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739.50 KB
- 文档页数:28
【导语】⽂⾔⽂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那么初中必背⽂⾔⽂有哪些?⼤家不妨来看看分享的初中必背的⽂⾔⽂11篇汇总,希望给⼤家带来帮助! 《论语》 ①⼦⽈:“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②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 ⑤⼦⽈:“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⑦⼦⽈:“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 ⑧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
不亦远乎?” 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 《鱼我所欲也》 孟⼦ 鱼,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于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死⽽为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默学习,学而不厌,教而不厌:默默记住自己学过的东西,但学而不满足,不厌其烦地教别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知者不如爱者,乐者不如乐者。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坦宽敞,房子也不过如此。
这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9.黄毛耷拉着,自得其乐: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很自由。
10.寒暑易庆,始于一回:冬夏换季,只一回。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汗成雨:每个人都用手擦汗,汗如雨下。
最初是形容人很多,后来也是形容汗流浃背。
肩并肩:肩并肩,脚趾碰到脚跟。
形容拥挤,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牙齿交错:形容边界线曲折,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44页表格版)文言文通假字归纳中考通假字归纳例句本字通假字解释七年级项为之强《童趣》强僵僵硬不亦说乎《论语》说悦高兴诲女知之乎! 《论语》女汝你是知也《论语》知智聪明一切乌有《山市》乌无没有裁如星点《山市》裁才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攀牵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材才才能对镜帖花黄帖贴粘贴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伙伙伴满坐寂然《口技》坐座宾客止有剩骨。
《狼》止只只有八年级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邀邀请诎其右臂《核舟记》诎屈弯曲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拣挑选上册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横与竖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又奇《核舟记》又有连接整数和零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父男子美称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举选拔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矜鳏老而无妻的人荡胸生曾云《望岳》曾层略无阙处《三峡》阙缺中断八年级下册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啭鸟叫声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反返返回才美不外见《马说》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马说》邪耶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饲喂养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夷怡和善愉快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披穿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嘱嘱托,嘱咐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俱都恶能无纪。
《满井游记》纪记记载九年发闾左戍渔阳《陈涉世家》適谪被流放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唱倡首发级上册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已已经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披穿秦王不说《唐雎不辱使命》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措置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苍青色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伸伸张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以必得裨补阙漏《出师表》阙缺缺点九年级下册公输盘不说《公输》说悦高兴子墨子九距之《公输》距拒阻挡公输盘诎《公输》诎屈理屈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圉御抵挡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增增加困于心,横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横不顺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忍韧使……坚韧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弼辅佐故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患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辨分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得德感激也》乡为身死而不受。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并列句:以"而、亦、与、或、乃、且"等词连接的句子,表
示平行或选择关系。
2. 状语从句: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从句。
3. 引导句:例如"故"、"然则"、"于是"等,表示结果或因果关系。
4. 倒装句:将谓语提前或将状语或状语从句提前,使句子结构颠倒。
5.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命令、禁止、劝告、疑问等意义。
6. 比喻句:用一个意义相近而常见的词或短语来形容另一事物。
7. 对偶句:将词、短语、句型、用典必须对仗韵呼应的文言文样式。
8. 省略句:省略掉主语、宾语、谓语等一些内容,使得句子简练明了。
9. 双关句: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同时表达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含义。
10. 插入语句: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描述或解释性质的词、短语或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知识点,具体的句式种类和用法还需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来分析和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学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臭”在古代指气味,包括香气和臭气,现在只指不好的气味。
词义转移:“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兵革非不坚利也”),也可以指士兵(“可汗大点兵”)。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作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意思是到、去。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示反问,难道。
3、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连接的两个词语地位平等。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有先后顺序。
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发生转折。
4、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何以战”,凭借。
作连词:“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5、于表示在:“战于长勺”。
表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式:“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式:“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全必背【⼗篇】。
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全必背【篇⼀】 《鱼我所欲也》 先秦:孟⼦及其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
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选取熊掌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命⽽选取道义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来求得⽣存的⼿段,哪⼀样不可以采⽤呢?如果⼈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某种⼿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却不肯采⽤;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也不肯采⽤。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总结文言文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
