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城中村更新策略的探究——【2019 国土空间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33.92 MB
- 文档页数:28
城中村内建筑形态的复杂性特征分析——以合肥市陈老岗村为例苏剑鸣;宋洋洋【摘要】既往对城中村的研究强调宏观层面的认知把控,导致对微观层面的改造实践既缺乏具体指导,又少有系统性认识.文章基于复杂适应性理论,提出了对城中村内微观建筑形态的认知框架,并总结了"涌现层级"对理解城中村内建筑现象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合肥市陈老岗城中村进行实例分析,对城中村系统的内在空间形成与发展演变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系统性认识城中村现象提供新思路.【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复杂适应性系统;城中村;建筑形态;涌现【作者】苏剑鸣;宋洋洋【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城中村是我国诸多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区域,因其在品质、环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而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与城市改造的难点。
在关于城中村的既往研究中,从早期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基于各自学科对城中村现象进行的宏观探索[1、2],到当下各学科之间相互借鉴,开始强调微观现象对认知城中村的启发作用[3、4]。
尽管研究状态已有明显转变,但因为缺乏有效的系统认知方法,造成对城中村宏观特征与微观现象之间联系的认识仍停留在还原论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先分解、再组合的方式进行理解,造成具体改造实践难以摆脱“就事论事”的怪圈。
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中期,相关研究已不再基于单一学科的认知方式和研究方法,开始强调跨学科思维、多领域协作在新阶段对城中村研究的重要性。
文章针对城中村现象具有复杂系统特征,借助复杂系统科学中复杂适应性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具体的城中村案例展开统计分析来深入探究城中村现象的内在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微观建筑现象与宏观城中村整体特征的联系的方式,来认知城中村系统的内在空间形成与发展演变机制。
2 复杂适应性理论针对系统复杂性的认知理论,注意研究对象的完整性、构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性以及由部分组成整体之后的涌现性[5]。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思考——以广州为例摘要城市更新已从单纯空间设计演化为涉及多元主体、复杂权属、多方利益诉求协同作用的复杂体系。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城市更新复杂适应系统,对其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行解构,并结合广州城市更新政策实践进行检验。
研究发现,更新政策的具有多个层次与多重维度,多元协调的更新主体是形成政策创新的基础条件,完善的内部规则是促进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动力。
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标识体系、增强主体互动、夯实底层规则、优化分层管理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城市更新;存量开发;政策研究;广州一引言快速城镇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出现土地使用低效、资源消耗过度、生态失衡、民生配套短缺等问题,资源环境瓶颈开始突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城市更新已从单纯的城市设计向公共政策转变,构成集政策、市场、空间、文化、多元利益等于一体的复杂系统,传统分析方法已难以适应现有的复杂性。
传统理性主义规划方法往往忽视构成系统的个体的主动性、适应性、学习积累性、集体决策等决定性因素[1]。
现有城市更新研究大多关注中微观层面,国外学者主要围绕着贫民窟改造、社区绅士化等视角研究城市更新的影响、评估体系、实施路径[2-4],国内学者则更多针对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城中村等中微观空间的改造模式、运作机制进行研究[5-6],对于城市更新层级化、系统化的讨论和解释相对较少。
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理论分析工具对城市更新系统进行分析。
二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系统1.复杂适应系统的演进逻辑米歇尔·沃尔德罗普(Michelle Waldrop)认为“复杂的行为并非出自复杂的基本结构,极为有趣的复杂行为是从极为简单的元素群中涌现出来的。
在多元主体不断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由于个别主体的“突变”,引起整个系统各要素相互适应,最终形成系统特征的颠覆性改变。
1.城市更新复杂适应系统的构建城市更新是对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存量空间进行重建、整治和功能提升的活动,其涉及多种利益主体、复杂的利益诉求和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更新改造面临的不确定性爆炸性增加。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传统村落功能与空间演化研究——
以苏州陆巷村为例
张运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2()4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一直秉承着由政府或企业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忽视了许多村民的实际需求以及乡村地区的“自发性”传统,造成了村落发展与村民生活的割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第三代系统理论,将为揭示村落“自发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因此,文章选择苏州陆巷村作为案例地,尝试在复杂适应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其发展过程中村落功能与空间的演化特征,并在村落主体的适应能力、基层力量、公共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调节机制,希冀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总页数】3页(P187-189)
【作者】张运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于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以苏州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
2.传统村落旅游地空间生产与认同研究——以苏州市陆巷村为例
3.苏南古村落社会
结构与空间结构的互耦关系研究\r——以苏州东山陆巷村为例4.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苏州市东山镇陆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0)为例5.基于图式语言的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更新路径探索贾文浩发布时间:2021-11-05T01:09:07.282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4期作者:贾文浩[导读]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东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省聊城市 252200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有机更新是结合了当今时代背景、在城市更新理念上进一步升华而来,其主要内容为城市的物质更新和生态更新。
物质更新就是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健全、更新;而生态更新则是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及文化氛围方面加以改善。
为探索出城市更新的有机路径,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笔者从实施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层面出发,对“十四五”期间我国实现城市有机更新面临的新挑战进行详细论述,并结合这些新挑战探索出城市更新的主要路径,以供同行业工作人员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意义;挑战;有效路径引言随着近年来国土空间规划的推动,城市更新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强调在城市更新中统筹考虑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以及整合城市碎片化空间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空间优化发展、城乡融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城市发展的更高目标。
1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目标1)空间资源一本账。
基于统一用地分类、坐标体系与数据标准,实现全域现状数字化,摸清全域国土空间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及变化情况,建立全域空间资源“一本账”。
2)空间规划一张图。
按照生态优先、战略引领、多规合一、全域管控的要求,统筹协调各类空间性规划,形成统一空间范围、统一土地用途、统一管控要求的空间规划一张图。
3)编管协同一张表。
形成与管理事权相对应的规划编制内容与目标指标体系,并结合政府部门职能调整和业务审批流程再造,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编管协同一张表。
4)空间管控一平台。
以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管控为核心,建立协同编制、在线审批、精准监管、全程留痕的信息平台,实现覆盖空间规划全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探讨发布时间:2021-09-06T11:20:13.12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11期作者:陈实[导读]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陈实浙江万维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1摘要: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印发以来,我国传统的用地相关的规划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与之相对应的体制也进行了系统化的变革和完善。
