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章法布局技巧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38.26 KB
- 文档页数:7
书法章法布局的原则和⽅法章法,篇章布局之法。
古⼈云:“积点以成字。
积字以成篇。
”在⼀幅作品中,字与字并不是⽆关的堆砌,⽽是⽣机联属、息息相关的;⾏与⾏也不是机械排列,⽽是顾盼映带、⾎脉贯通的。
因此积字成篇,就要懂得篇章布局,这就叫章法。
掌握章法,是学习书法的⼀个重要内容,是书法作品创作的前提之⼀。
下⾯,我们综合古⼈作品,归纳出以下章法布局的原则和⽅法。
⼀、构思谋篇写⽂章要讲究动笔前的“谋篇”,绘画要事先“构图”。
书法创作前也必须事先进⾏“构思谋篇”。
古⼈说:“意在笔中,笔居⼼后,皆须存⽤笔法,有难书之字,预于⼼中布置,然后下笔,⾃然容易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法,任笔所成。
”所以动笔前,要依据所要书写的内容进⾏⼀番考虑,⽐如位置的安排,留天地的多少,字多⼤为好,⾏距⼤约以多少为宜,有没有难以书写的字,等等。
这样下笔后就不⾄于“临时⽆法,任笔所成”了。
初学者在进⾏构思谋篇时,不妨先⽤⼩纸布置⼀下,犹如作画先构草图⼀样。
遇有不妥当的地⽅,加以调整修改,⼤局基本确定后再下笔。
⼆、⾸字领篇孙过庭《书谱》中说:“⼀点成⼀字之规,⼀字乃终篇之准。
”就是说在布局时,要在通篇之⾸,⽴⼀字为通篇之主,它的轻重疏密、体势意态直接管领了通篇的字体风格、变换起伏、字势斜正及形体⼤⼩等。
所以第⼀个字有很⼤的制约⼒,书写时必须考虑到整篇字的许多变化,认真定夺这个字,不可不假思索,随意下笔,影响整篇字的布局。
因此,章法布局的第⼆个原则是⾸字领篇原则。
学书者只要反复实践摸索,便能谙熟此道。
三、⾏⽓贯通通篇字与字之间妙在互相承应。
如果点画皆有意,字字尽有情,息息相关.⾎脉相通,互相管带,这就可谓上下相承、⾏⽓贯通。
唐代孙敬⽞说:“字体各有管束,⼀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管两⾏,两⾏管三⾏,如此管⼀纸。
”古⼈还说:“真(即楷书)则字终意不终,草则⾏尽势不尽,其得书之趣矣。
”可见,⾏⽓贯通原则是章法布局所不可缺少的。
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要领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
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宝藏,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观赏价值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一种独特艺术。
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欣赏和创作书法作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
包括象征文题目,除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
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
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
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
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
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
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
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章法布局是书法作品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是创作书法作品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创作书法作品,一要练得一手好字,这是书法作品创作的基础;二要懂得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这是书法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
练一手好字,需要长年累月的努力,但章法布局知识却可以现学现用,立杆见影。
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四周留空,行间透气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
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
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
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末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
