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8课《家乡赞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三年级下册《家乡赞歌》教案人音版三年级下册《家乡赞歌》教案人音版第八单元家乡赞歌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2.学会一字多音的唱法。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带着赞美的情绪和自豪感演唱《山里的孩子心爱山》2.通过聆听、模唱、跟唱掌握歌曲一字多音的唱法。
三、教学进程1.导入课题通过观看大山图片导入学习歌曲的课题。
2.聆听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的录音师范。
设问:A.为什么山里的孩子心爱山?B.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3.学唱歌曲的第一段(拟用听唱法)A.朗读歌词设问:可分为几句(四句)B.分句跟唱(两小节一句),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C.先歌词后曲调,先听唱后跟唱。
在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适时认识高音“2”和“3”。
D.找出一字多音的歌词句,仔细聆听,模唱与跟唱。
4.学唱歌曲的第二段。
A.学唱第五乐句时,教师可让学生拍一拍这一句的节奏,然后再填入曲调跟唱。
体会这句与其他几句旋律的不同。
B.填入歌词演唱。
5.歌曲的艺术处理。
可加入演唱形式的变化,加入节奏乐器伴奏和表演唱。
6.总结。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2.认识新疆手鼓节奏:XXX|XX|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感受歌曲的维吾尔族民歌风格,能够用欢快的歌声和舞蹈,表达维吾尔族少年的阳光和自信。
2.通过认识,练习新疆手鼓节奏,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
三、教学进程1.谈话导入,聆听歌曲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风格。
设问:A.听一听这首歌曲,你知道它是我国哪个民族风格的歌曲?B.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具有新疆维吾尔族风格的歌曲。
2.介绍新疆歌舞常用的伴奏乐器:手鼓。
练一练新疆歌曲节奏:XXX|XX|3.听歌曲的示范录音。
4.学唱歌曲旋律。
5.代词入曲。
6.跟歌曲伴奏演唱全曲,在学会的基础上,学几个新疆舞蹈动作。
7.总结。
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2.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3.欣赏歌曲《梭罗河》二、教学目的通过聆听欣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梭罗河》这三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了解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的音色特点,知道这三种人声的分类。
三年级下册家乡赞歌教案人音版第一章:认识家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或乡村,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山水、气候、动植物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如历史建筑、文化遗址、传统艺术等。
3.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如民俗节日、饮食习惯、民间传说等。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家乡的自然环境。
2. 邀请当地的文化人士或长者来校,为学生讲述家乡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家乡的歌谣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歌谣文化,感受家乡歌谣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歌谣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歌谣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教唱家乡的经典歌谣,让学生感受家乡音乐的魅力。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歌谣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了解家乡歌谣的历史。
2. 邀请当地歌手或音乐人士来校,为学生演唱家乡歌谣,并讲解歌谣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 组织学生进行歌谣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家乡歌谣。
第三章:家乡的舞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舞蹈文化,感受家乡舞蹈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家乡舞蹈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舞蹈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教授家乡的经典舞蹈,让学生感受家乡舞蹈的魅力。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舞蹈表演或比赛,了解家乡舞蹈的文化。
2. 邀请当地舞蹈人士来校,为学生表演家乡舞蹈,并讲解舞蹈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 组织学生进行舞蹈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家乡舞蹈。
第四章:家乡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故事,感受家乡故事的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故事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民间故事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三年级下册家乡赞歌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音乐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家乡赞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家乡赞歌《家乡的山水》、《美丽的田野》、《欢乐的村庄》等。
2. 了解家乡的音乐特色,如山歌、小调等。
3. 学习家乡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家乡赞歌,了解家乡的音乐特色和民俗文化。
2. 难点:家乡赞歌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赞歌的乐谱和教学音频。
2. 学生准备歌词本和音乐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家乡赞歌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音乐魅力。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家乡赞歌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音乐文化。
3. 学唱家乡赞歌: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家乡的山水》、《美丽的田野》、《欢乐的村庄》等家乡赞歌,注意指导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4. 深入了解家乡音乐:教师讲解家乡音乐的特色,如山歌、小调等,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
5. 学习家乡民俗文化:教师讲解家乡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
6.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家乡赞歌,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堂展示:学生分组展示演唱家乡赞歌,分享学习心得。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收获,鼓励学生热爱家乡音乐,传承家乡文化。