乡村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背景形势下,我们需要识别现行村庄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不协调的地方,并更新和完善顺应新背景趋势的村庄规划思路,提出与之相协同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建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实用性引言“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体制下,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国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和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的国土空间规划在全面认知乡村价值的前提下,以保护自然资源和传承人文历史为先决条件,落实上位规划的战略安排,统筹农村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空间资源配置,协调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空间利用的有力抓手,进而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最终目的是通过重构农村地区的空间结构,为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塑造新型的城乡建设关系,缩小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最终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1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与体系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空间规划体系列为八大重点改革制度之一。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策略摘要:本文介绍了城市更新的不同类型及相关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特征以及策略,为城市更新提供依据和保障。
城市更新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现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行动。
城市更新更多的是存量建设用地、存量房屋建筑的再开发与新使用,从城市更新区域、建筑切入,内外联动提高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从“有”到“好”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宜居的环境,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为城市的发展注入动力。
关键字:国土空间规划;策略;建设0引言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目前城镇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新时期下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挖掘存量,划定“三线”,走土地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城市的开发建设也从以往的增量式开发转为存量式开发,而城市更新则是存量开发的重要途径。
但如何真正落实城市更新工作,提高城市建设开发工作质量已成为目前我国国土空间建设规划的重难点。
想要做好该项工作,就必须要从国土规划的视角下研究分析城市更新战略规划。
一、城市更新的不同类型及相关特点城市更新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在城市建设城市”,而这一现象主要开始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充分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实现了巨大的转变,从数据上看,城镇化率显著增加,而就业人口的数量在增加的同时其结构也出现深刻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受到城镇化的影响,逐渐成为人类居住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演变为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有两个不同的侧重点,部分选择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方式,而另一部分则采用存量建筑再利用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统一综合性使用、改造。
“城中村”空间形态更新策略研究摘要:城中村的问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政策的变化,城中村的研究也应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从空间形态方面入手,探求城中村改造中空间形态更新中的原则与形式。
关键词:城中村空间形态更新策略开发模式引言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城中村”的出现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改善城中村土地利用水平较低、建筑无序,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成为促进宜居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三旧改造”政策的实施,城中村更新改造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亦总结出一些新的经验和措施,为未来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更新提供借鉴。
1.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的目标城中村改造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选择,在经历城市无序扩张的“摊大饼”式发展之后,城市逐步转向了以内城复兴和中心活化为主导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而用地低效、建设环境恶劣的城中村,自然成为首要改造的对象。
通过对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强历史街区和有历史价值建筑物的保护,保存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改善生活环境,完善设施建设,引入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促进城中村游离于城市人口边缘的农民、外来人员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从而提升城镇化质量。
2.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的原则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是促进城市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城中村的更新改造进程中,需要兼顾以下几个原则。
(2)整体性原则。
更新应当注重保持城市的“整体性”,研究更新地段及其周围地区的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在更新过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保持该地区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性。
(1)对象性原则。
在更新的过程中,要保持更新对象独特性,包括个体的独特性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独性,尊重其原有的文化与空间肌理,避免简单套用与其空间特征不相符的空间形式。
(4)延续性原则。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实践研究摘要:城市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城市建设水平充分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人文特点、经济水平以及人民的幸福指数。
城市建设与国土空间的规划密不可分,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更新的特点,继而探讨了城市更新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实践;方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公共卫生、住房建设、功能优化、安全生产等等。
随着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已经逐渐从以往的外延扩张转为内涵的提升,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城市空间等措施,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城市更新是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二线城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国土空间资源愈发紧张。
如何科学的规划存量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成为城市建设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鲜明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更新作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更新特点以往城市更新指的是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老旧区域进行适当改建,使这些区域的建筑风格契合整体的城市风貌,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从本质上讲,城市更新是针对落后、老旧、衰败区域的复兴和改造,提高城市空间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主要是以“人”为核心,促进城市发展模式和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注重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营造,注重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综合提升,最终实现城市的“全面提质”和“合理增效”。
