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差异--计划成本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3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辅导《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第四节讲义3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二)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本质上还是实际成本。
将实际成本分为计划成本和差异两部分1.设置的科目: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2.基本核算程序注:第一,采购时,按实际成本付款,计入“材料采购”账户借方;第二,验收入库时,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的借方,“材料采购”账户贷方;第三,期末结转,验收入库材料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借方,节约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第四,平时发出材料时,一律用计划成本;第五,期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材料成本差异+本期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期初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购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例题15·单选题】企业月初“原材料”账户借方余额24 000元,本月收入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76 000元,本月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5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月初贷方余额300元,本月收入材料的超支差4 300元,则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为()元。
A.-3 000B.3 000C.-3 450D.3 450『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300+4 300)/(24 000+176 000)×100%=2%;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额=150 000×2%=3 000(元)。
成本核算教学辅导一、本章内容及重、难点问题(一)原材料费用分配的方法(二)直接分配方法(三)辅助生产费用的一次交互分配法(四)在产品成本核算的约当产量法二、本章重、难点问题辅导(一)原材料费用分配的方法按材料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材料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某种产品材料该种产品单位产品材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x料消耗定额几种产品共耗材料费用总额材料费用分配率= -------------------------------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某种产品应分配该产品的材料材料费用负担的材料费用=定额耗用量x分配率例题: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产量分别为120台,150台,30台,共同耗用直接材料A材料21000公斤,单价2元,直接材料费用合计420RR元,其中甲产品A材料单位消耗定额为1公斤/台,乙产品A材料单位消耗定额为2公斤/台,丙产品A材料单位消耗定额为6公斤/台,则期分配结果如下:甲产品材料该种产品单位产品材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X料消耗定额=120台R1公斤/台=120公斤乙产品材料该种产品单位产品材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X料消耗定额=150台R2公斤/台=300公斤丙产品材料该种产品单位产品材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x料消耗定额=30台R6公斤/台=180公斤几种产品共耗材料费用总额材料费用分配率=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420RR/ (120+300+180 )=70甲种产品应分配该产品的材料材料费用负担的材料费用=定额耗用量X分配率=120R70=8400乙种产品应分配该产品的材料材料费用负担的材料费用=定额耗用量X分配率=300R70=21000丙种产品应分配该产品的材料材料费用负担的材料费用=定额耗用量x分配率=180R70=12600在各种产品共同耗用原材料种类较多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简化分配计算工作,也可以按照各种材料的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实际材料费用,其分配计算如下:甲种产品某种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材料定额费用=实际产量x 材料费用定额 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该种材料 =实际产量x 材料消耗定额x 计划单价=120台X 1公斤/台X 2元/公斤=240元乙种产品某种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 材料定额费用=实际产量X 材料费用定额 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该种材料=实际产量X 材料消耗定额X 计划单价=150台X 2公斤/台X 2元/公斤=600元丙种产品某种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 材料定额费用=实际产量X 材料费用定额 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该种材料 =实际产量X 材料消耗定额X 计划单价=30台X 6公斤/台X 2元/公斤=360元各种材料实际费用总额420RR材料费用分配率= ----------------------------------各种产品各种材料定额费用之和(240+600+360)=35甲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乙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丙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二)直接分配方法直接分配法是不考虑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 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受益单位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二、本科目可按商品类别或实物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三、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
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
本科目可按商品类别或实物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1)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例」2007年8月4日,企业购入商品一批,进价为70 000元(不含增值税),销售价为100 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货款已支付,商品已验收入库,该企业采用售价核算库存商品,则账务处理为:借:库存商品 10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1 900贷:银行存款 81 900商品进销差价 30 000「例」A公司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
财务会计学
4.4.2 发出存货的核算-计划成本法-核算理论
刘永丽副教授
一、计划成本法的含义
指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按预先确定的计划成本进行计算,在期末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一种方法。
一般计划成本的制定由供应部门会同计划、财务部门进行。
二、成本差异的形成及分配
采购(实际)入库(计划)
差额(差异)
发出(计划)
结存(计划)
发出(差异)
结存(差异)
发出存货
(实际成本)
结存存货
(实际成本)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
四、计划成本法的核算
(一)设置的会计科目
“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原材料”: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或节约差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四、计划成本法的核算
(二)基本的业务处理
1. 购入原材料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2. 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
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
4.3.3 发出存货的核算—计划成本法
(二)基本的业务处理
3. 发料
借:成本、费用类账户
计划成本
贷:原材料
4. 结转差异
借:成本、费用类科目
贷: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成本差异率)或者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成本、费用类科目
THANKS FOR LISTENING。
商品差异--计划成本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二、本科目可按商品类别或实物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三、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