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2、首位呼应,字守中线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末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
首字领篇,末字收势,极为重要。
硬笔书法作品章法格式布局教程要写好一幅作品,就必须讲求点画的组织,文字的安排,幅式的布局,这就叫章法。
硬笔书法的章法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如下三方面:一、幅式硬笔书法作品的幅式跟传统的毛笔书法一样,有条幅、对联、中堂、斗方、横幅、扇面,匾额等。
1.条幅:条幅又称直幅,也就是直写的单条,书写格式为顶头起行,从上而下,由右向左,一般写两三行居多,最后落款钤印。
2.对联:对联又称楹联,两条字数相等,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视其情况落上单款、双款或穷款。
如是长联,应排成龙门式,上联从右向左竖排,下联从左向右竖排。
最后落双款。
3.中堂:中堂原本是挂在厅堂正面墙上的字画,它通常是整纸使用,大则六尺整纸,小则三尺整纸,为竖式长方形,硬笔书法的中堂书写格式有两种。
一是从右至左竖行书写,格式跟条幅样;二是从左至右横行书写。
如正文有标点,首行应空两字,如没有标点,首行应顶格写,最后落款钤印。
4.斗方:斗方为某一尺寸见方或上下左右稍有长短的幅式,它跟中堂一样有横竖两种写法,其行款也跟中堂一样。
5.横幅:横幅如同条幅,也通常采用竖行由右向左书写,最后落款钤印。
如正文只有2-4字,采取横向单行书写。
特长的横幅称长卷或手卷。
最长的硬笔书法长卷可达数千米。
如江苏武微波88-91年创作的《红楼梦》长卷全长为四千五百米。
6.扇面:扇面主要分为折扇和团扇。
硬笔书法多采用折扇幅式。
折扇是由许多上宽下窄的条状面组合而成,自然分行,上下边缘线均呈圆弧线。
在书写折扇时,扇面上的字必须随扇形排成圆弧状,决不可象其它幅式那样字与字、行与行保持平行。
正文字少,可以一字一行或两字一行排于扇面的外上缘,内下缘留出大片空白。
如果字数较多,可采取上齐下不齐形式以单行字多,双行字少间隔排列,每逢单行通行写,每逢双行则可视其情况灵活安排成一、二、三、四字等,一般应单行与单行的字数保持一致,双行与双行的字数保持一致。
如扇面的正文为行草书,单行与单行、双行与双行的字数可以不一致,但它们所占空间必须保持一致。
书法中的章法布局技巧什么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谋篇。
给你一篇文字,给你一张纸,请你把它写出来,要想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你就必须要好好构思一番。
有的人只知道写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谋篇,这是很不够的。
如何理解书法中的章法,应该是一个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如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线条和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虑到。
我国著名书法家张新明先生说,艺术给人以美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也要给人以美的感受。
如此众多的内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难以做到。
事实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样,不同的战役有不同的打法。
不同款式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们大不可以偏盖全。
我们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这个全局性的大概念。
下面,就从不同的作品款式出发,并以实例来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一、关于“对联”的章法技巧据传,在古代《诗经》中就有无数语句相对、平仄和韵的对联。
在唐宋以前的律诗中,第二句与第三句都是两两相对的。
然而,对联用于书法则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对联才得以盛行。
对联强调对称美,开始的时候很工整,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清代以后才发展到诸体都能入对联。
对联的内容一般有“山水情怀、寄写心志、讽喻社稷及生活读书”等。
对联的字数不等,常见的有“四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后来还出现了“数十字、上百字”的长联。
在款识方面,对联开始只落单款,到后来也落上下款。
在用途上,对联也从雅士清玩发展到亭台楼阁、高堂庙宇。
现列举若干对联款式如下:1、上下款一行式。
对联的上款,在一般情况下,总是要题上受书人的称谓、姓名和字号的。
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没有找到位置。
因为他在上联已经题上了“甲子五月端阳前一日”,而且所题的位置比较低,如果再题受书人的姓名的话,自觉不妥。
