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三首诗词原文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42.12 KB
- 文档页数:6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词及赏析5篇王维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词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酬张少府朝代:唐朝|作者: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的作品。
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诗人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还是透露出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
西施咏朝代:唐朝|作者: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古诗。
诗人借西施从平民到宫廷宠妃的历史典故,来揭示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并表达对小人的嘲讽,揭露当时社会上潜藏的危机。
终南山朝代:唐朝|作者: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王维诗歌赏析5篇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鉴赏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王维古诗及赏析王维的是一般都是属于豪放派的,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王维古诗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相思》唐代: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
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
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
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
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
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
“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
”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
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
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
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
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
王维古诗赏析一、王维古诗赏析整理如下:1、赏析《送元二使安西》之古诗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赏析《送元二使安西》之古诗翻译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3、赏析《送元二使安西》之内容赏析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完整版)王维诗三首理解性默写背景王维(701年-761年),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号称"诗佛"。
王维的作品以自然景色和山水意境为主题,他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下面是三首代表性的王维诗歌,通过默写和理解,进一步领会他的诗歌意蕴。
诗一:《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表现了秋天的山居景象和诗人的心情。
诗中描绘了空山落日的景色,以及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的自由自在的心态。
通过默写和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维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深思。
诗二:《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归来山际见,一时行处迟。
钟鸣知已夜,草木有惊时。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的情景和对离别的思考。
诗中的王孙被送别后,诗人思索着王孙是否会回来,以及回来时是否会迟到。
通过默写和理解,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别离的痛苦和对归乡的期盼,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的态度。
诗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时的景色和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默写和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维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间情感的抒发。
总结通过对这三首王维的诗歌的默写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他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王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读王维的诗歌,能够使我们联想到深邃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生的哲理和情感。
尽管我们用文字再现了这三首诗歌,但诗歌的美妙之处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
默写和理解只是我们体味诗歌之美的一种方法,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对王维诗歌的进一步探索。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译文与赏析《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第一首,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第二首,描写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第三首,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
三首诗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
杂诗三首作品原文杂诗三首其一家住孟津河⑴,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其二君⑵自故乡⑶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⑷绮窗⑸前,寒梅⑹著花未⑺?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⑻生。
[1]注释译文杂诗三首作品注释⑴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2]⑵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⑶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⑷来日:来的时候。
⑸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⑹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⑺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1][3]⑻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4]杂诗三首作品译文其一: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其二: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5]其三: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作品鉴赏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王维的代表作10首古诗赏析他,是盛唐最“佛系”的诗人;他,半生纵游山水,留下众多经典的诗篇;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他的诗,如沐春风,如听风鸣;他就是王维。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这里分享王维最经典的10首诗词,句句如诗如画,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1、最脍炙人口的思乡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下这首诗时,王维才十七岁,当时,他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恰逢重阳节,他思念故乡亲友,于是写下此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其中的千古名句,更是道尽中国人在节令时思乡的共通情绪,所以,受到无数人的喜爱。
最绝的是,明明是王维思乡,可王维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王维早已走远,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却伴随着思乡的情绪,陪伴了中国人千年。
2、最相思的诗:《相思》《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
还有人说,这是一首友情诗,是王维写给李龟年的。
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相思伴着红豆已经深入人心。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相思,从不只存在于爱情中,还有友情,还有亲情。
我磨了一个骰子,安了一颗红豆,想送给那个人,最后挂在了我的床头。
3、最清新秀丽的秋日诗:《山居秋暝》《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众所周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的特点,《山居秋暝》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王维的经典诗词名句及解析【篇一】0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诗之一。
山间小路,本来并没有下雨,但因为绿树成荫,清翠欲滴,使人感到像是能湿衣衫。
02.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王维《过杨氏别业》诗。
兴致将尽了,另一种鸟又接着鸣叫起来;坐的时间久了,身上和周围落的花也就多了。
0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
清晨小雨润湿了渭城的尘土,空气清新,道路洁净,杨柳青青,笼罩着客舍。
写出送别时的典型环境。
0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
夜间隔窗听到风吹竹子的响声,清晨开门一看,满山都是雪。
05.人情翻覆似波澜王维《酌酒与裴迪》诗。
人情翻复无常,犹如波澜一样,起伏不定。
0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诗。
空旷的沙漠中,烽火之烟,浓黑直插天空,长长的大河上,西下的落日又红又圆。
写出了边境雄奇壮丽的景色。
07.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
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08.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
山中一场夜雨,树梢上水流倾下,犹如百道泉水。
逼真地描写出山中雨后的景色。
09.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诗。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10.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诗。
辛夷花形色皆似莲,故有此称。
句意:辛夷树梢开满花,仿佛莲花一样。
山中寂寞无人欣赏,花儿自开自落。
描绘了山林中幽寂的景色。
【篇二】1.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诗。
太阳落下去了,江湖水面上白茫茫的一片:潮水涌来,碧水蓝天,浑然一色。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
月亮升起来了,惊醒了山鸟,不时于春涧中鸣叫。
写出了春夜山中的幽静气氛。
3.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诗。
诗人王维的经典诗词赏析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我在此整理了诗人王维的诗词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诗人王维的诗词赏析11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3使至塞上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诗人王维的诗词赏析21相思王维〔唐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品和翻译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有诗佛之称,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整理了几首王维的代表作,请欣赏。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翻译: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
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翻译: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山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翻译: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翻译: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王维的诗鉴赏
王维(701年-761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作以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为题材,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以下是几首王维的代表作品及其鉴赏:
1. 《登鹳雀楼》:表达了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追求卓越的情感。
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与观鸟展翅的瞬间相呼应,传递了诗人对于自由、豁达、超越尘世的渴望。
2. 《山居秋暝》:以山居秋日的宁静场景为背景,运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静谧的氛围。
通过描述山林、溪水、竹林等元素,传达了对宁静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3.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一位使者离别故乡、踏上西域征程的情景。
