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主编寄语
- 格式:pdf
- 大小:723.29 KB
- 文档页数:2
主编寄语导语:主编寄语(一)“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当你拿到这期《洱源文化》的时候,已是“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的时节了。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驱车奔驰在弥苴河畔,悠闲迈步于茈碧湖边,我们看到春天已经把洱海源头装点得如诗如画,让我们处处感受到洱海源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勃勃生机,呼吸到洱源生态文化浓烈的乡土气息。
在美轮美奂的景色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洱源生态文化强县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深刻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吹响了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进的号角。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当前全国各地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火热局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洱源文化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和县内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实际,提出了把洱源建设成为全国全省知名的生态文化强县的目标,制定出台了《中共洱源县委关于建设生态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绘就了洱源文化繁荣发展的“路线图”和宏伟蓝图。
这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凸显了洱源的特色,对推动洱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再创洱源文化发展新辉煌必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新的文化征程开路、为生态文化强县建设献力,是全县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全县广大文化工作者要秉持崇高文化追求,树立人民至上理念,保持与时俱进品格,强化精品意识,坚持崇德敬业,担得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责任,切实发挥好引领表率作用。
要加强学习、勤于汲取、善于积累,学习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打牢根底、扩大储备、丰富学识,为创作精品打下扎实基础,不断推出更多具有洱源特色的精品力作,以扩大洱源文化的影响力,为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
始终如一的关怀——寄语2002年读者
彭长城
【期刊名称】《出版广角》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2001年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一年,申奥成功、足球出线、加入WTO、成功地举办APEC会议,等等。
2001年,也是中国媒体分化组合的一年,电视湘军异军突起,阳光新浪四通联手,新报新刊目不暇接,市场意义上的期刊集团初露端倪。
这一切既是东风也是压力,借东风,《读者》推出第二份子刊——《读者欣赏》,这是一份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图以传情,文以达理的性情杂志,一份公民的美学读本,正忐忑不安地等待读者的认可;压力下,《读者》的同仁们诚惶诚恐地编发每一期稿件,祈求每篇文章找到知音,每个故事让人感悟,每幅插图妙趣横生,每个幽默令人发笑。
天道酬勤,《读者》的发行量经历了一小段时间的下滑后,很快止跌爬高,年底月印量再突破500万册。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彭长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相关文献】
1.关怀如家始终如一——东风雪铁龙用“四化”服务策略实施“家一样的关怀” [J], 玲子
2.特别的关怀给特别的你一路呵护,始终如一广汽丰田用心书写“顾客第一” [J], 华楠
3.优质、始终如一、回应变化的读者服务——访问美国俄勒冈州默尔特诺玛县图书馆中心馆有感 [J], 计嘉芳;
4.25年全面关怀,惠普打印服务始终如一 [J],
5.相约2002年——本刊2002年宣传报道重点敬告读者作者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刊100期寄语【篇一:创刊100期寄语】《今日锦溪》创刊100期寄语《今日锦溪》编辑部不经意间,《今日锦溪》已走过了1600多个日日夜夜,刊出了整整100期!在此,我们向始终关心、支持和帮助《今日锦溪》的人们,致以衷心的感谢!《今日锦溪》是我们锦溪人自己的第一份刊物,创刊于2006年元月1日,至今,已展现了百期的迷人风采。
她倾注了锦溪公司决策者的关怀,凝聚着采编和创作人员的汗水,更寄托了锦溪员工对未来的憧憬。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今日锦溪》就紧密伴随着锦溪发展的每一段历程,忠诚记录下公司前行的每一步深刻印迹,共同见证了锦溪人追求理想的每一个辉煌瞬间。
如今,走过百期的《今日锦溪》已经褪去了创刊初时的稚嫩,正以成熟大方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
从二线竣工到余热发电投运,从节日晚会到十周年庆典,从生产操作到文娱生活,有严寒酷暑干劲冲天的场景,也有吹拉弹唱轻歌曼舞的画面……细细翻阅百期报纸,我们不难发现,她不仅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印精致,而且在报道内容上求真务实,真正做到了弘扬锦溪特色文化,塑造“青溪峰”商标品牌,反映员工和客户心声,增强公司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展示锦溪发展方向,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以企业传媒特有的亲和力成功筑起了公司和员工交流的平台,架起了公司和客户沟通的桥梁,成为连接锦溪和社会各界的纽带;通过高品位、全角度、多层次的表现形式,成功打造公司对外宣传的“名片”,成为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今日锦溪的“窗口”。
小报纸,大空间。
根据新时期下《今日锦溪》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更要充分利用这个宣传平台,进一步创新办报手段,强化宣传通联工作,提升办报质量,牢牢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营造企业和谐发展的氛围,让《今日锦溪》伴着墨香,顺畅地走向员工、走近客户、走入社会。
100期,凝聚着既往的成绩,更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起点。
六月,一个绚丽多彩、歌声飞扬的季节,我们又上路了,所幸的是有您和我们一路同行。
【篇二:庆贺《汽车和运动》创刊100期】庆贺《汽车和运动》创刊100期作者:来源:《汽车和运动》2013年第04期时光如箭,不知不觉间《汽车和运动》已经创刊发行了100期。
从1958年一路走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简称设计院)历经9次更名,3次搬迁,走过了60 年流金岁月。
六十载薪火相传,硕果累累。
盛世兴林,林兴院兴,院兴修志。
抚今追昔,作为今人,我们想把历史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转交给我们的来者,让他们走得再远也能记得来时的路。
所以,从2017年12月筹备建院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开始,我们就启动了《院志》编撰工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回顾18个月的艰辛历程,我们先后走访了50 多位历史知情人,收集素材稿件近百万字,7次调整章节结构,上百次修改章节内容,补充修编文字和图片材料更是不计其数。
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自豪的宣布,设计院首部《院志》已经完成了全部编纂工作,马上就能和大家见面了!这部《院志》浓缩了设计院60 年来为新中国林业草原事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点点滴滴,是全体设计院人用60 年的智慧和汗水共同书就的精彩华章。
