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西方文明分化思维和中华文明整全思维的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度质量监测暨第零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作了精深概括。
第一是延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未中断的文明。
不少学者指出,西方文明带有很强的断裂性特征,特别是近三百年来的西方近代文明,其与古典文明之间经历了长期的断裂。
反观中国,文明的传承绵延不绝。
正是这样一种文明的延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第二是创新性。
《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类似这样的论述还可以举出很多,旨在强调中华文明积极进取、追求创造的品格。
但是,中华文明的这种进取不会以损害全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不能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害或片面追求个人欲望为目的,而要在和谐融通中追求进取,在事态平衡中谋划创新。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第三是统一性。
董仲舒曾在《春秋繁露》中推举《春秋公羊传》所提出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夷夏观,不论哪个民族,只要接受了华夏礼乐文明,就当以华夏视之。
这是以文化而非种族为标准来区分夷夏,深刻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性和包容性。
周秦汉唐,中国封建社会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富强,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此后历朝历代,官方无不尊奉中华始祖。
第四是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以“江海下百川”的宽怀心态对待本国文明和外来文明,不仅要“和而不同”,还要“求同存异”,注意不同文明在对立统一中的相互吸收和补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化的统筹性和系统性分析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观念、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统筹性和系统性。
在中华文化中,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进程性的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础。
一、历史渊源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风雨洗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了多元而具有自身特征的文化系统。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融合,到现代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民族风俗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富的体系。
二、思想体系在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一直是两大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主张“仁爱和义”、“择善而从”的行为准则,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而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超自然的力量,主张“无为而治”、“谦虚内敛”的行为准则,强调个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这两大思想相辅相成,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三、文学艺术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也是极具特征的。
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有《诗经》、《楚辞》、《论语》、《庄子》、《红楼梦》等。
其中,《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的两大诗歌集,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反映;《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被誉为“儒家之宝”,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道家之经”,并具有许多高深的思想。
中华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音乐、民间艺术等方面。
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如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的山水画、宋代名画家张择端的人物画等;中国的音乐也是独具特色的,如古代的宫廷乐、民间的京剧、豫剧等等;民间艺术更是各具特色,如布袋戏、皮影戏、传统服饰等等。
这些文学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毋庸置疑,文化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如影随形的现象,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更深层次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1],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文化全球化为切入点,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与会通的现状出发,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差异分析,寻找出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尽可能提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建议。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对当代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引言当今时代是文化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
随着冷战的结束,两级格局的瓦解,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在此背景下,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指出文化方面的差异将成为人类分歧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主宰全球国际关系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和汉斯·摩根索曾把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政治。
军事力量的新的力量来看待,他们称文化力量是一种“软实力”(soft power)[2]。
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国家间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军事实力方面,也表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
正因如此,各个国家、民族都非常注重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以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面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不仅可以帮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当代中国文化,更有助于寻找一条适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二、文献回顾(一)相关概念界定文化:当代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260余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论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观和世界观
中西文明中,天下观和世界观是一个有深刻影响力的主题,是文明发展的重要
方面,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首先,关于“天下观”,在中国古代,天下观主要指的是中央集权的思想,即
以皇帝为中心,分为“万民朝政”的思维方式,坚持君臣制。
中国传统中央集权的天下观从古至今仍有影响,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思想,它告诉我们尊重权威和敬畏法律,维护一个社会的秩序和谐、和规则,必有其益处。
另一方面,关于“世界观”,在西方文明中,世界观主要指的是具有民主分权、自由主义和其他特定价值观的思想。
西方文明中的世界观因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文化多样性而著称,在基础教育中表示尊重个性自由,允许人们依自己的意愿去探索自我,注重发掘个人先天的能力和天赋,从而为一个社会增添繁荣和生机。
总之,天下观和世界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
忽视的作用,也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内容。
它们可以帮助每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和个人心灵,以追求积极的人生,从而实现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2022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文艺复兴运动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国家政权C.生产资料公有制D.唯物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7、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9、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11、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12、“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3、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题型三观点提炼论证类1.(2021·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高三12月联考题·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00年前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只是断言“西方终将没落”,施本格勒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不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这种较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被他喻为“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
唯一的问题是,在施本格勒写书时看上去早已“没落”成为定局的中华文明,居然奇迹般重新振兴,而且隐然已有再度如日中天之势。
在施本格勒看来,所有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概莫能外,但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一点毕竞是所有其他文明都未曾做到的,面对这一文化特例,或文明异数,施本格勒若泉下有知,会不会重新建构他的理论框架?——摘编自江晓原《重读<西方的没落>》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从文明的角度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2021·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
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
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
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3.(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A1111 姓名:李仕峰学号:28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摘要: 文化为人类提供了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接触,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历史。
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社会的变迁影响着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现状决定着我们怎样看待外来文化,时代的发展决定着我们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取向关键词:文化交流传统走向近代中西合璧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龙去脉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一、古代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古代文化与外域文化交流的状貌(1)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与发展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文化在相互激荡中繁荣,本土文化初步形成。
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
由统治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和技术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在这一时期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摘要: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
