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模态话语理论与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18.52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多模态话语理论与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多模态话语英语文学语篇文体特征教学【论文摘要】本文旨在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于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历史,然后简要分析了英语文学语篇教学的现状,最后通过具体分析《白丽尔小姐》这一文学语篇的文体特征重点探讨多模态教学的必要性.在话语分析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已经不能对话语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还应该考虑其他非语言的意义表现形式,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因为很大一部分话语意义正是由这些非语言因素体现的.综合所有这些因素来看,人们的交际不再只是利用一种模式进行,而是利用两种甚至多种模式同时进行.由此产生的话语就是多模态话语.由此可见,多模态话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的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
1 文献综述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李战子(2003)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多模态话语理论进行研究;胡壮麟(2007)中讨论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朱永生(2007) 张德禄(2009)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张德禄(2009;2010)把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
该领域其他的研究者还有杨信彰、张征等.2 英语文学语篇教学的现状在我国各大高校,英美文学课一直都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和英美文学课的重要性是分不开的.然而,当今社会重商主义的风气盛行,因此出现了轻视英美文学课的现象,反而觉得学习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更为实际.而且我国的英美文学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比如“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不用或很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程爱民等,2002)等等.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虽然重要,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多模态教学能为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实现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文体特征分析对于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意义重大.下面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白丽尔小姐》这一文学语篇的文体特征重点探讨多模态教学的必要性.3 《白丽尔小姐》的文体特征及多模态教学的必要性 3.1 语言形式的前景化文学语篇最重要的一个文体特征就是语言形式的前景化,即某些语言形式会偏离语言常规.这种偏离是出于艺术目的的偏离,是一种别有用意的突出.语言形式的前景化具体表现在语言的语音结构、词汇结构、语法结构等方面。
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课堂英语教学摘要:本文通过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内容及发展进程介绍,描述如何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促进英语课堂教学。
尤其在英语词汇层面,口语层面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多模态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作出阐释。
最后本文对为了多模态网络虚拟课堂进行了构想。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词汇英语口语多模态虚拟课堂1. 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上世纪末国外兴起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理论,目前,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在各类语篇分析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信息的传递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包含了多种模式如音频、视频、三维立体动画等的复杂形态。
随着多媒体设施在课堂应用的增加以及表义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也日益多模态化(multimodality)。
教学过程中,各种符号资源如语言、视觉图像、声音、颜色、空间结构等被用来完成意义表征,实现教学目的。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多模态与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如何趋利避害,以正确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模态。
1.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多模态话语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的运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成为学术研究中的前沿领域。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首先由O’Toole, Kress 和van Leeuwen 提出。
Kress, G. & vanLeeuwen,T.(1)(2)(3)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探讨了多模态的表意现象;O’Halloran,K.L.(4)研究了多模态的理论建构;Royce,T.(5)则研究了多模态话语中各种符号的互补性和二语课堂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等。
国内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李战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多模态话语理论进行了研究(6);顾曰国剖析了多媒体、多模态学习(7);胡壮麟讨论了多模态、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提出应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8);朱永生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9);张德禄则对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进行了研究(10)。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指运用多种感官模式并通过图像、声音和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的模式,运用领域广泛。
本文将以阅读课等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体现。
标签: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英语教学;大学英语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阅读课中的应用1.应用于阅读课的话题讨论中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进入阅读课学习文本前,都会先引入相关的话题,这样的方式相当于体育锻炼中的“热身”,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课堂的阅读引入部分加入图片和影像资料,不仅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模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学生学习此类话题背景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小组活动中深入理解和锻炼英语听说能力。
因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教学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灵活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能够有效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2.应用于阅读课的讲解环节中阅读课的文本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甚至常常会出现大学生并不熟悉的概念和理论,所以把这些概念和理论讲解清楚是大学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而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把抽象知识化为具象知识方面有很大作用。
如他者化(othering),就能運用多模态方式把其抽象化的概念解释清楚,且能做到生动有趣,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赏析英语文章时,如果遇到他者化内容,就可以使用图像、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讲解中,了解、剖析和掌握相关概念,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3.应用于阅读课的解析文本中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灵活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有利于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具象记忆。
教师在阅读课的文本解析过程中,如果涉及角色对话,就能随机点名,让学生来扮演角色和进行对话,在实际阅读中纠正语法错误及增强语气的正确性,让学生能体会和表达出原对话的思想感情。