于是,作者把受书人的姓名题在了下联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下方,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
〖書法课堂〗书法章法布局要想写出精美的书法作品,除了掌握书写的笔墨技巧外,还应掌握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
章法布局包括章法、落款及用印等方面的内容。
(一)章法一个字的点画与点画之间,偏旁部首之间的安排叫做字的结构,一幅书法作品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安排叫做章法。
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整幅作品的布置安排和错落变化;字距行间的宽窄、疏密和迁就避让;款式位置,用印法则,字体大小,书体变化,字数计算等等。
虽然因书体、流派风格不同,在章法上略有变化,但中国书法是一种传统性很能强、规范性极严格的民族艺术,因此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章法布局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纵有行,横有别,纵横成行。
整幅书法作品,行款要写整齐,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距离要相等。
这种形式通常是字距小,行距大。
写篆、隶、楷书的作品,最适宜采用这种布局,字的大小要匀称。
气势要连贯。
在落笔之前,应对整幅作品的章法,要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经过一番构思,大胆落笔,才能写出如意的作品来。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每一笔好,每一个字好,还要通篇的章法布局好,让人看起来有行气相贯,一气呵成之感。
楷书的章法一般是行距字距相等,古代的碑帖一般是这类形式。
(图版)隶书:字距稍大,行距略小为宜。
篆书:章法同隶书(图版)第二、纵有行,横无列传统的写法多用竖行,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起首不空格,不用标点。
这种章法是从一行到多行,行式有定,而字式无定。
行草书章法讲究大小、笔画粗细的变化,以及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承上启下,左右联属,相互照应,气脉贯通。
如(兰亭序)共28行,行的疏密相同,而字的大小、疏密错落不等,布局神韵天成,美妙之极。
第三、纵式皆不分行列这种章法的特点是取自然之势,具有一种“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全局分不出纵横、左右的行列。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器具铭文,字的大小参差不一,其中常常间夹有象形的图形,字与字之间,互为呼应、相连,整篇为一整体,不可分离。
这种章法,原出于自然,未必是书写者着意的安排。
收藏!大幅式中堂书法作品如何布局?这12种章法总有一款适合你!【书法章法学习】一、行书动而康这幅竖式大中堂,属少字书法。
书写前须先留出四面纸边,其宽度不少于四公分为宜,这是让画心透气以及日后装裱时的需要,书写每幅作品前都少不了这一步骤。
根据正文字数安排一行,居中大写。
三字大小不能均匀,可将中间一字处理小一点,使正文的书写富有节奏感。
上款题右侧,取位偏高,但须注意勿高出正文上线( 即天头),与其平行也不宜,以稍低一点为好。
下款题左侧,取位稍低于上款。
可钤名章一枚,于名章之下另可增钤闲章一枚,视情况而定。
二、行书松风正文两字,用行书书竖式大中堂,安排一行。
上字处理稍小,下字处理稍大,下字要能承托得住上字。
题款安排下位,顺正文未笔走势而题,别有韵致。
这样安排时,须注意题款字不宜多,不能超出末笔长度许多,不宜大,也不宜题成双行款。
具体作品还须具体对待,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参照系。
就这幅作品而言,右上角空虚,引首章必不可少,而下面名章却不宜过大,这就让引首章的大小接近于名章,这算是较特殊的篇法,特殊处理。
一般情况下,引首章须明显小于名章。
三、行书杂诗这是书家自己所作的格律诗,所以在款识标明“自书”二字。
全诗五十六字写竖式大中堂,安排四行,正文没写完,将末尾二字移人款识去写,字体大小跟款识的一致,也不必与款识拉开距离,保持款识的完整性,这是书法家们在书写时经常采用的补救办法之一。
四、行草海啸这幅书法作品的正文字数,与第二幅书法作品的正文字数相同,都是两字。
区别在于,一是采用的书体不同,一是篇法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题款位置的安排上,这儿题款安排在左上位,并于名章下增钤了一枚闲章。
五、行草黄河之水天上来此乃李白名篇《将进酒》中诗句,常与下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连用,由于其气势不凡而为大家喜爱。
这句诗共七字,用行书书写竖式大中堂,安排二行,行距宽于字距。
第一行四字,中间的字处理小一点,以免整个幅面迫塞。
第二行三字的大小也要有变化,体现行草的灵动性,韵律感。
楷书章法布局秘诀,值得学习!一幅具有欣赏价值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求笔画精到,结体优美,单个字写得漂亮,而且要求布局合理,通篇和谐。