而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字词。
一、词义辨析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字词的意思相近,但用法却有所不同,学生需要进行词义的辨析。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字词及其意义:1. 明/晦明:明亮,明显,明朗等。
晦:黑暗,昏暗,阴沉等。
2. 静/闹静:安静,寂静,宁静等。
闹:喧哗,吵闹,喧闹等。
3. 轻/重轻:轻巧,轻松,轻盈等。
重:沉重,重要,严重等。
4. 战/和战:战斗,战胜,战争等。
和:和平,和谐,友好等。
5. 充/虚充:充实,充足,充实等。
虚:空虚,虚弱,虚构等。
通过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和辨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词语搭配在文言文中,字词的搭配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不同的字词搭配会有不同的意义。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字词搭配:1. 必/须必:必要,必定,必须等。
须:必须,应当,需求等。
2. 令/人令:使人,令人,令到等。
人:人间,人生,人民等。
3. 然/而然:虽然,的确,确实等。
而:可是,然而,却等。
4. 时/候时:时间,时刻,时机等。
候:时候,时节,时光等。
5. 能/够能:能够,能力,能事等。
够:足够,够得着,够咱等。
通过对这些字词的搭配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字词,写出符合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三、近/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字词的意思相近,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以达到丰富语言表达的功效。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近义词:1. 称/谓称:称呼,叫做,称作等。
谓:所谓,谓之,所谓等。
2. 事/物事:事情,事故,事件等。
物:东西,器物,物体等。
3. 意/义意:意思,寓意,意义等。
义:意义,道义,伦理等。
4. 收/获收:收获,收入,收藏等。
获:收获,收获物,收获到等。
5. 近/乎近:接近,近似,近年等。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咼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⑵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⑵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 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 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全必背及翻译【12篇】。
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全必背及翻译【1】 《核⾈记》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王叔远,能以径⼨之⽊,为宫室、器⽫、⼈物,以⾄鸟兽、⽊⽯,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盖⼤苏泛⾚壁云。
⾈⾸尾长约⼋分有奇,⾼可⼆⿉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窗,左右各四,共⼋扇。
启窗⽽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落⽯出”,左刻“清风徐来,⽔波不兴”,⽯青糁之。
(箬篷⼀作:篛篷) 船头坐三⼈,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卷。
东坡右⼿执卷端,左⼿抚鲁直背。
鲁直左⼿执卷末,右⼿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鲁直现左⾜,各微侧,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船,⽽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尾横卧⼀楫。
楫左右⾈⼦各⼀⼈。
居右者椎髻仰⾯,左⼿倚⼀衡⽊,右⼿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执蒲葵扇,左⼿抚炉,炉上有壶,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天启壬戌秋⽇,虞⼭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钩画了了,其⾊墨。
⼜⽤篆章⼀,⽂⽈“初平⼭⼈”,其⾊丹。
通计⼀⾈,为⼈五;为窗⼋;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篆⽂,为字共三⼗有四。
⽽计其长曾不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技艺精巧的⼈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直径⼀⼨的⽊头,雕刻出宫殿、器具、⼈物,还有飞鸟、⾛兽、树⽊、⽯头,没有⼀件不是根据⽊头原来的样⼦,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个⽤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壁的图案。
核⾈的船头到船尾⼤约长⼋分多⼀点,有两个黄⽶粒那么⾼。
中间⾼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箬⽵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初中所有文言文整理以下是初中部分的文言文整理:1. 《论语》十则2. 《爱莲说》3. 《陋室铭》4. 《三峡》5. 《答谢中书书》6. 《记承天寺夜游》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 《曹刿论战》9. 《出师表》10. 《岳阳楼记》11. 《醉翁亭记》12. 《愚公移山》13. 《邹忌讽齐王纳谏》14. 《桃花源记》15. 《与朱元思书》16. 《马说》17.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8. 《小石潭记》19. 《口技》20.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21. 《鱼我所欲也》22. 《唐雎不辱使命》23. 《左传·曹刿论战》24.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25.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6. 《愚公移山》(《列子》)27.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8. 《醉翁亭记》(欧阳修)29. 《出师表》(诸葛亮)30. 《墨池记》(曾巩)31. 《陋室铭》(刘禹锡)32. 《爱莲说》(周敦颐)33. 《三峡》(郦道元)34.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35. 《与朱元思书》(吴均)36.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37. 《岳阳楼记》(范仲淹)38. 《醉翁亭记》(欧阳修)39. 《小石潭记》(柳宗元)40. 《卖炭翁》(白居易)4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42. 《鱼我所欲也》(《孟子》)4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4. 《列子·愚公移山》45. 《庄子·北冥有鱼》46.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47. 古诗文名句(直接默写)48. 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49.《诗经·关雎》、《蒹葭》、《饮酒》、《过故人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欢》、《渔家傲》、《浣溪沙》、《登飞来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游山西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过零丁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己亥杂诗》。
初中课内文言文归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之:见藐小之物必细查其纹理(的)---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心之所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于空中”的景象)---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驱之别院(代词,带蛤蟆)---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为之怡然称快(代蚊子)---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项为之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观之,兴正浓(代二虫斗)---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一言”) ---《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人皆吊之(代词他)---西汉淮南王刘安《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此独以跛之故(助词“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与何连用,译为“怎么……这么”) ---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久之(音节助词)---清蒲松龄《狼》《聊斋志异》忘路之远近(助词,的)---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渔人甚异之(它,指眼前的景象)---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处处志之(句尾语助词,不译)---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无丝竹之乱耳(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唐刘禹锡《陋室铭》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何陋之有(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唐刘禹锡《陋室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