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
本科目可按商品类别或实物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1)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例」2007年8月4日,企业购入商品一批,进价为70 000元(不含增值税),销售价为100 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货款已支付,商品已验收入库,该企业采用售价核算库存商品,则账务处理为:借:库存商品 10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1 900贷:银行存款 81 900商品进销差价 30 000「例」A公司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
2007年5月3日,公司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一批给乙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货款为1 200 000元,税额204 000元,货已发出,该批货物成本为1 000 000元。
假设当月该批货物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被全部退回。
则应作会计处理如下:①产品销售时:借:应收账款——乙公司 1 404 000贷:主营业务收入 1 20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 000②发生退回时:借:主营业务收入 1 200 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04 000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 404 000假设该批货物发生退回的时间是6月份,则该公司应冲减当期(6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录同“②”,同时冲减成本:借:库存商品 1 200 000贷:主营业务成本 1 000 000商品进销差价 200 000(2)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
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例」某企业采用售价法进行库存商品的日常核算。
2007年3月末的库存商品余额为10 000元,委托代销商品的余额为5 000元,发出商品的余额为8 000元,主营业务收入的贷方余额为50 000元,分摊前的商品进销差价的余额为10 950元。
计算3月份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计算商品进销差价: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10 950÷(10 000+5 000+8 000+50 000)×100%=15%3月份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50 000×15%=7 500(元)做账务处理:借:商品进销差价 7 500贷:主营业务成本 7 500企业商品进销差价的会计分录1.采购时:库存商品按售价记账,差价记入“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借:库存商品 150借:应交税金_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贷:银行存款 117贷:商品进销差价 502.销售时借:银行存款 175.5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借:主营业务成本 150贷:库存商品 150注:由于收入和成本都是售价反映,没有利润,所以用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毛利)调主营业务成本,调为进价成本。
借:商品进销差价 50贷:主营业务成本 50商品进销差价的会计处理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库存商品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三、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月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月末余额+本月“ 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余额×商品进销差价率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进行商品日常核算的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委托加工商品可以采用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企业无论采用当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还是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商品进销差价,均应在年度终了,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编辑]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是指售价(或码价)与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这样一来使该明细科目核算内容与增值税实行前的商品进销差价核算内容一致,但不符合增值税是价外税的本质要求。
另外发行企业以售价或码价核算采购的商品,商品的进价不再进行核算,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的期末结转=(含税销售成本﹣含税进销差价)÷(1+17%)×17%由于进销差价是根据综合进销差价率结转,而商品价格相差悬殊,各种商品的差价率各有高低,加上不同差价率的商品库存和销售比重不尽相同,必然导致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期末分摊出现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出现,年终在调整进销差价的同时,调整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
为了克服上述核算存在的问题,建议:将商品进销差价分为不含税进销差价和销项税额两个明细科目核算。
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是不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是商品的销项税额。
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和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的期末分摊:本月进销差价率=月末进销差价科目余额÷[不含税销售收入+库存商品÷(1+17%)],本月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本月不含税销售收入×进销差价率。
年终决算前应对各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一次核实调整,根据商品盘存表上出版物的售价或码价,与库存商品科目余额进行比较,剔出盘盈盘亏因素后的差额为多转或少转的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
本月已销售商品应分摊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本月不含税销售收入×17%。
将商品进销差价分为上述两个明细科目核算的目的有3个:1、既保证了售价核算方法的实施,又符合增值税价外税的本质要求。
2、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较进销差价中含销项税额的做法更能确切地反映商品进销差价的本意,体现经营毛利的概念,便于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
3、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直接根据售价(或码价)结转,易理解,易操作,减少了会计核算工作量,更有利于查账和用账。
下面举例说明:1、进货核算:某书店从甲出版社购入图书1500册,进价1万元,进项税为1700元,码价为2万元。
根据图书调拨单、发票等帐务处理如下:借:库存商品——图书20000贷:应付账款——甲出版社10000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7094(为不含税的差价)。
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2906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贷:应付账款——甲出版社17002、销售收入的核算:本月进行打折销售,实现销售收入12000元,销售图书1000册,码价15000元。
借:银行存款12000销售折扣与折让3000贷:主营业务收入15000计提销项税额,销项税额=(15000-3000)÷(1+17%)×17%=1743.60借:主营业务收入1743.60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43.603、月末结转成本和商品进销差价借:主营业务成本15000贷:库存商品15000本月已售商品进销差价中(销项税额)是按码价计算出的销项税额。
本月已售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15000÷(1+17%)×17%=2180借: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2180贷:主营业务成本2180假设图书类库存商品期初余额为35000元,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期初余额为12250元,本月进销差价率为:差价率=(7094+12250)/[15000÷(1+17%)+(20000-15000+35000)÷(1+17%)]=0.411,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15000÷(1 +17%)×0.411=5269.23借: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5269.23贷:主营业务成本5269.23注意:由于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和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是根据商品入库时的售价或码价计算的,所以分摊时采用的销售收入不是实际销售收入,而是已售商品入库时的售价或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