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肺癌诊断治疗中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 格式:pdf
- 大小:204.40 KB
- 文档页数:4
肺癌分子诊断标志物与个体化治疗一、肺癌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肺癌,并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此去世。
由于早期肺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往往在晚期才发现罹患该病,导致治愈率大幅下降。
因此,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对于改善肺癌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家族碱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是一类能够降解胶原纤维和其他基质组分的酶类蛋白,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MPs家族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一项新颖而可靠的肺癌诊断标志物。
MMPs家族成员主要包括MMP-1、MMP-2、MMP-9等,并且它们的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中明显升高。
因此,检测患者血液和组织中MMPs家族成员的表达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
2. 微小RNA(microRNAs)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已被广泛认可为一种关键的基因调控分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s与肺癌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并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例如,某些特定miRNAs(如miR-21、miR-125b等)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被认为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物;而其他miRNAs(如let-7、miR-34家族等)则被发现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因此,通过监测这些miRNAs在体液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以实现肺癌早期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估。
二、个体化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随着对肺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个体化治疗不断受到重视,并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
根据个体基因组分析结果,医生可以针对特定变异基因或蛋白靶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利用具有特异性作用于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中国医药报/2010年/9月/21日/第B03版药学周刊用药·诊疗老年肺癌治疗应个体化衣晓峰董宇翔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肿瘤。
在我国,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老年患者更是如此,存在不同程度的转移,意味着不能治愈。
另外,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伴发病,而且骨髓造血、肝肾、心脏等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对于年轻患者也会下降,因此系统的姑息治疗是老年肺癌患者主要的选择。
黑龙江省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七病房主任吴瑾教授指出,近年来,50岁以下的肺癌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70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却在上升。
虽然肺癌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年轻人,但目前专门针对老年肺癌患者的Ⅲ期临床研究少之又少,以往研究也常将老年患者排除在外,现有数据仅限于个别小样本试验或大宗临床试验内部的亚组分析。
治疗策略要因人而异吴瑾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实际年龄并不是决定治疗手段及用法、剂量选择的主要标准,而更应侧重患者的体力状态(PS)评分,肝脏、肾脏、心脏、骨髓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以及伴发病程度等身体状态的评估。
多项研究已证实,只要老年患者的肾功能足够耐受,就可以应用含顺铂的方案化疗。
有些患者实际年龄可能超过70岁,甚至75岁,但依据其生理年龄及PS 评分等可能完全可以给予手术和足量的放化疗而不必更改治疗方案。
而且,老年患者多半合并伴发病,伴发病既影响患者的PS评分,也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
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生存期望值。
因此,老年患者更应提倡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因人而异。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老年患者的器官储备功能随年龄的增长会逐年下降,副反应和并发症尤其是血液学毒性和治疗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程度可能升高。
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也要给予必要的辅助治疗,并且更要注意副反应及并发症的预防和积极对症治疗。
老年患者中有一部分是PS评分大于2,伴发病较多或较重,重要器官功能差的,对于此类患者可选择最佳支持治疗、EGFR-TKI靶向药物治疗。
简述肺癌治疗原则
肺癌治疗的原则是依据肺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采取个体化、规范化、多学科协作的治疗策略。
肺癌治疗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早期诊断和治疗: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重要保障。
2. 给予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应尽可能行手术切除,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3. 给予放疗治疗:对于一些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转移性肺癌患者,可采用放疗进行治疗。
4. 给予化疗治疗:对于晚期或已发生转移的肺癌患者,可以通过化疗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5. 给予靶向治疗:对于EGFR、ALK等分子检测呈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采用靶向药物治疗。
