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国式教育记录片观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老师在英国》观后感BBC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记录了50名英国学生,在拍摄期间,从作息到课堂学习,完全因循中国学校规矩。
从早上7点开始上课,一天12小时中,除了两次进餐休息时间,还要经历早操、眼保健操、晚自习等中国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统一穿中式校服,每周参加一次升旗仪式;上课要记笔记和背诵,有时进行小组练习;放学后要打扫教室。
BBC希望以此试验中国式教学对于英国学生是否有效,中国式教学是否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
在观看这部记录片的过程中,身为中国人的我是不希望最终的结果是中国老师“输”,同时我也问了身边的很多同学,得到的答案都是希望中国老师“赢”。
当然最终的结果如我们所愿,中国老师的教学成绩高于英国当地老师的教学成绩。
那么中国老师真的“赢”了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式教育的问题:一、教育目标中国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一味的追求高成绩,不重视教育过程,更看重的是教育教学的结果,如果最终的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对这个学生的评价。
(比如:中国老师对成绩好和成绩不好的同学的态度的差别)二、教学方式对我们这些完全接受中国式教育的中国学生来说,中国的教育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机械的重复、死记硬背,老师在课堂上板书,学生在下面记笔记。
如果你记住了这个知识点,那么就说明你学会了,然而是否真正将这个知识点彻底的理解还另当别论。
很显然英国学生对上课边写边听的这种模式很不适应,然而我们中国的学生似乎早已熟练掌握了这个“技能”。
三、师生互动由于中国受孔孟思想影响,尊师重道是我们所推崇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应该的,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这种角色性如果稍微弱化一些,上课的氛围如果再活泼一些,可能会达到更好的一个上课效果。
当然中国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不认真对待等一些客观因素,在组织教学的初期并不是很顺利,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超过了英国老师的成绩。
那么我认为这也仅仅说明中国式教育在短期的教学中会有一定的效果,在应对考试的时候是一种很快出成绩的教学方式,而然对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而言,效果甚微。
中英式教育纪录片观后感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中英两国的教育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中国式教育以应试为导向,一切以升学为目的,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如学生学习压力巨大、缺乏创新和想象力、产生焦虑和疲劳等问题。
其次,中国式教育还体现出一种强制性和压抑性,试图让每个学生听从命令和管理。
这种单向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学生只能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不能自由思考。
此外,中国式教育注重竞争,每个学生都在与他人竞争中争夺名次和荣誉。
然而,这种竞争让学生们失去了友情和团队合作的机会,同时也会造成压力和孤独感,让学生们迷失自我。
尽管中国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纪录片也向我们展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成果。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考试的多元化,使教育更加成熟和需求导向。
这些改变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让他们的能力更加全面和具备竞争力。
在世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西教育应该互相学习和借鉴。
只有融合全球化的视野和经验,寻求适合当前时代的教育模式,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1。
关于BBC的三集教育纪录片,之前教育心理学老师也让我们看过,并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思考。
一、背景刚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很惊讶,感觉中国老师被妖魔化了。
BBC纪录片的名字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可是视频里中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现在中国的主流教育方式,那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方式,现在应该被放进博物馆了。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教育实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对中式教育充满负能量的视频呢?而为什么在这样“残暴”的中式教育下,学生的成绩竟然比英式教育好呢?那就要从这个视频诞生的背景来说起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了一个测试,叫做“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这个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蝉联榜首,而英国学生却一再被甩在25名以外。
这极大地震惊了英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感叹现在英国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小,特别是数学,和别的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和中国,普遍认为英国学生的数学比中国学生差3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了这个国际教育交流项目。
在这个项目里,BBC负责招募、选拔五位中国教师前往位于英国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执教。
要求完全按照中国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期一个月,然后对学生进行水平考核。
在执教的这一个月中,BBC进行了全程录像,力求真实的展现其教学过程。
在查阅资料室发现,对于PISA测试的科学合理性,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
由经合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其全球数学成绩排行榜一直以来让其名誉扫地,最近受到中国教育专家赵勇的质疑。
赵勇系是国俄勒冈大学教授,他于去年五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起,向“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PISA正在摧毁全球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废止考试。
PISA将英美两国15岁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中国最富裕城市上海、以及香港和新加坡那些“考试工厂”的学生数学成绩作比较。
如何看待中国与英国教育一直以来,教育问题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由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中式教学的希望,对中国的教育充满信心,改变了我对国外教育的看法。
这部记录片讲述的是中国的五位老师采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英国的50位学生,并且将在一个月后与接受英式教育的学生进行对比,看哪一种方法更好。