实是欲界之仙都(的)---南朝梁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的)---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不译)---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鸣之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弗之怠(指“笔录”这件事)---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走送之(指所借之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乃记之而去(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物)---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舒缓语气,无实义)---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辍耕之垄上(去、往)---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怅恨久之(音节助词,不译)---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二世杀之(他,指扶苏)---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时人莫之许也(代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事)---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庄子往见之(代惠子)---《惠子相梁》《庄子》安知鱼之乐(助词,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肉食者谋之(指打仗这件事)---《曹刿论战》《左传》公与之乘(他,指曹刿)---《曹刿论战》《左传》故克之(代指齐军)---《曹刿论战》《左传》公将鼓之(音节助词,不译)---《曹刿论战》《左传》小大之狱(助词,的)---《曹刿论战》《左传》齐国之美丽者也(助词,的)---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吾妻之美我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孰视之(指徐公)---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暮寝而思之(指这件事)---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跳往助之(代词,他,指愚公)---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河阳之北(的)---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 ---《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故又名“鬼市”云(所以)---清蒲松龄《山市》《聊斋志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清蒲松龄《狼》《聊斋志异》故余虽愚(所以)---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扶苏以数谏故(缘故,原因)---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广故数言欲亡(故意)---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故克之(原因,缘故)---《曹刿论战》《左传》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左传》故逐之(所以)---《曹刿论战》《左传》为:项为之强(因为)---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以虫蚁为兽(把……当作……)---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以虫蚁为兽;以丛草为林(把)---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可以为师矣(动词,做)---《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知之为知之(动词,是)---《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可以为师矣(做)---《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并为其名(作动词,题上)---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愿为市鞍马(为此)---宋郭茂倩《木兰诗》(《乐府诗集》)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为宫室(做,雕刻)---明末魏学洢《核舟记》(清张潮《虞初新志》)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明末魏学洢《核舟记》(清张潮《虞初新志》)为人五,为窗八(刻有)---明末魏学洢《核舟记》(清张潮《虞初新志》)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为”与“所”连用,表被动)---南宋周密《观潮》(《武林旧事》)还用银为郭(作为)---南宋周密《观潮》(《武林旧事》)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南宋周密《观潮》(《武林旧事》)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全石以为底(作为)---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或异二者之为(心情)---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山峦为晴雪所洗(被)---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若为佣耕;为屯长;项燕为楚将;为坛而盟;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胜乃立为王(做)---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为然;号为张楚(是)---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为天下唱;士卒多为用者(替,给)---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好为《梁父吟》(吟唱)---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贤能为之用(介词,被)---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此可以为援(作为)---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谓为信然(是)---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公输盘为楚造云梯(替,给)---《公输》《墨子》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制造,做)---《公输》《墨子》此为何若人(是)---《公输》《墨子》夫子何命焉为(呢,语气助词)---《公输》《墨子》乡为身死而不受(是)---《鱼我所欲也》《孟子》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了;第二个做,接受)---《鱼我所欲也》《孟子》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鱼我所欲也》《孟子》以:徐喷以烟(用)---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歌以咏志(用)----东汉末年曹操《观沧海》此独以跛之故(因为)---西汉淮南王刘安等《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或以钱币乞之(用)---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以军中多务(以,用)---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因以为号焉(用)---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以此自终(连词,不译)---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策之不以其道(用)---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因为;第二个把)---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不敢出一言以复(来)---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以衾拥覆(用)---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以中有足乐者(因为)---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以其境过清(因为)---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全石以为底(用)---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卷石底以出(而)---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属予作文以记之(来)---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扶苏以数谏故(因为)---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认为)---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把,用,拿)---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以激怒其众(来,以便)---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同“而”) ---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头抢地尔;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用,拿,把,凭)---西汉末年刘向《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徒以有先生也(因为)---西汉末年刘向《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以弱为强者(凭借)---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此可以为援(把)---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来)---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可以一战(凭借,靠)---