b=b)=b (利用x⊕b=b)因此z1≼b,即a≼z1≼b 所以z1∈B由于a≼x及a≼y,所以a*x=a,a*y=a,因而a*z2=a* (x*y)=(a*x) *y (由*运算结合律)=a*y (利用a*x=a)=a (利用a*y=a)因而a≼z2;又由于y≼b,所以y*b=y 于是z2=x*y=x* (y*b)=(x*y) *b (利用*运算结合律)=z2*b从而z2≼b,即a≼z2≼b 所以z2∈B因此〈B,≼〉是格(是格〈L,≼〉的子格)。
方法二:根据上、下确界性质,由a≼x,a≼y,可得a≼x*y,(见附页数)4.设〈L,≼,*,⊕〉是格。
∀a,b∈L,证明:(附页)a≼x≼⊕y,即a≼z2,a≼又由x≼b,y≼b,可得x⊕y≼b,x*y≼y≼b,即z1≼b,z2≼b所以a≼z1≼b,a≼z2≼b,故此z1,z2∈Ba*b≺a且a*b≺b⇔a与b是不可比较的。
[证] 先证⇒用反证法,假设a与b是可比较的,于是有a≼b或者b≼a。
当a≼b时,a*b=a与a*b≺a(得a*b≠a)矛盾;当b≼a时,a*b=b与a*b≺b(得a*b≠b)矛盾;因此假设错误,a与b是不可比较的。
次证⇐由于a*b≼a,a*b≼b。
如果a*b≼a,则a≼b,与a和b不可比较的已知条件矛盾,所以a*b≠a,故此a*b≺a;如果a*b=b,则b≼a,也与a和b不可比较的已知条件矛盾,所以a*b≠b,故此可得a*b≺b。
5.设〈L,≼,*,⊕〉是格。
证明:a) (a*b) ⊕ (c*d)≼(a⊕ c) * (b⊕ d)b) (a*b) ⊕ (b*c)≼(c ⊕ a)≼(a⊕b) * (b⊕c) * (c⊕a)[证] a) 方法一,根据上、下确界的性质,由a*b≼a≼a⊕c及a*b≼b≼b⊕d 所以得到a*b≼(a⊕c) * (b⊕d)又由c*d≼c≼a⊕c及c*d≼d≼b⊕d,所以得到c*d≼(a⊕c) * (b⊕d)因此(a*b) ⊕ (c*d) ≼(a⊕c) * (b⊕d)方法二(a*b) ⊕ (c*d)≼[(a⊕c) * (a⊕d)] * [(a⊕c) * (b⊕d)](分配不等式,交换律,结合律,保序性)≼(a⊕c) * (b⊕d) (保序性)b) 方法一,根据上、下确界的性质由a*b≼a≼a⊕b,a*b≼b≼b⊕c,a*b≼a≼c⊕a可得a*b≼(a⊕b) * (b⊕c) * (c⊕a)同理可得b*c≼(a⊕b) * (b⊕c) * (c⊕a)及c*a≼(a⊕b) * (b⊕c) * (c⊕a)所以(a⊕b) ⊕(b⊕c) ⊕ (c⊕a)≼(a⊕b) * (b⊕c) * (c⊕a)方法二:(a⊕b) ⊕(b⊕c) ⊕ (c⊕a)≼[b* (a⊕c)] ⊕ (c*a)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不等式,保序性)≼[b⊕ (c*a)] * [(a⊕c) ⊕ (c*a)](分配不等式,交换律,)≼[(a⊕b) * (b⊕c)] * (a⊕c)(分配不等式,结合律,交换律,吸收律,保序性)≼(a⊕b) * (b⊕c) * (c⊕a) (结合律)6.设I是整数集合。
证明:〈I,min,max〉是分配格。
[证] 由于整数集合I是全序集,所以任何两个整数的最小者和最大者是存在的,因此〈I,min,max〉是格是格是显然的。
下面我们来证〈I,min,max〉满足分配律对于任何a,b,c∈I 有a* (b⊕c)=min{a,max{b,c}}(a*b) ⊕ (a*c)=min{min{a,b},min{a,c}}(1)若b≤c时,当(a)a≤b,则a≤c ,故此min{a,max{b,c}}=min{a,c}=amax{min{a,b},min{a,c}}=max{a,a}=a(b)b≤a≤c ,则min{a,max{b,c}}=min{a,c}=amax{min{a,b},min{a,c}}=max{b,a}=a(c)c≤a,则b≤a,因此min{a,max{b,c}}=min{a,c}=cmax{min{a,b},min{a,c}}=max{b,a}=c(2)若c≤b时,当(a)a≤c,则a≤b,故此min{a,max{b,c}}=min{a,b}max{min{a,b},min{a,c}}=min{a,a}=a(b)c≤a≤b,则min{a,max{b,c}}=min{a,b}=amax{min{a,b},min{a,c}}=max{a,c}=a(c)b≤a,则c≤a,因此min{a,max{b,c}}=min{a,b}=bmax{min{a,b}},min{a,c}}=max{b,c}=b综合(1)(2)总有a* (b⊕c)=(a⊕b) * (a⊕ c)根据对偶原理,就还有a⊕ (b*c)=(a⊕b) * (a⊕c)因此〈I,min,max〉是分配格。