通过对旅行中的风景描写和人物心情的抒发,展现了对友谊和乡愁的思索。
4. 《竹里馆》:描写了一位隐士在竹林馆中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
通过对竹林、庭院、琴瑟声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清雅隐逸之境的向往。
王维的诗作在形式和意境上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以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自然与人文间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最有名的十首诗1.《使至塞上》1.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解释:我轻车简从要去边疆慰问,经过了居延属国。
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人的天空。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了萧关遇到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燕然前线。
此诗描绘了壮丽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因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但这种悲伤在雄浑景色中得到了净化,展现出诗人的豁达情怀。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解释: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佳节来临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王维在十七岁时写下此诗,当时他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逢重阳节思念故乡亲友,“每逢佳节倍思亲” 成为千古名句,道尽中国人在节令时的思乡之情。
3.《相思》1.原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解释: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又长出了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多采摘,因为红豆最能寄托相思离别之情。
关于这首诗是爱情诗还是友情诗存在争议,但无论哪种情感,“相思” 之意都借红豆深入人心。
4.《山居秋暝》1.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解释:空旷的山谷在新雨过后,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是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摇动,是有渔船顺流而下。
春天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5.《渭城曲》1.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诗词赏析译文及注释篇一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王维的诗词汇总【年代】:唐【作者】:——《陇头吟》【内容】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年代】:唐【作者】:王维——《桃源行》【内容】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年代】:唐【作者】:王维——《桃源行》【内容】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张少府》【内容】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赏析】:这是一首赠友诗。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张少府》【内容】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赏析】:这是一首赠友诗。
【年代】:唐【作者】:王维——《过香积寺》【内容】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年代】:唐【作者】:王维——《过香积寺》【内容】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年代】:唐【作者】:王维——《终南别业》【内容】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年代】:唐【作者】:王维——《终南别业》【内容】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王维的诗全集意思王维的诗全集意思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我们看看下面的王维的诗,感受一下。
王维的诗全集意思1《栾家濑》年代: 唐作者: 王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作品赏析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浅变化莫测。
有时出现一深潭,有时出现一浅濑。
所谓濑,就是指从石沙滩上急急溜泻的流水。
这流水虽然湍急,但明澈清浅,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里觅食。
它把水脚静静插在水中,树枝似的一动不动,直到麻痹大意的游鱼游到嘴边,才猛然啄取。
正当鹭鸶全神贯注地等候的时候,急流猛然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击在鹭鸶身上,吓得它“扑漉”一声,展翅惊飞。
当它明白过来这是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详地飞了下来,落在原处。
于是,小溪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栾家濑》这首小诗写的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情景。
“飒飒秋雨中”,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紧要之笔。
因为有这场秋雨,溪水才流得更急,才能溅起跳珠,惊动白鹭。
“浅浅石溜泻”,正面描绘栾家濑水流的状态。
“浅浅(jiān间)”,同“溅溅”,水流急的样子。
“泻”字也极传神,湍急的流水从石上一滑而过,一泻而逝。
正因为水流很急,自然引出水石相击、“跳波自相溅”的奇景。
前三句,实际上都是为第四句作铺垫,为烘托“白鹭惊复下”而展开的环境描写。
白鹭受惊而飞,飞而复下,这是全诗形象的主体,诗人着意描写的也就是这场虚惊。
诗人巧妙地以宁中有惊、以惊见宁的艺术手法,通过“白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
在这里,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
这正是此时走出政治漩涡的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王维的诗全集意思2《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鉴赏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
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王维诗十首译注及赏析《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简析】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
这首《辛夷坞》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
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
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
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赏析一】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
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木末,指树杪。
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
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
“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
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
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
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
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
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翻译及赏析(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翻译及赏析(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王维的三首诗词原文及赏析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
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
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
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
仔细推
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
是确实“只”好静呢,
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
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
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
希望。
不过,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
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
维的理想随之破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
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
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
即使在李林甫当政时,王
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
加深了。
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
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
林归隐这个途了。
“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
理想落空,归隐何益?不过又不得不如此。
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
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
既含有消极
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
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
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
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
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
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
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体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
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
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
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相关
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
末句五字,又
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
“渔歌”,又暗用《楚辞。
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
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
也就是”天下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
泰伯》)的意思。
王维避免对当世
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
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
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
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酬郭给事》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赏析
这首酬和诗,是王维晚年酬赠与给事中郭某的。
“给事”,即给
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
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
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不过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
无不拂席迎之。
”(《旧唐书。
王维传》)所以,在他的诗作中,这
类应酬的题材甚多。
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
辞官隐居的思想。
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
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
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
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
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
第二句“桃李阴阴”,是说
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是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
这样,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
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诗的三、四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
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
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
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
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
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