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动与静
- 格式:ppt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6
以动写静的千古名句一.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古人作诗十分注意字句的锤炼,创造了许多巧妙浑成的方法。
以动衬静为其方法之一。
以动写静,意境奇妙,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
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很多,下面仅举一些常见的。
一、以鸟鸣写静。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以不时发出的几声鸟鸣,衬托出春之月夜鸟鸣洞的幽美寂静,给人以空旷、静谧之感。
二、以流水泉声写静。
以澡游的泉水写静谧的山野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以人语声写静。
鹿晋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里的〃空"当幽静讲,〃空山〃指深山密林中很少有人来往,十分幽静,这时的寂静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致使人产生幻觉。
全诗突出了〃静〃字,给人一种深幽的意吮美的感受。
四、最典型的以动写静。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列举了。
二、古诗词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释义】: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以动写静的古诗文
《田园乐七首.其六/闲居》和《鸟鸣涧》
《田园乐七首.其六/闲居》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描述了动景和静景的结合。
其中,“宿雨”未晴,所以“花落”,而家童没有打扫,没有因为人们不起床而停止。
另一方面,“莺啼”却没有惊醒“山客”的睡眠,展示了在宁静的环境中的生机。
《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描述了夜晚的沉静和空旷。
诗人通过描绘“桂花落”的动态和夜晚的静谧,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静谧和宁静。
这些古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对动态的描绘,来突出整体环境的安静和宁静。
这种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氛围。
《古诗中的动与静》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群文阅读的议题是“古诗里的动与静”,其中的“1”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滁州西涧》,“另外两篇”是《雨后池上》《鸟鸣涧》。
《滁州西涧》是一首七言绝句的山水诗。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
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是“观察事物的变化”。
《雨后池上》这首古诗选自课外,《鸟鸣涧》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这两首诗内容浅显,景物描写静中有动,画面充满生机,字里行间充满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古诗文的经验,能通过预习,自己读准读通古诗。
学生已经通过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学习,学会了能插图和诗文结合起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课堂中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诗歌中景物动静的变化,探究动静搭配的不同妙处。
“群文阅读”不像平时教学,一节课只讲一首诗,而要学习一组诗,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也是富有挑战的。
要在四十分钟内学习三首诗,意味着要摒弃字斟句酌、咀来嚼去的分析式阅读,要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通过《滁州西涧》的学习,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朗读了解古诗中的动静搭配之美。
2.对比学习《雨后池上》《鸟鸣涧》,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发现诗歌动静搭配的多种不同方式。
3.习得动静搭配的方法,写出春天景物的动态美与静态美。
教学重难点:1.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了解古诗中的动静搭配之美。
2.习得动静搭配的方法,写出春天景物的动态美与静态美。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复习古诗。
一、联系旧知,激发“动静探究之趣。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的古诗,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旧文带新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古诗的氛围。
】二、学习《滁州西涧》,探寻“动静搭配之美”。
1.多种朗读,整体感知。
古诗中动静描写相结合的句子古诗中,动静描写相结合的句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巧妙地将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下面,我将列举几个典型的古诗中动静描写相结合的句子,并逐一进行分析。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句诗中,静态的“白日依山”和动态的“黄河入海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静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壮美,而动态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不息的流动。
这种动静相生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这句诗中,静态的“空山不见人”和动态的“但闻人语响”相互呼应。
静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山林的静谧和空旷,而动态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了人的存在和活动。
这种动静相间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意境和韵味。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这句诗中,静态的“采菊东篱下”和动态的“悠然见南山”相互映衬。
静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动态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生机。
这种动静相宜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情感和哲理。
总的来说,古诗中动静描写相结合的句子,不仅能够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生机,还能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手法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时,应该更加关注这种手法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体验。
古诗词里的静与动作文
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古诗词里那些有趣的静与动。
你看哈,古诗词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打开它,里面的静与动就像
小精灵一样蹦出来。
比如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画面多安静啊!
山里头连只鸟的影子都没有,路上也看不到一个人影,整个世界仿佛都静止了,安静得让人心里都发毛。
再瞧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可就热闹起来啦!小黄
鹂在柳树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白鹭排成一行直冲蓝天,这一动一静的搭配,就像一场精彩的舞台剧。
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静静地洒在松林之间,多宁静啊!可那清泉却在石头上欢快地流淌,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好像在跟明月说:“别那么安静,咱们一起热闹热闹!”