未来城市更新不仅仅关注“旧区”和“建成区”,也关注“新城”和“闲置地”等所有需要提质增效的区域;不以空间资源经济最大化为单一目标,更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社会、文化等整体效益的提升;更新方式也从粗放向精细化转变,不提倡大拆大建的改造,应因地制宜采用循序渐进、精细化的更新方式,更好的凸显地方特色;更新主体也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鼓励多元主体全面参与城市更新和空间治理,充分尊重居民和多元主体的意愿,实现利益共享。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管控机制探究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完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管控机制,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有力保障。
文章分析当前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管控面临的痛点、难点,结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实践,探讨提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管控机制,使其更好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关键词: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规划体系0 引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分为“五级三类”1,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规划2的基础;相关专项规划要相互协同,并与详细规划做好衔接。
目前,对城市更新的规划管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广州市、深圳市、成都市为例,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指导城市更新计划、详细规划、政策的制定,并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协同推进、互相校正;二是以北京市为例,城市更新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一种用地类型,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提出城市更新用地管控策略。
1 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管控面临的痛点、难点1.1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协同当前,国内城市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还在探索阶段,其在与总体规划协同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痛点、难点:一是科学把握城市更新对象,明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边界。
部分城市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未对城市更新对象的规模、分布进行详实的调查,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发展目标、策略等规划内容类似,难以发挥专项规划的专项性指导。
二是合理测算城市更新目标与规模,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单单是针对空间存量资源更新,还涉及到经济发展、公共利益等诉求。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等部署,合理推算规划期内,不同类型对象的改造规模,并给予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城市更新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结合研究【摘要】城市更新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结合实践来看,结合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叠加,即与国土空间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并行;二是融入,即渗透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之中,对城市更新地区开展全面性管控。
【关键词】随着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我国进入到存量更新与增量开发并重的阶段,城市更新将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主要任务。
本文以国土空间规划及城市更新的相关概述与联系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展开阐述,针对城市更新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结合进行探讨。
一、国土空间规划及城市更新的相关概述与联系(一)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实践工作中,要以战略性和约束性作为重点内容,明确国土空间开发的思路,从根本上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优化区域性的经济发展结构,在人文理念下,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对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1]。
(二)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居民对自己所居住房屋的修理改造,相关部门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都是城市更新的内容。
其目的一方面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另一方面是针对性的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环境、经济等问题,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城市得到重新发展和繁荣。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发展方向研究作者:裴欣高宜程来源:《小城镇建设》2020年第04期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研究多为单一角度或者单一地域而不够全面系统。
本文以2019年9个省份已发布的村庄规划导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的总结归纳和横向比较,提出了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1)多规合一;(2)分类引导村庄发展;(3)严守刚性管控底线、严控用地规模的同时适当留出弹性空间;(4)强化村民主体地位,规划师全过程服务;(5)一些地方结合自身特征探索更具个性化也更实用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路径。
關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导则;多规合一;分类发展;弹性引导;村民主体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4.005 中图分类号:TU981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4-0025-06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Village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Village Planning Guidelines of Nine ProvincesPEI Xin, GAO Yicheng[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has been fully carried out. Present researches on village planning under this background are mostly focused a single perspective or a single area, which are not comprehensive. Taking village planning guidelines issued in nine provinces in 2019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is paper conducts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and then summarizes som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village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1) Practice multiple planning integration. (2) Implement classified guidance for village development. (3) Strictly adhere to the rigid bottom line and control the scale of land use while properly living flexible space. (4) Strengthe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villagers, and planners provide service in the whole process. (5) Some places explore their personalized and practical village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based o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village planning guidelines; multiple planning integration; classified development; flexible guidance; dominant position of villager引言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探究摘要: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村庄进行规划探究十分必要。
积极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不仅可以实现乡村振兴,同时还可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目标的实现。
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进行探索和思考,从多个维度来实施实用性村庄的规划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实用性引言乡村对于中国意义重大,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进程。