6. 给予免疫治疗:对于PD-L1表达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采用免疫治疗。
总之,肺癌治疗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肺癌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早期诊断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个体化治疗则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一、肺癌的早期诊断1. 肺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早期诊断可以使患者尽早接受有效治疗,提高生存率。
与晚期肺癌相比,早期肺癌的手术切除率更高,并且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较低。
2. 早期诊断方法(1)胸部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寻找肺部异常结节或病变。
(2)痰液细胞学检查:采集痰液进行细胞学检查,通过观察细胞形态以及核型特征等判断是否存在恶性细胞。
(3)支气管镜检查:通过引导管插入到支气管内,直接观察肺部病变并进行活检,确定诊断。
(4)血液肿瘤标志物:如CEA、NSE等,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3. 早期诊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早期诊断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早期症状不明显、类似其他疾病的症状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公众对于肺癌的认知和关注度,倡导定期体检和筛查,同时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二、肺癌个体化治疗1. 个体化治疗的意义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着基因型、表型以及生物学行为的差异。
因此,制定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2. 个体化治疗方法(1)分子靶向药物: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特定基因或蛋白质异常表达,选择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ALK(异源性激酶融合基因)抑制剂等是目前常用的个体化治疗药物。
(2)免疫治疗: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和PD-L1抑制剂)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
(3)化学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化学药物进行治疗,可以通过联合应用增加疗效。
3. 个体化治疗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个体化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选择适当的靶向药物、监测基因突变情况以及预防耐药性等。
肺癌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诊断与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主要就肺癌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肺癌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1.早期筛查技术的改进早期诊断对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目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已成为肺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CT图像分析能力将大大提高,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和定位肿瘤。
2.液体活检技术传统上,组织活检是最可靠的确诊手段,但存在侵袭性、创伤性等问题。
近年来,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型无创诊断方法逐渐兴起。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细胞外囊泡等标志物来检测肺癌。
未来,液体活检技术将变得更加精准和可靠。
3.病理学特征的综合分析除了传统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外,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肺癌诊断中。
通过对肿瘤组织的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肺癌的分类、分期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多信息。
二、肺癌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1.个体化治疗策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领域的突破,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接受个体化治疗。
例如,EGFR基因突变抑制剂和ALK融合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特定类型的肺癌患者,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未来,定制化治疗将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2.免疫治疗技术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肺癌领域最重要且最具潜力的进展之一。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增强宿主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目前,PD-1和PD-L1抗体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但在未来还有更多针对性更强、副作用更小的免疫治疗药物将问世。
3.微创手术技术传统的肺癌手术需要进行大切口切除,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损伤。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例如胸腔镜辅助下或机器人辅助下的肺叶切除术,可以实现更小范围的切除,并且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肺癌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引言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方法被应用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肺癌的早期诊断A、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胸部X线片可以初步发现异常阴影,并可以辅助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CT扫描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包括结节大小、位置、边界等特征。