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该理论的优势和应用方法,本文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
具体而言,该理论可以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结合、音频和视频的结合以及交互式学习等方式来呈现和教授英语知识。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初中英语;教学应用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多模态话语是指使用两种或多种符号系统来传达意义的文本,例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语言和文化元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言水平。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强调了多种模态的协同作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感官和认知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通过多种模态的呈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利用图像和文字的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中的内容。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而这些技能都可以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得到提高。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音频和视频等模态来呈现英语材料,让学生听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声音和语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听力材料。
浅析多模态话语框架理论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教学中主张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待于新教学法的辅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多渠道、多感官刺激来调动学习者参与学习语言的主动性,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本文将主要探讨多模态话语的应用对外语词汇教学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框架理论外语词汇教学基金项目:多模态话语框架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2-xj141211.引言外语教学中,词汇是语言学中的三大基本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词汇的学习和掌握是学好第二语言的基础和关键,贯穿于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语言习得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是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器官和血肉”(harmer,1991:158),学习第二外语,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听、说、写,译等基本语言能力是开展深度训练的前提。
因而,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一直以来,词汇习得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在课堂上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词汇,课后学生也投入很大精力进行记忆,但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学生也没能产生学习兴趣,脱离语言环境,不了解文化背景,无法准确理解和运用所学词汇等,如何让学生持久有效地的掌握教学规定数量的词汇已成为全国外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多模态话语框架理论的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国家,西方研究学者在批评话语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法和传统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它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除语言之外的其他非语言符号(绘画、音乐、舞蹈等)也是意义表达的源泉,非语言符号模态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与语言符号共同生成意义。
它突破了传统话语分析孤立研究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性,把对话语的研究扩展到了除语言之外的图像、颜色、字体等其他意义表达的模态符号,关注多种模态符号在话语中所起地作用。
多模态话语理论视角下英语听说读写教学设计探究首先,针对英语听力教学,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录音材料,要求学生仔细听取并回答问题;还可以使用视听材料,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完成听力练习。
此外,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话来提高听力能力。
其次,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设计各种互动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就一些话题展开辩论。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在模拟情境中练习口语表达。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口语表达能力。
再次,英语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并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
此外,还可以设计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来寻找答案。
另外,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外语杂志、报纸或经典文学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最后,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多模态话语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思考和组织思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来进行写作。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片、图表或其他多媒体工具来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改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总之,多模态话语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听说读写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设计各种多样化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多模态话语理论中关于视觉符号多模态语篇及非言语交际的观点,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
视觉符号可应用于语料选取、课程实施、评价三个环节;教师的指导干预和学生的技术实践是进行多模态语篇识读教学的关键;非言语交际观点主要应用于场景式角色扮演的学习形式。
关键词: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一、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内涵多模态话语是指通过调动多种因素如视觉、听觉和触觉,以文字、画面、音响等符号资源为媒介,进行的现代交际过程。
Gentle.F.M.Knight和Corrigan于2006年在《多模态识读和信息》一书中将多模态因素分为五个构成部分:1)语言(linguistic)成分,如词汇、隐喻、结构、情态等;2)视觉(vis-ual)成分,如颜色、视角、矢量、前景、背景等;3)听觉(audio)成分,如嗓音、音乐、音响效果等;4)姿态(gestural)成分,如行为、感受、身体控制、情感、动作等;5)空间(spatial)成分,如生态空间、几何空间、建筑空间等。
这五个部分共同作为现代信息的传输媒介,成为现代人识读的客体。
文化交际正经历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过程。
二、多模态话语理论相关观点阐释1关于视觉符号的观点Kress对视觉符号的功能进行了如下分析:“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实物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视觉图像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图像都有各自的图形语义。
”Kress把Halliday的语言功能论扩展到视觉图像领域,认为图像具备“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的功能。
2关于多模态语篇的观点Jewitt对多模态语篇进行了定义:多模态语篇是把所有交际模态视为意义生成资源的一种语篇视角。
他认为,现代语篇意义由多种模态构成,所有的模态都通过社会使用变成了符号资源,所有的语篇都具有多模态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理论效用分析及构建途径探究摘要:多模态话语理论作为语言学习与教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概念与特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用分析及构建途径探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多模态话语理论的深入剖析,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支撑,并为教学实践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概念与特点多模态话语理论是指通过多种符号系统(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来表达话语的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语言不再是唯一的交际手段,而是与其他符号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交际模式。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语言学习与教学中对于语言的单一认知,为语言学习与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多模态话语理论提倡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的结合,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多模态话语理论强调了语言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统一,使得语言表达更具有情感色彩和情感共鸣。
