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的发展及特性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8.01 KB
- 文档页数:1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金的性质、资源、制取等发现小史金是最早发现的金属,新石器时代已识别了黄金。
公元前三千年,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用黄金制作饰物。
我国公元前14 世纪,已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能。
河南安阳等地出土的殷商文物中即有金箔。
金的性质纯金为黄色,极细金粉为黑色,金的胶状溶液呈红色、蓝色或紫色。
根据金件在试金石上划痕的颜色可以判断其含金属。
首饰中的含量常用K 表示。
纯金为24K。
金的延展性极好,可制成0.00001 毫米厚的金箔或拉成只有0.5 毫克/米的细丝。
金的电导率仅次于银和铜,热导率为银的74%。
金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从室温到高温,一般均不氧化。
金不溶于一般的酸和碱,但可溶于王水,也可溶于碱金属氰化物溶液。
此外,酸性的硫脲溶液、溴的溶液、沸腾着的氯化铁溶液,有氧存在的钾、钠、钙、镁的硫代硫酸盐溶液等,能很好地溶解金。
碱金属的硫化物能腐蚀金,生成可溶性硫化金。
金的资源金在地壳中含量稀少,主要呈游离状态,少量为碲化金。
目前已发现金矿物近20 种。
分为自然元素、天然合金和金属互化物;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锑化物等。
最常见的是金的自然元素和碲化物。
主要的则是自然金(含金>80%)和银金矿(含金50%)。
在自然界中,金常与银共生,并与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辉钼矿等矿物关系很密切,常和它们伴生在一起。
全世界黄金储量44000 多吨,南非占23000 余吨,前苏联6200 余吨、美国2400 余吨、加拿大近1500 吨。
全世界产量约1200 吨,南非最高年份达900 余吨,前苏联最高年份达500 多吨。
我国黄金储量居世界第四,全国金矿床(点)6000 个,形成规模1000 多处。
我国历史上是产金大国之一,1078 年产量达一万余两,1888 年产量13.5 吨。
现在黄金产量中,岩金、砂金产量占总产量的75%,伴生金产量占25%。
1993 年产金20.1 吨。
金的制取含金3 克。
银的发展历史银的发展历史银是一种贵金属,在历史上一直被广泛使用。
以下是银的发展历史的主要方面:1.银的发现银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古代,银被人们偶然发现并用于装饰和工艺品。
在罗马帝国时期,银被广泛用于制作硬币和饰品。
2.银的开采随着银的用途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开采银矿。
最早的银矿位于西班牙、墨西哥和美国等地。
在19世纪和20世纪,由于银价的大幅上涨,许多新的银矿被发现和开采。
3.银的加工银的加工包括从矿石中提炼银,以及将银加工成各种制品。
在古代,人们使用水银等化学物质从矿石中提炼银。
现代则使用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法,如细菌氧化法和溶剂萃取法等。
4.银的流通银在流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古代,银主要用于制作硬币和饰品。
在现代,银被用于制作各种制品,如餐具、首饰、器皿等。
此外,银还被用于工业领域,如电子、航空航天等。
5.银的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银的消费量不断增加。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银制品已经成为文化符号和传统工艺品。
此外,银还被用于制作投资和收藏品。
6.银的回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资源的有限性,银的回收越来越受到关注。
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建立了银回收体系,通过回收旧首饰、器皿等制品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7.银的保存为了保护银制品免受腐蚀和损坏,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存银。
例如,可以在银制品表面涂上透明漆或者树脂来防止氧化;将银制品放在密封的容器中以防止空气接触;或者将银制品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以避免受潮等。
8.银的价值银作为一种贵金属,其价值主要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市场对银的需求增加时,银价就会上涨;反之,当市场对银的需求减少时,银价就会下跌。
此外,经济状况、政治事件和货币政策等也会对银价产生影响。
然而,由于银的开采和加工难度较大,其价值通常比金低一些。
金银铜的熔点金银铜是人们常见的三种金属材料,它们在各自的熔点上都有着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本文将分别介绍金银铜的熔点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
一、金的熔点和特性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贵金属,它具有很高的熔点。
金的熔点约为1064摄氏度,也就是说只有温度高达1064摄氏度时,金才会从固态转变为液态。
金的熔点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金的原子排列非常紧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相互作用力。
金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例如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腐蚀性。
这些特性使得金在电子、电器、珠宝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金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物品,如金首饰、金币等。
二、银的熔点和特性银是一种常见的贵金属,它的熔点较低,约为961摄氏度。
