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
- 格式:docx
- 大小:15.94 KB
- 文档页数:4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以其深刻的社会分析和对人类处境的探讨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对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与个体关系的研究深入浅出,颇具启发性。
在其众多著作中,《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和《人的心理结构》等均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弗洛姆在这些作品中对人的处境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探讨了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状态,其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本文将对弗洛姆的处境学说进行探析,旨在深入理解他的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一、处境的本质在弗洛姆看来,所谓的“处境”是指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源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经济制度、政治权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处境不仅包括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也包括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人的影响。
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指出:人的处境既包括了个体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包括了社会制度和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弗洛姆进一步指出,处境往往是由人的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所构成的。
人的内在需求包括了生理需要、情感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个方面,而外部环境则包括了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经济资源和政治权力等多种因素。
这些内外因素的冲突和矛盾使得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困难,进而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
弗洛姆认为处境是人类存在状态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状况时,必须考虑到处境对个体的影响。
二、逃避与面对弗洛姆认为,人在面对处境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面对。
逃避包括了对处境的回避、逃避和投降等不良方式,而面对则指的是积极应对处境、解决问题和寻找出路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对逃避与面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逃避是人类心理状态中的普遍现象,但是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廿世纪初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专攻心理分析学,并以心理分析学说来研究文化与社会等问题。
佛洛姆用其精辟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作了有系统而强烈的批评。
没有一个作家像他如此热烈关心而谈论自由、正义和爱,他教导人们自由而不致孤独,理智而不找合理化的藉口,自爱而不自私。
这部作品对人类本性和人类处境作精辟的分析,并对当前社会病态找出其历史上的根源,对社会病态给予诊断与处方,他指出正确合理的生活是什么,良好的社会结构又是什么。
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作者这样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
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
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即人性本质上是受其各种生物欲望尤其是自我保存欲望和性欲望所支配的。
弗洛姆则认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文化性的一面。
弗洛姆认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存的欲望外,还有逃避孤独的欲望。
作者写道:“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自由增强了单个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断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使每个个体的孤立感和孤独感空前强烈。
作者将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称为“自由的重负”,当这种重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弗洛姆(1900—1980)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同马尔库塞一样,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对这两种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做了更多的探讨,贯穿其哲学思想的主线是着眼于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主义。
他的哲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的本性特征做了与其不同的探讨,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为了维护和肯定自己的生存的“自我保存”,而超越以上需求的其它需求才是人的本质特征,其中主要是人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求。
二是借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对社会现状,尤其是对社会病态做了批判剖析,阐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创发性性格结构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三是为拯救人类、医治社会病态而提出的“处方”,即通过拯救与治疗原理和培育创发性的爱这两条途径来培育健全的人、建立健全的社会。
其中治疗与拯救原理结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培育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则寄托了弗洛姆对健全人格和健全社会的向往,带有一定的空想社会主义情怀和乌托邦精神。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探讨了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弗洛姆所提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1. 依赖权威:弗洛姆认为,面对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性,一些人会选择寻找权威和强大的领导来引导他们的生活。
这种依赖权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逃避个体自主决策和负责任的方式。
2. 群体归属感:为了避免孤立和无助的感觉,个体可能倾向于加入群体或组织,以在集体中找到身份认同感。
群体中的规范和共享价值观可以提供一种逃避个体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3. 投射:弗洛姆提到,逃避自由的人可能会将他们的责任和焦虑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心理机制允许个体避免对内在问题的直面。
4. 自我毁灭倾向:弗洛姆指出,一些人可能会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以逃避面对自由所带来的挑战。
这可能表现为自我放纵、自我惩罚或其他形式的自毁性行为。
5. 机械化的自动反应:为了规避自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个体可能会采用机械性、刻板的自动反应,而不是通过主动思考和自主选择来处理问题。
总体而言,弗洛姆认为这些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在面对自由社会时个体可能会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可能是对自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的一种应对方式,但也可能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真正的幸福。
