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系别:城市与旅游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1005班

姓名:芦静

号:

2010143103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区域概况: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东邻我省的驻马店市和信阳市,南接湖北省的襄樊市和十堰市,西与陕西省的商洛市相连,北与我省的三门峡市、洛阳市和平顶山市三市毗邻。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58’?113° 49',北纬32° 17,?33° 48’之间。东西长263 公里,南北宽168 公里,土地总面积2.65 万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面积的16%。全市下辖2 区10 县1 个县级市, 2005 年总人口1074.5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99 万人,城镇化率为27.82%,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5 人,人均耕地面积0.093 公顷, 在河南省1 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一)自然条件

1 、地形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大

南阳市西、北、东三面环山。地势呈阶梯状逐渐向中、南部倾斜, 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 素称南阳盆地。盆地东北角的方城缺口与华北平原相通, 构成历史上著名的“南(阳)襄(阳)隘道”。市域北部和西北部为伏牛山,西部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的秦岭余脉,东部及东南部为桐柏山。

2、水资源丰富,水土资源结合较好,农业综合生产潜力大

南阳境内河流纵横, 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属于长江水系的有唐河、白河、丹江及其支流, 属于淮河水系的主要是淮河及其支流。境内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南阳市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属于典型的季风性大陆半湿润型气候, 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4 C?15.7 C。年平均降

雨量800-1000毫米,降雨量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数2121 小时。年无霜期225-240 天。全市域土壤以黄棕壤土为主,砂姜黑土次之,共9个土类,120个土种,适宜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素有“中州

粮仓”之称。

3 、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南阳生物种类繁多,土特产和矿藏丰富,主要品种量大质优。柑

桔、油桐、杜仲、山茱萸、辛荑、柞蚕等总产均居全省第1 位。南阳黄牛驰名中外,南阳黑猪、伏牛白山羊是河南省地方良种。民间工艺繁盛,玉雕、烙花、地壁毯、丝绸号称“南阳四绝”,享誉国内外。桐柏天然碱矿是世界少有的特大型碱矿,蓝晶石、红柱石储量居全国首位,金、银、石墨、钒、铜、铅、锌、石油等储量居全省之首,以独山玉为主体的宝石矿储量居全国前列。

4 交通条件较好

南阳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日南、二广、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0多公里,雄居全省第一位;G 311、G 312、G 207、G 209等4条国道和14条省道分别从境内纵横穿过,干线公路通车里程2300多公里,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民用航空港之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此交汇,南阳市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新的交通枢纽。

(二)社会经济条件

1、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南阳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 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酒精、石油、中西药、纺织品、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1050.4 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和13.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2、经济与文化环境共同发展南阳市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先后获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南阳市还是全国闻名的玉雕、烙画、丝绸、刺绣之乡,南阳独山玉跻身我国“四大名玉”之列,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 ,烙画为“世界艺林一绝”,柞茧丝绸畅销美、欧、日本,宛绣淡雅华贵,风格独特。

南阳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处,省级64处,市级87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清代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西峡县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淅川县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6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6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 处。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有野生植物3076 种、野生动物483种、昆虫2000 余种,被誉为生物物种天然基因库,2001年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水库做为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

二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

2005年南阳市土地总面积2650869.36 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2027104.82 公顷,占南阳市土地总面积的76.47%;建设用地面积273831.30公顷,占10.33%;未利用地面积349933.24公顷,占

13.20%。

(一)农用地

耕地:面积992165.4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43%。耕地在土地资源中所占比重较高,空间分布规律明显。主要集中在南阳盆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32 %,山地丘陵区的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24.68 %。

园地:面积52859.57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9 %。园地中果

园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72.66 %。

林地:面积819760.0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2 %,,牧草地:面积4557.9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7 %。

其他农用地:面积157761.82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95 %。

(二)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04524.07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2%。其中:城市用地面积12896.47 公顷,占6.31%;建制镇面积22943.10 公顷,占11.22%;农村居民点面积157125.34 公顷,占76.82%;采矿用地面积4965.67 公顷,占2.43%;独立建设用地面积6593.49 公顷,占

3.22%。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65118.62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6%。

其中:铁路用地面积2345.11 公顷,占3.60%;公路用地面积9800.23 公顷,占15.05%;机场用地面积124.42 公顷,占0.19%;水库水面面积50924.54 公顷,占78.20%;水工建筑用地面积1924.3 公顷,占