多模态话语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形式主义,更加注重语言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结合,使得语言表达更具有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
多模态话语理论还强调了话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引导人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关注语境、话题和目的,使得语言交际更为全面和完整。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用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多模态话语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使得学习更加具有认知挑战性和情感共鸣力。
通过多种符号系统的交互,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感知英语的语言形式、语用功能和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提高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多模态话语理论可以提高英语教学的生动性和情感色彩,在语言表达中融入图像、音频、视频等元素,使得教学更加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
通过多种符号系统的融合,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英语的情感魅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教学是基于视、听、触觉等感官的综合交互,来满足语言符号资源的多模态化呈现,并从中来构建适应多元交际需求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养成环境。
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研究对学习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对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和积极意义。
本文从探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入手,就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展开梳理,从教学层面、学习层面、资源层面和评价层面,探讨如何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模态”一词最早源自生命科学研究,通过对生命体的不同感知渠道进行交互与激发来获得综合感官协同效应。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学习视角对不同元认知功能与符号系统资源的识读与转化,特别是从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上来融入多模态语言分析思想。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语言教学基础课程,不仅需要构建英语知识与文化,还需要从英语能力上提升教学实效。
随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的涌现并非完全能够胜任授课对象的学习需求,而对于不同教学内容、课程类型、教学目标,同样需要从教学模式的优化选择上来灵活运用。
基于此,本文将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阐述入手,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归纳,着力从教学、学习、资源、评价四个层面来构建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知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及课堂情境构建语言是基于社会符号系统的分支,是由一系列意义符号系统所组成的文化或社会现实。
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与其他符号系统一样是综合交织而互相联系的。
传统语言教学系统强调教学主体的地位,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将视、听、触觉等感官体验融入到图像、声音、颜色等多种模态媒体的合力构建环境中,在这个多元化符号系统中,没有哪一个符号被孤立起来理解,它们从相互独立且有相互联系中来揭示语言教学规律。
事实上,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语言符号意义层面的划分机制,将口语、听力、写作、阅读、翻译等内容进行多层面解释,既从属于内容层、表达层,还受到语境层的制约,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及多模态感知渠道所构建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中,从听、说、读、写、译及词汇语法学习等多个层面来融入语言认知功能和应用能力,从文化、思维、价值、道德等归纳上来帮助学生获取、分析、加工语言信息,增强学生的语言识读能力,提升英语口语表达与书面运用水平。
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多模态话语已成为现代语言交流的重要特征。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新兴分支,强调在话语理解中综合考虑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的作用。
这一理论在近年来的语言教学中逐渐受到关注,尤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其应用潜力和实践价值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将简要介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核心要素,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文章将分析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挑战,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如何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成果,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视角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多模态话语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也期望能够推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为语言教学和学习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做出贡献。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工具,它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对多模态话语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该理论框架认为,话语不仅仅包括语言符号,还包括图像、声音、动作等非语言符号。
这些符号在语言交际中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多模态话语。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中,模态是指交际中使用的不同符号系统,如文字、图像、声音等。
每个模态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构建功能,同时也存在模态间的互补和互动关系。
这种互补和互动关系不仅体现在不同模态之间的协同作用,还体现在不同模态之间的转换和过渡。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摘要:本文将从理论概述、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原理入手,探讨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口语、写作、阅读三个方面,分析多模态话语理论如何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通过比较传统教学方法和多模态话语理论的优劣势,探讨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更多可能的应用场景和方法。
总结多模态话语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学英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启示,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理论、中学英语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应用、价值、研究方向、结语1. 引言1.1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利用多种语言模式和媒体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表达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文字表达,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们更加喜欢使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来获取信息和表达自己。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应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多模态话语理论,教师可以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结合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展示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来构思文章内容,增强写作的连贯性和表达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多种媒体形式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具有实效性。