要想学会全篇的布局,首先要从单个字的布局入手。
1.首笔领字何谓“首笔领字”?即字的第笔是整个字的统领,关乎全局,与主笔同样重要。
一则,首笔的长短、斜正可掌控整个字的大小、斜正。
如首笔或长或短,或斜或正,则其后所有笔画皆以首笔为准,依次写来,使整个字或大或小,或斜或正,写完后才知是美是丑。
因此,在写第一笔时,要心有全局,要为以后笔画的安排做铺垫,而不能盲目落笔,心中没数,写出的字或大或小,都会影响视觉效果。
过大则显憋闷;过小则显拘谨。
在方格中写字,首笔的落笔位置非常重要。
若落笔失误,偏左或偏右,偏上或偏下,皆如束缚手足,拘谨而不得施展。
所以,落笔的位置也决定了字形的美丑。
要把字安排在可以向四面八方伸展的位置,就要找准落笔点。
字写得大小适当,整个字的四周都有伸展的空间,都有空气的流动,从而才能带来视觉的和谐。
2.首字领篇书写一篇字,除了要把握好每个字的第一笔,还要写好一篇字的第一个字。
我们在日常书写时,通常有一个感受,那就是第一个字写得大了,后面的字也跟着大;第一个字写得小了,后面的字也跟着小;所以要把握好第一个字的大小。
除了大小之外,书写第一个字的方、圆、藏、露等笔法会影响到全篇字的用笔特点,书写第一个字的轻重、迟涩、劲速的节奏也给后面的字的书写打下伏笔。
如果第个字写得很重,由于书写运动的惯性,后面的字也会写得重,全篇字的风格容易表现厚重一路,驾驭不好易流于板滞。
第一个字如同全篇字的地基,书写的斜正应以视觉和谐为宜,不宜过于平板或过于倾侧。
无论是平板还是倾侧,都会使全篇字或呆板无生气,或歪歪斜斜如醉酒。
3.字的肥瘦在进行全篇字的书写时,要学会将各种不同结构的字巧妙、合理地安排在格中。
因笔画多少的差异,字形大小不可能样。
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差异要合理、适度,不能出现西瓜与香瓜一样的视觉差异。
书法布局章法章法,广义上讲,是包括款式,狭义上讲,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
经营位置“意匠惨淡经营中”,的确如此,章法布局包括一点一画、结字、行气、全篇布白、落款钤印以及装裱。
点画、结字在作品中只是一小局部,然而“一点或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它要与整篇相配合,可从以下九个方面认识。
一、定主宾之序书法创作当先从主体(正文的文字内容)入手,主位既定,宾从就可以围绕主体生发,或藏或露,或即或离,目的总在丰富其空间,充实其层次,如众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体形象愈见突出愈完美。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是书艺作品最重要的方面。
但写什么内容需要作者认真选择,作品之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修养水平。
内容佳就给作品增加了一层意趣,文情并茂,千古如新。
传世的古代法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
这些文字在文学上已是不朽之作,况又是出自一流书家自撰自书,那怎么不珍如拱璧呢?对书家来讲能自撰诗文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不可忽视。
从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来讲,可以分为五类:即古代诗歌、文言文、新诗、白话文、“小数字”等。
另外在文字内容的选择时,最好要与其书体风格相协调,水乳交融,体现意境。
若“小数字”中的“虎”、“龙”为主者,宜将“虎”、“龙”之说明为宾。
总之,一幅之中必须有主有宾,齿序分明,才能集中丰富,统一而有变化。
二、掌均变之衡端庄持重,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
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详稳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所以书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
然寻常之平易得,艺术之衡难求。
譬如一个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几乎不构成什么美感。
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构成一种美感,大家乐意看,因为他本是难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平衡了,就产生了美。
可知只有在机变中寻求平衡,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才是构成美感的、具备艺术价值的平衡,所以书法的章法,先须求变,而后求均;先须求奇,而后求稳,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寻常的现象转换成艺术审美形象。
草书章法布局技巧
一、字不能都是正的
草书讲究“势”,这个“势”,是动态的,“草如奔”嘛!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笔法,其实是悟到了草书的动势。
动势体现在字的结构上,就是“不正”。
许多人习惯了楷书的端正,觉得草书也应该是端正的,这是最大误区。
