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知道的中国人,威斯敏斯特教堂竟有一位中国人雕像!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威斯敏斯特教堂碑文墓志铭: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世界威斯敏斯特教堂碑文墓志铭: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世界威斯敏斯特教堂,又称西敏寺,是英国上位名人的埋骨之地。
而这段墓志铭,因其简单的文字和直白的道理闻名。
WhenIwasyoungandfreeandmyimaginationhadnolimits,Idreamedofc hangingtheworld.当我年轻时,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AsIgrewolderandwiser,Idiscoveredtheworldwouldnotchange,soIs hortenedmysightssomewhatanddecidedtochangeonlymycountry.But it,too,seemedimmovable.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AsIgrewintomytwilightyears,inonelastdesperateattempt,Isettl edforchangingonlymyfamily,thoseclosesttome,butalas,theywoul dhavenoneofit.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
但是,这也不可能。
AndnowasIlieonmydeathbed,Isuddenlyrealize: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IfIhadonlychangedmyselffirst,thenbyexampleIwouldhavechanged myfamily.Fromtheirinspirationandencouragement,Iwouldthenhav ebeenabletobettermycountry,andwhoknows,Imayhaveevenchangedtheworld.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无名碑文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
世界闻名的这座大教堂,不仅其历史悠久,更在于大教堂地下室里有一座普通不过的墓碑,从外形和碑材材质都不能与其周围的亨利二世到乔治三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国王的墓碑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这座无名碑上刻的碑文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终将目标缩短了些,决定只想改变这个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
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威斯敏斯特教堂介绍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Church),位于英国伦敦的威
斯敏斯特宫(WestminsterPalace)内,是英国最著名的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它以其雄伟的建筑、巨大的祭坛和繁复
的装饰闻名于世。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以其穹顶闻名,建于
15世纪末,1637年启用。
教堂高117.7米(444英尺),长
327.9米(1489英尺),宽206.5米(1056英尺)。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外观是哥特式建筑风格,但内部却是哥特式风格。
它是一座
具有多种功能的建筑。
它不仅是一座教堂,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博
物馆和历史博物馆。
它是英国国教和英国王室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也是欧洲最
大的教堂之一。
整个教堂由大理石砌成,白色大理石板上镶嵌着
彩色玻璃和彩色瓷砖。
整座教堂内部充满了各种中世纪的艺术品
和装饰品,如壁画、雕塑和挂毯等。
这座教堂也被称为“英国文
艺复兴时期最大最漂亮的建筑物”。
—— 1 —1 —。
伦敦·威斯敏斯特宫作者:李宏明李承宇来源:《天天爱科学》2022年第08期曾称泰晤士河是“穿过英国历史的河流”。
大本钟是伦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威斯敏斯特宫的一部分。
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称议会大厦,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紧邻威斯敏斯特教堂,距离唐宁街10号和特拉法加广场很近。
威斯敏斯特宫始建于1065年,最初是修道院,几经扩建,于1506年由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改建为威斯敏斯特宫。
1547年成为英国议会所在地。
它几经火灾,几次重建。
1834年的一场大火焚毁了大半原有建筑。
英国政府决定重新建造一座议会大厦,1840年动工,1857年完工,设计师为英国浪漫主义建筑家查尔斯·柏利。
威斯敏斯特宫是哥特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它外观雄伟,气势磅礴,珍藏着大量壁画、绘画、雕塑等艺术品,被誉为“幕后的艺术博物馆”,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雄伟壮丽的威斯敏斯特宫呈长方形,占地3万平方米,由3排长达300米的平行大楼和7座横行连通的配楼组成。
建筑的顶部林立着针塔般的尖顶,外墙体装饰着镶有花边的尖拱窗、精美的浮雕和飞檐。
楼顶有几座比较突出的高塔。
东北角的方形尖塔是一座96米高的钟楼,塔顶上的那口大钟即为闻名全球的大本钟;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高102米;中间略矮的那座高塔,是中央大厅塔楼。
威斯敏斯特宫共四层。
第一层有办公室、餐厅和雅座间。
第二层是议会大厅,从南向北依次为皇家画廊(Royal Gallery)、王子厅(Prince's Chamber)、上议院(House ofLords)、贵族厅(Peers'Lobby)、中央大厅(Central Lobby)、议员堂(Members'Lobby)和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第三层和第四层是办公室和委员房间。
威斯敏斯特宫有14个大厅和上千个房间,其中以“中央大厅”最为出名。
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创建圣公会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笃会(天主教的隐修院修会之一)教堂。