弗洛姆教育思想对高校实践教育的启示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他的教育思想对于高校实践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主张个体的自由和个性成长,同时强调人的社会性和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弗洛姆的教育思想为高校实践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弗洛姆教育思想强调发展人的自由与个性。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意志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自由不仅仅是从外在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还需要内心的自我觉知和自我约束。
高校实践教育应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特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弗洛姆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弗洛姆指出,人的幸福感源自于与他人的合作与关爱,而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高校实践教育应该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弗洛姆教育思想注重人的成长与完善,倡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全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弗洛姆认为,人的成熟与自我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思和修炼。
高校实践教育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人成长指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
弗洛姆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倡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生动的体验,需要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相连。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纪的著名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分析师,他对人性和人格的透彻洞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使他成为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的著作《逃离自由》、《爱的艺术》、《有无之境》等中,弗洛姆展示了他对理想人格特征的思考和描绘。
根据他的观点,理想人格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理想人格拥有独立性和自由意识。
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渴望自由,但面对自由的选择和责任时,却感到不安和恐惧。
理想人格能够克服这种恐惧,拥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他们能够从传统和群体意识的束缚中解放自己,独立思考并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理想人格拥有合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弗洛姆认为,理想人格不仅与他人和平共处,而且主动追求合作和共同进步。
他们有意识地超越自我利益,以达到更大的利益和共同目标为导向。
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有益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积极环境。
此外,理想人格具备创造性和好奇心。
弗洛姆认为,理想人格不仅能够思考和分析问题,也能够创造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他们对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持有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他们能够从固定的模式和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以创造性的思维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最后,理想人格具备自我实现的意愿和能力。
弗洛姆认为,人的理想状态是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即充分发展和发挥个体潜能,并使之与社会需求相融合。
理想人格能够在追求个体成长的同时,满足社会责任和个体幸福之间的平衡,并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既强调了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价值,又注重了与他人的合作与关怀,同时也关注了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这样的理想人格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人们追求幸福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在20世纪的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学说是他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和《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s Mission)等中。
以下是弗洛姆社会潜意识学说的主要观点:1. 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弗洛姆认为社会结构和文化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规范和期望塑造了个体的心理结构。
2. 社会性本能和生物性本能: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性本能和生物性本能的概念。
社会性本能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的需要,而生物性本能是指满足个体基本的生理需求。
他认为,当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失调时,个体就会面临心理问题。
3. 逃避自由: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探讨了个体在面对自由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他认为,虽然人们渴望自由,但在社会中的自由也带来了不安全感和责任感,使一些人更倾向于逃避自由,寻求权威和安全感。
4. 权威与爱:弗洛姆认为,个体对权威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但权威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也可以是家庭、宗教或其他社会组织中的。
他强调了建立在爱和尊重基础上的权威,而非仅仅是出于恐惧的权威。
5. 社会性别角色:弗洛姆关注社会性别角色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施加的期望和角色分工会影响个体的性格发展和心理结构。
总体来说,弗洛姆社会潜意识学说强调了社会对个体心理的深远影响,探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由与责任、权威与爱的关系,以及社会性别角色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这些观点为理解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提供了有趣的框架。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弗洛姆[编辑本段]一.艾里克·弗洛姆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
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德国时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
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斯洛主义的交汇。
1.生平与经历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 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 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
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
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