2. 正文2.1 理论概述多模态话语理论是指利用不同的语言模式和媒介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意义的理论。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理论被广泛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浅谈多模态语篇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研究摘要: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务必引入更多新的教学方法。
语法教学是英语学科的重要板块,也是教学重难点,为了提高初中生对于英语语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教师更多运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多模态语篇就是有效尝试。
本文基于对多模态语篇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征的解释,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整合多模态语篇教学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应用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多模态语篇事实上进入新的时代,多模态语篇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课堂教学来看,除了常规的语言讲解和教材之外,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的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也属于多模态语篇的范畴。
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实施多模态语篇教学,本质上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呼应。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所提到的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中的“看”的技能,就是呼吁英语教师大力培养学生准确解码英语多模态语篇信息和意义的能力。
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加强对多模态语篇教学的研究和探索。
一、多模态语篇概述要理解多模态语篇,就要对多模态和语篇这两个概念有充分的了解。
所谓语篇,指的是人类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它是拥有一定交际意义或者语境语义的语言单位。
语篇的形式既包括单模态,也有多模态。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说话,或者书面表达就是单一的模态,输出的内容就是单模态语篇。
而多模态则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增加了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动态图等形式。
多模态语篇中的模态又可以分为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
语言模态指的就是各种语言,这些语言既可以是口语,也可以是书面语,既可以是口述,也可以是以文字表示。
非语言的模态又可具体分为视觉、体态、空间、听觉等几大类型。
比如视觉就包括图形、图像、颜色、动画、视频等。
体态包括神态、姿势等。
听觉则包括声音、音效或者音乐。
多模态语篇实际上就是指以上模态中的两种以上的模态,通过组合来实现信息传达或者意义表述的语篇。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多模态话语理论逐渐引起中学英语教学研究者的重视。
利用多模态辅助英语教学被认为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理论;中学英语教学;应用《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在此背景下,多模态话语理论逐渐引起中学英语教学研究者的重视。
利用多模态辅助英语教学被认为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益探索。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及其意义多模态话语理论是国外学者于20世纪末期发起的一种新的分析理论,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Charwat(1992)认为,模态(modality)是一种经过三种渠道而实现的感知方式,分别为视觉模态(visual modality)、听觉模态(auditive modality)和触觉模态(tactile modality),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通过单个感官进行的互动为单模态,通过两个感官进行的互动为双模态,而运用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感官的互动称之为多模态。
Stein(2000)提出多模态教学法,他认为课堂上所有的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
毫无疑问,多模态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角色,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多模态教学将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多模态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必将会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转变为合作、探索、体验、交流活动中自主学习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江苏省滨海中学朱春荣在20世纪50年代,话语分析理论成为语言以及语言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这种理论也指导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语言的表达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仅仅只是从语言层面进行语言分析与教学是不够的,正是因为如此,多模态语言分析理论才会得以产生。
本文结合实例谈谈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一、文化层面写作教学语言的学习者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与应用这门语言的前提与契机。
许多教师在课堂中都会忽略文化传播,认为课堂上应当集中知识讲授,并且会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应试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这种教学方法至少是有失偏颇。
如果只是单纯地从语言角度出发来掌握一门语言,学生或许能够较好的应付各类考试,但是,对于这门语言的领会肯定不够深刻。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素养,培养学生对于跨文化的认知。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层面来深化学生对语言的了解与认识,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异文化,还让学生习作内容更丰富。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跨文化的讲解与渗透。
例如,当讲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及饮食习惯时,我会给学生们介绍一些较为典型的西方饮食文化。
例如给学生介绍英国的饮食文化中,茶是不能缺少的存在,英国人很少喝咖啡,他们不像意大利人那么对咖啡情有独钟,相反,他们喜欢品茶。
所以,英国人跟来自茶乡的我们谈起茶来是会很融洽的,由于地域的差异来自不同地方的英国人喝茶的方式和习惯也会不同。
学生对于这些很有意思的跨文化知识都非常感兴趣,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让他们的习作积累更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二、语言层面写作教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强调指出,除了语言层面外还应当关注于其它模态。
但是,语言本身绝对是最不容忽视,语言教学也是培养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根本。
浅谈多模态话语理论与英语文学语篇的教
学
“ 【论文关键词】多模态话语英语文学语篇文体特征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于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历史,然后简要分析了英语文学语篇教学的现状,最后通过具体分析《白丽尔小姐》这一文学语篇的文体特征重点探讨多模态教学的必要性.
在话语分析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已经不能对话语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还应该考虑其他非语言的意义表现形式,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因为很大一部分话语意义正是由这些非语言因素体现的.综合所有这些因素来看,人们的交际不再只是利用一种模式进行,而是利用两种甚至多种模式同时进行.由此产生的话语就是多模态话语.由此可见,多模态话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的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
1 文献综述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李战子(20XX)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多模态话语理论进行研究;胡壮麟(20XX)中讨论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朱永生(20XX)&张德禄(20XX)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张德禄(20XX;20XX)把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
该领域其他的研究者还有杨信彰、张征等.