1540年之后,成为圣公会教堂。
威斯敏斯特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
由于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部,便得此名。
曾有过一座自东撒克逊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纪建造后便长期矗立的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现址上,当时,它本应建在托尼岛。
该岛已经消失,因为泰晤士河道变窄后它与岸地融为一体。
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圣伯多禄的指教,据说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图斯领行的封圣典礼上现身。
从巴耶彩图(彩织广景壁画,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1世纪诺曼征服者威廉侵占英格兰的过程。
传说为威廉王后玛蒂尔达亲织,画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场景)上看,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楼、交成十字横线的两侧耳堂和铅板屋顶。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参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圣典礼。
王后之兄哈罗德二世,成为末代撒克逊族英王。
)扩建,并于1065年被封圣。
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发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严的教堂,致使原来的结构所剩无几。
威斯敏斯特教堂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格兰的国王们个个为其设计献力,结果把它弄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
如此观察,它与今日的英国王室倒是相配——他们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长久以来都将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教区本堂”来举办婚丧仪式和加冕典礼。
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
虽说平面图上标明入口在堂前左侧,实际上它设在了教堂侧面的北耳堂。
英王“忏悔者”爱德华应教宗利奥九世之请求,将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献于圣伯多禄。
西敏寺冷知识西敏寺是伦敦市中心的一座著名的教堂和宗教建筑,位于英国伦敦市威斯敏斯特区的西敏区。
它是英国最重要的教堂之一,也是英国政治和宗教场所的象征之一。
西敏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而闻名于世。
西敏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它是一座本笃会修道院。
然而,现在的西敏寺建筑建于13世纪,采用哥特式风格,是中世纪英国宗教建筑的杰作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其高耸的尖塔、华丽的彩色玻璃窗和精细的雕刻而闻名。
冷知识一:西敏寺的钟声西敏寺最著名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钟声。
西敏寺的钟楼里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钟,这就是著名的大本钟,也被称为“大笨钟”。
大本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钟之一,它的钟声曾经被广泛用于电影、电视和广播中,成为了伦敦的象征之一。
冷知识二:西敏寺的王室婚礼西敏寺是英国王室的重要场所之一,许多国王和王后都在这里加冕或举行婚礼。
最著名的就是1981年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婚礼,这场婚礼吸引了全球超过7.5亿人观看,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婚礼之一。
冷知识三:西敏寺的国会大厦西敏寺的东侧是英国著名的国会大厦,也是英国议会的所在地。
国会大厦的建筑风格与西敏寺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伦敦市中心的标志性景观。
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这里,参观西敏寺和国会大厦,感受英国政治和宗教的庄严氛围。
冷知识四:西敏寺的文化遗产西敏寺是英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墓地里葬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伊丽莎白一世、查理二世和威廉·莎士比亚等。
此外,西敏寺内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如彩色玻璃窗、雕塑和绘画等,这些都是英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知识五:西敏寺的参观和礼拜作为一座重要的宗教建筑,西敏寺每天都会举行多场礼拜,吸引着许多虔诚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
此外,西敏寺也对游客开放,可以参观它壮丽的内部和欣赏它的珍贵文物。
游客可以参加导览,了解西敏寺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在礼拜时感受它的宗教氛围。
冷知识六:西敏寺的影响力西敏寺不仅在英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也享有盛誉。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铭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国人称其为“西敏寺”)是英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英国王室专用的礼拜堂,也是伦敦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
教堂前身是隐修院。
相传公元616年由撒克逊国王塞培特创建。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959~975年在位)时期改建成了正式教堂。
以后又经过多次改建扩建直到18世纪才结束。
西敏寺是英国皇家教堂,也是皇家的陵墓。
从1066年至今,除了两次例外,英国所有国王和女王都是在这里加冕,死后也多半长眠于此。
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墓地。
比如丘吉尔、牛顿、达尔文、乔叟、狄更斯等都埋葬在这里。
由于教堂里的墓地比较小,想埋葬在这里的人很多,于是就把棺材竖起来埋在地下。
