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2
- 格式:ppt
- 大小:736.00 KB
- 文档页数:62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第四章土壤环境一、名词解释1.土壤胶体[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μm或小于1μm,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土壤胶体是土壤同体颗粒中最细小的微粒,是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部分,它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
2.土壤团聚体[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土壤团聚体是指土壤中的矿物颗粒不都是呈单独颗粒存在,大都是互相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较大的结构体。
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一定条件下,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活动,通气、保水、保肥就是土壤结构良好。
3.土壤吸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土壤吸附作用是指土壤通过生物吸收、机械吸收、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离子交换等方式将周边的物质固定在土壤表面或内部。
其中,生物吸收是指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保蓄作用;机械吸收是指土壤是多孔性、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物质,能把大于孔隙的物质阻留,小于孔隙的颗粒也能阻留在土壤中;物理吸收(分子吸收)是指土壤颗粒对分子态物质的吸附作用;化学吸收是指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物质相互作用,产生难溶性化合物而固定在土壤中的现象。
4.土壤盐基饱和度[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在土壤胶体的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计算公式为:土壤盐基饱和度与土壤母质、气候等因素有关。
5.土壤潜在酸度[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潜在酸度是指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l3+水解所产生H+的总称,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交换酸是指过量的盐类(KCl、NaCl或BaCl2)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将H+及Al3+交换转入溶液所表现的酸度。
水解酸是指用弱酸强碱盐(NaAC)溶液处理土壤时,交换的H+所表现的酸性。
6.土壤污染[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研;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研]答:土壤污染是指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或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土壤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全面了解土壤环境现状,及时发现和消除土壤环境隐患,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我单位对辖区内土壤环境进行了全面排查。
现将排查情况报告如下:二、排查范围及方法1. 排查范围本次土壤环境隐患排查覆盖了我单位辖区内的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等,共计XXX平方公里。
2. 排查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土壤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污染源调查报告等资料。
(2)现场调查:对排查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土壤环境质量、污染源分布等。
(3)采样检测: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选取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进行土壤样品采集,送至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4)数据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土壤环境质量,查找土壤环境隐患。
三、排查结果1.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经过排查,我单位辖区内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大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适中,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2. 部分地区存在土壤污染隐患(1)工业用地:部分工业用地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隐患,如镉、铅、汞等重金属含量超标。
(2)农业用地:部分农业用地存在农药残留、化肥残留等有机污染隐患。
(3)居民用地:部分居民用地存在垃圾堆放、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隐患。
3. 污染源分布情况(1)工业污染源:辖区内共有XXX家工业企业,其中XXX家企业存在土壤污染隐患。
(2)农业污染源:辖区内共有XXX家农业企业,其中XXX家企业存在土壤污染隐患。
(3)生活污染源:辖区内共有XXX个居民小区,其中XXX个小区存在土壤污染隐患。
四、隐患整改措施1.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1)对存在土壤污染隐患的工业企业,要求其进行污染治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2)对农业用地,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s2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标准是指对土壤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含量、性质和分布范围等进行评价和规定的一套标准。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土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一、标准制定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3. 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二、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区域的土壤环境评价和监测。
三、主要指标及限值1. 污染物指标: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元素等。
2. 限值:根据不同污染物质,分别规定了不同的限值。
如重金属铅的限值为300mg/kg,苯系物质的限值为10mg/kg等。
四、评价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按照规定方法采集土壤样品。
2. 实验室分析:采用合适的实验室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
3. 数据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并与标准限值进行比较。
4. 评价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和标准限值,对土壤环境进行评价。
五、监测要求1. 监测频率:根据不同地区和污染物质的情况,制定合理的监测频率。
2. 监测点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环境。
3. 监测方法:应采用规范化的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
六、标准执行和管理1. 土壤环境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
2. 地方政府应按照标准要求制定本地区土壤环境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
3. 对于违反土壤环境标准的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并进行相应处罚。
七、总结土壤环境标准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频繁,土壤环境质量备受关注。
土壤环境质量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的关系密切,因此各国纷纷制定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保护土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和卫生部联合制定的,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参照了国际上常用的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共包括59项指标,按照有毒有害物质、营养元素、物理性质、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元素五个方面分类。
标准分为A类和B类,其中A类土壤为农田土壤和食品生产用土的质量标准,B类土壤为非农业用途下的土壤的质量标准。
1.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是指对人体健康或环境有害的物质,其检测指标包括总汞、总镉、总铅、总铬、总砷、总镍、总铜、总锌等。
2.营养元素营养元素是指土壤中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物质的元素,其检测指标包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交换性钠。
3.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其检测指标包括土壤质地、饱和导水率、土壤容重、持水量、空气容积、土壤酸碱度等。
4.微量元素5.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是指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其检测指标包括总α、总β、钍、铀、钾等。
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以评估各类土壤的环境质量,也可以指导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土地利用和污染来源等因素综合考虑,准确评估土地的环境质量,并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土壤污染的发生和蔓延。
四、总结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
然而,标准的制定只是起点,实施和执行才是关键。
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执法和监督,推动土地利用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容许含量。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积累,以不致造成作物的生育障碍、在籽粒或可食部分中的过量积累(不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或影响土壤、水体等环境质量为界限。
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才开始系统研究土壤标准。
我国在近几年已开始对农药和某些重金属元素进行土壤标准的研究。