B、生物标志物检测以血清中截然整齐变异性大在最后7年度空缺否致力彻底剿灭人类衰老梦想-样抗原(CEA)为代表的生物标志物,在早期筛查和监测肺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其他如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NCYA)和蛋白核酸联合试验(PNA-LIA)也可以用于早期诊断。
C、肺部活检肺部活检是确诊肺癌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根据病变位置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活检,如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等。
通过组织病理学的分析,可以确定是否为恶性肿瘤,并进一步确定其类型和分级。
二、肺癌个体化治疗方法A、基因检测个体化治疗中关键的一环是基因检测。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突变及目标位点得以发现并作为药物靶点。
通过对患者肿瘤样本进行基因测试,可以准确判断是否适合接受特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B、靶向药物治疗针对特定基因变异而设计的靶向药物已经投入临床使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可以接受EGFR TKI抑制剂治疗;ALK(ALK融合基因)重排患者可以接受ALK抑制剂治疗。
靶向药物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肺癌个体化治疗的新希望。
这类药物能够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人体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PD-1和PD-L1抑制剂是目前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D、放射治疗对于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或不适合接受化学治疗的患者,放射治疗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试行)一、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一)肺癌(lung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一种特殊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有明显的远处转移倾向,预后较差,但多数病人对放化疗敏感。
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除小细胞肺癌以外其他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
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中心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及以上的肺癌。
(三)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癌。
(四)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
三、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NSE:(neurone specific enola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CYFRA21-1:(cytokeratin fragment)細胞角蛋白片段19四、规范化诊治流程图1 肺癌规范化诊治流程五、诊断依据(一)高危人群。
有吸烟史和/或肺癌高危职业接触史(如石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1.咳嗽伴痰血的病人,应高度怀疑肺癌的可能。
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发热和气促是肺癌常见的五大症状,其中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痰血是对诊断最有意义的症状。
肺癌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肺癌的分子分型并探索个体化治疗的可能性。
肺癌的分子分型是指通过研究肺癌的基因表达模式、突变情况、基因拷贝数变异等信息来将肺癌患者分成不同的类别。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型系统主要包括四种:肺腺癌分子分型(Ad), 鳞癌分子分型(Sq), 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SCLC)以及非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NSCLC)。
其中,NSCLC分子分型又可分为多种亚型,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
肺癌分子分型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例如,近年来NSCLC分子分型的研究发现,EGFR、ALK、ROS1等分子驱动基因的异常突变在NSCLC中非常常见,可以通过针对这些驱动基因的治疗方法,如EGFR-TKI、ALK-TKI等来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此外,肺癌分子分型也可以用于预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以及预测患者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
例如,眼下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紫杉醇和顺铂治疗方案,对不同分子分型的肺癌患者效果可能会存在差异。
根据不同的分型情况,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耐受性。
肺癌个体化治疗的概念就是在分子分型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主要包括根据肺癌的分子分型,选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化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案,并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分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针对肺癌的个体化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
许多相关研究得到众多肿瘤专家的认可。
根据患者特征,定制化治疗方案能够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此外,个体化治疗的实施不仅有效降低不适当的治疗方式,也大大减轻了医疗服务的经济负担。
此项新技术所取得的成绩推动了人们对医疗健康领域的预总体升级,并无疑将在未来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加光明的预后。
肺癌诊疗规范
引言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制定规范的诊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完整的肺癌诊疗规范,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肺癌。
诊断
1. 基于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肺癌的诊断应综合考虑。