《曹刿论战》《左传》何以战(凭借,靠)---《曹刿论战》《左传》必以分人(把)---《曹刿论战》《左传》必以信(用)---《曹刿论战》《左传》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残年余力(凭、靠)---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河曲智叟亡以应(用来)---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其:必细查其纹理(它的)---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蹲其身(自己)---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神游其中(代“想象中的山林“)---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的)---《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恕乎(大概、也许)---《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诗以养父母(这)---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稍稍宾客其父(他的)---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并为其名(代指“仲永自己的”) ---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诗)---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其父呓语(代她的)---明末清初林嗣环《口技》(清张潮《虞初新志》)屠乃奔倚其下(指代柴草堆)---清蒲松龄《狼》《聊斋志异》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清蒲松龄《狼》《聊斋志异》其人视端容寂(那,那个)---明末魏学洢《核舟记》(清张潮《虞初新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它)---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其真无马邪(反问语气,难道)---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恐怕)---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的)---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其岸势犬牙差互(那)---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不可知其源(它的,指溪水的)---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其西南诸峰(代词,指……城)---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的)---《曹刿论战》《左传》公问其故(那样做)---《曹刿论战》《左传》吾视其辙乱(他们的,指齐军的)---《曹刿论战》《左传》惧其不已也(代词,他,指愚公)---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徐:徐喷以烟(慢慢地)---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清风徐来(缓缓地)---明末魏学洢《核舟记》(清张潮《虞初新志》)方:方出神(正)---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方欲行(正)---清蒲松龄《狼》《聊斋志异》方其远处海门(当……的时候)---南宋周密《观潮》(《武林旧事》)方五千里(方圆)---《公输》《墨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圆)---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于:又留蚊于素帐中;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于舅家见之(在)---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于厅事之东北角(在)---明末清初林嗣环《口技》(清张潮《虞初新志》)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明末清初林嗣环《口技》(清张潮《虞初新志》)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从)---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于时冰皮始解(在)---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胡不见我于王(给)---《公输》《墨子》今有人于此(在)---《公输》《墨子》所欲有甚于生者(比)---《鱼我所欲也》《孟子》万钟于我何加焉(对)---《鱼我所欲也》《孟子》夫鹓鶵于南海(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欲有求于我也(对,向)---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皆以美于徐公(比)---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能谤讥于市朝(在)---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或:则或千或百(连词,或者)---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或凭或立(有的)---清蒲松龄《山市》《聊斋志异》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或王命急宣(有时)--北魏郦道元《三峡》(《水经注》)或置酒而招之(有时)---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或以为死(有的人)---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或遇其叱咄(有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而或长烟一室(有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或谓惠子曰(有人)---《惠子相梁》《庄子》见:见二虫(看见)---清沈复《童趣》《浮生六记·闲记趣》然数年恒不一见(出现)---清蒲松龄《山市》《聊斋志异》昨夜见军帖(看见)---宋郭茂倩《木兰诗》(《乐府诗集》)见往事耳(知道)---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识别)---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下见小潭(通“现”,出现)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见公输盘(会见)---《公输》《墨子》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公输》《墨子》于是见公输盘(召见)---《公输》《墨子》观:观之,兴正浓(观察)---清沈复《童趣》《浮六记·闲情记》传一乡秀才观之(阅读,欣赏)---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南宋周密《观潮》(《武林旧事》)予观夫巴陵胜状(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关系)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思而不学则殆(转折连词)---《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顺接的连词)---《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连词,相当于“就”) ---《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任重而道远(并列连词)---《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死而后已(顺接连词)---《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而疑邻人之父(转折连词“却”)----战国末期韩非《智子疑邻》(《韩非子》)拍而呜之(连词,连接“拍”和“呜”) ---明末清初林嗣环《口技》(清张潮《虞初新志》)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关系)---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可不译)---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执策而临之(连词,不译)---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潭西南而望(表修饰,不译)---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不译)---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而不知人之乐(转接连词,却)---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呼尔而与之(修饰连词)---《鱼我所欲也》《孟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鱼我所欲也》《孟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并列连词)---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顺接连词)---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聚室而谋曰(表承接)---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面山而居(表修饰)---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而山不加增(表转折,但是,却)---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殆:思而不学则殆(有害)---《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优点)---《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明末清初林嗣环《口技》(清张潮《虞初新志》)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友好)---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先主曰:“善!”