相对于金来说,银的熔点较低,但仍然属于高熔点金属。
银的原子排列也比较紧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相互作用力。
银是一种良好的导电材料,电导率较高,因此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等领域。
此外,银还具有很好的光反射性能,使得它在镜子、相机镜头等光学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
银还具有抗菌性能,因此在医疗和抗菌材料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三、铜的熔点和特性铜是一种常见的有色金属,它的熔点相对较低,约为1083摄氏度。
铜的原子排列也比较紧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相互作用力。
铜是一种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材料,电导率和热导率都较高,因此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暖气等领域。
铜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物品,如电线、管道、制品等。
总结:金、银、铜是三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它们在熔点上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金的熔点最高,银次之,铜最低。
金、银、铜分别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腐蚀性能,因此在电子、电器、珠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金、银、铜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物品。
这些金属材料的熔点和特性使得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金银科技—金银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 金银的物理性质1.1 金的物理性质纯金为瑰丽的金黄色,但颜色随杂质的含量而改变,如金中加入银、铂时颜色变浅,加入铜时颜色变深。
金破碎成粉末或碾成金箔时,其颜色可呈青紫色、红色、紫色乃至深褐色和黑色。
金具有很高的导热、导电性能。
它的传导性能仅次于铂、汞、铅和银。
金粉在温度低于其熔点的条件下,必须加压才能使之熔接在一起。
自然金在常温下为等轴晶系,晶体的形状呈立方体或八面体。
晶体经熔化后再凝结时,呈不规则的多角形,冷却得越慢,晶体就越大。
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延展性,易承受机械加工,1g纯金可拉成长3.5km、直径0.00434mm的细丝,或可压成厚度为0.23×10-8mm的金箔,50g的金可制成9m2面积的金箔,这样薄的金箔,在显微镜下观察仍然致密。
金会因渗入杂质而变脆。
如铅、砷、铂、镉、铋、碲都会使它变脆。
以含铅最为明显,纯金中加入0.01%的铅,就会使金的良好展性完全丧失。
金中的铋的质量分数达到0.05%时,甚至可用手搓碎。
金的密度随温度略有变化,常温时金的密度为1.929×104~1.937×104kg/m3,金锭中由于含有一定量的气体,密度略有降低,经压延后金的密度增大。
金是唯一在高温下不与氧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常温下几乎不挥发。
在1000℃下将它置于氧中40h,没有察觉到失重现象,而在1040℃下放置100h,则仅损失0.02mg/cm2。
纯金在空气中加热到1300℃时,挥发质损仅0.01%,金的挥发损失与炉料中挥发性杂质的含量和周围的气氛有关,如当有硫、砷、锌、锑等杂质存在时,其挥发速度加快。
金有很强的吸气性,金在熔融状态时可吸收相当于自身体积37~46倍的氢,或33~48倍的氧及大量的一氧化碳,因此在一氧化碳中蒸发金的损失量为空气中的二倍。
此外金银合金、金铜合金、金铂合金、金钯合金以及和其他金属形成的合金都不是化合物,而是固熔体。
金银器发展历史金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本文将以金银器发展历史为主题,探讨其起源、演变和影响。
一、起源金银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古苏美尔和古印度等地的文明就开始使用金银来制作各种器物。
古埃及的法老王墓中出土的金银器物,如黄金面具和金饰品等,展示了古埃及人对金银器的热爱和崇敬。
古苏美尔和古印度的金银器则更多地体现了当地文化和宗教信仰。
二、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进和完善。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金银器成为贵族和富人展示财富和地位的重要象征。
这个时期的金银器制作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精美的浮雕、雕塑和纹饰装饰成为金银器的特色。
在中国,金银器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金银来制作器物,并且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汉代的金银器以镶嵌、雕刻和铸造等工艺为主,如出土的汉代金银器中的“汉鼎”、“汉镜”等,都表现了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中世纪欧洲,金银器成为了教堂和宫廷的重要艺术品,如教堂的金色圣餐器和欧洲贵族的金银餐具等,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三、影响金银器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银器作为一种奢华和珍贵的物品,常常被用于展示个人和社会的财富和地位。
它成为了社会阶层和身份的象征,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金银的追求和崇拜。
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也对后世的工艺美术和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金银器的精美和独特的装饰风格,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欲望。
许多金银器的设计和工艺传统也被后世的艺术家和工匠所借鉴和发展,影响了后世的艺术作品。