《院志》共分7篇、30章,另有凡例、序言、前言、卷首语、年度大事记等重要内容,共计20 余万字,430余张图片。
按专业分版,以时间为序,条块结合,图文并茂。
翻开《院志》,精美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带着一段段历史往事,跃然纸上。
而让这一切能够成为现实的,是院志的编审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和编写组,还有特聘的院志顾问们。
可以说,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院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今天的设计院,正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崭新的面貌,奋力走好新时代设计院富院强院新征程。
全体设计院人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跟局党组步伐,承载历史期待,勇担现实使命,迎接未来挑战,为建设美丽中国,弘扬生态文明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最后,作为《林产工业》第一届编委会主任,我衷心感谢编辑部全体同仁在《院志》编纂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希望有55年历史的《林产工业》焕发新活力,早日跻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期刊目录”!卷│首│语——《院志》首发式致辞暨对《林产工业》杂志寄语国家林草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院长《林产工业》杂志第一届编委会 主任。
数学家陈景润的生平简介,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寄语:陈景润是中国人的骄傲,他身上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和不屈精神,这种精神值得现在的年青人学习!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成了全国知名的人物。
今天分享的是数学家陈景润的生平简介,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欢迎阅读。
数学家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籍贯福建省福州市。
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数学家陈景润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而数学家陈景润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33年5月22日,数学家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
1948年2月,数学家陈景润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福州英华高一上春季班,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时年20岁)1953-1954年,数学家陈景润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学校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数学家陈景润经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推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56年,数学家陈景润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重视,数学家陈景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60-1962年,数学家陈景润转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
1975年1月,数学家陈景润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任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80年,数学家陈景润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履践致远与时偕行2024年主编寄语董仕节㊀㊀2023已走入历史,2024正崭新开启.过去的一年,是风雨兼程㊁前行不辍的一段征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过程中,科技创新这个 关键变量 又为强国建设的宏伟画卷增添了瑰丽色彩.中国科技人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新的突破: 中国天眼 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成功研制,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成功,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三号 成功构建,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首艘国产大型邮轮 爱达 魔都号 正式命名并交付 .面向科学探索的星辰大海,我们前进的步伐始终坚定而稳健.«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 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中国科技创新的澎湃潮涌鼓舞人心.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燃新引擎的点火系.2023年3月,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和外部遏制打压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这一举措旨在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造有利条件.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革㊁全球创新版图深度重构的当下,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调整和重塑,高端制造领域竞争加剧,新的产业链供应链秩序正在形成.在这场变革中,如何直面挑战㊁理性参与㊁把握主动,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大课题.一年来,我国相继发布«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 2025年)»«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 2025年)»等政策,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为中小企业转型纾难解困.我国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拥有一批一流科技期刊.近年来,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被置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突出位置,同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㊁持续优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也受到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以政策导向和项目支持的方式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助力,取得显著成果,一批优秀期刊成功跻身世界一流阵营,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的数据表明,2021统计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刊均他引影响因子分别比2015年增长了136.35%和388.89%,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明显.