(好)---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说:不亦乎(通“悦”,愉快)---《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秦王不说(通“悦”,高兴)---西汉末年刘向《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公输》《墨子》请说之(说明,解释)---《公输》《墨子》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论语》十则(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讲信用)---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两则)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谓为信然(确实)---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信义著于四海(讲信用)---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必以信(实情)---《曹刿论战》《左传》小信未孚(信用)---《曹刿论战》《左传》死者长已矣(停止,这里为完结)---唐杜甫《石壕吏》自董卓已来(通“以”,以来)---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然志犹未已(止)---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胡不已乎(停止)---《公输》《墨子》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公输》《墨子》惧其不已也(止,停止)---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临:东临碣石(本是从高处向地处看,这里引申为“到”)----东汉末年曹操《观沧海》执策而临之(面对)---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高踞,坐落于高处)---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临溪而渔(靠近)---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面对)---三国诸葛亮《出师表》志:歌以咏志(豪情壮怀)---东汉末年曹操《观沧海》处处志之(做标记)---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寻向所志(标记)---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顾:相顾惊疑(回头看)---清蒲松龄《山市》《聊斋志异》元芳入门不顾(回头看)---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两则)顾野有麦场(转头看,看见)---清蒲松龄《狼》《聊斋志异》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乃: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两则)蒙乃始就学(于是)---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清蒲松龄《狼》《聊斋志异》乃不知有汉(竟然)---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久而乃和(才)---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乃记之而去(就)---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乃见(才)---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两则)期在必醉(期望)---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委:相委而去(舍弃)---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两则)委而去之(放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去:太丘舍去(离开)---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两则)一狼径去(走开)---清蒲松龄《狼》《聊斋志异》乃记之而去(离开)---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去国怀乡(离开)---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委而去之(离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战国末期韩非《智子疑邻》(《韩非子》)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西汉淮南王刘安等《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今亡亦死(逃亡)---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且秦灭韩亡魏(使……亡)---西汉末年刘向《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国恒亡(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列子》异: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奇怪)---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蒙乃始就学(从事)---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此人可就见(接近)---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从:从先人还家(跟随)---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一狼仍从(跟随)---清蒲松龄《狼》《聊斋志异》从流飘荡(顺随)---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柳河东集》)民弗从也(听从)---《曹刿论战》《左传》战则请从(跟随)---《曹刿论战》《左传》卒:卒之为众人(最终)---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卒获有所闻(终于)---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固:固众人(本来)---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固以怪之矣(自然,本来)---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吾义固不杀人(从来,本来)---《公输》《墨子》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子固非鱼也(本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固不知子矣(固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书:即书诗四句(名词作动词,写)---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答谢中书书(第一个与“中”合为官职;第二个为书信)---南朝梁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得鱼腹中书(书信)---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文: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宋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皆披发文身(刻花纹)---南宋周密《观潮》(《武林旧事》)舍其文轩(刺花纹,彩饰)---《公输》《墨子》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文理)---《公输》《墨子》市:东市买骏马(集市)---宋郭茂倩《木兰诗》(《乐府诗集》愿为市鞍马(买)---宋郭茂倩《木兰诗》(《乐府诗集》)策: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宋郭茂倩《木兰诗》(《乐府诗集》)策之不以其道(鞭策,驱使)---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执策而临之(马鞭)---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走:双兔傍地走(跑)---宋郭茂倩《木兰诗》(《乐府诗集》)几欲先走(跑)---明末清初林嗣环《口技》(清张潮《虞初新志》)夸父与日逐走(跑)---《夸父逐日》《山海经》录毕,走送之(跑着)---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安: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宋郭茂倩《木兰诗》(《乐府诗集》)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唐韩愈《马说》(《韩愈文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安之我不知鱼之乐(怎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哪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衣食所安(养)---《曹刿论战》《左传》谓:初,权谓吕蒙曰(对……说)---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予谓菊(认为)---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太守自谓也(称)---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谓谁(是)---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谓为信然(说) ---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或谓惠子曰(对……说)---《惠子相梁》《庄子》孰:卿言多务,孰若孤(疑问代词,哪里)---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徐公来,孰视之(仔细)---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及: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及郡下(到)---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更:即更刮目相待(重新)---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还)—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孤:孰若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资治通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幼而无父的人)---《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礼记》)孤不度德量力(我)---晋陈寿《隆中对》(《三国志》)会:会宾客大宴(恰逢,正赶上,恰好)---明末清初林嗣环《口技》(清张潮《虞初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