标准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标准分类:农业土壤化肥标准,颁布日期:1995-1-1,实施日期:1995-12-1,标准类别:GB-国家标准,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号:GB15618-1995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1 主题内容与适用于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谁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菜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2.1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3.1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I类为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到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监测目的与意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监测旨在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资源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与对象1. 监测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绿地、工业用地、矿区、污染场地等。
2.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生物指标等。
三、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1. 采样方法(1)点位布设:根据监测目的、土壤类型、污染特征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2)采样时间:原则上在土壤污染风险较高的季节进行采样。
(3)采样深度: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m、2040cm、4060cm等。
(4)采样量:确保采样量满足分析测试需求,一般为1kg左右。
2. 样品处理与保存(1)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处理。
(2)样品保存: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放入清洁、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3. 分析测试方法(1)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2)有机污染物: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等。
(3)无机污染物:采用离子色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四、监测结果评价与报告编制1. 评价标准: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等国家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表述:监测结果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值、标准限值、超标情况等。
3. 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背景、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报告要求真实、准确、完整。
五、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1. 人员培训: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仪器设备:确保监测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定、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第2版作者:编委会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10月出版开本:16开精装册数:全一册光盘数:0定价:200元优惠价:180元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本书《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第2版)》收集了截止到2009年7月底前批准发布的有关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方面的国家标准共53项内容包括土壤环境标准和固体废物标准。
土壤环境GB/T6274--1997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GB/T11219.11989土壤中钚的测定萃取色层法GB/T11219.2--1989卜壤中钎的测定离子交换沾GB/T11743--1989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Y能谱分析方法GB/T14550~2003十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测定的气相色谱法GB/T145524003水、土中有机磷农药测定的气相色谱沾GB/q’15440~-1995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遗传毒性检测的样品前处理规范GB/T1577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6453.1--2008水卜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4--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52008水十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1645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1713~1997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17135--1997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17136--1997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了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296~000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17949.1-2000接地系统的十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1部分:常规测量GB/T188342002土壤质量词汇GB/T204654006水土保持术语GB/T22047--2008土壤中塑料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密闭呼吸计中需氧量或测定方法GB/T22104~008土壤质量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GB/T22105.1--2008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GB/T221052—2008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钳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GBFf221053--2008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3部分:土壤中总铅酌测定GB/T22490---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固体废物GB355~1983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4--19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8172--1987堀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51987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T15555.11995固体废物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5555.2--1995固体废物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5555.3--1995固体废物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15555.~1995固体废物六价格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15555.51995固体废物总铬的测定二苯碳酸二肼分光光度法GB/T15555.6--1995固体废物总铬的测定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5555.7--1995固体废物六价格的测定硫酸亚铁铵滴定法GB/T15555.81995固体废物总铬的测定硫酸亚铁铵滴定622GB/T15555.91995固体废物镍的测定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25GB/T15555.10--1995固体废物镍的测定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629GB/T15555.111995固体废物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63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第2版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第2版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第2版本书《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第2版)》收集了截止到2009年7月底前批准发布的有关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方面的国家标准共53项内容包括土壤环境标准和固体废物标准。
环境土壤学-学习指南一、名词解释1.土壤污染2. 土壤团粒结构3. 盐基饱和度4. 土壤质地5. 阳离子交换量6.同晶替代7. 兼厌氧性微生物8. 田间持水量9. 碱化度10. 土地沙漠化11.土壤肥力12. 腐殖质13. 永久电荷14. 土壤质地15. 好氧微生物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影响沙粒起动的因素2.简要说明土壤团粒体形成机制3.简要说明土壤胶体阴离子交换吸附、专性吸附的机制及区别4.简要说明沙质土、壤质土、粘质土在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差异5.简要说明土壤酸化过程、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和措施6.简要说明土壤腐殖质分解转化途径和过程7.简要说明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吸附、专性吸附的机制及区别8.简要说明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9.简要说明土壤潜性酸和活性酸的区别和联系10.试比较高岭石组、蒙蛭组、水化云母组和绿泥石组在矿物构造和矿物性质的差异11.简要说明土壤水分形态与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关系12.简要说明土壤重金属形态分类及相互转化关系13.简要说明土壤盐渍化过程、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三、论述题1.综合分析说明土壤腐殖质来源与分解转化途径和过程。
2. 结合本课程学习,请全面地论述中国土壤质量退化的类型、地理分布及成因。
3. 结合土壤风蚀的物理过程,请全面地分析影响风蚀强度的因素及土壤风蚀的环境意义。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壤污染:人类活动向土壤添加有害物质(“绝对性”定义),以特定参照数据(如土壤背景值加二倍标准差)为临界值来判断,超过此值则认为土壤已被污染;当加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容量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此时认为土壤被污染了(“相对性”定义)。
土壤被污染的程度主要决定于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数量、强度和土壤净化能力大小,当进入量超过净化力,就将导致土壤污染。
2. 土壤团粒结构: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土粒在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的作用下,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称为土壤结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