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纪著名的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以其对于人类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研究而闻名于世。
弗洛姆的著作《逃避自由》、《爱的艺术》等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了许多颠覆传统观念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关于人的处境学说的探索。
本文将围绕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进行深入探析,探讨其内涵、理论构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处境学说的内涵处境学说是弗洛姆在其著作《穷人的心理学》中最早提出的理论框架,后续在《逃避自由》、《爱的艺术》等作品中进行了深入阐述。
处境学说主要探讨人的处境、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自由意志在处境中的发挥。
弗洛姆认为人是存在于一定的处境之中的,这个处境包括了物质条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而这个处境的存在对人的思想、行为、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指出,人的处境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自身对待处境的态度和行为。
处境学说所探讨的并不仅仅是人处于何种环境,而是人如何与处境相处、适应或者改变处境的过程。
处境学说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人在特定的处境中如何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发展。
二、处境学说的理论构建1. 处境和人的自由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处境给予了人自由,但同时也限制了人的自由。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以为自由就是摆脱一切束缚,而弗洛姆却指出,真正的自由不是从处境中逃离,而是在处境中获得解放。
处境给予了人选择的机会,但这种选择也受限于处境的制约。
而人的自由意志可以通过自觉的行动和选择,逐渐超越处境的限制,最终实现自我实现和解放。
2. 人的处境与社会结构弗洛姆认为,人的处境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问题,更是社会结构的结果。
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对人的心灵造成伤害的问题,比如物质主义、竞争心态、虚荣心等。
这些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得人陷入自私、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中。
要解决人的处境问题,就需要对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改变。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姆与现时代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是本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
他总是热切地关注着现代人所遭遇到的各种困境,试图以其创立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达到改善现代人的处境和精神状态的目的。
弗洛姆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22岁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学习和研究社会学和心理学,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规训练。
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任教。
1930年在弗洛伊德主办的(意象)(1mage)杂志上发表关于基督教义的演变、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的精神分析的长篇论文。
1934年随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一起离开纳粹德国,迁往纽约并入美国籍。
在美国,他从事了广泛的教学、理论研究和精神分析实践活动,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本宁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担任过怀特精神医学研究所主任。
1951年到墨西哥国立大学医学院精神分析学系任教授,1955年任该系系主任。
1957年回美国,先后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纽约大学教授。
1980年80寿辰前夕在瑞士死于心脏病。
弗洛姆是本世纪的同龄人,他在20世纪生活了80年。
他在学术生涯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曾经概略地描述过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时代的标志是:伟大的革命,巨大的战争,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人类生活与文化的机械化的执著的趋向。
”其中,战争和生活方式的机械化趋势对人的影响是弗洛姆所特别关注的问题。
笫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少年弗洛姆就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萌生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促使他走上了探索人性与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道路。
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更深刻地影响了弗洛姆,他被迫流亡美国,并在1941年出版了主要研究纳粹主义的心理学问题的<逃避自由)一书,这本书使他一举成名;战后的西方经济逐步恢复过来,进入了一个持续的繁荣时期。
弗洛姆名词解释弗洛姆,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呢。
你要是没听说过他呀,就好像在心理学的大花园里错过了一朵特别的花。
弗洛姆是个人类心灵探索路上的一个大行家。
他就像一个心灵的探险家,一头扎进了人类内心深处那些弯弯绕绕的地方。
他对人性的理解那可真是入木三分,就好比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工匠,能把人性这个复杂的工艺品雕琢得清清楚楚。
弗洛姆的理论里有很多关于爱的阐述。
他觉得爱可不是那种简单的、头脑一热的感觉。
爱呀,在他眼里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灵魂。
这个桥可不是随随便便搭起来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构建的。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不能只想着从别人那儿得到爱,就像只知道索取果实的小松鼠,却从不考虑种树。
弗洛姆说的爱呢,是相互的付出,是两个人都愿意为了对方去成长,去变得更好。
这就好比两个人一起划船,要是一个人光坐着,另一个人再怎么努力,这船也划不快。
他还对人的异化现象有很深的见解。
啥叫异化呢?就好像人本来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结果慢慢地变成了生活的奴隶。
这就像本来我们是牵着风筝线的人,风筝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可异化了之后呢,就变成风筝在牵着我们跑了。
现代社会里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为啥而忙,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弗洛姆就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觉得这是因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把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给弄丢了。
弗洛姆对于自由也有独特的看法。
自由可不是那种想干啥就干啥的放纵。
他觉得自由就像一个双面刃,一方面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向无数宝藏的大门。
可另一方面呢,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内心的力量去驾驭这个自由,那这个自由就可能会把我们吞噬,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大海里,那可就危险喽。
在他的研究里,对人的性格也有细致的分类。
这就好比把人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小动物,每种小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一种逃避自由型的性格,这种人就像鸵鸟一样,遇到问题就把头埋进沙子里,不愿意去面对自由带来的责任和挑战。