第一集:困难与挑战重重。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中国老师就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上课的时候,课堂乱哄哄的搞各种小动作,基本上没有人听课,我们的老师被无视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批评了学生,但那些学生却不已为然,他们对中国的教育方式产生质疑,更多的觉得的是文化冲突。
在中国里边,在课堂上受到批评的学生都会觉得丢人,然后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认真听课。
但是英国的学生即使是罚站,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反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一起罚站。
在这里,我觉得刚开始的时候英国学生或许不太适应中式教学中安静的课堂、紧张的学习。
但认真听别人说话是最基本的礼貌,即使是中国老师苦口婆心地跟他们说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还是会不以为然。
我觉得英国的学生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的原因是因为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英国不管有没有工作,他们都不会缺钱花。
但是在中国不一样,学生都会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这也是父母老师从小教导我们的。
在中国没有知识就意味着无法找到好的工作,就无法取得丰厚和稳定的收入,生活就很难维持。
所以我们从小就会努力学习知识,即使是再苦再累也是毫无怨言,而且我们从小也必须培养我们的竞争意识。
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面,有很多的机会是靠我们的竞争争取回来的,如果我们没有竞争意识,那么我们就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发展机会,更不可能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然而,由于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稳定的生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会让他们产生对知识的不重视。
在面对课堂纪律问题的时候,中国老师想尽办法希望可以扭转局面,但是他们收到的效果甚微。
《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前几天刚看完《中国老师来了》,这是2015年BBC的一个教育研究项目,他们邀请了5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学校,给一个50人的九年级学生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中式课堂”。
纪录片之中,除了这50名学生之外,剩下的学生仍然由英国老师进行授课。
一个月之后,两组学生将进行数学、普通话和自然科学低的考试,比较下看哪种教学方式更加有效。
在第一集的五十多分钟里,英国学生的全天作息时间与中国学生相同,中国老师带着学生们做早操、升国旗、做眼保健操、穿统一的校服、下午餐以及晚自习。
通过纪录片,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中国老师特别强调的是纪律这两个字,在中国,纪律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第一集的纪录片里有句话:“中式教育崇尚权威,纪律和残酷的竞争,它与英国主流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有非常大的区别”。
纪律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位教自然科学的杨君老师,她一直坚持采用中式授课,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老师的身影,她讲授知识,将知识点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将它们写在笔记本上,教学方式很传统,但是这样可以加快速度,把知识快速、有条理的教给学生;在处理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时候,她会把扰乱课堂纪律的同学点名站到讲台前面,也会处罚他们在上课结束之后多留一会;她也会通过提高自己的音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多次重复一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记住;项目过半,她的整个声音都是沙哑的,这些似乎是中式教师的常规现象。
在我们身边的学校,特别是初中和高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拿着热水瓶,里面装着他们需要救命水——胖大海,通常在一节传统的中式授课之后,老师们消耗了太多的精力。
在这个总共三集纪录片里,纪律的问题几乎每一集里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在观看纪录片之后,我看了这之下的每条短评,我看到很多评论里会讲到中国学生虽然学习上成绩很好,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过得并不开心,中国的学生过于刻板,而英国的学生活泼,他们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他们的校长来到教室的时候,全体成员都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鸦雀无声,可见英国的学生并不是不可以在课堂上安静下来,从我的观点来看,英国学生的活泼、发散性导致的的课堂纪律问题这并不是他们扰乱秩序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纪录片《中式教育》观后感《中式教育》主要讲了一个很大胆的尝试,请中国老师去英国教学,以中国的教学方式,四周时间,最后以考试的形式来反应究竟是哪一种教育模式更为成功。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下,两国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不同的。
相比于英国教育的发现学习,中式教育更多的是接受学习。
就比如说科学课上,50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和英国的学生相比,只能凭老师一个人做实验给学生看,因为中式教育以考试重点为准,只要把实验里的原理,现象记住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考试成绩,但同时也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缺乏科学探索的精神。
数学课上,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禁止学生说话。
表面原因是说话会影响老师和学生的效率,本质原因在于老师是权威,不容置疑。
而英国老师利用故事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并因材施教。
缺点是讲得不深,消耗时间,但长久而言,恰好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更好玩,学生更能融汇贯通。
还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点在于竞争教育,中式教学中似乎无时不刻都在体现着竞争,就如纪录片中Philippa是全班唯一喜欢中式教育的孩子,因为她记忆力好,复述与背诵的学习方式帮助她很快掌握知识点,然而她却在体育课奔溃了!体育老师模拟国内的中考:“如果体育不及格,无论你成绩多好,终将失去升学机会!"Philippa拿着实心球,一次又一次的扔出去,却始终扔不过及格线!她哭了:“无论我做什么,都拿来与别人比较,我觉得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尽管开头和过程并不太顺利,但在最后中国老师的班级考试成绩几乎每科都要比应该班级高出十分左右。
虽然在纪录片中中式教育获得胜利,但还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中英教育,各自有利有弊。
英国教育,课程难度太低,但是授课方式迎合学生本性,更有利于精英教育。
中国教育,学生忍耐性毅力很强,但是授课方式太死板,扼杀孩子的天性,批量生产做题机器,在中式教育的影响下,孩子更容易自卑。
仅仅以成绩来判断一个教育模式的成功与否本身就是有些片面的,在成绩上,中国教育大获全胜,那学生自身的快乐、创造力、心理健康等却被忽视了。
.