2.96%。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188.6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6 %。其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892.60 公顷,占21.31%;特殊用地面积3296.01 公顷,占78.69%。

(三)未利用地

水域:面积25966.7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8 %。其中:河流水面面积25956.29 公顷,占99.96%;湖泊水面面积10.42 公顷,占0.04%。

滩涂沼泽:面积56967.44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5 %。其中:滩涂面积56780.63 公顷,占99.67%;沼泽地面积186.81 公顷,占0.33%。

自然保留地:面积266999.09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07 %。

(2)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南阳市独特的

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土地类型多样性和耕地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在土地规划分类体系确定的33 个三级地类中南阳市占了31个。全市耕地约有75%以上集中于平原区,不足25% 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园地主要分布于西峡、南召和桐柏的丘陵区。

(二)林地面积比重较高,分布相对集中

2005 年,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

16.88 %的平均水平。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淅川、内乡、南召和桐柏等5 个县的山地丘陵区,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89%以上。

(三)未利用地面积较大,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较少2005 年,全市未利用地349933.2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13.20%,高于河南省9.6%的平均水平。但不易开发的裸地面积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45.2%,适易开发的荒草地所占比例不到10%。且荒草地多位于山地丘陵区,开发为耕地的难度较大。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13171.7 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末的0.098

公顷减少到2005 年末的0.093 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在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261974.36 公顷,仅占26.40%;中低

产田面积730191.1 公顷,占73.60%,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二)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

2005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157125.34 公顷,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4.82%,人均农村居民点205 平方米,是国家规定标准高限150平方米/人的1.37 倍。近年来南阳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城

乡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三)城镇工矿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工矿占地面积较大,布局较为分散,每公顷工矿用地产值与1996年相比虽然提高了近2 倍,但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局部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存在一定问题

2005 年,全市山区丘陵水土流失面积47.57 万公顷,占山区丘陵土地总面积的26.98%,其中重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40%,虽然近年来对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生态治理投资不够,该区域生态修复与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

四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及建议

(一)面临的不利形势

1、耕地保护的任务艰巨

南阳市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市,2005 年人均耕地面积0.093 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口规模预计分别达到1110万人和1220 万人,人均耕地分别下降到0.089 公顷和0.081 公顷。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高峰的相继逼近,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且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数量少,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规划期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渝高速铁路、宁西铁路扩建工程、内乡至邓州高速公路、南阳市核电等国家、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将相继开工,预计占地总规模将达到4.14 万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29 万公顷。2005年,南阳市城镇化率为27.82%,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36%和50%。推进城镇化使得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增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概述 1、概念: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 2、评价内容: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掌握以下内容 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4、评价方法——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有 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5、土地利用背景分析——着重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 自然条件——指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 经济条件——指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城镇分布状况、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 生态条件——指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情况、土壤沙化情况和土地盐碱化情况等。 5.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 5.2.1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首先要分析各种已经利用的土地类型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其次再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土地资源的数量(绝对量和人均拥有量)。 其主要内容有: 耕地——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田与旱地的比例;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和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园地——分析园地所占的百分比,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园地生产情况等。 林地——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林地的生产情况;计算森林覆盖率。 牧草地——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分布、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析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占地面积;城市用地、小集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所占比重。 交通用地——分析交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各种交通用地类型所占的比重;道路网的密度;路面等级结构及分布等。 水域——分析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河流、湖泊、沟渠等各种水面所占比重;可利用的水面面积;已经利用的水面面积;水域的分布特点等。 未利用地——分析未利用地所占比重;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布位置;适宜开发利用的方向、潜力及存在的制约因素等。 5.2.2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由于土地评价的重点是对土地利用不合理、用途有争议的土地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的评价,对已经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只分析土地单元在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上的水平高低就可以。 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便以认识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分析利用问题及调整结构。 1、多样性分析——采用吉布斯?马丁公式计算,可以测算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程度