古诗词里的静,能让咱们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就像大热天里吃了一口冰
西瓜,爽!而动呢,则像是给平静的生活加了一把火,让咱们热血沸腾,充满
活力。
比如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人睡得正香,外面的鸟叫声却把
他从美梦中吵醒,这一动一静之间,充满了生活的小趣味。
又比如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嫩嫩的小荷静静地刚露
出水面,蜻蜓却迫不及待地飞过来凑热闹,这场景是不是特别生动?
总之啊,古诗词里的静与动,就像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咱们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美妙。
下次咱们读古诗词的时候,可得好好留意这些有趣的静与动,说不定能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好啦,今天关于古诗词里的静与动就聊到这儿,咱们下次再一起探索古诗词的奇妙世界!。
运用动静描写的古诗1、鸟鸣涧唐代: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让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诗人不禁要为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
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
2、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赏析:月光皎洁,万籁俱寂,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3、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赏析: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4、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
5、漫成一绝唐代: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6、微雨唐代: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赏析:作者遣词用字极有分寸,“初随”、“稍共”表现了时间上的持久;“侵”、“冷”、“虚”、“近”,动静结合,虚实之间,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唐诗一百首中用了动静结合的古诗哎呀呀,说起里用了动静结合的古诗,那可真是不少呢!就好比王
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想想看呀,那明亮的月光静静
地洒在松林之间,而清澈的泉水呢,却在山石上潺潺地流淌着,这一
动一静,是不是把那山间的美景一下子就展现在咱眼前啦?还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亮慢慢落下,乌鸦时不
时地啼叫,这是静,而那江边的枫叶和渔火,却又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仿佛能感受到夜晚的那份静谧和渔人生活的气息呢!
再说说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前两句那可是超级安静呀,山里连鸟都没了,路上也没人的
踪迹了,可后两句呢,一个孤独的老翁坐在小船上,在那寒冷的江面
上独自垂钓,这一下子就有了动感。
这就像是一幅画,先是一片寂静,然后突然有了一个小小的动点,多有意思呀!
像这样动静结合的古诗,那真的是每一首都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
到诗人所描绘的那个奇妙世界。
咱就说,这些古诗不就像是一个个小
窗口吗,透过它们,咱能看到古代的那些美景、那些生活。
它们可不
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能让咱的思绪飘飞,仿佛身临其境呢!
你说,这些古诗是不是特别神奇?它们用简单的文字就创造出了那
么生动的画面,让咱在千百年后还能领略到当时的美好。
所以呀,咱
可得好好欣赏这些古诗,感受它们的魅力,可别把这么好的宝贝给浪
费了呀!这就是我的观点,唐诗里的动静结合真的太绝了!。
动静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动静结合"是一种修辞手法,常常在古诗中运用,通过对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营造出生动而富有节奏感的意境。
这种手法在古诗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生动:动静结合可以使诗中描绘的场景或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动态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感受到画面的活力,而通过静态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感受到画面的深沉和静谧。
两者结合,使诗歌中的事物更加具体而有力。
2.节奏感强烈:动静结合有助于创造出丰富的节奏感。
动态的元素常常带有韵律感,而静态的元素则带有平和的氛围。
交替运用可以形成富有变化的韵律,使整体诗篇更加生动有趣。
3.情感表达:通过动静结合,诗人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
在描述动态时,可以表达出激情澎湃、奔放豪迈的情感;而在描绘静态时,可以表达出深情缱绻、宁静沉郁的情感。
这种对比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力。
4.意境丰富:动静结合有助于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通过对动态与静态元素的精妙搭配,可以使诗歌中的景物、情感更具层次感和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深刻而独特的印象。
5.引发联想:动静结合的运用常常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
通过对动态与静态的交融,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开放,读者可以在联想的空间中自行构建更为丰富的图景和情感。
总的来说,动静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手段,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例说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描写手段和艺术技巧,在静态的描写中渗透一些动态的景物描写,可以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加活泼,更加灵动,这也许就是古人要使用这种手段的原因。
汉代古诗19首中的《十五从军征》中即有这种手法的运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
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所写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先动后静再动。
