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美术 6 我们爱劳动 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3.90 MB
- 文档页数:20
教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6我们爱劳动|浙美版(2012)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我们爱劳动”,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在美术创作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绘劳动场景,表现劳动的美丽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劳动场景。
2. 如何帮助学生表达对劳动的热爱和敬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劳动场景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劳动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提问学生对劳动的看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步骤二: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解劳动场景的描绘方法,如观察、思考、创新等。
步骤三:示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描绘劳动场景,展示绘画步骤和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
步骤四:创作(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劳动场景的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步骤五:展示和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创作心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劳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创造美好世界劳动场景的描绘方法- 观察:观察劳动场景的细节- 思考: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创新:创新表现手法和构图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或邻居的劳动场景,用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2.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短文,加深对劳动的理解。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课题单元主备人内容我们爱劳动(第一课时)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爱劳动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我们爱劳动”能力。
任务定位教学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我们爱劳动。
教学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教学准备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板书设计我们爱劳动课时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引入。
2.(1)教师和学生唱《劳动最光荣》,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
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2)学生回忆并交流。
3.欣赏感受。
(1)教师用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2)教师小结: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2)体验: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
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
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课时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劳动时的动态?线条是否流畅、肯定?6.课外拓展。
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
学生课后活动和作业设计。
浙美版小学美术三下第6课《我们爱劳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爱劳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材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场景,让学生感知劳动的美丽和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劳动场景有限,对于劳动的美丽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可能缺乏足够的感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劳动的意义,知道劳动的美丽和劳动人民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尊重劳动人民。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的美丽和劳动人民的伟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通过创设各种劳动场景,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劳动场景图片或视频。
2.学生准备:带上一张自己认为最美的劳动场景的图片或画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劳动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提问:“你们觉得这些劳动场景美吗?为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劳动的美丽。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各种劳动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些劳动场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在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劳动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带来的劳动场景图片或画作,并说明自己为什么觉得这些场景美。
通过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美丽和劳动人民的伟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劳动的热爱,可以是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
(浙江版本美术教案)我们爱劳动课题: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爱劳动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浙江版本美术教案)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我们爱劳动”能力。
二、教材分析.“我们爱劳动”编写思路。
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我们爱劳动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
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
因此,在劳动时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
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
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
在夯悬于半空,若起若落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理想。
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
通过描绘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不仅可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
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外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欣赏。
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
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学生对人体的动态有直观的感悟。
“试一试”和“提示”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化解。
“学生作业”的展示和“学习建议”都提示了对学生创作的要求。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教学设计●方案一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资料等教学过程.情境引入。
(1)教师用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
《我们爱劳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爱劳动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我们爱劳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我们爱劳动”编写思路。
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我们爱劳动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
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
因此,在劳动时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
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
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
在夯悬于半空,若起若落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理想。
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
通过描绘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不仅可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
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李焕民的版画作品《初踏黄金路》,目的是使学生在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欣赏。
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生活中劳动的场景和学生的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
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学生对人体的动态有直观的感悟。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用版画的形式来表现劳动场景。
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1.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1)教师一边哼唱《劳动最光荣》一边表演洗衣服这个劳动动作。
(2)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
(3)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学生回忆并交流。
引出课题——《我们爱劳动》 2.欣赏感受。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6、我们爱劳动(浙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描绘和表现劳动场面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力。
4.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学习描绘劳动场面的基本方法。
2. 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劳动场景,选取合适的题材进行创作。
3. 学习如何表现劳动者的动态和表情。
4. 学习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劳动场景的氛围。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劳动场面的能力,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劳动场景的氛围。
2.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劳动者的动态和表情,以及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劳动场景的氛围。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劳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劳动的意义。
2. 观察与体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劳动场景,选取合适的题材进行创作。
3. 示范与讲解: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描绘劳动场面的基本方法,如何表现劳动者的动态和表情,以及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劳动场景的氛围。
4. 学生创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1. 我们爱劳动2. 插图:劳动场景的插图3.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品展示与评价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和体验家里的劳动场景,描绘一幅劳动场面的画作。
2. 家长参与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学习做好准备。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观察体验到创作评价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
浙美版小学美术三下第6课《我们爱劳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爱劳动》这一课是浙美版小学美术三下第6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等表现手法,展示劳动的场景和劳动者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劳动场景的图片,以及一些劳动工具和劳动者的形象,供学生进行观察和临摹。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多个创作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于绘画有一定的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劳动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可能对于劳动的内涵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还不够深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临摹,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劳动的场景和劳动者的形象。
2.培养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临摹,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劳动的场景和劳动者的形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内涵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将其表现在绘画作品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范例,分析劳动的场景和劳动者的形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2.临摹法:让学生临摹教材中的图片和范例,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内涵。
4.创作法:让学生根据观察和临摹的结果,进行自己的创作,表现劳动的场景和劳动者的形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绘画技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基本内容: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范例,分析劳动的场景和劳动者的形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3.绘画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6 我们爱劳动(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浙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我们爱劳动》的内容。
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劳动场景,并通过创作一幅描绘劳动场面的画作,表达对劳动的热爱和尊敬。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劳动场景,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劳动场面。
3.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劳动场景,抓住劳动场面的特点进行绘画创作。
2. 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劳动场景的动态和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劳动场景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生准备:绘画纸、铅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劳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教师讲解绘画劳动场景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劳动场景,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劳动场面。
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创作,描绘自己观察到的劳动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
板书设计:1. 我们爱劳动2. 课题要求: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劳动场景。
3. 绘画技巧:观察、体验、表现劳动场面。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创作一幅描绘劳动场面的画作。
2. 作业要求: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表现劳动场景的动态和情感。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体验劳动场景,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劳动场景,抓住劳动场面的特点进行绘画创作。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绘画技巧,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劳动场景的动态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