2. 确诊肺癌需要通过组织学检查,建议采用组织活检或细针穿刺活检。
分期
1. 肺癌的分期可以帮助确定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
2. 肺癌的分期应基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等因素进行。
治疗
1. 根据肺癌的分期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可以选择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或其它治疗方式。
2. 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多学科团队应共同制
定治疗方案。
跟踪和管理
1. 治疗后应定期进行随访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早
期复发。
2. 随访期间应关注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一份完整的肺癌诊疗规范,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和
患者更好地管理肺癌。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可
能会有所变化,请临床医生根据最新的研究和指南做出决策。
肺癌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肺癌概述肺癌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起病隐匿、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也是让临床医生头疼的难治疾病。
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死亡率也是逐年上升,但是在临床上并没有得到合理规范的诊治。
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肺癌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肺癌的流行病及病因学根据相关流行病的调查,在1990-1992年期间,肺癌占恶性肿瘤死因比例较多的省市分别为:上海:43.53/10万,天津:38.86/10万,辽宁:32.07/10万,黑龙江:29.06/10万,吉林:28.06/10万,云南:23.07/10万,北京:22.25/10万,内蒙古:22.04/10万。
肺癌的流行病呈现如下特点:肺癌的病因主要包括吸烟、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其它因素。
吸烟时间和吸烟量与肺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且随着吸烟量的增加。
吸烟的致病机制包括:烟草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各种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族及其胺类、亚硝胺等);烟草本身含有肼、砷、铬、镉、铅等;烟草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将产生亚硝胺类化合物。
吸烟作为引起肺癌和导致肺癌发病率显著性上升的首要因素已经称为共识。
根据landmark 尸体解剖研究、动物模型和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显示,鳞癌,小细胞癌与肺癌相关性比较明确,部分不吸烟人群尤以女性居多,常表现为肺腺癌,有其他病因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肺癌的病因之二是职业暴露,职业性致癌物质对于男性是相当重要的,石棉纤维的接触和硅、砷、铬、镉、铅、铀等的接触都对肺癌有促进作用。
肺癌的病因之三是环境污染,对非吸烟者来说,患肺癌的危险性主要考虑为环境污染的影响。
农药、化肥、以及核爆炸散落物。
室内小环境的污染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取暧、烹调的油烟雾等(多环芳烃),装饰材料中的放射性物质(氡)等。
肺癌的其它因素还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饮食营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肺的本身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易患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已被证实肺癌发生率较非COPD明显增高。
癌症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在当今社会,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癌症的早期诊断是战胜癌症的关键一步。
早期癌症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使得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但通过一些先进的检测手段,我们能够在癌症还处于萌芽阶段时就将其发现。
定期进行体检是早期诊断癌症的重要方式之一。
例如,乳腺 X 光检查对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是 40 岁以上的女性,定期进行这项检查可以帮助在肿瘤还较小、容易治疗的时候就发现问题。
另外,低剂量螺旋 CT 扫描在肺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长期吸烟或者处于高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定期进行这种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肺部的异常。
除了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产生或机体对肿瘤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检测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癌症,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基因检测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中也逐渐崭露头角。
某些癌症与特定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这些基因突变,可以评估个体患某些癌症的风险,从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或者更密切的监测。
早期诊断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还需要人们自身对健康的关注和警惕。
比如,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如不明原因的消瘦、持续的咳嗽、大便习惯的改变等,都可能是癌症的早期信号。
一旦发现这些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在癌症的治疗方面,个体化治疗正成为主流趋势。
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包括基因、肿瘤特点、身体状况等,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以乳腺癌为例,根据肿瘤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的表达情况,可以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亚型。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往往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阳性的患者,靶向治疗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肺癌治疗的个体化医疗方案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个体化医疗方案成为肺癌治疗的新趋势。