金银器还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促进了金银器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贸易,金银器传播到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影响了当地的工艺美术和文化发展。
黄金、铂金、白银物理化学性质贵金属有金(Au)、银(Ag)、铂(Pt)、锇(Os)、铱(Ir)、钌(Ru)、铑(Rh)、钯(Pd)等8种。
其中首饰行业最常见的还是白银、黄金、铂金,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黄金材料1 . 黄金的主要物理性质(1) 密度大;20℃时, 金的密度是19. 32 g/ cm3 ; 1064℃熔化时的密度是17. 3 g/ cm 。
(2) 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黄金的导电性仅次于白银和铜而位居第三。
黄金的导热性仅次于白银。
(3) 极好的延展性,其莫氏硬度为2.5-3 。
(4) 挥发性很小; 在1000-1300℃之间, 黄金挥发量是微乎其微的, 其挥发速度与周围的气体有关。
2 . 黄金的化学性质 (1) 化学稳定性强硝酸、硫酸、盐酸、硒酸和碱溶液及酒石酸、柠檬酸、醋酸、硫化氢、水和空气等试剂或气体都不能与它相互作用。
但某些单酸、混酸、卤素气体、盐溶液及有机酸等却具有溶金性能, 例如我们平常用得较多的王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 某些酸、碱、溶化的各种盐类及卤素介质等也会对黄金产生腐蚀。
(2) 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 并在化合物中呈一价或三价 (3) 黄金的化合物很容易还原为单质 (4) 黄金具有 22 个放射性同位素3 . 黄金的成色和计量纯黄金或其合金制品中含金量的多少称作黄金的成色或纯度, 表示黄金成色的方法有两种。
(1)百分制在我国民间常从色泽上判断黄金的成色, 很早就有“七成者青, 八成者黄, 九成者紫, 十成者赤”的说法, 其意思是说, 黄金呈青色时的含金量是 70%; 呈黄色时的含金量为 80%; 呈紫色时的含金量为 90%; 赤色则为纯金, 并不是平常所说的越黄成色越高。
(2)) K 制,这是国际上通常用来衡量黄金成色的方法, 即把纯金分成 24 份, 叫做 24 K。
如果含金制品中占1/ 24份纯金, 就叫做1 K金; 占14/ 24份纯金, 就叫做14 K; 占18/ 24份纯金,就叫做18 K金。
古代金银器的时代特征与真伪鉴别掌握了金银原始冶炼方法,并已认识到金银的贵重;中国古代金银制品的制作与使用,从一开始就与原始的审美观相结合,这一点对中国以后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它们基本上确立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发展的总趋势。
早期的黄金主要用来制作珍贵的装饰品。
近几十年来,在河南、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的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均有金器出土,如金叶、金片、金箔、金笄、金耳坠(图2)、金臂钏等。
但多为缺少纹饰的小件饰品,至今尚未发现金银器皿。
商代的金制品,比较集中出土在商代晚期都城安阳殷墟,多为大中型墓葬中随葬品上的装饰,墓主多为王侯,说明当时的金器主要为上层贵族所使用。
北京平谷商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金笄,说明当时已掌握了浇铸黄金的技术。
殷墟出土的金箔厚仅0.01毫米,其薄如纸,光亮如新,检测发现经过锤锻加工和退火处理,说明当时已掌握了黄金冷加工和再结晶退火技术。
1978年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金面人头像和金杖,金面罩的制作使用了土漆调和石灰作黏台剂,金杖上錾刻的两个带冠头像和四组鱼鸟纹则有可能是中国金器上最早的錾刻花纹图案。
西周金器的种类及出土地与商代基本相同。
但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12件金带饰、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的两组分别为15件和6件的金腰带饰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开始流行成套的金饰件。
另外,金银平脱在当时也已出现。
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中出土的一件漆觚,器身上饰有三道金箔,并在其中的两道金箔上镶嵌绿松石和蚌片,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金银平脱制品。
尽管商周时期的金制品发现得还不多,但从已出土的实物看,明显存在着地区差别。
北方长城内外地区多纯金制成的首饰类器物,如金耳环、金臂钏等,而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却多用薄金工艺把黄金加工成箔片,然后贴、包于铜器和漆木器之上,起装饰作用(图3)。
商周金器的这种地区差异,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多源性和不平衡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器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的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黄金在上层社会中的使用比较普遍,它既是诸侯、贵族之间相互馈赠、贿赂的礼物,又是战争争夺的对象和祭祀用的供物。
浅谈金银细金工艺的类型及特征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因色彩艳丽,制造工艺独特而闻名世界。
金银细金工艺也被称为金银细作,或被称为花丝工艺,是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银细金工艺制作的产品主要是通过对贵金属拉丝、圈丝、填丝等各种手法制成的金属首饰及工艺品。
标签:花丝工艺;镶嵌工艺;“结合”发展;传统文化一、金银细金工艺说明金银细金工艺是中国最传统,最经典的金属工艺。
它是各种金属工艺(如金银丝,雕刻和镶嵌)的总称。
金银细金工艺是利用贵金属的延展性把金和银拉成细丝,因工艺复杂,制作精湛而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金、银被拉成细丝状,并通过金或银片装饰或直接成型,工艺要求极其严格。