如果将单个草书字画中心线,则不一定垂直,而且,还要东倒西歪,不能总是一个姿势。
这叫斜势求正态。
二、字的大小不能都是一样的
楷书大小差别不大,字与字如兄弟;草书大小差别很大,字与字如父子。
草书大字甚至是小字的两三倍,有的字,其中的一笔就是其它字的好几倍。
这叫错落成自然。
三、字距不能都是相等的
写楷书时,字与字距离大体相等;行书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而草书字距差别往往比较明显。
有的两字或三字挤在一起,形成一个小集体,这叫字组;有的两字相隔很远,而又遥相呼应。
三三两两,错错落落,扶老携幼,形成无规律的节律。
这叫韵律起波澜。
四、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一行的中轴线上
草书不仅单字结构不正,从整行来说,也并非以中轴线为基准,把每个字摆齐。
“字如算子,非书法也”,而是要随着字势,沿中轴线无规律地左右摇摆,甚至有的字整体已经偏离中轴线,只要全行视觉上感觉还是一行就行,这样就形成一种自然的天趣。
这叫字散神不散。
五、行与行之间,横向的字缝隙不能对齐
除首尾两字外,其它的字最好别齐平了,当然也不能如砌砖,把缝隙死板地对应错开,规律性不能太强了。
这叫错缝呈天趣。
有了这五句话,再注意到笔画轻重的变化、用墨枯润的结合,草书想不长进都难。
书法中的章法布局技巧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书法中的章法布局技巧什么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谋篇。
给你一篇文字,给你一张纸,请你把它写出来,要想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你就必须要好好构思一番。
有的人只知道写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谋篇,这是很不够的。
如何理解书法中的章法,应该是一个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如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线条和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虑到。
我国着名书法家张新明先生说,艺术给人以美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也要给人以美的感受。
如此众多的内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难以做到。
事实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样,不同的战役有不同的打法。
不同款式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们大不可以偏盖全。
我们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这个全局性的大概念。
下面,就从不同的作品款式出发,并以实例来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一、关于“对联”的章法技巧据传,在古代《诗经》中就有无数语句相对、平仄和韵的对联。
在唐宋以前的律诗中,第二句与第三句都是两两相对的。
然而,对联用于书法则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对联才得以盛行。
对联强调对称美,开始的时候很工整,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清代以后才发展到诸体都能入对联。
对联的内容一般有“山水情怀、寄写心志、讽喻社稷及生活读书”等。
对联的字数不等,常见的有“四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后来还出现了“数十字、上百字”的长联。
在款识方面,对联开始只落单款,到后来也落上下款。
在用途上,对联也从雅士清玩发展到亭台楼阁、高堂庙宇。
现列举若干对联款式如下:1、上下款一行式。
对联的上款,在一般情况下,总是要题上受书人的称谓、姓名和字号的。
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没有找到位置。
因为他在上联已经题上了“甲子五月端阳前一日”,而且所题的位置比较低,如果再题受书人的姓名的话,自觉不妥。
于是,作者把受书人的姓名题在了下联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下方,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
这是一种将计就计的办法,虽有差错,而又显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极。
见(图1):( 图1)2、四行题款式。
每联题为两行,共四行,位置居中。
见(图2):(图2)3、正文以下多行式。
正文作四字,留出一个字的位置用于题多行款,另有一番情趣。
见(图3):(图3)4、龙门双行式。
因为款文字数较多,故而采用双行式题款法。
见(图4):(图4)5、少字高题式。
文多,题字少,以突现其气势,大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
见(图5):6、双色满框式。