2 英语文学语篇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各大高校,英美文学课一直都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和英美文学课的重要性是分不开的.然而,当今社会重商主义的风气盛行,因此出现了轻视英美文学课的现象,反而觉得学习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更为实际.而且我国的英美文学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比如“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不用或很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程爱民等,20XX)等等.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虽然重要,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多模态教学能为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实现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文体特征分析对于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意义重大.下面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白丽尔小姐》这一文学语篇的文体特征重点探讨多模态教学的必要性.
3 《白丽尔小姐》的文体特征及多模态教学的必要性 3.1 语言形式的前景化
文学语篇最重要的一个文体特征就是语言形式的前景化,即某些语言形式会偏离语言常规.这种偏离是出于艺术目的的偏离,是一种别有用意的突出.语言形式的前景化具体表现在语言的语音结构、词汇结构、语法结构等方面。
《白丽尔小姐》这一短篇小说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其中在语音结构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
在《白丽尔小姐》这篇短篇小说中,曼斯菲尔德运用了大量的头韵、尾韵,打造出一种音韵效果,读上去如同行云流水,恰似在欣赏一部柔美悦耳的轻音乐剧.”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在描写天气时写到“the blue sky powdered with gold and great spots of light like white w ine splashed over the Jardins Publiques”,此处,作者连用了两次头韵“gold and great”,“white wine”,使得行文的结构更加轻快活泼,为这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暗示着此时主人公白丽尔小姐的心情也是无比的舒畅愉快.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会发现一串串的音韵镶嵌在行文中间.“Now there came a little ‘flutey’ bit—very pretty!” 此处,“flutey”和“pretty”构成尾韵,使读者仿佛真的听到了乐队那柔和清澈悦耳的音乐.“he wearing a dreadful Punama hat and she button boots” ,“The old people sat on the bench, still as statues”,“stopped, stared, as suddenly sat down ‘flop’”在这几处对公园里千姿百态的人们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button boots”,“still as statues”,“stopped, stared, as suddenl y sat down”三处头韵,就像一段动听的音乐,与作者描绘的妙趣横生的风俗人情画相得益彰,达到形美与音美的统一.随着故事渐渐进入高潮,头韵、尾韵的使用也更加频繁.“she was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after all”,“why she had quite a queer, shy feeling at telling her English pupils”,“Miss Brill nearly laughed out loud”,“she thought of the old invalid gentleman”,“The hero and heroine, of course,...”,“And still soundlessly singing,still...”。
“part of the performance”,“quite a queer”,“feeling at telling”,“laughed out loud”,“old invalid”,“hero and heroine”,“still soundlessly singing”,所有这些音韵交织在一起,恰似一首多声部的乐曲,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使得全文的节奏感非常明显.这些头韵、尾韵的用法在数量上是一种突出,而这种突出又是别有用意的,它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这些描写暗示着主人公的情绪渐渐进入高潮:白丽尔小姐完全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了,为下文白丽尔小姐幻想的破灭做好了铺垫,更好地传达了小说的主题.所以这是一种前景化的用法.
3.2 比喻的语言
文学语篇另外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是作者经常使用比喻的语言.这种比喻的用法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又非常的形象、逼真,使得被讨论的问题更易于讨论,更易于接受,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其如身临其境.
《白丽尔小姐》这篇小说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段,且各个独具匠心,耐人寻味.在小说开头,作者这样描写天气“Although it was so brilliantly fine—the blue sky powdered with gold and great spots of lights like white wine splashed over the Jardins Publiques...but when you opened your mouth there was a faint chill, like a chill from a glass of iced water before you sip”.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两处比喻:将洒在地上的明晃晃的阳光比作白酒;将空气中淡淡的凉意比作啜饮冰水前的清凉.这两处比喻新颖独特,再细细品味,更觉得贴切无比:第一个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阳光投影的斑驳,更从一个侧面暗示了作者的心情也是明朗灿烂的;第二个比喻不仅形象地传达出了“凉”,更重要的是把这丝凉意“淡”的特点也传达地恰到好处.又如作者描写公园里乐队的演奏时写到“he scraped with his foot and flapped his arms like a rooster about to crow”,作者将指挥一边用脚打着节拍,一边举起胳膊指挥的样子比作即将啼叫的公鸡,虽然显得有点滑稽可笑,但这个比喻确实形象贴切,读者仿佛真的看到一个兴致高昂,全神贯注的指挥就在眼前.再比如,作者这样描写公园里的那对母子“until its small high-stepping mother, like a young hen, ru shed scolding to its rescue”,作者将孩子的母亲比作一只小母鸡,一边责备,一边急匆匆地赶来救孩子。
母亲护子心切的情态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