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认为研究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一项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腾飞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面对8亿农民的庞大数字,我想到不是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巨大困难而是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正逢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扩内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山西省天镇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辽宁省葫芦市市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具体情况调查 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见调查报告下方附件)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11。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图件制作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图件制作 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提取(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计算(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分区(4)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分区图件制作 数据: (1)材料:规划县、乡(镇)相关经济、社会等基础材料 (2)数据:数据资料、失量数据。 一、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提取 根据地类代码等相关信息从图件上统计出一级类与二级类,掌握规划区域各地类实际情况。 (1)原数据(二调)转成规划数据(规划基数) (2)由图提取整理成规划基数(全县地类) 表规划县土地利用现状(2009年)单位:公顷、% (3)计算各乡镇的单一地类面积:(各地类)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计算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A) (1)土地垦殖率(A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土地利用率(A2)=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3)土地农业利用率(A3)=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4)土地建设利用率(A4):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耕地复种指数(A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6)人口密度(A6)=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人口密度; (7)林地覆盖率(A7)=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B) (1)单位耕地功率数(B1)=拖拉机年平均在册功率数/耕地面积; (2)旱涝保收田比率(耕地灌溉率)(B2)=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 (3)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B3)=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4)城镇化水平(B4)=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C) (1)单位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产量(或产值)(C1)=作物总产量(或总产值)/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 (2)粮食耕地年单产(C2)=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 (3)单位耕地(或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面积产值(C3)=种植业产值(或各业产值)佛地(或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面积; (4)单位农用地总产值(C4)=农业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大农业)城市化率40% 表4 规划县分乡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2009年)

ARC+map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设计 的课程资料 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项目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

一、项目综述 本项目以某地区的扫描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为载体,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GIS技术在ArcGIS平台下独立完成地图的数字化工作,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专题图的制作能力,在MapInfo软件平台下利用SQL 查询功能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能力。 二、项目教学内容 该项目按照知识准备、配准、矢量化、拓扑处理、属性数据输入、图面布局与整饰等工作过程,分解为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任务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配准 任务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层矢量化 任务三拓扑处理 任务四属性数据的输入与连接 任务五图面布局与整饰 任务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统计 知识准备 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空间方式表达一定区域内的当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专题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果之一,能够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国土整治提供参考数据。 (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流程 ?图件扫描 ?图像配准 ?分层矢量化 ?拓扑处理 ?属性数据的录入 ?地图布局与整饰 1、图件扫描 根据聚脂薄膜图相对于普通纸图变形小、不易伸特点,所以数字化工作的底图采用聚脂薄膜底图。对于已经预处理好的底图,在综合考虑软硬件的承受能力及图件质量之后,选择300dpi?的分辨率、采用灰度扫描方式或黑白二值方式来进行分幅扫描。扫描格式选用的是通用的TIFF格式,在扫描时由于图纸放置的原因会使扫描的图形有些倾斜,所有的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角度纠正,在Photoshop中把每幅图的底边内图廓线旋为水平。 2、栅格图像配准和坐标系转换 扫描成栅格图像没有空间参考信息,为了能够将栅格数据与其他数据集成,进行分析,就必需对其进行处理:用户需要事先将栅格数据校准(配准)到一个指定的地图坐标系。因此在矢量化前,需要对栅格图进行配准,配准栅格图需要准确的空间坐标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可以从底图上读取。当基础图件与要求的坐标系统不一致时,需要进行坐标系统转换(投影变换)。 3、分层矢量化 土地利用图中记录了土地利用的各类数据信息,在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后,为了便于管理及使用方便,应将相同属性的数据放在同一个数据层中。主要数据层: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土地利用_土地覆盖遥感分类方法的研究综述