'.
观《BBC纪录片中式教育》有感
观看影片后最大的感触是中式教育非常注重守纪和尊师。
就像影
片第一二集里中国的老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管理班级纪律,上课不准讲话,坐姿必须端正,不能在教室里喝茶…上课学生应该全体起立问好,老师讲话时学生应该做一个认真的听众,课堂上应该听从老师的指导…
在我看来这些都跟我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学生看来,课堂守纪是必须的,我们认为起立向老师问好是早已习惯和必不可少的事。
在影片中我看到英国的学生非常排斥班规,排斥规矩,自己上课不守规矩还要影响其他同学,我并不赞同体罚,但是我觉得把那些捣蛋的孩子分开是对认真学习的其他孩子的负责与尊重。
我认为,规矩这种东西,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英国父母一直纵容宠溺孩子,那么就容易出现孩子在早早年纪就偷吃禁果然后怀孕,或者把男女朋友带回家过夜的情况。
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设定底线,所以他们不知道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们也不会知道为什么在学校要尊师重教,而这些是中国父母从小就会教育孩子的。
我们再来看看影片的结尾,中国班的英国学生加倍了学习时间,考试成绩就提高了10%。
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尽管学习很重要,但是教育不仅仅只关乎考试分数。
教育是为了让人全面发展,为社会做贡献,更重要的是毕业以后学生拿到的是比毕业证书更重要的东西。
杨军老师浅谈BBC纪录片中国式教育的看法有人说:中式教育是「填鸭式」,而英式教育是「放羊式」。
也有人说:BBC 纪录片像喜剧,有点夸张。
又有人说:你们说的话是不是 BBC 写好了的台词,让你们念出来的?更有人说:严厉冷酷,难学到东西。
作为参加 BBC纪录片拍摄的一名中国老师,当我看这些评论时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近些年来,在中国大陆诞生了许多全英语教学的,以出国留学为目标的国际中学和国际班,教学大纲从美国的AP,到英国的IGCSE, IB,A-Level;英语测试也从美国的TOEFL,到英国的IELTS,应有尽有,五花八门。
国人也对此现象习以为常了。
家庭条件好的,也都是尽量送孩子走出国这条路的。
而BBC拍的纪录片,是让「中国实验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国人还不曾听过,更不曾想过,一时引来了轩然大波,社会上的争论褒贬不一。
真是前所未有,耳目一新啊。
中英教育的比较首先,我想就中式教育是「填鸭式」,而英式教育是「放羊式」的说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填鸭式」教育就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
而「放羊式」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讨论式。
老师启发学生,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找答案。
在我看来,中式教育并不都是绝对的「填鸭式」,而英式教育也不完全是「放羊式」。
因为中国地域广,经济层次差别大,学校多元化。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学校也是多元化的。
我在拍片之前,专门回西安老家走访了十来个中学,其中有四所是国际中学,全英语教学,外教数量很多。
教学内容按照美国及英国的大纲进行,以出国留学为目标。
这种学校小班上课,教学方式多样化。
而其他中学,则以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为中心,以高考为最终目标。
班级人数在50——60人左右,老师讲,学生听。
在我观摩的几堂课上,化学和物理课堂堂都有老师做演示实验。
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好过英国中学,墙上挂着的学生的作品展览,水平可是相当高的。
中式教育纪录片观后感《中式教育纪录片》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影片,通过对中国教育系统的真实描绘,向观众展示了中式教育的特点和问题。
影片将焦点集中在教育体制、家长期望和学生压力等方面,引起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关注。
影片首先展示了中国教育体制的特点。
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大量的知识灌输,教师则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教育系统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充满了竞争与压力。
影片中的学生们频繁参加各种考试,每一次考试都被寄予厚望,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们备受压力和焦虑的困扰。
与此同时,家长的期望也是中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影片中,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是进入名牌大学,获得高薪工作和社会地位的保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不惜付出一切努力,包括为子女报名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甚至加大经济投入。
这种过分的期望和压力使得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也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同时,影片还呈现了学生们在教育体制下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影片里的学生们每天上早自习,下晚自习,甚至通宵复习,他们的生活被学习所填满。
尤其是高三学生,他们背负着高考的压力,需要在一次考试中竞争有限的名额。
影片中的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只有通过优异的成绩才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这种外在的压力让他们丧失了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
观看该纪录片之后,我对中国中式教育体制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教育是培养人才、塑造个性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中式教育则过于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他们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焦虑,丧失了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不仅如此,教育体制下的竞争导致了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名牌大学资源有限,而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富裕家庭,导致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机会不平等。