7.设〈A,*,⊕,max〉是分配格,a,b∈A且a≼b。
证明:f (x)=(x⊕a) *b是从A到B的同态函数。
其它B={x|x∈A且a≼x≼b}[证] 由于a≼x⊕a,及已知a≼b,所以a≼(x⊕a)*b;其次(x⊕a)*b≼b,所以a≼f (x)≼b,因而f (x)是从A到B的函数。
对于任何x,y∈A,f(x⊕y)=((x⊕y)⊕a)*b=((x⊕a) ⊕ (y⊕a)) *b(幂等律,交换律,结合律)=((x⊕*a)b)((y⊕a) *b)(分配律)=f (x) ⊕f (y)f (x*y) =((x*y) ⊕a) *b=((x⊕a) * (ya⊕))*b (分配律)=((x⊕a) *b)((y⊕a) *b) (幂等律,交换律,结合律)=f (x) *f (y)所以,f满足同态公式,因而f 是从A到B的同态函数。
8.证明:一个格是分配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c∈L,有(a*b) ⊕ (b*c) ⊕ (c*a)=(a⊕b) * (b⊕c) * (c⊕a)[证] 必要性。
对于任何a,b,c∈L,(a*b) ⊕ (b*c) ⊕ (c*a)=(b* (a⊕c)) ⊕ (c*a) (交换律,分配律)=(b⊕ (c*a)) * ((a⊕c) ⊕ (c*a)) (分配律)=(b⊕c) * (b⊕a) * (a⊕c) (分配律,吸收律)=(a⊕b) * (b⊕c) * (c⊕a) (交换律)充分性,f满足同态公式,因而f是从A到B的同态函数。
8.证明:一个格是分配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c∈L,有(a*b) ⊕ (b*c) ⊕ (c*a)=(a⊕b) * (b⊕c) * (c⊕a)[证] 必要性。
对于任何a,b,c∈L,(a*b) ⊕ (b*c) ⊕ (c*a)=(b* (a⊕c)) ⊕ (c*a) (交换,分配律)=(b⊕ (c*a))(( a⊕ c) ⊕ (c*a)) (分配律)=(b⊕c) * (b⊕a) * (a⊕c) (分配律,吸收律)=(a⊕b) * (b⊕c) * (c⊕a) (交换律)充分性,对于任何a,b,c∈La⊕ (b*c)=(a⊕ (a*c)) ⊕ (b*c) (吸收律)=((a⊕ (a*b)) ⊕ (a*c)) ⊕ (b*c) (吸收律)=(a*b) ⊕ (b*c) ⊕ (c*a) ⊕ a (交换律,结合律)=((a⊕b) * (b⊕c) * (c⊕a)) ⊕a (已知条件)=((a⊕b) * (a⊕c) * (b⊕c)) ⊕ ((b⊕c) *a) ⊕a (交换律,吸收律)=((a⊕b) * (a⊕c) * (b⊕c)) ⊕ ((b⊕c) *a) ⊕ (a* (a⊕ b) * (a⊕ c)) (吸收律)=(((a⊕b) * (a⊕c))⊕ (b⊕c)) * ((b⊕c) ⊕a) * (a⊕ ((a⊕ b)) * (a⊕c)))(已知条件)=(((a⊕b)*(a⊕c))⊕(b⊕c)) * (a⊕b⊕c)*((a⊕b)*(a⊕c))(因为a⊕((a⊕b)* (a⊕c))= (a⊕b) * (a⊕c)=(((a⊕b) * (a⊕c)) ⊕(b⊕c)) * (((a⊕b)⊕c) *(a⊕ b)* (a⊕c) (结合律)=(((a⊕b) * (a⊕c)) ⊕(b⊕c)) *((a⊕ b)* (a⊕c)) (吸收律,结合律)=(a⊕ b)* (a⊕c) (吸收律)根据对偶原理还有a* (b⊕c)= (a⊕b) * (a⊕c)所以格L是分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