还有那种自发创造性的性格,这样的人就像是勤劳的小蜜蜂,总是积极地去创造生活,在生活里寻找意义。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弗洛姆(Fromm)是20世纪心理学家中一位重要的批判理论家和人格理论家。
他的心理学观点研究主要包括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弗洛姆心理学观点的详细阐述,共计1000字。
弗洛姆关注人的心理发展。
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他提出了个体成长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在个体早期发展阶段,个体对于父母或监护人的依赖性非常强,随着年龄增长,个体逐渐独立并发展出自我意识。
弗洛姆关注个体的自由与束缚。
他指出,人的心理病态往往源于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恐惧。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包括儿童、学生、职场人等,在不同角色中个体会体验到对自由的限制和束缚。
他认为,个体应该努力寻求自由,并通过自我实现来达到健康发展。
弗洛姆关注社会心理学。
他认为,个体的身份和情感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
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接受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一员的过程。
他提出了社会性人格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形成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来,并且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服从于相应的规则与期待。
弗洛姆研究人类的爱与性的心理学。
他认为,爱是个体内心的力量,是人类对其他人的关心和关爱。
他认为,爱的最高级形式是无条件的关爱,这种关爱不希望获得回报。
他同时提到,性是个体的本能需求之一,但性在个体的生活中不应成为主导地位。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点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他关注个体的心理成长、自由与束缚、社会心理学以及爱与性的心理学。
他的理论为了解人类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最后过渡到经济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文明也在日益跟进。
在这个过程中,早期西方社会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马克思主义者,诞生出各种各样的学派代表,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并在西方社会科学界中有着“新马克思主义”的称号。
法兰克福学派创建于1923年并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
它的雏形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因其成员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思想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如今我们所知的法兰克福学派,主要理论就是“批判的社会”,法兰克福学派旨在进行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们认为,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相对立。
在30年代,西方工人运动遭受巨大挫折,法西斯主义逐渐崛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看来,无产阶级并不具有革命的强大意志,反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阶级社会日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工人们逐渐认同并强化他们的阶级意识,他们不再为自己的独立自由而斗争,而是任由资本家奴役并驱使自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堕落为奴役与被奴役的社会。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涉及到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方面,被看做是批判的社会学。
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
判形式,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
埃里希▪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
他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他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
弗洛姆的作品多记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他的心理学研究尤其著名,并一生致力于整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著作。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于1941年出版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弗洛姆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
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上的自由。
弗洛姆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
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只能是失去个人的自我。
在书中,他提出了他所认为的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论的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在人类持久的自由之战中,弗洛姆看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我们看到,自由一次次地经受挫折获得最后的胜利,但是随后就会出现“逃避自由”的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们认为,这次世界大战是自由之战,一战后民主政权比以往显得强大些,一时间德国人认为,旧的君主制被民主制所取代,。
但是没过多久,独裁者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不少人认为,独裁者的胜利是少数人的狂热造成的。
但是,当我们看到对希特勒,德国人举起的手臂比森林般密集,我们还能认为这是少数人的狂热吗?弗洛姆终于“无可奈何地认识到,几百万德国人渴望放弃自由,就如同他们的父辈曾为之而奋战一样,他们在寻找着逃避自由的方式,而不是想要获得自由”。
我们不否认,专制体制是对自由最大的损害,纳粹时期的德国人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纳粹时期德国人的狂热,不能完全归咎于纳粹的独裁专制,这是一个“集体罪恶”,它与人的性格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有关。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的另一部伦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谈了他对爱的看法。
他认为,爱是一门艺术并认为人们有
必要学习并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弗洛姆认为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能获得实现。
他认为真爱具有几个因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真爱的因素除了“给”以外,还有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除了真爱的因素,弗洛姆还指出了什么是成熟的爱。
他说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在这本书中,他的核心思想便是教会我们如何自爱。
他说,自爱不是自私的爱,自爱的爱他人的基础,是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它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
弗洛姆的学说也有明显的不足,他试图综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但实际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他是建立在心理学上的唯心主义,他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也具有很大的空想性。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1403
学号:1412010318
姓名:王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