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不公平,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资源浪费。
为了改变中式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观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后感班级:教管1302班学号:20131601056姓名:吴彤晖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
BBC将此拍成的纪录片引起国内外网友热议。
看看华人眼中的东西方教育是怎样的。
这几天,我看了英国BBC2台播出的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
内容是英国一所中学,请来5位中国老师,让他们用最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用一个月去教50个英国13-14岁的中学生。
当中国老师遇上英国学生,节目刚播出,就引起了不小风波……有人认为,英国学生太懒散,应该让中国老师去治一治,有人反思,中国老师的机械和严苛,放到英国教育环境里一下子“扎眼”了……四个星期后,实验班的同学将和其他班进行学科竞赛,于是乎,“谁输谁赢”现在已成众人焦点,好好一部纪录片瞬间被贴标签,甚至被娱乐化了。
让学生“疯狂做笔记”未尝不可中国老师怎么教学科知识点。
比如做实验,纪录片的中国老师是自己一个人在前台做实验,要求所有学生坐在座位上观看,然后抄下实验的公式,但在英国,这样的实验一定是分成2-4人的小组,每人亲自做一遍,基本上一个实验就会做40分钟一节课,第二节课才讲公式……“其实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班上的E同学特别讨厌做实验,一上实验课就睡觉,她更喜欢背公式,比做实验节省好多不需要浪费的时间。
”在她看来,做笔记虽然有死记硬背之嫌,但也是个很好的习惯,她以前有个物理老师,上课不做讲义,只聊《神秘博士》,到了考试前才想起来提醒学生去看教材,搞得每次学生面对考试都极不自信,也不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
不过,她也承认,并非所有英国学生都能消化这种笔记型的教学,尤其是小学生,这部纪录片对于老二来讲,无异于“恐怖片”,老师们的所有课堂教学她都大呼“残忍”。
观《中式学校》有感【摘要】前段时间BBC播放了一部三集旳纪录片《我们旳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才播出第一集就已经迅速被配上中文字幕在中国国内传播开来,并且引来热烈旳争论。
基于不同旳文化背景,教育上旳碰撞是必不可少旳,计较谁输谁赢又有什么意义,在碰撞下所带来旳影响才是核心,对比两种教育模式所带来旳利弊,进行对比改善,实现双赢才是重中之重。
【核心词】文化背景碰撞对比改善双赢一,不同文化背景下旳碰撞不同旳文化背景,不同旳社会环境,导致不同旳教育方式,中国旳老式教育模式强调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本原则化,教师专业化,对学生高原则、严规定、强控制;而英国旳“素质教育”分为“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占英国主流,约占英国学生旳93.5%;它旳内涵是:教育者强调快乐不是教师示范出来旳,而是学生心理自身所具有旳情感,被愉悦旳教学环境所“唤醒”,强调一种“享有学习”旳过程。
这也是中国人想象中旳西方旳“快乐教育”。
纪录片《我们旳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讲述旳是一种在英国学校进行旳教育实验,5名中国教师在英国博亨特学校对50名九年级学生进行四周中国式教学,学校将在最后通过测试比较中国教师所专家旳学生与这所学校其他学生旳成绩。
、旳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测试成果显示,代表中国大陆参与旳上海市中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成绩上均位列第一,远优于英国。
这一教育实验在于摸索中国教育措施是不是培养人才旳最佳模式。
实验中,50名学生被规定早上7点到校,在校12小时,还要经历大班教学(50个人)、穿统一校服、晚自习、升旗、早操、眼保健操等中国学生熟悉旳东西。
其间,不少英国学生对中国教师旳部分教育形式有些负面情绪,但也有某些为英国学生所爱慕。
不同旳学生也有不同样旳见解。
最明显旳碰撞体目前课堂氛围上,中国教师不断强调纪律,而英国学生则显得有些淘气。
第一天,中国教师就在教室里说,“这是一种大班,我没法一边授课一边管纪律,如果谁破坏纪律,我会立即叫那个人出来……纪律非常重要,没有纪律你们没法学得好”。
观《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播出一时赚足了眼球。
5名中国老师赴英国Bohunt公立学校试行中式教育,以对比中英教育。
教学对象是9年级学生,为时4周。
期末考试这个班的数学、中文与科学成绩依次为67.74(54.84)、46.88(36.46)与58.33(50)完胜英式小班,赢得了比赛。
但随着节目的播出不少网友批中国式教育是:压抑的、思想不自由的、刻板的、毫无创造力的教育。
即使结局完胜,但是他们依旧认为那不过是高分低能的体现。
中国式教育的功过是非很难说清楚,这里不多评价。
然,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中国网友们一味的去指责中国教育真是如此不看,追捧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的西方教育是真正的西方教育吗?而这种所谓西方教育又真正的是适合我们的吗?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吗?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我的答案是:Bohunt公立学校体现出来的只是西方教育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下述材料可论证)。
而这种西方教育一部分并不适合于我国现状。
自然,在此阶段这不是我们所要去追求的。
Bohunt School是一所公立中学。
在英国,中学也分公立和私立,而二者之间的学生素质、教育方法有着天壤之别(欧美很多发达国家都是如此)。
公立中学依靠的是国家资源,因此学校规模大,福利很好,免学费,上课氛围自由松散,学生课业轻松;而私立学校学校规模很小,入学门槛高,学费高昂,学生课业任务相当繁重。
总体而言,私立中学的水准远高于公立中学。
以学校为单位的A-LEVEL(英国的“高考”)成绩全英排名为例,前100名学校中,私立学校占90%,前300名中,私立学校占80%以上。
虽然不少公立中学在教学质量也很优秀,但只要是公立学校,学生都是良莠不齐,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旷课率极高。
(此资料摘自《南方周末》)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需求量极大。