这座教堂里有一块圣公会主教的墓志铭,全文是:“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墓志铭,各有各的解读。
有人认为主要是告诫人们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小处做起,然后才可能一步步做大。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意思。
我理解读,这个墓志铭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定要有理想、有信念,否则,人与动物就没什么区别了。
但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从改善自己做起,要先学会如何做人,然后一步步去实现理想。
同时,这个墓志铭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改造世界,首先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然后去改善你的家庭,去改善你的团队或者你管理的单位,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你心中的目标。
中国古代哲人的观点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故事56个窗戶的故事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英国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这座教堂拥有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和历史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56个窗户。
这些窗户是由不同的艺术家在不同的时间创作的,它们展示了从13世纪到20世纪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1.玫瑰窗:这是教堂最著名的窗户之一,它位于教堂的中央,直径达13.8米。
这个窗户描绘了圣经中的创世纪故事,包括亚当和夏娃、蛇、伊甸园等场景。
这个窗户是由意大利艺术家加尔达诺·达·波尔托创作的,他用了15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作品。
2.圣保罗之窗:这个窗户位于教堂的南侧,描绘了圣保罗在罗马被囚禁的场景。
这个窗户是由德国艺术家约翰内斯·霍夫曼创作的,他在14世纪末期完成了这个作品。
3.圣母玛利亚之窗:这个窗户位于教堂的西侧,描绘了圣母玛利亚生下耶稣的场景。
这个窗户是由英国艺术家威廉·布莱克创作的,他在17世纪初期完成了这个作品。
4.天使之窗:这个窗户位于教堂的东侧,描绘了天使们在天堂中唱歌跳舞的场景。
这个窗户是由法国艺术家让-巴蒂斯特·卡洛创作的,他在19
世纪初期完成了这个作品。
除了这些著名的窗户之外,教堂还有许多其他的精美艺术品和历史文物,包括雕塑、壁画、古老的器具等等。
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来到这座教堂参观,欣赏它的美丽和历史价值。
威斯敏斯特教堂碑文墓志铭观后感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英国历史上的重要地标,见证了英国数个世纪的更迭与变迁。
而教堂内部的碑文墓志铭,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更是让我深感其厚重的历史沉淀与人文价值。
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我立刻被其肃穆而庄重的氛围所吸引。
教堂内部的装饰简洁而精致,古老的壁画和雕塑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而遍布教堂内部的碑文墓志铭,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英国历史的厚重。
这些碑文墓志铭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杰出人物的纪念。
其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一块纪念二战中牺牲的飞行员的墓碑。
碑文简洁而深刻,将勇敢与悲壮融入其中。
当我读到其中一句“他们的生命如流星般短暂,但他们的光辉却如星辰般永恒”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仰之情。
这些年轻的飞行员为了国家的自由与尊严,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与无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此外,教堂内的一些纪念碑也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
比如,我注意到了一个纪念莎士比亚的墓碑。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看到他的墓碑,我不禁想起他的那些经典作品,如《哈姆雷特》、《麦克白》等,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参观中,我不仅领略了其壮观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更通过这些碑文墓志铭感受到了英国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精神。
这些碑文墓志铭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
它们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和对当下的警醒。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可能会忽略历史的教训和价值。
然而,通过参观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碑文墓志铭,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这些文字不仅让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让我们思考人类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它们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为未来的世界留下宝贵的财富。
总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碑文墓志铭让我对英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参观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精神,更让我思考了人类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的一段话示例文章篇一:《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的一段话》嘿,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的一段话吗?我一开始也不知道,后来呀,老师给我们讲了,可把我惊到了!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脸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我们都瞪大了眼睛,竖起耳朵听着。