陶渊明的《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也是静动结合的典范。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也有如此的运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此书中写树是静态描写,写好鸟和泉水则是动态描写。
唐人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诗中也是将凉月、山色与动景桃花、鲤鱼上滩结合了起来。
王维在他的《山居秋暝》中运用动静结合时是先静后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在他的《送友人》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在《渡荆门送别》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是动静结合的典范。
杜甫在他的《绝句》中运用了先动后静的手法:“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在他的另一首五言绝句中则写道:“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是动静结合。
杜甫在《漫成一首》中写曰:“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的前三联和尾联构成动静结合。
王禹偁在他的《山行》中就运用动静结合这种手法:“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李清照在她的《声声慢》中也有动静结合的运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是非常生动的动静结合白朴之《天净沙·春》曰:“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二项对立原则在古诗中的应用
二项对立原则在古诗中也有应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动与静:在古诗中,动与静的二元对立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静态的画面,或者将动态的场景转化为静态,以营造独特的氛围和表达情感。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中,诗人通过描绘风雨中的静态画面,表达了对于落花的哀怜和感慨。
2.真与幻:在古诗中,真实与虚幻的二元对立也常常出现。
诗人们常常通过虚幻的描写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对理想的追求。
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诗人以幻境来描绘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3.苦与乐:在古诗中,苦与乐的二元对立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人们常常通过对比苦难和快乐,来表达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中,诗人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认为在苦难的人生中,应该尽情享受快乐。
这些例子表明,二项对立原则在古诗中也有应用,诗人们通过对比和对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带有静态和动态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衍生注释:1. “香炉”:这里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
山峰形状尖圆,烟雾缭绕时像一座香炉。
2. “紫烟”:在阳光照射下,云雾呈现出紫色的烟雾状。
这是因为阳光中的七色光,经过折射、散射等光学作用后,紫色光比较明显。
3. “挂前川”:“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山川之间。
“前川”就是前面的山川。
4. “三千尺”: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并不是真的有三千尺,用来形容瀑布的落差极大。
5. “银河”:也叫天河,传说中是由无数星星组成的一条大河,这里将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
二、赏析:这首诗可真是太绝了!一开头“日照香炉生紫烟”,就像一幅画儿似的,把庐山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云雾缭绕的样子描绘得美轮美奂。
“遥看瀑布挂前川”呢,那个“挂”字用得太妙了,就好像瀑布是老天爷把一块巨大的绸缎挂在那儿似的,一动也不动,这是静态描写。
接着“飞流直下三千尺”,哇塞,一下子就动起来了,这落差大得吓人,水像发疯了一样直往下冲。
最后“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把动态的瀑布和天上静态的银河联系起来。
你说李白怎么就这么会想呢?他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三、作者介绍:李白,那可是唐代超级有名的大诗人啊!他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这人可不得了,性格豪放,爱喝酒,喝完酒诗兴大发,写出好多好多经典的诗。
他的一生游历四方,到处交朋友,也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可命运总是捉弄他。
不过呢,这也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生活,所以他的诗题材丰富多样,风格豪放飘逸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去爬山,看到山上的瀑布的时候,我就兴奋地喊起来:“你看这瀑布,就像李白诗里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朋友笑着说:“真的诶,这瀑布的气势太惊人了,那李白写得可太贴切了。
古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嘿呀,咱今天就来说说古诗里那些以动衬静的妙句。
你瞧那王维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你想想,那山空荡荡的,好像一个大空屋子,安静得让人心里发毛。
突然,传来那么几声人说话的声音,一下子就把这安静给打破了。
可就这几声“人语响”,反而让你觉得这山更安静了。
就好像本来你在一个特别安静的房间里,掉根针都能听见,这时候突然有人小声说了句话,那安静的感觉一下子就更强烈了。
王维这诗写得,真绝了,让你仿佛能看到那座安静的山,还有那穿过树林照在青苔上的阳光。
还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
那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哇哇地叫着,这画面本来就有点凄凉。
江边上的枫树,还有那渔船上的灯火,孤零零地在那儿。
这时候,寒山寺的钟声悠悠地传过来,在这寂静的夜里,那钟声一下一下地敲在人的心上。
本来这夜晚就够安静的了,这钟声一响,周围的安静就更明显了。
就好像在一片平静的水面上,扔了一颗小石子,那涟漪一圈一圈地散开,让你更能感觉到水的平静。
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
那蝉在树林里拼命地叫,鸟在山上叽叽喳喳地飞。
按说这应该是挺闹腾的场景,可不知道为啥,你读着这句诗,就觉得那林子特别安静,山也特别幽静。
这蝉叫和鸟叫,就像是给这安静的山林加了点调料,让这安静变得更有味道了。
就好像一碗白粥,本来没啥味道,加了点咸菜,反而更能吃出白粥的清香。