花丝工艺使得在相同体积的金属制品中,质量最轻,大大减少了金属的使用量,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制作成本。
金属工艺中使用的金属丝几乎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最小结构,这种制造工艺能使金属的柔韧性达到极致。
一层层的累丝叠加使作品更有立体感,表达的形象更为生动丰富,其中再加上宝石作为点缀,更能体现出作品的价值,宝石与花丝图案互相衬托,更能体现作品的主题。
在古代,花丝工艺主要用于装饰、祭祀、宗教、法令、服饰等。
现代花丝除了继承古老的花丝工艺外,还应继续研究新的技术和表现形式。
另外,中西方工艺的结合也是现代花丝工艺的主要流势,使其具有很高的佩戴效果、欣赏特点和收藏价值。
1、歷史沿革从商代到汉初,是金银细金工艺的发展的开始阶段,到了汉代,金的使用最常见形式为象征权位的印玺和货币。
明代建立后,全国已拥有30多座经济规模较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并成为了手工业生产的中心,广州、扬州、北京等地都是金银手工制品的主要加工产区。
自建国后,政府对传统金银制品加以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和发展传统金银制品的制度,使金银制品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还设立了工艺美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培养人才。
北京依靠老艺人,恢复了花丝镶嵌传统产品中的炉、瓶、熏、罐、盒等品种,成功研究了濒于失传的浮雕挂屏工艺,继而开发了以人物、动物、建筑为素材的中、高档陈设摆件和花丝、镶石的各种款式首饰。
金属的璀璨之美了解金银和铜的特性金属的璀璨之美:了解金银和铜的特性金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在众多的金属中,金银和铜以其璀璨的外观和独特的特性而备受人们青睐。
本文将深入探讨金银和铜的特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珍贵的金属材料。
一、金银的特性1. 金的特性金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Au,来自拉丁文Aurum。
金是一种非常稀有和贵重的金属,因其独特的黄色和高度的光泽而备受人们喜爱。
以下是金的一些特性:(1)黄金的颜色:金的黄色是其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特性之一。
无论是在自然状态下还是在加工后,金都呈现出独特的明亮黄色。
(2)高度光泽:金是一种非常有光泽的金属,无论是在自然状态下还是在加工后,都能反射和折射光线,使其呈现出闪耀的外观。
(3)耐腐蚀性:金是一种化学稳定的金属,不易被大多数化学物质或氧化剂腐蚀。
这也是金在各种应用中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
(4)延展性和可塑性:金是世界上最具有延展性和可塑性的金属之一,可以轻易拉伸成丝,并用于制造各种珠宝和装饰品。
2. 银的特性银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Ag,来自拉丁文Argentum。
与黄金相比,银是一种常见而广泛使用的金属。
以下是银的一些特性:(1)白银的颜色:银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明亮白色。
这使得银在制作珠宝、银器和硬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银是一种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材料。
由于这些特性,银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线和导体等领域。
(3)可塑性:银的可塑性很高,可以很容易地被压成薄片或拉伸成丝。
这使得银在制作珠宝和艺术品时很容易加工和成型。
二、铜的特性铜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其化学符号为Cu,来自拉丁文Cuprum。
与金和银相比,铜的特性和应用更为广泛。
以下是铜的一些特性:1. 红色外观:纯铜呈现出明亮的红色外观,这是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2. 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铜是一种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材料,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和建筑领域。
金银的发展及特性资料金、银的分析方法发展过程中国古代金的分析技术可以追涯到石器时代,最古老的黄金分析方法是淘金法,淘金法伴随着黄金被发现和开采的历史,它出现在夏代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有4000年以上。
当时只能根据拣出的金的个数来判断含金砂石的价值及其产地价值.所以最初的淘金法是一种数量分析法,夏代开始人们认识了黄金的密度较大.以砂石中淘洗出金的多少来判断砂石价值。
春秋战I时期淘金法有了新的发展.大平的使用使人们可以定蟹分析,PI断砂石及其产地的价值。
随着‘.先碎”、“后淘”下艺的出现,在宋朝淘金法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使淘采的对象从砂石扩展到矿石,加上使用天平得以定最分析矿石含金量。
金。
银的火法试金在国内外已有悠久的历史,该法是以冶金学的原理和技术运用到分析化学领域。
12世纪英国己将灰吹法作为公认的检定方法,1343年法国提出了分金技术。
16世纪中期,欧洲已有不少论述试金法的著作,其中记载的方法,已近于现在所用的方法。
我国在15-16世纪明代的著作中已经详细地记载了与试金分析有关的金属铅定量捕集银的方法;铅饭合金的灰吹法分离;金与银定量分离等技术。
在(天上开物》中记载:“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典碎,每块以土泥襄涂.人堪竭中鹏砂(即姗砂)焙化,其银即吸人土内.1卜金流出.以成足色。
然后.人铅少许.另人柑锅内.勾出十中银.亦毫1具在也”,这段记载说明了当时已经掌握了金与银的分离方法,以及明确地提出金属铅捕集银是定量的,关于灰吹法的应用,在明代著作(获圈杂记》中已有记载:“……次就地用上等炉灰,视铅蛇(富银的银铅合金)人小,作一浅灰案《即人灰皿),置铅陀于灰案内,用炭围叠侧,扇火不住手……,铅性畏灰,故用灰以捕铅,铅既人灰,唯银独存,自辰至午(6个小时),方见尽银“。