个体化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的基因变异、肿瘤特征和个体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本文将介绍肺癌个体化医疗方案的意义和应用。
一、肺癌的个体化医疗方案个体化医疗方案是指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肺癌治疗中,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获取肺癌患者的基因信息,了解肿瘤的分子特征和个体特征。
根据这些信息,医生可以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二、个体化医疗方案的意义1. 增加治疗效果:个体化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肿瘤特征,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提高药物的靶向性,以增加治疗效果。
通过个体化方案,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疾病控制和生存率。
2. 减少治疗风险:个体化医疗方案可以避免对于患者没有效果或者副作用较大的治疗。
通过基因检测和分析,肺癌患者可以明确是否适合某种治疗药物或治疗方案,从而减少治疗风险。
3. 提高生存质量:个体化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需求进行精准化治疗,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不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个体化治疗方案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使患者更好地应对肺癌治疗。
三、个体化医疗方案的应用1. 基因检测和分析:个体化医疗方案的前提是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
目前,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检测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和变异,从而了解患者肿瘤的分子特征。
基因检测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2. 靶向治疗:个体化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和肿瘤特征,选择更适合的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采用特异性的药物干预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以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为基础的治疗策略。
个体化医疗方案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免疫状态,选择适合的免疫治疗方案。
老年肺癌个体化治疗3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增加,目前老年肺癌的治疗没有最佳的方案。
依据老年人的特点,作者对近年来在基层工作中通过个体化治疗取得较好生存的病例作一总结,希望与同仁共勉,在老年肺癌治疗中起到点滴作用。
标签:肺癌;老年;个体化治疗;生存时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病”为本的思想愈来愈受重视。
恶性肿瘤已被定位为慢性病[1],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终生治疗。
没有不变的方法,只有不变的原则。
怎样使老年肺癌患者生活得更好、生存得长久,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致死率居老年死亡率之三,癌症死亡率之首。
就老年的特点,如何治疗老年肺癌是广大医务人员一直探讨的问题。
下面就我科近几年通过个体化治疗,使老年肺癌患者无瘤或带瘤生存期超过两年的3例患者做一总结,与同仁共勉。
1临床资料例1. 男患,79岁,于2004年5月因咯血痰、气短来我院,经CT、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确诊为右中心型小细胞肺癌广泛期。
给予CE方案(CBP 300mg,d1;Vp16 80mg/d,d3-7.28d一周期),化疗2周期达PR,巩固2周期肺病灶达CR,仍有少量胸水,病人无症状停止治疗。
每3个月复查一次,到2005年9月再次咯血痰住院,CT 示原病灶复发,胸水增加,给予原方案化疗2周期症状缓解,CT示肺病灶再达CR,胸水少量停止治疗,至今近5年,近日CT示病灶2.0cm×1.5㎝,少量胸水,病人状态较好,继续观察。
患者带瘤生存近5年。
例2. 男患,73岁,2005年11月因咯血痰经CT、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诊断左肺下叶中心性鳞癌ⅢB期,给予NP(长春瑞滨25mg/m2,d1、8,DDP 70mg/m2分3d 给,21d一周期),2周期达PR,建议手术或放疗,患者拒绝。
继续化疗2周期,患者无咯血痰及其它不适症状,停止治疗。
肺癌诊疗规范引言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确保肺癌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诊疗效果,制定一份科学、全面的肺癌诊疗规范至关重要。
诊断标准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肺癌诊断标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肺癌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与体征:肺癌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体征方面,可以观察到肺部啰音、杵状指等。
2. 影像学检查:肺部X线、CT扫描和PET-CT等影像学检查是肺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准确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扩散程度。
3. 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通过痰液、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经皮穿刺活检等方法获取肿瘤细胞或组织,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确定肺癌的类型和分期。
治疗原则根据肺癌的分期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肺癌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早期肺癌采用手术切除为主: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Ⅰ期和Ⅱ期),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彻底清除肿瘤。