而多少人欲“除之而后快”的应试教育不得不承认是高效培养人才的有力手段。
而人才的培养没有捷径,只有在基础知识牢固了的情况下,追求创新求异、纵横驰骋才有可能性。
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一)《中国老师来了》是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说述的是中国的五位初中精英老师给英国一所中学的孩子上一具月课,然后和英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孩子成绩比较的故事。
这种文化的碰撞题材的话题往往一浮现就能抓住人们的目光,更何况是发达国家主动尝试进展中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呢?有人认为英国的学生太懒散,需要中国老师去“灭灭威风”;有人认为中国老师太严苛,扼杀了学日子泼的天性。
看第一集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会,那算是中式教育挑选了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而英式教育挑选了自由、宽松和全面进展。
而其实结合中国人多教育资源少的国情来看,是残酷竞争挑选了中式教育,兴许也带些政治因素,别利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更加高强度的学习。
英国相对宽松的环境挑选了英式教育,更小的班,能够使老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模式的挑选,别仅仅是非“中”即“英”那么简单的事,它牵扯到一具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进展的中间地带。
中国自古以来算是一具尊师重道的国家,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尊重老师,视频中的英国学生对中国老师的尊重显然是别够的。
但是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别够的,公然训斥学生,别听学生的解释,众目睽睽之下让学生罚站等等。
所以我们别该把矛头直接指向英国,应该自我反思。
别管是过程依然结局,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二)此节目已播出很长时刻,之前向来没机会看最近终于有些观察感触颇深,本节目是由BBC制作的对于中式教育和英国教育效果的对照,英国邀请5名在中式教育中有很大成就的中国教师到英国一所优秀中学任教四周,然后与本中学的相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测试比较高低。
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一开始的校服就能够看出,中国的校服被英国学生戏称落降伞(事实上他疑惑他身上穿的校服已是好的),很显然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治理学生的观念,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服从权威,这个地方的权威便是老师、纪律、校长、领导等,要求学生在学校要对老师绝对服从,就像其中的一位教师所认为的中国的学生是最听话的(可能是因为他教授的中国学生好的原因吧);而英国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从学生的能力入手把别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思索,鼓舞学生质疑教师和权威,他们在课堂上实际是把老师看做朋友而别是治理者。
教育给人启迪而不是思想禁锢--观《BBC:中国老师来了》有感英国BBC电视台筹作了一部三集纪录片,名为《中国老师来了》,请来了几位中国老师带教一个中国班,要求用中式方法对英国学生进行教学,一个月后特训中国班与普通英国班比赛教学成果,以此促进双方的教育改革与文化交流,最终以中式教育完胜收场。
此结果引发了中英两国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一、英国的教育问题英国的教育真的就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自由散漫吗?曾于1997年-2008年期间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的Oliver Kramer如此评论:英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相差甚大,在优秀的私立学校,课堂纪律一样严格,大部分私立中学也是寄宿学校,而英国私校“精英”教育学起来一点不比中式教育轻松,结果就是:伊顿公学、斯科特中学等私立中学,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却占据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的学生中的50%,而未来,他们将成为英国的首相、国会议员以及社会精英人士。
但是,要想进入私立学校,孩子从六岁就要开始准备,然后经过残酷的筛选(包括对家庭条件的考察),才有可能进入顶级的私立中学。
在我看来,英国的公立教育和国内的区别最重要的是讲是否有制度化的学习压力。
中国的学校和家长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就是用读书改变命运。
这些压力从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时间安排体现,压榨学生的每一分精力用来学习。
而很多的英国的公立高中做不到这一点。
去年英国的教育大臣还付钱(补贴)给学校让公立学校把学生在学校每天多留2个小时,因为学生每天一回家就没机会学习了,然而很多学校没有这个资源和意愿仍然是做不到。
二、英国学生缺少学习动力的根源根据片中所述,中国老师认为英国学生普遍缺少学习动力,而其根源在于政府的福利制度。
《每日邮报》引述一位中国老师的话说,英国学生即使不工作,也能拿到福利,所以不用为自己的未来担心。
“如果政府削减福利,迫使人们去工作,那时候他们的看法就会有所改变。
”但实验学校校长斯特劳格尔对中国式教学并不“感冒”,并用“非常枯燥”来形容。
BBC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在课上,我们观看了BBC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首先,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当英国的学生接受了中国的教育之后,是否会有提高,中国式的教育对于传统的欧洲教育是否有借鉴意义,以最后的成绩为结果进行验证,我认为结果必然是中国教育获胜,但这仅仅只是从成绩上来说,我认为这部纪录片重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它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我们一直都在说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所以我一点也不担心在考试这方面会输给英国的教育,但对于一个九年级(初三)的经过了八年英式教育的学生,中国式的教育是否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呢?在教学的第一个星期就出现了问题,文化差异开始显现出来。