第23卷,第3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 123,No 13,pp21-25 2002年6月 Journal of China Ag ricultural Resour 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June,2002 #技术方法#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类方法的研究综述 张银辉,赵庚星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泰安 271018) 摘 要 分类方法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分类首先涉及图像类型、时相的选择和图像预处理工作,概述了近十多年以来所使用的常规土地利用/土地 覆盖遥感分类方法及发展的一些新型分类器。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遥感技术 分类方法 人工智能 收稿日期:2001-03-05 张银辉为硕士研究生 赵庚星为教授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必须首先有效地把握真实、准确和实时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同时进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监测亦变得越来越重要。采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要获得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而且要获得变化的类型,其实质是获得不同监测时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信息。 一、图像预处理 (一)图像类型和时相的选择 一般来说,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遥感,大区域范围研究一般采用低分辨率的大尺度图像(如:NOAA/AVHRR 1km 数据),而局部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一般采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M SS 图像、TM 图像、SPOT 图像或它们之间的结合等。因此,选择图像类型时,应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大小、研究的目的、意义等,以达到要求的精度,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不同时相遥感图像的选择对分类精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植物物种、长势及生长阶段等不同而在遥感图像上有不同的光谱表现形式 [1]。在这一方面,已有学者做过专门阐述[2,3]。另一方面,在农作物分类中应用物候历,对提高分类精度有重要保证作用。(二)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包括图像预处理和图像增强。图像预处理主要涉及到图像的辐射恢复、几何校正、图像匹配和镶嵌及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时相之间的图像配准等工作。图像增强方法有多种,如直方图修改技术、比值增强、线性组合、滤波处理及主成分分析等。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中应根据区域特点,图像纹理特征等选择相应的增强方法,以突出各类地物,使之层次分明。近年来,有关专家对增强方法进行了许多新的研究:如波段的彩色合成增强处理[4,5]、彩色变换[6,7]和各类信息的融合增强处理[8,9]等。 二、目视解译分类方法 目视解译就是根据样本的影像特征和空间特征(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型、位置和布局),与多种非遥感信息资料相结合,运用生物地学等相关规律,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10]。 目视解译分类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航片、卫片或多种遥感图像资料的结合,进行人工判读之后,手工编汇土地利用图或数字化处理,由此得到土地利用分类信息。这种形式从开始采用遥感手段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耕地的基本含义1 所谓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划分,下列三种情形的土地都属于耕地:a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和草田轮作地;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 c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以及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上述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 0 米、北方宽< 2. 0 米的沟、渠、路和田梗。这就是我国目前统一适用的耕地的标准。 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的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 a 、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b、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c 、水浇地。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d、旱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早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早作物。e 、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概况

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2 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 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5 公顷的44 %。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大于0. 13 公顷的12 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其中除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外,其他省区粮食不能自给或仅能自给。人均小于0. 06 公顷的除4 个直辖市外,还有湖南、浙江、广东、福建4 个省。统计,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 05 公顷临界值的县(区)达666 个,占全国县(区) 总数的23. 7 % ,其中低于0. 03 公顷的县(区) 达463 个,有些县(区) 人均耕地只有0. 01 公顷—0. 02 公顷。 我国耕地分布不合理,质量差,生产水平低。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6 % ,而平原、盆地和其他地区的耕地仅占34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 % ,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 %以上;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 % ,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2 %。全国优质耕地少,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总量的39 % ,中低产田则占61 %。我国现有耕地总量不足1033 亿公顷,产出的粮食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1995 年—2000 年,我国人口增加近6800万,总人口近达12. 6 亿,粮食年需求为5200 亿千克,而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 亿千克左右,与需求数量相差700 亿千克。人增粮不增,必然导致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后备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实验一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订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 3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 二、背景分析 (一)地理位置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39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二)自然生态环境 芷江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61.7%,丘陵次之,占28.6%,岗地占4.4%,平原占3%。芷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形成凹陷的山间盆地。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区,地势高竣,山峦叠嶂,是林木主产区;东部和东南部波状起伏的高丘,是经济林果主产区;中部为低丘岗地,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是粮食主产区。 芷江境内山脉分南、北两支:北干脉由西向东绕贵州省及麻阳县边境经米公山、撑架坡、阳雀坳、西晃山、通坳山、齐天界、上青坡入中方县境,平均海拔900m以上;南干支由新晃天雷山发脉入境,沿朝阳坳、千公牛、燕子岩、巽公坡、桅子顶入洪江市境,平均海拔7 00m左右。全县1000m以上的高峰24座。 芷江县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但受盆地周围高山影响,地域热量差异大,四季降水不均,垂直气候和小气候明显,旱、涝、冷、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摘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自然综合体,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必要掌握土地的总效益,对土地的各方面构成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目前,对土地评价的分类主要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综合来看,其根本就是为了说明土地在进行生产时的生产力即产出效益的质量评测。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土地研究历史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关键词:土地评价评价指标发展研究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评价概述 1.1 土地评价定义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进行的评估,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应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有一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相应条件来进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2.1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历史。 2.2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国外:1933年美国提出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 ,SRT)和康奈尔系统(cornell system);1934年法国财政部提出《农地评价条例》;等等。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city evaluation),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