2. 中晚期肺癌综合治疗为主:对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期和Ⅳ期),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旨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分子表达,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4. 综合支持治疗:在肺癌治疗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综合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镇痛治疗、心理护理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访和复查肺癌患者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以监测疗效和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
随访和复查内容包括:1. 定期体格检查:包括肺部听诊、胸部X线等,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
2. 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PET-CT等,以评估肿瘤的状态和发展趋势。
3.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常规、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4.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如镇痛治疗、营养支持等。
结论制定科学、全面的肺癌诊疗规范对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述 评・老年肺癌诊断治疗中的规范化和个体化鲍云华 柏长青收稿日期:2009202202作者单位:100071北京市,解放军307医院肿瘤中心(鲍云华),呼吸内科(柏长青)作者简介:鲍云华,男,1938年8生,浙江嘉兴人,主任医师,教授。
E 2mail :baoyunhua824@hot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患者数量最多的癌症,由于没有理想的筛选方法,临床确诊时常常已是中晚期,失去根治时机,远期疗效不甚理想,因此肺癌也是癌症中的头号杀手。
在中国,肺癌发病率已由2000年的38.1/10万人口增加至2005年的49.7/10万人口,是我国城市居民肿瘤的第一位死因,农村中列第二或第三位。
60岁以上患者占肺癌患者的60%左右,对这部分患者,既要遵守指南规范,也要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全面评估肺癌的临床分期和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诊治方案。
笔者就非小细胞肺癌(non 2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 C )临床诊治中的规范化和个体化作一述评。
1 纵膈淋巴结转移的判定肺癌的诊断主要包括两个重点内容:首先要明确病理分型,是NSCL C 还是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 C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类。
第二个要点是了解肿瘤的范围,是局部病变、区域性病变还是已经播散的全身性病变。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美国癌症综合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及其他学术团体都制订了详细的临床实用指南,主要内容如下:(1)详细了解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特别注意肺癌患者的肺外症状);(2)放射学检查(胸部正侧位X 线片、包括上腹部和肾上腺的胸部CT 、头颅核磁共振或C T );(3)超声波检查(浅表淋巴结、腹腔和盆腔);(4)核医学检查(全身骨扫描、有指征时做正电子发射体断层显像(posit ron emission tomograp hy ,PET )或PET 2CT );(5)血常规、电解质和生化项目;(6)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7)痰细胞学或胸水、心包积液细胞学检查;(8)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活检;(9)浅表淋巴结或肺部肿块穿刺活检;(10)有指征时作骨髓穿刺涂片或(和)活检(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不明原因下降);(11)外院已有病理诊断的患者,应复阅病理切片。
上述检查内容对于肺癌精确分期还是不够的,无论是NSCL C 或SCL C ,纵膈淋巴结评估是分期检查时最困难、最重要的关键技术,是对临床肿瘤医生的挑战。
胸部C T 是目前临床最普遍的纵隔淋巴结检查方法,主要根据淋巴结大小(1cm 为界)做出判断,实际上有些<1cm 的淋巴结中已有癌细胞转移,相反,某些>1cm 的肿大淋巴结也可能是慢性炎症引起的,所以单独C T 检查往往会有漏诊或误诊,其结果有一定局限性,敏感性不超过65%,特异性不超过90%[1,2]。
在胸部CT 判断的"早期"肺癌患者中(T 1病变),纵隔镜检查证实存在纵膈淋巴结转移,即使是ⅠA 期患者中,21%患者已是N 2或N 3[3]。
Dillemans 等[4]报告患者在手术前未作纵隔镜检查,胸部CT 也未显示有肿大淋巴结,在开胸手术时发现16%患者已是N 3。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纵隔镜检查是评估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应该成为肺癌初始分期检查的一部分。
尤其是影像学检查不能肯定纵隔是否有肿瘤侵犯或根据肿瘤定位和大小,估计纵隔受侵犯的可能性较高时纵隔镜检查尤为重要。
外周T 2、中央部位T 1、T 2病变,纵隔淋巴结转移几率较高,即使PET 2C T 检查阴性,也推荐进行纵隔镜检查。
对于T 3患者,不论PET 2C T 扫描结果如何,均是纵隔镜检查的适应证。
外周T 1病变患者,某些NCCN 制订单位认为纵隔淋巴结侵犯机会很少,不作为常规项目进行纵隔镜检查。
最近几年PET 2C T 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作用得到重视。
它的原理是根据细胞的生化代谢功能进行显像,用同位素18F 标记在脱氧葡萄糖上(18FD G ),癌细胞代谢旺盛,形成浓聚灶,在相应的C T 图像上显示,解剖结构十分清晰,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分子功能显像技术,Chin 等[5]报告PET 对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敏感性78%,特异性81%,阴性预测值89%,对PET或PET2C T的诊断价值充分肯定,提高了各期病变分期的精确性,避免了不必要的开胸探查术。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PET2C T检查时,纵隔淋巴结同位素浓聚标准摄取值(SUV值)高于2.5,一定要有病理学证实才能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
PET或PET2C T检查比胸部C T检查提高了纵隔淋巴结评估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是没有争议的共识。
此外,PET或PET2C T远处转移评估、疗效和预后判定、放射治疗时靶区勾画都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经内镜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技术不断有新进展,NCCN也提倡应用这些新技术,主要是经食管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活检(t ransesop hagsal endo scopic ult rasound2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 S2FNA),气管镜超声引导经气管穿刺活检(endo bronchial ult rasound2guided t 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 S2TBNA),这些新技术在国外许多癌中心已用于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受侵的检查,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创伤也很小,这是其优点[6]。