中国老师说家长永远是对的,然而英国学生立即反驳说,如果家长是种族主义者呢?如果家长有性别歧视呢?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中国学生或者可以说中国人对权威的一种尊敬甚至是膜拜。
中国人对于权威的言论总持有相信的态度,认为“专家”的话就是真理,缺少了对事物的好奇心,这样一来就使得一些错误的言论不会被纠正,会一直错下去。
而英国的学生则对一切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向老师提问甚至是质疑,总试图打破既有的认识,我认为两者皆有优劣。
另外,对于周一升旗的认识,英国的学生也有不一样的思考,我们从小便接受着爱国教育,但他们似乎并没有这样很浓重的“国家意识”,或者说我认为他们更“自私”,就连上课也在抱怨老师并没有真正的教授他们如何找工作之类的话题,也许这就是资本主义下衍生出的教育思想。
他们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他们更自由,但同时也更脆弱。
当然,也有些学生对于中国式的教育感到适应,他们更喜欢事无巨细的教学,但不可否认,大多数的学生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他们不喜欢中国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调,无聊,他们在课上说话,在考试时拍桌子唱歌,在上课时烧水泡茶喝,当老师要求他们面壁思过,他们反倒觉得新鲜、好玩,没有丝毫的尴尬。
老师在前面讲课,没有人听,像是在讲给自己。
bbc中式学校纪录片观后感英文回答:The BBC documentary on Chinese schools provides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the rigorous and demanding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t follows the lives of students at a prestigious boarding school in Beijing as they navigate the intense academic pressures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ir families and society. The film offers a nuanced and thought-provoking exploration of the challenges and triumphs of Chinese education.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spects of the documentary is the sheer workload faced by Chinese students. From a young age, they are immersed in a high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where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paramount. The pressure to succeed is immense, and students often spend long hours studying and attending extra clas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grades. The documentary captures the stress and anxiety that many students experience as they strive to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ir parents and peers.However, the documentary also highlights the resilience and determin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Despite the immense challenges they face, they remain committed to their studies and are driven by a strong desire to succeed. The film shows the students working collaboratively and supporting each other,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and camaraderie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Another important theme explored in the documentary i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Chinese education. The film showcases the use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such as AI-assisted learning platforms and interactive simulations,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The documentary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to transform education and make it more accessible and engaging for students.Overall, the BBC documentary on Chinese schools offers a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t provides a balanced and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challenges and triumphs faced by Chinesestudents and sheds light o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Chinese society.中文回答:这部 BBC 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国严格而严苛的教育体系的一个引人入胜的视角。
关于BBC教育纪录片的调查与思考关于BBC的三集教育纪录片,之前教育心理学老师也让我们看过,并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思考。
一、背景刚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很惊讶,感觉中国老师被妖魔化了。