9.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家乡赞歌,了解和传承家乡音乐文化。
10. 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家乡赞歌。
2. 邀请家乡的音乐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和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音乐。
3. 开展家乡音乐采风活动,学生分组调查、记录家乡的音乐文化,回来后进行分享。
人音版(2012)小学音乐三年级《家乡赞歌》教案一、教学内容《家乡赞歌》是人音版(2012)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的内容,课文通过歌唱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力。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质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家乡赞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合作等方式,学会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特点,掌握歌曲中的重点乐句和演唱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并能准确、有感情地演唱。
2.教学难点: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通过歌声传递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四、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家乡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对己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能力,对音乐课充满兴趣,乐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但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在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与家乡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世界。
2.示范教学法: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4.实践体验法:通过多次演唱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演唱水平。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家乡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家乡的讨论和回忆。
(2)教师提问:“你们最喜欢家乡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和感受。
2.学习新歌(1)教师播放歌曲《家乡赞歌》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教师逐句教授歌词,学生跟读并尝试记忆。
(3)教师示范演唱,学生模仿并跟唱。
(4)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深入体验(1)组织学生进行歌曲的情感分析,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歌曲中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家乡赞歌》第1课时【教学内容】学唱《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欣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欣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唱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用歌声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2)通过欣赏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熟悉掌握其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通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充分表达歌曲中的内容。
3.知识与技能(1)能够用朴实的感情、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2)认识唱名“re1、mi1”。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2.认识女高音。
难点:歌曲中的一字多音、附点节奏、装饰音的演唱【教学准备】钢琴、打击乐器、同步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分析】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是一首赞美家乡的儿童抒情歌曲,它表达了山里的孩子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作品采用降B大调,4/4拍子,歌曲的曲调较多地运用了切分节奏和旋律的三、四度跳进,使得曲调欢快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歌风。
歌词中质朴的语言,不仅使人闻到了泥土的芬香,也让人感受到山里孩子对家乡日新月异的景象所表达的喜悦和热爱之情。
歌曲的第9、10两小节节奏略紧凑,使得曲调更为欢快跳跃,富于动感,与前面舒展流畅的旋律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它既保持了旋律的流畅,又是欢乐情绪的真实表现。
紧接着音乐的情绪又转为热情而舒展,第12、13小节间的四度跳进把曲调推向高音区并形成高潮。
眼望家乡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把山里的孩子爱家乡的欢乐喜悦的情感得以充分的抒发。
《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选自声乐套曲《祖国四季》。
这是第三首“秋”。
是由瞿宗作词、郑秋枫作曲,全曲由引子和多乐段的主体构成。
引子节奏自由舒展,旋律优美,音调高亢明亮,犹如美丽灵巧的云雀在云间自由飞翔,纵情高歌。
三年级下册家乡赞歌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音乐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知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对家乡音乐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音乐文化介绍: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音乐传统、音乐形式和音乐特点。
2. 家乡音乐作品学习: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音乐作品进行学习和演唱。
3. 家乡音乐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家乡音乐的演奏、合唱和舞蹈等表演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音乐文化,学会演唱家乡音乐作品。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音乐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表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家乡音乐的文化背景、特点和形式。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演奏家乡音乐作品,学生跟随学习。
3. 实践法:学生进行家乡音乐的演唱、演奏和舞蹈等实践活动。
4. 互动法: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和评价,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家乡音乐的特点、形式和背景,让学生对家乡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3. 示范:教师演唱或演奏家乡音乐作品,学生跟随学习。
4. 练习:学生进行家乡音乐的演唱、演奏和舞蹈等实践活动,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乡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家乡音乐,增强对家乡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兴趣程度。