明代已能鉴定金、银合金中金的成色.还掌握多种金与银定量分离的技术.借此来提炼成赤金。
在《吊娥小录》中记载了一种命与银的定最分离法:“分次庚(庚即余》。
关于金银财宝典故金银财宝:从神话到现实一、金银神话自古以来,金银就以其稀有性、持久性和闪耀的光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各种神话传说中,金银也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金子象征着神圣与纯洁,而银子则代表着智慧与力量。
在中国神话中,金银也被视为吉祥之物,常被用来制作供奉神灵的器物。
二、金银的起源和早期使用金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人类最早的文明中,金银被用于制作装饰品、器皿和工具。
古埃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中,金银被大量用于制作珠宝、艺术品和建筑装饰。
在中国,商周时期开始出现金制品,而银制品则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三、金银作为货币的历史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金银因其稀有性、持久性和易于分割等特性,逐渐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
从古罗马的银币到中国的铜钱,再到现代的纸币,金银作为货币的历史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
即使在现代社会,金银依然是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金银作为财富象征的文化在许多文化中,金银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和银分别象征着富贵和权威。
人们常说“金玉满堂”,意味着财富充裕;而“银鞍玉勒”则象征着高贵身份。
在西方文化中,金银也常被用来比喻富饶和繁荣,如“金门敞开”意味着财富滚滚而来。
五、金银在艺术和工艺中的应用金银在艺术和工艺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
古代的艺术家们常使用金银来制作雕塑、绘画和建筑装饰。
在中国,金银制品更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
例如,传统手工艺中的景泰蓝、花丝镶嵌等技艺,都是以金银为原料进行加工制作而成。
这些艺术品和工艺品不仅是金银的体现,更是人类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六、金银在投资和金融领域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金银在投资和金融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贵金属,金银具有相对稳定的投资价值,尤其在全球经济不稳定时期,投资者往往将目光投向金银等贵金属市场以求保值增值。
此外,金银也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往往受到全球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银饰入门物理性质白银,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据考古学家研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银饰品和银质器皿出现。
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已发现和使用白银.银是洁白色金属,元素符号Ag,比重10.49,硬度2。
7,熔点960。
8℃,沸点2212℃,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多用在电子工业和电器工业。
银易溶于硝酸和热的浓硫酸。
硝酸银是无色晶体,由于它的稳定性和在水中的易溶性及对有机组织有破坏作用等性能,它在医药上被用作消毒剂和防腐剂,并用以制造感光材料卤化银。
银的络合物主要用于镀银工业。
大量纯度较高的银用于制造银币和饰品.银饰种类(一)S925:其实是指含银量92。
5%的银质品。
925代表银的纯度.含量为92。
5%的纯银再加入7.5%的合金,这是银器的最高纯度,就正如999黄金的纯度一样。
因为足银过于柔软并且容易氧化,所以自从tiffany公司开创925银以来,925银就被国际公认为纯银。
现在通常把925银首饰镀上白金(白铑),以防止银在空气中氧化或硫化情况变黄变黑。
没有镀白金的925银,俗称为:素银或原色银。
(二)S990:是足银饰物的字母标志,其中字母S是英文单词Silver的首字母,代表银,990代表含银量千分数不小于99。
另一种标志是S99,意思相同.含银量千分数不小于990的称足银。
由于过于柔软,不易铸造成心仪的首饰造型,且容易磨损和氧化变黑,加工成本过高。
(三)千足银:是指银含量99.9%的银,用于制作千足银首饰银含量不得低于99。
9%,也是目前国家标准《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里规定的银制品最高纯度标准(参照GB11887—2008)。
由于是99。
9%的银,千足银饰通常有两种标志;一种标志即是同名的”千足银”,还有一种是”S999”.所以,从外观上很容易识别,就是亮银的本色,这种银材质,由于银本身的金属特性,使得99。
9%的银比较软,不适合用来制作仿白金或K金镶嵌类的饰品,但用来制造素银类首饰则有银饰品特有的质感,而且由于银的特性,越纯的银对皮肤汗液的变化越敏感,特别适用于儿童和女性对身体健康的关注。
金属元素的璀璨世界探索金银铜的奇特性质金属元素的璀璨世界:探索金银铜的奇特性质金属元素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金、银、铜作为三种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工业应用性能的金属元素,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围绕金、银、铜三种金属元素的独特性质展开讨论,通过对它们的探索,揭示金属元素的魅力与广泛应用。
一、黄金——贵不可言的珍宝黄金是最为人熟知的金属元素之一,也是贵重金属中的代表。
黄金具有新元素中最高的质量和密度,是一种十分稳定和化学惰性的金属。
其独特的性质赋予了黄金广泛的用途。
首先,黄金在珠宝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黄金色泽艳丽、稳定而不易氧化,且以柔软舒适的特性适宜人们佩戴,因此成为制作珠宝的理想材料。
无论是项链、耳环还是手镯等首饰,都能因为黄金独特的光泽而闪耀夺目,吸引人们的目光。