对于乡村的研究,中外学者都非常重视,无论是社会学、经济学还是人类学等领域,都形成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
而在城乡规划学领域,与在长期演化和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不同,国内绝大多数村庄规划的编制是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编制的,由于没有完备的村庄规划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的指导,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的缺失和现有技术方法与乡村建设实践的脱节,尤其是村民主体地位的长期缺失,导致村庄规划“水土不服”,难以指导村庄的建设与发展。
村庄规划要想实用,就要让村民主体作用在管控的基础上得以充分的发挥。
因此,依托乡村的本源价值和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位,探索与我国广大村庄发展现状相匹配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充分发挥村庄规划在资源管控、建设引导、乡村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1.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内涵1.1新定位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可以实现村庄的新定位,主要要求即为全面推动乡村建设,并且保护开发村庄空间和管制村庄空间。
以往传统的村庄规划重点基本上都是村庄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忽视了村庄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规划建设。
而在生态建设理念的支持下,国土空间规划着重强调了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全要素管控,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加强对村庄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科学管控,运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村庄生态修复与土地整治等多项目标的实现。
以乡村振兴为目的定位国土空间规划问题,切合实际的处理农村地区发展不协调的现状,给乡村振兴提供条件支持,确保村庄规划设计存在显著的实用性[1]。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适应性调整【摘要】城市更新作为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发展到今天,一些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然不相适用,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明确了新的发展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更新也应相应调整发展思路、规划方法,找出行之有效的规划策略,从而推动城市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下发展要求的转变,结合城市更新现存问题,本文分析提出了城市更新从规划体系到具体规划内容的适应性调整思路。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城市更新规划;适应性调整一、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新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颁布[4],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
国土空间规划提出,需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国土空间利用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在规划发展中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将生态需求融入规划过程,并优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国土空间规划提出需要进行精确定位和细化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通过空间布局的优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总体而言,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谋划了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新格局[7],整体规划思维、规划内容由发展为主向保护和发展并重、由单要素管理向全要素统筹转变,“坚持底线思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成为这一规划体系的关键词。
二、新规划背景下城市更新的变革城市更新是国土空间规划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城市化进程中,是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国情下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推动城市更新发展,挖潜存量用地,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利用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更新现存问题发展到今天,城市更新已在全国各地展开诸多实践,对存量背景下的城市提升和城市发展产生诸多成效。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策略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策略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下,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一系列策略。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对国土空间发展目标、格局和政策的整体性、长远性的科学安排,对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城市更新是城市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旨在对既有城市进行功能优化、空间布局调整、设施设备更新等,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规划;策略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成为了提升城市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引导城市更新的战略指导,旨在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策略,探讨如何在城市化发展中实现城市综合更新和提升。
1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包括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优化生态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因素,制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
同时,还需要确保各项规划与法律法规的相容性,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科学、公平、可持续的规划方案。
2城市更新的定义和目标城市更新是指针对城市内存在问题的区域或区块,通过更新、改造和再开发,提升城市功能、增加城市活力、改善城市环境,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国土空间规划下,城市更新规划成为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合理布局、老旧区域落后等问题,亟需通过城市更新来拆除和更新这些区域。
其次,随着人们对优质城市生活的要求增加,城市更新规划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功能性,满足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期待。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策略摘要:城市更新必将是拉动内需最大的驱动力,也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应该重视城市更新在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土空间规划下采取城市更新规划策略,明确更新改造重点片区与指引,进行土地整备确定更新范围,明确各类建设指标,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国土空间规划;策略引言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的过程。
城市更新作为新时期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有效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优化改善,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促进城市持续性高质量发展。
1城市更新基本概念1.1城市更新概念2000年英国罗伯茨在《城市更新手册》中对城市更新进行了定义,即用一种综合的、整体性的观念和行为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在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等各方面做出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城市更新行动是指通过对城市现有物质空间形态进行拆除重建、功能改造或修复整治,或者两者并重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对老旧城区进行有机更新,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体系。
1.2城市更新任务城市更新任务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空间与布局优化、历史保护与风貌塑造、民生服务与韧性提升,生态人居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与生产效能,健全制度体系建设、存量空间高效利用。
1.3城市更新分类(1)城市重建城市重建是在城市内部,针对老城区、城市中心区和工业园区等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造、功能转换、环境升级的区域,通过拆除、重建、改建等手段,实现城市更高水平的规划和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