BBC纪录片的名字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可是视频里中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现在中国的主流教育方式,那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方式,现在应该被放进博物馆了。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教育实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对中式教育充满负能量的视频呢?而为什么在这样“残暴”的中式教育下,学生的成绩竟然比英式教育好呢?那就要从这个视频诞生的背景来说起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了一个测试,叫做“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这个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蝉联榜首,而英国学生却一再被甩在25名以外。
这极大地震惊了英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感叹现在英国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小,特别是数学,和别的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和中国,普遍认为英国学生的数学比中国学生差3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了这个国际教育交流项目。
在这个项目里,BBC负责招募、选拔五位中国教师前往位于英国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执教。
要求完全按照中国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期一个月,然后对学生进行水平考核。
在执教的这一个月中,BBC进行了全程录像,力求真实的展现其教学过程。
在查阅资料室发现,对于PISA测试的科学合理性,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
由经合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其全球数学成绩排行榜一直以来让其名誉扫地,最近受到中国教育专家赵勇的质疑。
赵勇系是国俄勒冈大学教授,他于去年五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起,向“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PISA正在摧毁全球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废止考试。
PISA将英美两国15岁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中国最富裕城市上海、以及香港和新加坡那些“考试工厂”的学生数学成绩作比较。
这种比较根本称不上比较。
此外,PISA排行榜曝光最多的是数学成绩。
因为数学是机械式学习,英国学生在PISA的这场大惨败堪称经典案例。
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以后表现如何,多大程度上过上更忙、更富有、更幸福、更安全和更充实的生活。
评分的人并不关心这些。
我们知道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
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就像视频里一个英国学生说的,中国的教育就像是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是国家的合格公民,而忽略了学生创作性思维的发展。
英国,或者说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他们理应有充分的自信,那为什么英国政府却对这个测试趋之若鹜?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二、目的因为中国老师来英国数量的限制,在这一个月的执教中,一个中国老师往往兼任两到三门课程,比如科学老师杨君,就兼任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教学。
一个月过去了,考核结束了,中国老师一顶三教出的学生成绩竟然比英国老师自己教出的学生成绩更好,中国老师完胜。
记录片很快被剪辑出来,可是,我们在画面中看到的似乎全是负面的东西。
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慢,中国老师在课堂上极力的维持课堂秩序,甚至让爱说话的同学单独坐在一边,让调皮的学生站到教室门口。
可是,这些措施似乎没有多大效果,学生反而觉得很好玩,到最后学生与老师矛盾越来越深重。
师生之间的对峙似乎越来越激烈,学校的教务主任也有所耳闻,于是进行了深入查访,他随机走进课堂观看学生的上课情况,结果当然很吃惊也很遗憾,他们不约而同的认为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教出好学生来的,他们觉得他们看到的景像再坏不过了。
我想如果我的课堂是这样,毫无疑问会很抓狂。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显然,中国老师的教育方式在视频里看是很简单粗暴的,甚至我这种一直接受中式教育的学生都难以接受,可是学生们的成绩比接受英式教育的学生好呢?既然中国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已经被考核证明成绩更异,那BBC应该认可才对,又为什么会剪辑了一部充满负能量的记录片呢?事实正如中国老师杨君所言,这一部记录片的剪辑是有失偏颇的,有很多学生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的镜头被BBC剪掉了,留下的都是调皮捣蛋的。
担任中式学校校长的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语特级教师李爱云也表示:“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
”而且参与的邹老师说,在他任教的南京外国语中学,每天下午四点就下课了,不会出现每天12个小时的情况。
我认为虽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像南京外国语中学那样,但是在我所见到的大部分学校里,也不会出现这么严苛的制度。
接下来邹老师的话让我惊讶。
严苛的教学制度和满墙贴的孔老夫子语录都是制片方规定的。
我认为英国方面在选拔老师时,肯定是听过中国老师讲课的,对于现在中国的教育方式是有起码的认识的。
而且我们知道英国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分。
打个比方,公立学校是“平民教育”,而私立学校是“精英教育”。
之前看过一句话:英国的阶层分化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完成了。
学生在公立学校是不用交学费的,相应的他的教学质量并不高,管理也不是很严格。
在私立学校读书的学生,他们的学费昂贵,学习压力并不比中国学生小,一些顶尖的私立学校学生管理甚至比中国大部分学校还要严苛。
公立中学在各个方面都秒杀私立中学,而在本次试验中,选择的是博航特公立中学,为什么不去英国顶尖私立中学伊顿中学呢?正如前面所说,由于中国中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数学、科学表现优异,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基础教育表现出浓厚兴趣。