老师接着说:“在遥远的英国,有一个威斯敏斯特教堂,那教堂的墓碑上刻着一段话。
”我们都好奇极了,纷纷追问:“老师,那到底是什么话呀?”老师清了清嗓子,念道:“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听完,都陷入了沉思。
有个同学忍不住说:“这好像就是在说我们呀!我们总是想着干大事,改变这改变那,却没想过先改变自己。
”另一个同学也点头:“可不是嘛,这就好比我们考试,总想着一下子考个满分,却没想着先每天多学会一个知识点。
”我也在心里琢磨着,这不就跟我想当班长一样吗?一开始我就想着要让全班同学都听我的,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可我自己都没先做好,怎么能要求别人呢?想想我们的生活,好多时候不都是这样吗?我们总想着去改变别人,改变周围的环境,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这就像我们想要一棵大树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却不去给它浇水施肥,只顾着抱怨它为什么不长好。
我们总是期望着世界变得美好,可自己却不愿意做出一点点的改变。
这难道不可笑吗?如果每个人都能先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那这个世界不就慢慢变好了吗?所以呀,我觉得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别老想着去改变外面的世界,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只有自己变好了,才有能力去影响别人,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你们说,对不对?示例文章篇二:《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的启示》嘿,小伙伴们,你们听说过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的一段话吗?反正我是被深深震撼到啦!那天,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这个,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简介的碑文《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简介的碑文》1.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简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区,是英国的国教教堂,也是英国历代国王加冕的地点,同时也是名人故事会的安葬地。
教堂建筑壮丽,充满历史的庄严和神秘色彩,是英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教堂内部的碑文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人无限遐想。
2. 碑文的意义碑文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人们的敬仰。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的碑文也同样如此。
这些碑文记录了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名人事迹以及信仰的力量,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3. 碑文的内容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碑文,它们大多是纪念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战役和事件。
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位妻子的陵墓碑文,其中包含了他们生平的简介和对他们的记忆。
另外,还有一些碑文是纪念英国的将军、作家和学者,他们的贡献被铭刻在这些碑文之上,永远铭记于心。
4. 我对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理解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的碑文是我对英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一。
通过阅读这些碑文,我深刻体会到了英国历史上的辉煌和苦难,也感受到了英国人民对自由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每一块碑文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让我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5. 总结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碑文是英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致敬。
通过阅读这些碑文,我们可以窥见英国历史的辉煌与悲壮,感受到英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这些碑文不仅是建筑物的装饰,更是一部史书的延续,永远留存于世。
本文为您介绍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碑文,指出了碑文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介绍了碑文的内容,并分享了我对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个人理解。
希望本文对于您对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了解有所帮助。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的碑文是对英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每一处碑文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这些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记载,这些碑文见证了英国的兴衰和变迁,也让我们对这个古老国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西敏大寺读后感我游英伦三岛时参观过在泰晤士河旁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也就是余光中笔下的“西敏寺”。