其次,黄金还在投资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黄金稀缺而价值高昂,许多人将黄金作为一种避险资产来投资,以保值和保护财富。
黄金市场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投资选择,例如金条、金币等形式,更加方便了金融交易。
二、白银——殷实与光洁并存白银,作为一种相对贵重的金属元素,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种金属。
白银的独特性质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和珠宝等领域。
首先,白银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白银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都非常好,因此广泛用于电子、通信、太阳能等领域。
此外,白银还可以作为催化剂用于化学反应中,提高反应速度和效果。
其次,白银在医疗领域也有重要地位。
白银具有较强的杀菌和抗菌作用,对于治疗疾病和促进伤口愈合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医疗器械、药物配方等方面,白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红铜——坚韧中的柔软红铜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金属元素,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建筑和工程领域。
首先,电子领域是红铜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红铜的导电性极好,使其成为电线、电缆等传输电能的理想材料。
此外,在高科技领域,红铜又能发挥出其特殊的性能,如在微电子器件的制造中被广泛使用。
中国金银器发展历程及各朝代特点中国古代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让我们追溯那古老的岁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发展轨迹吧。
商周金银器:小巧简约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金箔虎形饰这个时期所发现的金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金器。
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别具一格。
金面罩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
铜人首鸟身像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
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
曾侯乙云纹金盏从出土地点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在南北方都有发现,金银器的形制种类增多。
其中金银器皿的出现,及相当一部分银器的出现,十分引人注目。
战国时期猿形银饰从金银器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看,南北方差异较大,风格迥异。
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银器及其金细工艺的高度发展,尤令人瞠目。
战国时期金虎纹条形饰秦汉金银器:繁荣发展秦代金银器迄今为止极为少见。
曾在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
鎏金刻花银盘根据对这些金银配件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东汉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亦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
汉代金钿工艺已趋成熟,使金银的形制、纹饰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并为以后金银器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白银的形成和发展摘要银为贵金属之一,符号Ag,英文为silver。
银为银白色,相对密度为10.49,熔点(961℃),不溶于碱和大部分有机酸,易溶于硝酸及热硫酸,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化合后变成褐色Ag2S。
925银是92.5%的银加入7.5% 的铜及其它合金,使得银的硬度和光泽都有所改善。
银饰是用银制成的各种各样的装饰品,银为贵金属之一,银白色,银饰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加工成的银饰品种类繁多,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银饰,走近千家万户,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银饰,如苗族的银匠业就极为发达。
关键词:银;银饰;贵金属;种类繁多pick toAs one of the precious metals, silver symbol Ag, English for silver. Silver for silver, relative density at 10.49, melting point (961 ℃), not soluble in alkali and most of the organic acid, soluble in nitric acid and sulfuric acid, and sulfur dioxide in the air after combining Ag2S and turn brown. 