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提升㊁数字化转型㊁集群化发展㊁平台建设㊁国际传播,成为本年度科技期刊人共同关切的话题.2023年还有一个关键词不容忽视 C h a t G P T,它的横空出世给学术界和期刊界带来巨大冲击,此类强大高效的人工智能工具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衍生了科研伦理㊁出版伦理的问题,这倒逼着科技界和期刊界采取快速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中国机械工程»有幸参与这场科技创新的盛宴,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2023年,会刊紧跟国家制造战略,聚焦学科前沿,联合高水平创新团队策划出版了新一代智能制造专辑;面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出版了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虚拟专辑.同时,积极深入科研一线发掘优质成果,探索融合出版㊁高层次出版的新模式,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工贵其久,业贵其专.2023年,会刊的文献计量指标持续提高,继续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 J C I)报告(2023)»(Q2区),获中国科协2023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高水平中文期刊培育项目)等多项期刊项目资助,举办的清洁切削技术前沿论坛在2023年获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022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随着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的周期正在快速缩短.科技创新必驱动科技期刊的变革,在这快速创新的时代,会刊也一直在竭力探索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2024年,会刊将由半月刊改为月刊(单期页码从128页增至192页),通过生产节奏的调整㊁总容量的适当缩减来提质增效,力争以更快的速度传播更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并努力探索内容㊁传播㊁服务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策略,从而满足读者需求.2024年,会刊将继续关注机械工程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关注智能制造㊁可持续制造㊁高性能制造㊁装备可靠性等方向,着力推动制造领域跨学科㊁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和交流合作.同时,也将关注基础研究成果的技术化㊁工程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满足国家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广纳众智,携手会刊的支持力量,共同搭建一个高质㊁高效㊁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亲爱的读者,新的一年,我们愿与您一起,以«中国机械工程»为平台,发掘和记录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中国制造 新成果!1。
编辑部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一卷书香,或携一脉闲情雅致,人生,何处不为归宿,何处不为起点?漫漫长路,上下求索,怅惘几度,豁然几度,岁月奔腾,不变的永远是变化。
天际一曲云卷云舒,入眼,乃如一场芬芳,在唇齿之间馥郁流转,说到这样一些人生的兜兜转转。
我们暂且提及一下这次报纸的出刊,这是一场久违的饕餮盛宴,由于种种原因,出刊曾经被迫延迟,因而这是一期迟到的邂逅,他在流转之后,最终迎来了绚烂的开幕。
他融合了温情、包容、执着,因此我们倍感珍惜,因为曾经的约定,要给读者一个美丽的相遇的承诺,所以我们也一直期待,一直渴求能用我们的辛勤努力,换来一盏温情,我们工作细腻,孜孜以求,我们执着于每一个细节,只为能让你的嘴角扬起一抹甜美!这一路走来,编辑部的成员将全部的激情与能量都倾注到了《》上。
因而,大家辛苦得心甘情愿,快乐得由内而外。
我们知道,《》能够顺利地诞生,是与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分不开的。
哪怕那只是最普通的帮助,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取得非凡成绩的基石,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刊内容才能更丰富,更准确,更厚实,学刊各方面工作才能更周全。
在这里,编辑部全体成员衷心地感谢系领导,感谢你们对《》的理解与支持;感谢---主任,感谢您对《》的呵护与关怀;感谢所有指导教师,感谢你们对《》的精心指导;感谢积极投稿的同学,感谢所有默默关心《》的人,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目标是打造一份以大学生为创作主体的学生报纸,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直接碰撞。
为大学生构建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培养大学生缜密细致的逻辑思维,开启大学生思想的另一维度,提高写作与思辨能力,承载大学生的光荣与梦想。
《》编辑部坚持负责到底的原则,按规范流程认真地对每一篇来稿。
但是,由于编辑部成员知识和水平有限,以及稿件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水平高低不同等各种因素,本书在内容和编排上未必能尽如人意。
不当之处,恳切期望各位老师和同学惠予批评指正。
400字创刊寄语1.感谢您关注我们的创刊号,希望我们的内容能为您带来启发与帮助。
2.我们的初衷是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让您的生活更充实丰富。
3.希望我们的创刊号能成为您学习、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4.欢迎您向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让我们不断进步和改善。
5.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希望能为您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6.让我们一起探索、学习和成长,共同打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7.希望我们的创刊号能为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8.感谢您的支持与厚爱,让我们一起分享知识与智慧。
9.我们致力于为您呈现最新、最有趣的内容,让您时刻保持新鲜感。
10.希望我们的创刊号能激发您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和可能性。
11.我们将竭力为您提供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让您从中受益。
12.感谢您选择关注我们的创刊号,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13.让我们一起探讨、分享和交流,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14.希望我们的内容能激励您不断追求进步与成长。
15.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让我们携手共同前行。
16.我们会定期更新和改进我们的内容,让您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17.希望我们的创刊号能为您带来快乐、启发和帮助。
18.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让我们共同创造更多美好的故事。
19.我们将努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有价值的内容,与您共同成长。
20.希望我们的创刊号能陪伴您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时刻。
21.感谢大家的支持,欢迎来到我们的创刊号!22.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携手迈出了第一步。
23.愿意与大家一起共同见证创刊号的成功。
24.希望我们的刊物能给大家带来启发与启示。
25.请多多关注我们创刊号的后续报道。
26.用心制作每一期,感恩读者一直以来的支持。
27.让我们一起为刊物的发展加油鼓劲。
28.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读者带来更多知识与乐趣。
29.让创刊号成为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30.感谢团队成员为创刊号付出的努力与奉献。
31.愿我们的刊物能够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32.感谢读者的信任与厚爱,我们将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