采用色彩入书法,款文四行,顶天立地,有特色。
见(图6):(图6)二、关于“中堂”的章法技巧中堂是指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
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
现存最早的书法中堂为南宋吴琚所书的《七言绝句》。
中堂的出现远晚于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则是时时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所以,中堂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
但是,中堂形式比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颖性。
1、界格式。
用于书写工整一路的作品,书写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线条要细而劲挺。
但在落款处不要打界格,务使行气贯通。
见(图7):(图7)2、疏朗式。
书法作品重虚实相见,全是虚不见实,谓之空洞无物。
全是实不见虚,谓之局促郁塞。
有虚有实,谓之潇洒空灵。
书法创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适自然,要巧作安排。
见(图8):(图8)3、随款式。
所谓随款式,是指正文不够写,把多余的正文当作落款来写,一统到底。
这种款式在书写时表现为十分的随意,一看没纸了,便把正文当作落款写,与正文搅和在一起。
见(图9):(图9)4、界格信札式。
信札是尺牍,把多个尺牍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见大,令人神往。
见(图10):(图10)5、文识各半式。
款文和正文各占一半,虽说是款文,其实与正文一样,只是写得小了一点,有一种大疏对大密的趣味。
见(图11):(图11)6、团扇对联式。
中间作四个团扇,两边配上一幅对联,内圆外方,很有一点创意。
见(图12):(图12)三、关于“条幅”的章法技巧条幅以中堂为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条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识与中堂也基本一样,只是它的气势比中堂更为奔放、更为修长。
条幅象中堂一样,也是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所以,条幅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款式之一。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条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隶书条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顶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
见(图13):2、沈尹默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竖界格三组册页,合作一幅条幅作品,别有一番滋味。
见(图14):(图14)3、陆维钊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无界格,仅二行半就写完了。
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开一点距离,整个款文时断时续,巧妙无比。
见(图15):(图15)4、清梅清行书条幅,正文无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
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盖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为压角印。
见(图16):(图16)四、关于“横幅”的章法技巧书法作品通常有横式和竖式两种,而横幅在今天犹为流行,特别横长的作品叫手卷。
横幅,又叫横披, 横长于高,悬挂时去取横势。
横幅的章法气势与直幅的章法气势不同,很大,横幅的章法气势有类似看宽银幕电影一般,给人的感觉是“波澜壮阔”:而直幅的章法气势,则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
由于横幅纵行气短,有时一行仅一个字,换行频律高,前后距离长,所以, 横幅最难的是贯气。
此外, 横幅很善于写大字榜书。
大字榜书与小字的章法处理不同,它字字独立,但更强调内在的联系和前后的呼应。
在款式上处理,横幅比较灵活多变,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有前后都署款的,还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
1、下图为陆俨少所作大字榜书,落单款于正文后面。
见(图17):(图17)2、下图为册页组合式的横幅作品,每六行空一行,给人以透气感,款落于正文之后,书体大小一致,一气呵成,款与文一统到底。
见(图18):(图18)3、下图为上平下不平(齐头不齐脚)的横幅作品。
上平以求整齐,下不平以求空灵和随意,为求得空白匀称,分别予以补引。
给人以清淡典雅、酣畅伶俐的审美体验。