925 silver is 92.5% silver and 7.5% copper and other alloy, makes the hardness and gloss of the silver is improved. Silver is made of a variety of silver decorations, one of the silver for your gold, silver, silver is used in a variety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ocessing into a silver types is various, the basic is divided into earring, neck, hand, foot and five categori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raditional silver, approached the families, is still popular with many people, especially the silver in some ethnic minority areas, such silversmith industry is very developed.Key words: silver; Silver; Precious metals; A wide variety;绪论 (1)1白银的发展历史 (1)2白银的形成及种类 (3)2.1 白银介绍 (3)2.2白银的特性 (4)2.2.1物理特性 (4)2.2.2化学特性 (5)2.3白银的种类 (5)2.4白银的应用 (6)3白银饰品 (7)3.1银饰介绍 (7)3.2银饰分类 (8)3.3银饰功效 (8)3.4关于银饰变黑 (9)4白银检验方法 (9)参考文献 (9)绪论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
金银的发展及特性资料金、银的分析方法发展过程中国古代金的分析技术可以追涯到石器时代,最古老的黄金分析方法是淘金法,淘金法伴随着黄金被发现和开采的历史,它出现在夏代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有4000年以上。
当时只能根据拣出的金的个数来判断含金砂石的价值及其产地价值.所以最初的淘金法是一种数量分析法,夏代开始人们认识了黄金的密度较大.以砂石中淘洗出金的多少来判断砂石价值。
春秋战I时期淘金法有了新的发展.大平的使用使人们可以定蟹分析,PI断砂石及其产地的价值。
随着‘.先碎”、“后淘”下艺的出现,在宋朝淘金法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使淘采的对象从砂石扩展到矿石,加上使用天平得以定最分析矿石含金量。
金。
银的火法试金在国内外已有悠久的历史,该法是以冶金学的原理和技术运用到分析化学领域。
12世纪英国己将灰吹法作为公认的检定方法,1343年法国提出了分金技术。
16世纪中期,欧洲已有不少论述试金法的著作,其中记载的方法,已近于现在所用的方法。
我国在15-16世纪明代的著作中已经详细地记载了与试金分析有关的金属铅定量捕集银的方法;铅饭合金的灰吹法分离;金与银定量分离等技术。
在(天上开物》中记载:“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典碎,每块以土泥襄涂.人堪竭中鹏砂(即姗砂)焙化,其银即吸人土内.1卜金流出.以成足色。
然后.人铅少许.另人柑锅内.勾出十中银.亦毫1具在也”,这段记载说明了当时已经掌握了金与银的分离方法,以及明确地提出金属铅捕集银是定量的,关于灰吹法的应用,在明代著作(获圈杂记》中已有记载:“……次就地用上等炉灰,视铅蛇(富银的银铅合金)人小,作一浅灰案《即人灰皿),置铅陀于灰案内,用炭围叠侧,扇火不住手……,铅性畏灰,故用灰以捕铅,铅既人灰,唯银独存,自辰至午(6个小时),方见尽银“。
明代已能鉴定金、银合金中金的成色.还掌握多种金与银定量分离的技术.借此来提炼成赤金。
在《吊娥小录》中记载了一种命与银的定最分离法:“分次庚(庚即余》。
以庚人甘〔甫)锅中作计,却以石灵芝、侯硫也为末,每一两投人三钱触之,放冷.破料取赤庚在底下,其银气却被石灵芝触黑,浮在面上,取出人灰煎,成花银,如此则庚银都不析也”。
在那时巧妙地利用银与硫在熔融状态时很快反应,生成硫化银,而金在熔融状态时不与硫起反应,从而把银从金中除掉,然后再用碳将硫化银还原成银,使金、银定量分离。
金、银的火试金法虽然操作较繁杂,但它是特效方法,迄今仍广泛采用。
火试金法从铅试企开始.逐渐发展了锡试金法、锑试金法、笼试金法、讥试金法等。
早期用多种含硫、氮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沉淀的重量法也不少,但多数因选择性不好受到限制.只有少数方法,如还原沉淀金的重量法仍在应用,并列为国内外标准分析IR]0经典的火试金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来检查贵金属在试金过程中的行为.可以直观地和精确地了解负金属的分布,从而设法减少员金属在试金过程中的损失。
试金法与各种先进的测试千段相结合,并加之电子微量天平的应用,使火试金法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正是由于该方法具有取样代表性好(金、银常以小于PR/R量级存在于样品中又不均匀,火试金法取样量大可使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减少取样误差至最低限度).方法适用性广泛(几乎能适应所有的矿种)、富集效果好(能在复杂的样品中以万倍以上富集效果将金银定最富集在几毫克成分较简单的合拉中)等优点。
以此将该法归纳于第5章“金、银的火试金方法”,进行洋细的介绍,同时木书在其他章节具体的金银试验分析法中亦有提及。
在中国古代人们还通过利用黄金、白银一些物理性质来对黄金白银进行鉴别、鉴定、检验。
如利用表面颜色、硬度、氧化法、给解法、试金石法、密度法等来鉴别金、银。
硬度法是人们利用黄金硬度小的特征,对其进行粗略辨识的方法,在《本草拾遗》中就有咬时极软,即是真金”的记载,因此在民间就流传着用牙咬、指甲划,辨别真金的方法。
表面颜色鉴别法就是利用颜色鉴别金的成色高低,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在曹昭著的《新增格古要论》中对不同成色的金有如下记载“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为足色金也”,是一种半定最的黄金鉴定方法。
《前汉书食货志》中有“黄金方寸,而中一斤’的说法。
《天工开物》中有“儿金之至重,It俐方寸重一两者,银照依其则寸增重屯钱,银方寸重一两者,金照依其则寸增重二钱”的记载,由于测试方法和侧试仪器的改进,密度法侧定金的成色目前仍然使用。
试金石法是一种鉴定金、银真伪和成分的方法。
该法实质上与比色分析法中的目视比色法极为相似。
通常采用一种称作试金石的石头,在待测物料上磨道,再把对牌以同样的方式在试金石上磨道,通过对色泽的比较就可初步确定待侧物料的成色。
试金石法在我国东晋以前就有应用,在(山海经》、《泊宅》、《云林石谱》等著作中都有记载,说明了试金石法鉴定金、银的普遍,在12借纪我国还出现了.金针(金对排)系列扶”即建立了金的比色鉴定系列标准,这一方法的使用使金、银鉴定的准确度大大提高,由平定量鉴定向定量鉴定过渡。
欧洲到16世纪也出现了“金针系列法.’。
试金石法采用的对牌是人工制作的。
金对牌分为清金对牌和混金对牌。
清金对牌是金和银按不同的比例制造的。
混金对牌多是金和铜按不同比例制造,也有按金、银、铜以不同比例制造。
银对牌一般用银、铜按不同比例制造。