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检查,要从"无创"项目开始,再进一步用"微创"方法,尽量少用"有创"检查。
对于国外推荐的项目也要结合国内患者的功能状况、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医院设备个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PET2CT是功能影像检查,安全性、敏感性、特异性均比较高,但价格昂贵,设备集中在大城市,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条件。
又如老年严重肺气肿的患者,肺部穿刺活检风险很大,应避免做这样的有创检查。
总之,多项检查既有适应证,又有禁忌证,对老年患者来说医生的责任更显重大。
2 放射治疗在老年肺癌治疗中的价值肺癌的治疗需要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呼吸内科以及康复、营养等学科的专家共同协作,根据肿瘤分期、病理性质、肿瘤定位以及患者机体的功能状况,主要是心、肺、肝、肾、骨髓等器官的功能,科学地、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治疗措施。
对于早期病变,指Ⅰ、Ⅱ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年龄本身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但在临床工作中,老年人常伴有心肺功能障碍,因内科原因已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创伤;或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对这部分早期肺癌患者,放射治疗是良好的适应证。
对于ⅢA、ⅢB期患者,在全面评估病变和身体功能基础上,应作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有多种模式,正在临床研究中。
对Ⅳ期患者以内科治疗为主,治疗目的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在姑息治疗时止痛、营养、抗感染等都是重要的内容。
早期肺癌放射治疗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为老年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
对肿瘤组织进行高剂量照射使肿瘤细胞致死,而对肿瘤周围的正常肺组织和重要器官剂量在耐受范围,减少放疗的不良反应。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放射治疗技术有了重大发展,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 hera2 py,3D2CR 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2 diot herapy,SR T)或γ刀治疗,这些放疗新技术的应用,能比常规放疗取得更好的疗效,毒副作用明显减轻。
在早期NSCL C临床放疗研究中,国内张红星等[7]在1988年报道44例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5年生存率30%。
2008年张莉等[8]报告58例因内科原因不能手术的早期NSCL C,Ⅰ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30.8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64%、31%,Ⅱ期患者分别为18.8个月和81%、47%、28%。
夏廷毅等[9]在2005年早期肺NSCL C用体部γ刀高剂量分次放疗,3年生存率达78%,作者认为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 ED)应>100Gy。
国外学者对于不可手术切除早期肺癌,应用根治性放射治疗技术和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日本学者Onishi等[10]总结了日本多中心245例Ⅰ期NSCL C,3年生存率47%。
Nagata 等[11]报告采用等中心总剂量48Gy,5~13d完成治疗,每次12Gy,5年生存率在ⅠA期为83%,ⅡB期为72%,无明显毒性反应。
Rowell等[12]对早期NSCL C进行根治放疗的远期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共2003例患者,5年生存率0%~42%,目前根治性放疗的效果5年生存率Ⅰ期约30%,Ⅱ期25%。
疗效的差别与放疗技术、剂量大小、分割剂量、B ED、靶区确定、治疗过程中体位移动、并发症的防治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更多病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目前已取得的临床结果很明确地显示,早期肺癌采用放疗手段是可以根治的,只要适应证选择恰当,其长期结果与外科手术的结果相差不多,这对外科不可切除的早期NSCL C是一个喜讯,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这些不可手术切除的病例中,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因为内科疾病原因而不能手术。
放射治疗降低了治疗风险,也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命。
3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肺癌治疗的热点领域在肺癌内科治疗领域,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热点之一,也为个体化用药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目前肺癌最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是小分子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它们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2 dermal growt 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 sine kinase inhibitor,T KI),阻断癌细胞内信号传导,导致癌细胞生长、分化、繁殖停滞,细胞凋亡,在新药临床试验阶段,发现吉非替尼的有效人群是亚裔、女性、腺癌和不吸烟者;在扩大应用阶段,临床医生观察到肺内小的、弥漫性病灶,用药后症状改善快或有皮疹、腹泻副作用的患者,疗效较好。
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原因,EGFR2 T KI有基因突变,特别是外显子19有缺失突变、外显子21有基因突变,应用这些小分子靶向药物疗效显著高于无基因突变者,原来认为选择分子靶向药物的优势人群中,大多存在EGFR2T KI基因突变。
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最早批准临床应用的适应证是肺癌二线或三线治疗,最近的临床研究显示,分子靶向药和标准二线化疗比较,总生存率相似,但毒副作用少,安全性好,生存质量也得到提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