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几里德建立了平面几何体系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也哺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更擅长理性的逻辑思维。
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科学史上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以来诞生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无一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前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
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
这些词语都反映了汉语形象思维的鲜明特征。
而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到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文学发展却经历了一个从诗性地描写宏大的历史场面,到充分展示命运的冲突、揭示人物深层性格双向逆反的矛盾运动的这样一个由感性到抽象的进化过程。
(二)中方的整体综合和西方的偏好分析差异在对思维的基本智力操作中,中国人偏好综合,西方人偏好分析。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而西方人偏好分析,导致了思维上部分优先的思维操作的特点。
中国人的这种整体综合思想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比如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与西医根据人体九大系统的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现象有很大的不同。
从观念上来说,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产物。
总之,对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情,必须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通用6篇)导语: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讲述了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借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篇1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
并且仅仅是演说。
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通过对西方文明分化思维和中华文明整全思维的论述,可以明显感知二者在认识整体世界时的重大差异。
严格意义上讲,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在本性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
我个人认为,中西之间若没有这几百年来的广泛交流,西方文明不可能会去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中华文明也孕育不出于西方文明的某些样式。
所以,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是差异极大的两种文明。
这种差异性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西方文明会采用分化思维来观察世界,而中华文明会采用整全思维来观察世界?我个人认为,这很难解释,其间有很大的偶然性。
从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本源形成的过程来看,很难解答为什么泰勒斯就会以水作为万物本源、开启一种思辨性极强的本体论探讨;而伏羲为什么就从阴阳二性、用自然直观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而在各自文明中,由于第一位先知认知世界时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这又使得后继的先知们很难不去用首位先知的方法。
所以,在文明的演进中,存有一种路径依赖现象。
当某种认识世界的范式首先被某位先知确立下来后,其后的先知们大多只能停留在这一范式中进行思考。
可以设想,在文明形成的早期,信息和交流是何等的封闭。
因而当智力极高的首位先知确立了某一认识世界的范式后,后来的先知的确很难创造别的范式。
因为首位先知所确立的范式具有极其广泛的包容性和解释力,后来先知们能够思考的几乎所有问题都适用于这一范式。
所以,在中西文明之中,由于最伟大的先知们创设了认识世界不同的范式,而经过后世先知们在各自基础上的加工完善,有此最终导致彼此在演进中差异的形成。
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of holistic thinking discourse, apparent to the sens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whole world two major differences. Strictly speaking,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it is two kinds of disparate civilizations. In my opin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ithout the hundreds of years of extensive communication, Western civilization will be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lso bred not out certain style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So,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differ greatly in the two kinds of civilization. This difference is how arise? Why Western civilization will adopt differentiation thinking on the world,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ill use a holistic thinking on the world? In my opinion, it is very hard to explain, there is a great chance. From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origin formation process, it is difficult to answer why Telles would water as source, all open a speculative thinking the ontological study of Fuxi; and why from the Yin and Yang sex, with natural and intuitive way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While in the respective cultures, as the first prophet of cognitive world with different methods, which makes the subsequent prophets hard not to use the first prophet method. So, in 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 there is a kind of phenomenon of path dependence. When some kind of understanding world paradigm was first a prophet is established, then the prophets are mostly only stay in the paradigm of thinking. Can imagine, in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ivilizati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so closed. Thus when the intellectual high first prophet established a world model, laterprophets is indeed very difficult to create another paradigm. Because the first prophet established paradigm has a very wide range of inclusive and explanatory power, later prophets can think almost all the problems are applicable to this paradigm. So,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because of the great prophets created the world and different paradigms, and after generations of prophets in the respective basis of sound processing, this eventually led to the evolution of each other in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ce.个人认为,还可从胡塞尔现象学的某些观点来解释中西文明差异的形成。
依照胡塞尔的观点,是主观之我的纯意识决定着我对世界的观,而纯粹的主观意识和纯粹客观世界都是超验的本体。
从本质上上讲,我无法获知对纯粹意识和纯粹客观世界的认识。
当主观之我在观客观世界时,是主观的某一意向决定了我对客观世界的具体认识。
所以,中西文明的差可以这样理解:在彼此文明形成初期,最早的伟大先知们在观世界时意向的方式不同,西方文明用的是将万物破开的分化意向,中华文明用的是将万物拢在一起的整全意向,因而差异得以形成。
事实上,可以通俗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试想我们主观之我和客观世界本身都是一个尚有些许部分留在黑暗之中、自身正在不断旋转的球体。
这首先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处于黑暗之中的那部分球体不可能会有认识,这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我们对纯粹意识和纯粹客观世界不可能有完全认识。
但我们知道,由于人有观的能动性,因而可以尽最大努力去认识处于光明之中那部分球体的样式。
而由于球体是在不断旋转,因而当两个人在同时观球时,由于既有先天认识范式和所选角度的差异,因而看到的结果会有不同。
有此,就可以更好理解中西文明在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差异。
Personal opinion, but also from Husserl's phenomenology of some point of view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formation. According to Husserl's point of view, is the subjective of pure consciousness determines my world view, and the purely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objective world is purely transcendental noumenon. From the essence and speak, I cannot get to pure consciousness and purely objectiv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When subjective I in tourists view of the world, is a subjective one intention I to the objective world in the specific recognition.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the early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the earliest great prophets in the view of the world when the intention in different ways, with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all broken differentiation intention,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used in all things together the whole intention, so the difference is formed. In fact, can be popular to give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is problem. Imagine ou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orld I itself is a still a bit part in the dark, oneself are constantly rotating sphere. This first fundamentally decided we are in the dark part of the ball may not know, this is what Husserl said to pure consciousness and pure objective world could not be fully aware of. But we know, because people view initiative, which can make the greatest efforts to meet in the light that part of the sphere 's style. Because the sphere is in constant rotation, so when two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gazing ball, due to both innate recognitionparadigm and the selected angle difference, and see the results of the different. With this, you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view of the process of forming the difference of knowledge.我个人认为,中西文明看待世界的方式本身绝无高低之分,只是在探讨某一问题时合理性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