2.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家乡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演奏、合唱和舞蹈等实践活动的表现。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家乡音乐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家乡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家乡音乐的演唱、演奏和舞蹈比赛,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教案歌曲分析《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描绘了山里孩子对山的热爱和向往,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富有感染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音乐素养。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了解音乐中的各种节奏,但对歌谱的视唱还有难度,教师需要加以引导。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山的美好,激发他们对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朴实、甜美的情绪。
2、能够感受歌曲中描述的生活在山村的孩子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3、掌握好歌曲中装饰音的演唱,能够用歌声表达对家乡的爱。
教学重难点1、能够感受歌曲中描述的生活在山村的孩子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2、掌握好歌曲中装饰音的演唱,能够用歌声表达对家乡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用音乐的方式问好!2、发声练习。
二、新课导入1、在这片广袤的山林里,山里的孩子们与大自然为伴,过着朴实而快乐的生活。
他们穿梭在绿意盎然的林间小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追逐嬉戏。
他们用歌声赞美着大山。
(课件出示山里的孩子图片)2、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三、新课学习1、初步聆听: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歌曲情绪:朴实、甜美的速度:中速表达的情感:歌曲描述了生活在山村的孩子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2、再次聆听:说说歌词里面都唱了些什么景物?(山里的泉水香喷喷;山里的果子肥又甜;山上的花儿山上的树。
课件出示这些景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山里的景色秀美。
)3、学唱歌曲。
①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用“啦”哼唱旋律。
③找一找歌曲中的“前八后十六”“十六分”节奏型,唱一唱,拍一拍。
④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学唱歌曲。
⑤歌曲中前倚音的用法有什么好处?前倚音的加入使得旋律更为婉转、亲切。
三年级下册家乡赞歌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学习家乡的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家乡赞歌》2. 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家乡赞歌》,能够流畅地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和歌词的配合。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三年级下册音乐课本2. 音频设备:播放《家乡赞歌》的歌曲3. 教学图片: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的图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家乡赞歌》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的美。
2.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的美。
3. 歌曲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家乡赞歌》,注意讲解歌曲中的音高、节奏和歌词的配合。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歌曲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集体表演:全班学生一起演唱《家乡赞歌》,展示学习成果。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家乡的美值得每个人去珍惜和传承。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学会的歌曲《家乡赞歌》,并介绍家乡的美。
2. 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共同进行家乡主题的亲子活动,如绘画、摄影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表现。
2. 歌曲演唱:评价学生学会歌曲的程度,如音准、节奏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亲子活动:评价学生在亲子活动中的表现,如合作、创新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反馈。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同类歌曲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描述家乡美的歌曲,如《故乡的云》、《家乡的河》等。
《家乡赞歌》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选自声乐套曲《祖国四季》。
这是第三首“秋”。
全曲由引子和多乐段的主体构成。
引子节奏自由舒展,旋律优美,音调高亢明亮,犹如美丽灵巧的云雀在云间自由飞翔,纵情高歌。
主体部分的多句体乐段,其音调流畅热情,节奏独特,三加四的复合拍子突出了新疆塔吉克等少数民族音乐节奏的独特魅力,旋律中运用和声小调的音阶极富韵味,加之稍快的速度等因素,贴切地展现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对边防战士的热情讴歌。
《梭罗河》这首歌曲为C大调,4/4拍。
全曲节奏徐缓悠长,旋律流畅优美,感情深厚真挚。
它由一个主部和一个副部组成,音乐带着较浓郁的印度尼西亚民歌特色。
主部曲调宽广舒展,颇有一个人在河边漫步的意境,第三乐句中的大跳正式印度尼西亚民歌的特色。
该曲在印度尼西亚家喻户晓,人们常以印度尼西亚民歌称之。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现代创作歌曲,歌曲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地区的民歌音调中,提炼出音乐主题。
第一段旋律优美、深情。
第二段旋律高昂抒情,歌词是对边疆战士的刻画,为了美丽的故乡,为了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意驻守在最艰苦的地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人声的分类已有所了解,但按照“课标”对中、高年级学生听辨人声音色的要求,对人声更为细致的听辨与分类,对于初入中段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人声的分类,并了解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这三种人声的音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梭罗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三首歌曲,感受歌曲中用不同的音乐情绪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唱一唱、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人声的分类。
并初步了解女高音、女中音及男高音这三种人声的音色特点,感受它们的表现力;
2、聆听三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难点:能较为准确地通过聆听了解各类人声的音色特点。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