英国教育大臣更是率团到中国考察,准备引进中国教学模式以改造英国中小学数学、科学教学。
但是,对于引进“中国学校模式”,英国上下并未达成共识。
政府积极推进,可学校老师、家长并不怎么“感冒”。
在这种情况下,对比实验就成为双方论辩的重要证据——中国老师究竟怎么教学?学生感受如何?中国教学模式能否在英国推广?借助对比实验的结果,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试图增加直观性和说服力。
这次教育实验,我认为说白了就是一次“炒作”。
而在媒体“炒作”的背后,隐藏的是英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及其决策机制,显然,政府想引进中式的教学成分,而其他参与决策的组织却并不认为有这个必要。
欧美国家的教育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有参与管理、决策的权力。
政府的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征得不同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认可。
具体到英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仍然是“双轨制”:一轨是私立教育,主要通过私人出资办学,也被称作“贵族教育”;一轨是公立教育,主要通过居民纳赋或称国家出资办学,也被称作“平民教育”。
在公立教育办学方面,不仅学生家长、国家机构,就连纳税人都有教育决策权,这就是英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也是“中国式教学”被“热炒”的英国国情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BBC炮制了这样一个实验,以期给整个社会以震撼,让大家去激烈的讨论,思考英国教育改革的方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问题只有争论,才会促进问题的解决。
从暑假开始,关于这个教育试验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BBC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过多拘泥于这个教育实验的背景和BBC的目的,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该有的态度,那是那些阴谋家的事儿。
我们就单纯来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吸取英国或者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长处,思考应对的措施。
视频中一些片段虽然有戏剧化的效果,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教育偏重灌输式,而西方教育多倾向启发式。
比如中西方两大哲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中西方的教育方式。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多为提问启发,而孔子则多为回答问题。
我们要去借鉴西方基础教育过程中,如何给学生自我空间。
我们也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性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总的来说,让学生有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思考、独立思考的机会。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在教育理念上变选拔为育人。
从历史看,中国教育文化原本具有浓厚的育人特色,侧重在“德育”方面。
然而,选仕制度在中国确立后,选拔“入仕”开始演变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并积淀成一种文化。
相反,教育本身的目标追求是什么,反倒变得“模糊”起来。
BBC制作纪录片的初衷,尽管可能是想引导英国社会深入研究并借鉴中国教育,但是,它也启发我们研究并借鉴英国教育,特别是反思中国教育自身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文化的积弊并加以改进。
严格地说,选拔只是教育的衍生功能,育人才是其主旨。
变“选拔文化”为“育人文化”,才是中国教育文化重建的正途。
否则,在“选拔文化”背景下讨论教育改革,一切都是雾里看花、空中楼阁。
第二,在教育目标上变学习知识为提高素质目标。
知识传授是“中国式教学”主要功能,也是为“知识目标”所设计的针对性教学架构。
因此,一般而言,“中国式教学”的教育目标是“知识目标”。
这在农业社会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当时的教育承担的任务,主要不是培养劳动者、科技工作者等类人才,而是培养“士”阶层,即今天所谓知识分子阶层。
时移世易,今天教育不仅肩负培养知识分子,而且更肩负着培养从业者、技术人员等各种人才的重任。
这些人才仅有丰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必须是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育人文化”的回归,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教育目标的重建必须建基于这个现实。
第三,在教育手段上变灌输为启迪。
相对而言,“中国式教学”在教育系统里属于“手段”层面的内容,而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
“中国式教学”尽管适合“知识传授”这一原有教育目标,但却无法承担培养全面素质这一教育的新目标。
教育目标的转向,即从“知识”转向“素质”,要求教学从理论框架和具体操作模式也必须转向和重建。
在“素质目标”指导下,特别是因应我国现阶段对教育提出了的新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应的教育手段亟待重新选择或重建。
至于具体手段是什么?有哪些?我们可能一时难于准确回答,但是,选择教育手段的原则是明确的,毋庸置疑的,即必须是启迪性的,引导性的,辅助性的。
因为素质的培养一定是在学生活动中落实的,能力是“灌输”不来的。
即使在隶属“素质”的“知识”学习中,教学手段也需是启迪性的,而非直接灌输。
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亲自行动去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各种素质得以培养,我们所强调的“实践能力”也随之生长了,“创新精神”也随之孕育了。
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系统下,逐步的、循序渐进的实施课改,并且在高考政策上逐渐向新课改靠拢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
前段时间去听了课改名师刘恩山老师关于第8次课改的讲座,感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