我有时候就在想,这些古人咋这么厉害呢?他们就用那么几个字,就能把这动静之间的关系写得这么妙。
咱普通人看到的就是动的就是动的,静的就是静的,可人家古人就能用动的东西把静的感觉给衬托出来。
真是不服不行啊!咱要是能学到人家这一点,那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也差不了。
古代诗歌中的动态与静态描写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古代的诗人们通过诗歌来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感受。
在古代诗歌中,动态与静态描写是常见的手法,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诗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动态描写是指通过诗歌来表达物体或景物的运动、变化等特征。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依山尽”、“入海流”等词语描绘了白日和黄河的流动,给人以生动的感觉。
另外,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画屏”、“扑流萤”等词语描绘了夜晚的景象,给人以活泼的感受。
静态描写则是通过诗歌来表达物体或景物的静止、稳定等特征。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的“润物细无声”描绘了雨水滋润大地的情景,给人以安静的感觉。
另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依山尽”、“入海流”等词语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宏伟和壮观,给人以静谧的感悟。
动态与静态描写在古代诗歌中常常相互交织,通过对比和衬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先以动态的描写展示了白日和黄河的流动,然后通过静态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赞叹和思考。
这种交织的手法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动态与静态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可以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宁静夜晚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种通过动态与静态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手法,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之,古代诗歌中的动态与静态描写是丰富多样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动态描写通过表达物体或景物的运动、变化等特征,给人以生动的感觉;静态描写则通过表达物体或景物的静止、稳定等特征,给人以安静的感悟。
在古诗中,动词的使用常常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景象和情感。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静:常用于形容环境的宁静,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妙�肩,展芳袖兮。
徐步、安坐、读书、作赋兮。
”(出自《诗经·陈风·月出》)
2. 闲:表示悠闲自在,如“闲庭信步,悠然自得。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日纳凉》)
3. 落:多用于描述花朵、叶子的掉落,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4. 流:常用于描绘水的流动,如“泉流石上流,天影水中映。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5. 眠:常用于形容人入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6. 舞:常用于描述舞蹈的动态,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出自唐代诗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7. 醉:多用于描述饮酒后的状态,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8. 听:常用于描述听到的声音或音乐,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琴瑟之间,甚足乐矣。
”(出自《论语·述而》)
9. 看:多用于观察或欣赏景色、艺术品等,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画》)
10. 想:常用于表达思考、怀念等情感,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
这些动词的使用丰富了古诗的描绘和表达,使得古诗更加生动形象。
古诗中的动与静
古诗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世界!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有动
有静,美不胜收!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瞧,黄鹂在枝头欢唱,那是多么生动活泼的场景啊!这不就是动态之美嘛。
再看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一片寂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安
静下来了,这就是静态的魅力呀!
古诗中的动与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一样。
有时候我们
像那欢快的鸟儿,叽叽喳喳充满活力;有时候又像那宁静的山谷,默
默不语却有着深深的内涵。
比如我们去爬山,爬到山顶时看着辽阔的
景色,内心宁静,这像不像古诗里的静呢?而当我们在山间奔跑嬉戏时,又像极了古诗中的动呀!
古诗里的动与静相互映衬,相互成就。
没有动,静就显得过于沉闷;没有静,动就会显得过于浮躁。
就像白天和黑夜,缺一不可。
动是那
跳跃的音符,让古诗充满了活力;静是那深沉的底色,让古诗更具韵味。
我觉得古诗中的动与静就是文学世界里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让古
诗变得更加迷人,更加让人陶醉啊!。
表达以动写静的诗句表达以动写静的诗句有:1、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白话文释义: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
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白话文释义: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代:王维《鹿柴》白话文释义: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4、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白话文释义: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代:王维《竹里馆》白话文释义: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