对牌上标有金、银、铜的含量,它们是鉴定金、银、铜的标准.试金石法中还采用一种称作银约的试剂.银药俗称吃金虎,是95粉和水银调和成的银汞合金。
其原理是利用金和银与末在常w卜生成一n金的特性来证实金、银存在和成色。
利用金、银与无机酸反应特性的差异,如金不与硝酸作用,而银则与硝酸生成硝酸银,金不与盐酸作用,而银与盐酸生成白色的抓化银,采用不同的酸溶液在磨道上进行鉴定,使试金石法鉴定金,银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试金石法可用于金、银的定性、定量位睑。
试金石法鉴定金、银是一个简单、快速,用样量少.结果比较可靠的传统方法。
至今仍在广泛应用J有人曾用试金石法、火试金法和X射线荧光法对多种首饰命的成色进行时比测定,金的质量分数为56,0%--75.5%.试金石法与火试金法阴定结果的平均偏差为0.6%,优于Y射线荧光法.表明试命石法测定结果是基本准确的。
若将一些现代分析技术,如点滴试脸、色诺技术、有机试剂等与试金石法相结一合,将能开发出简单、实用、准确的鉴定方法,以满足目前人们对金银首饰鉴定的需要。
金、银的湿法分析,近年来有很大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成熟的、快速的分析方法,利用金银变价性质建立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是N定高含量金银的有效方法,其中金的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法根据反应的情况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三价金还原为一价金的反应.这类方法的典型代表是氢醒滴定法;另一类是以三价金还原为零价金的反应,其代表是碘量法。
而银的滴定法最常见是基于银与某种试剂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难溶的化合物的沉淀反应,主要有氛化钠法r,]硫氛酸盐滴定法r8]和碘量法[9.0络合滴定法在金、银金属分析中用得不多,常用的氨梭络合剂与贵金属生成络合物速度较慢且无选择性,只用干银的测定。
光度法是研究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吸光光度法与有机溶剂萃取结合,可用丁复杂物料的分析,如硫代米崖酮吸光光度法测定金,双硫腺(打萨赊)吸光光度法测定银。
此外还有荧光光度法112J北学光度法I13J都可达到很低的检出限。
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法在金、银分析中也有新的发展。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用于纯金、纯银已日趋成熟.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用于金、银的恻定是十分成功的,等离子体((ICP-ARS)的应用,为金、银分析开拓T广阔前景。
Itk外,x荧光光谱法(XRF)、动:tJ学法[151、中r-活化分析(NAA)116]也有应用,关于上述现代的金、银测定技术将在相关章节进行i羊述,在此不一一列举。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如下:(1)强的稳定性。
金原于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充满的5d电子业层。
它与4f电子产牛的屏蔽很微弱.因而在6s电子业层和原子核之问结合力很强。
金的电离势、电负性、氧化还原电位较高,这些性质决定了金兀素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获得电子,使其成为倩性元家,这就决定f金在白然界主要呈自然元素(自然金)存在。
由于金的不活泼性,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受外界的影响,在多种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均较小,使金不容易迁移富集,因而金在岩石矿物中的含量较低。
(2)一定的亲琉性。
金的电子构型为5d106st与亲硫性很强的铜电子构.1 3d104.ct相近,所以金具有一定的亲硫性,它与铜、铅、锌的硫化物密切共生或伴生,其含金量有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的变化规律。
但金的亲硫性远比铜、铅、锌、铁等差,岩浆中硫几乎与这些亲硫元素化合成硫化物,因此尽管有许多富含硫的金属矿床中含有许多硫的化合物,却没有金的硫化物。
(3)较强的亲铁性,金的亲铁性比亲硫性强.金的亲铁性表现在m铁中含金可达5一10 g/t,这比地壳中各种岩t平均含量高出100(.1倍以上。
由于地球中心是一个铁镍核心,所以完全可VA推新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地球中99%以上的金进人地核,这就是地壳物质中含金相当贫乏的基本原因。
金的亲铁性还表现在可以与亲铁的铂族元家密切共生,且可形成多种金与铂族的金属互化物。
由于金的强烈亲铁性和明显的亲硫性,因此金与含铁硫化物关系密切,硫化物为金矿床中金的最重要的载体矿物。
(4)亲铜性。
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占据着亲铜和亲铁兀素之间的边缘位置,并与铜、银都届干T副族,有时与亲铁元素共生或者呈金属互化物。
也明显地与亲铜元紊共生,或者呈金属互化物。
(5)强的再生能力,金强的再生能力表现在砂金中常常发现有较人的自然金,根据我国的习俗,这些重5只以上的自然金被称为“狗头金’.或“马蹄金’。
这种狗头金〔马蹄金)并不是原生沉淀的,而是由于金晶体的聚合作用.即金离子或分子浓度扩散、电化学反应和次生作用。
使之再生长形成的。
20供纪以来.我国先后在湖南、四川、青海、斯班、甘肃、内蒙古等地发现过狗头金,其中1983年6月,在湖南益阳发现的重达2160.Rg"狗头金”.是我国解放以来采到的一块最重的、纯度最高的砂金,(6)持定条件下的不稳定性。
除了上述性质外,金还有另一种性质,即特定条件下的不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金甚至比钢、铅、锌还不稳定。
在热水中当有氧化剂存在时能形成Au-CI,Au-S,Au-Tc,Au As,Au Sb及Au Te S,Au As S,Au-Sb-S等络合物而发生运移。
高a缺水时金也可从硫化物(黄铁矿、毒砂等)的品格中移出,形成归并的自然金粒分布在载体矿物粒间或裂隙内。
金的不挽定性是各种后牛热液矿床成矿的基础。
银的地球化学特征:银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x10一’%,是金的20倍,按地壳中元家的分布情况仍属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