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始建于公元960年,由“忏悔者”爱德华建造,并于1065年被封圣。
它既是英国国教的礼拜堂,包括现任女王在内的38位英国君主在此加冕,同时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是英国皇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大礼堂,同时也是一个国葬陵墓。
我们只是跟着导游走马观花,对于参观欧洲的“宫堡鸡丁”习以为常也没太上心,不过导游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集宫(皇宫)、堡(城堡)、鸡(基督教)、丁(厅)于一身;并从岀生的洗礼到入葬全包了。
导游说话也信口开河,刚才说过是天主教现在又说基督教,我也搞不清楚什么教,忙着拍照找厕所。
今天读到余光中:诗人之不朽,是一堆顽石?一文,才想起了我参观过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有可能是参观过的关系,我读了N遍感触良多,不码下来于心不忍,雁过留声,更何况是余老师的佳作。
余光中:诗人之不朽,是一堆顽石?的摘要——可是那天下午,南翼那高挺的石柱下坐着,四周的雕像那么宁静地守着,他回到寺深僧肃的中世纪悠悠,缓缓地他仰起脸来仰起来,那样光灿华美的一周又一扇玻璃长窗更上面,猗猗盛武是倒心形的蔷薇巨窗天使成群比翼在窗口飞翔。
耿耿诗魂安息在这样的祝福里,是可羡的。
十九世纪初年,华兹华斯的血肉之身还没有僵成冥坐的石像,丁尼生,白朗宁犹在孩提的时代,这座哥德式的庞大建筑已经是很老很老了——烟薰石黑,七色斑斑黑线勾勒的厚窗蔽暗了白昼。
涉海来拜的伊尔文所见的西敏寺,是“死神的帝国:死神冠冕俨然,坐镇他宏伟而阴森的宫殿,笑做人世光荣的遗迹,把尘土和遗忘满布在君王的碑上”。
今日的西敏寺,比伊尔文凭吊时更老了一百多岁,却已大加刮磨清扫:雕门镂扉,铜像石碑,色彩凡有剥落,都细加髹绘,玻璃花窗新镶千扇,烛如复瓣的大吊灯,一蕊蕊一簇族从高不可仰的屋顶拱脊上一落七八丈当头悬下来,隐隐似空中有飘渺的圣乐,啊这永生的殿堂。
对诗人自己说来,诗,只是生前的浮名,徒增扰攘,何足疗饥,死后即使有不朽的远景如蜃楼,墓中的白骸也笑不出声来。
威斯敏斯特教堂简介:威斯敏斯特教堂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是组成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
教堂在英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威斯敏斯特教堂被称为“荣誉的塔尖”。
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 概述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本义是西部修道院的意思,因为这座教堂所在的位置在当时伦敦的西部。
后来,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为威斯敏斯特市,现在是组成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
教堂在英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英国王室专属礼拜堂、1066年以来几乎所有国王加冕、王室婚礼,及一切重大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在16-18世纪,威斯敏斯特是与牛津、剑桥齐名的学术中心,英文版的《圣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完成。
教堂墓地中埋葬着英国历代国王和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伟人,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被称为“荣誉的塔尖”。
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2 地理位置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坐落在英国伦敦议会广场西南侧。
[3]3 自然气候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所以全年温和多雨。
降水类型为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4 旅游景区4.1 爱德华一世加冕宝座威斯敏斯特教堂宝座高踞在教堂祭坛前的高台上,从1301年开始,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外历代的英国国王都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加冕的。
宝座下原有一块被称为“命运之石” (Scone)的圣石,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
1297 年,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
现在这块石头已送返苏格兰。
4.2 亨利七世礼拜堂位于教堂的后端,建于16世纪,是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代表作品,装饰华丽,其巨大的扇形垂饰和拱顶设计异常大胆和巧妙。
周围还有其它很多献给故去国王的礼拜堂,如英国著名的朝圣地圣爱德华礼拜堂、雕饰繁复的亨利五世礼拜堂等。
4.3 教堂墓地威斯敏斯特教堂有20多位英国国王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
英国哥特式建筑之威斯敏斯特教堂欧洲中世纪流行的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以轻巧、尖峭、纤细、高耸,为主要特点,独特的设计理念与高超的技术成就,在建筑史上,留得宝贵之地,是欧洲中世纪突出的艺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在法国兴起,12到15世纪兴盛,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大文,被文艺复兴建筑继承。
哥特式建筑在英国杰出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教堂由石砖砌成,由教堂和修道院两大部分构建,其代表设计者有: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哥特复兴式建筑的领军人物乔治·吉尔伯特·斯科。
威斯敏斯特教堂有特别纪念意义,会为杰出的人物留有一席之地。
如今,人们纷至沓来,观赏壮丽辉煌的皇家教堂,外观恢弘凝重,内部独特精致,给人金碧辉煌而又静谧肃穆之感。
标签:英国哥特式建筑;威斯敏斯特教堂;哥特式风格;英国建筑家引言在辽阔的天空下,那些古老庞大的建筑群,仿佛像一艘航行在无尽历史中的海伦,留下时代航行轨道,同时见证者历史的前进。
一、威斯敏斯特教堂之哥特式建筑背景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中最突出的成就,欧洲哥特式建筑在法国开始兴盛,建筑风格是由罗马式建筑变化发展而来,文艺复兴建筑将之继承与发展。
盛行于欧洲中世纪巅峰和晚期,主要用于修建教堂。
哥特式建筑在英国流行开始主要是12到16世纪年间,英国哥特式建筑成为哥特式建筑中最不可缺少的一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杰出的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