见(图19)(图19)4、下图为字距密、行距宽的横幅作品,取法于明代书家张瑞图、黄道周。
行行清楚明了,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
见(图20):(图20)5、下图为清王铎的作品,落前后款。
正文为王铎的自作诗句,前一首有序,后两首有题无序,最后作款。
此幅作品既不齐头,又不齐脚,写来笔法精绝、节奏明快;字体左倾右欹、险夷相济、变幻莫测、虚实相生,真是魄力独雄,潇洒无比。
见(图21):五、关于“扇面”的章法技巧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明代罗欣《物源》有“舜始造扇”说,沈从文《扇子史话》在阐释扇子作用时说:“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
”从现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战国时期扇子是用细竹篾编织而成的。
后来,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从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苇、羽毛、绢布、锦司丝、纸等),进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长方形、椭圆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线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从实用走入艺术的历史进程。
不知是谁首创在扇面上题字,现已无从查考,传说应该早在宋徽宗以前。
宋徽宗以后,出现了扇面书法,如宋徽宗团扇。
见(图22):(图22)明代以后,扇子得以广泛流传。
关于折扇,据说是由日本传入的。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扇面书法的章法形式。
1、团扇书法。
团扇,因有团圆如明月而得名,相传出自汉代。
这幅作品共22行,每行字数不等。
少则4-5字,多则40字以上。
章法围着圆边走,行间留白与环圆留白匀称,款和题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真是用心良苦。
见(图23):(图23)此图是团扇变形款式,人称苹果式。
系赵之谦所作,以魏入行草,拙中见巧,方中见圆,中间空白为苹果之手柄痕迹,使左右有着一种上下阙的感觉。
见(图24):(图24)下图是吴昌硕先生独具匠心的作品,一楷一行,一短一长,疏密对比明确,潇洒无比,风姿绰约。
见(图25):(图25)下图也是团扇变形款式,四边去圆为方,亦系赵之谦所作,正文画界格,用魏碑写出,严谨中现出浪漫气,清逸富贵。
上款暑正文出处和赠送对象,下款暑时日和作者名。
见(图26):(图26)下图也是团扇变形款式,人称芭蕉扇式。
章法围着扇边走,行间留白与环圆留白匀称,款和题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见(图27):(图27)下图也是团扇变形款式,人称方扇式。
相传在战国时期就有方扇出现,扇面用细竹篾编制而成。
见(图28):(图28)2、折扇书法。
折扇书法创作难于其他书法创作,究其原因:一是体积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纸面不吸水,四是开头不规则。
其中,纸面不吸水的问题好解决,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下图的章法为二行居中式,为清代书法家翟云生所书,他以隶书名世。
此幅作品给人以天空地阔、任意翱翔的感觉。
见(图29):(图29)下图的章法为隔行长短式,为明代书法家娄坚所书,长行从扇面的上沿一直写到下沿,而短行则每行只写二字,且平上不平下。
见(图30):(图30)下图的章法为隔行取半式,即一行写满,一行写半,以次类推。
整幅章法满而不局促,空间布局合理。
见(图31):下图的章法为长虹式,每行二字,沿扇面的上沿写,若彩虹一般,且款文的底部也与正文齐平。
给人以宽阔无比的想象空间。
见(图32):(图32)下图的章法为疏朗式,系明代陈鸿寿所书。
扇面书法太挤则闷,太空则虚,此作不挤不空,恰倒好处。
留出的空间,正好用来表现自我。
见(图33):(图33)六、关于“条屏”的章法技巧条屏,亦称屏条、通屏、海幔、海幕、一堂。
它是将四幅、六幅条幅连成一幅,称之为四条屏、六条屏等。
相传,条屏起于唐代以前。
值得一提的是,条屏可拆可分,即可以合起来一起悬挂,体现出一个大主题。
拆开来时又可以单独悬挂。
由于条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所以,条屏作品在落款时,可以在最后一条落一个款子,也可以每屏都落款。
下图是清代吴廷康所书,临摹了四种篆书,但每屏都落了款。
见(图34):(图34)下图是二条屏,为杨沂孙所书,虽然只落了一个款,但是,为补充正文之不足,把款文中的时日部分,仍当作正文来写,其余款文作两行小字一并写出。
见(图35):(图35)下图是本文作者所作的四条屏作品,每条一行,末行下半部分落款三行,改变了通篇章法中的单调性。
见(图36):(图36)下图是清代吴大徵所作的篆书四条屏,第一屏四行中的首行只写两个字,留出长片空白以见其虚,以后二屏,每屏写满四行以见其实,第四屏写三行半,留出半行作落款用,一虚一实,首尾呼应,克服了条屏章法容易单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