二、威斯敏斯特教堂之哥特式建筑师八世纪时,这里是一座修道院,大约1050年,爱德华下令采用诺曼底式建筑风格原址上扩建。
威斯敏斯特教堂,曾多次扩建和装修,如今教堂在人们面前呈现出来是平面的丁字形,在修建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建筑师有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与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他被现代人称为,神秘术士和钻研哥特文化的人——号称“魔鬼的建筑师”。
他的设计参考古埃及、希腊到罗马,伊斯兰清真寺到哥特建筑,他总会用精妙的契机将不同元素巧妙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威斯敏斯特教堂简介:威斯敏斯特教堂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是组成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
教堂在英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威斯敏斯特教堂被称为“荣誉的塔尖”。
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 概述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本义是西部修道院的意思,因为这座教堂所在的位置在当时伦敦的西部。
后来,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为威斯敏斯特市,现在是组成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是为纪念二战中牺牲于不列颠空战中的空位于修道院的地下礼拜堂中,主要展出历代国王和贵族去世后供凭吊用的雕像。
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是1377年的爱德华三世雕像。
4.8 圣徒雕塑在教堂西门廊上有十幅浮雕人像,是20世纪的10位基督教圣徒,其中包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代人赴难的圣科尔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
5 旅游指南5.1 交通指南邻近的伦敦地铁站:圣詹姆斯公园站(St James's Park)、威斯敏斯特站(Westminster)5.2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09:30——15:30,周末关闭5.3 门票价格15磅(提示:门票价格与开放时间变动较快,仅供参考,以景区最新公布的信息为准)6 历史文化6.1 建筑风格总体来看,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廊柱高大凝重,雕刻精致优美,彩色玻璃华美绚丽,高耸的尖顶、钟楼显得巍峨挺拔,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
但经过13-16世纪历代国王的不断改建、扩建,实际上已经成了各种建筑风格的大杂烩。
在19世纪的最后一次修整中,设计师大胆拆除了一些非哥特式的构件和艺术作品,使得教堂部分恢复了哥特风格的原貌。
6.2 文化在这儿长眠着许多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
英国14世纪的“诗圣”乔叟、诗人丁尼生和布朗宁、小说家哈代、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亨德尔、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都葬在这里。
中国人不知道的中国人,威斯敏斯特教堂竟有一位中国人雕
像!
制
关注后回复相应数字阅读热门文章
《若你爱主,请将这文章传下去!》回复:4《献给在生命低谷里的人,激励全球几亿人》回复:10《【真实故事】好妻子与烂丈夫的故事!》回复:22《婆媳关系好坏取决于老公--快转给你老公看看》回复:26《圣经里最奇妙的十种沟通方法!》回复:28《看点|在国内,也许就离婚了!》回复:33
这是一个中国人不知道的中国人!在世界著名的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大门上方,竖立着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的雕像,与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并排接受全世界瞻仰的竟是一个中国人,他就是中国苗族牧师王志明。
文革时,在万人批斗大会上被枪决。
王志明生平(来自维基百科)
王志明出生在中国云南省武定县下长冲。
云南北部以武定洒普山为中心的地区是中国内地会的一个重要传教区,信徒以
苗族为主。
1913年到1924年间,王志明在武定大阱和洒普山中国内地会为当地苗族人所办的教会学校里接受教育,毕业后成为教会学校的教员,从教19个年头。
1940年起任滇北地区内地会洒普山总堂传道员,1948年按立为洒普山总堂牧师,成为当地教会领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中国,王志明继续负责当地教会。
他虽然忠于国家,但拒绝参加当地的批斗地主和反对外国人的活动。
五十年代,他与其它五位苗族教会领袖在政府要求下签署了“三自宣言”。
但他拒绝参加任何批斗大会,认为“我的手曾为众多信徒施洗,不可用来沾染罪恶”。
文革开始后,在1969年,包括王志明在内的当地21名基督教领袖因反对信徒参加“三忠于”活动被逮捕,1973年12月29日,66岁的王志明被中国判处死刑,在当地万人批斗会上被枪决。
1980年12月1日,王志明得到中国政府的公开平反。
1998年7月9日,英女王宣布20世纪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包括波兰神父圣国柏(St. Maximilian Kolbe; 1894—1941
年)、因信仰被父母杀死的南非原住民少女梅思默拉(Manche Masemola;1913—1928)、乌干达圣公会大主教鲁温(Janani Luwum;1922—1977年、俄国的圣伊丽莎白(St. Elizabeth of Russia;1864~1918)、美国黑人民权领袖及牧师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年)等,其中唯一的中国人就是王志明,他的塑像被雕在伦敦西敏寺的西门上,成为西敏寺唯一纪念的中国人。
Westminster Abbey是英国最著名的教堂,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是英国王室专属礼拜堂,几乎所有英国国王的加冕、王室婚礼,王室的一切仪式都会在这里举行。
2011年威廉王子和凯特的婚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威斯敏斯特教堂属于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每当日落时分,教堂伴着波光粼粼的泰晤士河非常美不胜收。
教堂内部既富丽堂皇又庄严静,是来英国的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