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真题演练及解析-华图教师网
- 格式:pdf
- 大小:682.25 KB
- 文档页数:11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真题及答案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结束啦,在这里提前预祝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为您提供《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真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讲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 (3分)参考答案: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教师要求学生挑选一篇文章,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3分)参考答案:D.泰戈尔《金色花》3、……名著导读活动,教师向学生推荐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3分)参考答案:B.林海音《城南旧事》4、……学完《威尼斯商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 (3分)参考答案:A.契诃夫《变色龙》5、……教学《马说》时,教师要求学生 (3分)参考答案: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6、……教师告诉学生,许多经典名句都是在前人佳句 (3分)参考答案:A.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由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化用而来7、……学习《藤野先生》,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反语”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是标志极了(鲁迅《藤野先生》)8、……某教研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3分)参考答案:C.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9、……题目缺失 (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10、……某教材在冰心《荷叶母亲》选文旁边有一句批注 (3分)参考答案:C.助读系统11、……题目缺失 (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12、……阅读某教师《孤独之旅》备课笔记的片段 (3分)参考答案:D.学情是备课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13、……题目缺失 (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14、……阅读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学实录的片段(3分)参考答案:D.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5、……题目缺失 (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请谈谈你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看法,并说明如何针对这些目标进行实际教学。
第二题结合你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并举例说明某一课堂活动中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第三题题目:请你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题题目:请谈谈您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五题请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第六题请谈谈你在教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时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第七题题目: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
第八题情境:一位同学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对鲁滨逊的孤寂感和孤独感表达出了深深的同情,并问我:“老师,这种感觉非常难受,我如果一个人被困在荒岛上,一定也会感到非常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呢?”要求:请结合本情境,谈谈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学习正能量。
第九题题目: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请简述你的理解和实践策略。
答案及解析:第十题题目:请描述一下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请设计一节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诗情雅韵——古诗词赏析》的课程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方面。
第二题题目:请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为主题,设计一个教案片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
第三题题目:《长歌行》要求:请你帮助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准备上好这堂古诗。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面试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请谈谈你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看法,并说明如何针对这些目标进行实际教学。
【答案】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
第二题题目:请阐述一下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并举例说明。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
第四题题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五题题目:如果你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分心,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情况,你将如何处理?第六题题目:请阐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
第七题题目: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遇到了以下情况:在讲解《背影》这篇文章时,有学生提出了关于“背影”这一主题的理解问题,认为文章中的“背影”只是父亲的形象,而非文章的主题。
请问,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第八题题目:请你阐述一下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具体的教学方法。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第十题题目:请你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要求:请根据以下教学要求,设计一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教学要求:1.教材内容:《背影》2.教学年级:初中八年级3.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题题目:请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设计一堂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主题的语文课。
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及其对自然的热爱,并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017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四批)【3】初中语文《最后一课》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他们身上又会有什么样子的光辉呢?今天我们再次一起走进《最后一课》。
(二)回顾背景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本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三)深入研读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2)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2.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明确: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017年下半年初中语文面试真题1.《隆中对》让给学生梳理隆中对对策的思路。
2.《故都的秋》描写秋雨的片段,组织活动分析语言特色3.七年级下《音乐巨人贝多芬》,归纳人物形象特点,朗读第四段,体会作者情感。
一定要朗读。
4.《黄河颂》5.《华南虎》诗歌语言的赏析诗歌的教学6. 蜡烛西蒙诺夫答辩时让谈谈作者7.《秋兴》八首分析感情8. 《雷电颂》9. 陈太丘与友期行10. 《看云识天气》第二段归纳光彩的类型和特点11.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人物描写12. 盲孩子的影子体会语言美13. 《金色花》、《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4. 隆中对亮答15. 邓稼先1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7. 《皇帝的新装》要求:朗读分析皇帝心里活动体会作者感情18.芦苇荡19. 《金色花》20. 再塑生命的人理解铺垫得表达效果21. 端木的土地的誓言,朗读,体会感情,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板书设计。
答辩,写作背景22.《济南的冬天》23. 口语交际“回首成长的烦恼,当小记者采访成年人。
梳理采访提纲,对比成年人的烦恼和学生的烦恼,形成作文。
(口语交际活动设计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进行采访) 口语交际,采访,成长的烦恼,要求朗读话题,提示。
讲采访的技巧24.女娲造人的渲染手法怎么说25. 写作课,主题“书包”。
老师引导学生写作,体裁不限。
26. 《端午的鸭蛋》,具体的不清楚,讲的是鸭蛋的特点。
27. 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真,写500 字作文理解记叙文的6 个要素28. 论语十二章(节选) 朗读解释内容29. 芦花荡,分析心理描写作用30. 课文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重点是要朗读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再就是给学生讲清楚铺垫的作用31. 高邮的鸭蛋,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32. 记叙文写作指导课“那一次,我真”半命题作文33. 看云识天气,我真的......一篇说明文,问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问我说明方法34. 香菱学诗,要求朗读第一段,带领学生分析香菱这个人物形象35. 巴金《日》朗读课文,体会感情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巴金对光明的追求设计板书。
2017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一批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
“窥”,必然是仔细的。
“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与……比,谁……。
“美”:漂亮,形容词。
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
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
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
“言”:说,批评,建议。
“进”:进谏。
“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提出问题)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
(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真题及答案【2】二、案例分析题16、……阅读七年级课文《济南的冬天》两个教学环节问题: (1)环节一围绕“温晴”梳理课文内容(10分) (2)教师设计环节二的意图(10分)参考答案:(1)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整体感知”,内涵是让学生在阅读层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而环节一就属于整体感知环节。
环节一围绕“温晴”梳理课文内容,主要的作用有:①有助于学生从整理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因为“温晴”是济南的冬天的最主要特点; ②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文章第一段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中间段落绘山景,描水色都是分写,最后一段总结收束全文; ③有助于学生掌握从重要词句、文章结构等方面分析文本的学习方法。
(2)《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散文,散文都是作者经过静心锤炼的,在学习鉴赏散文的过程中只有细细品味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感受其中的魅力。
在环节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写山水的美句,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山和水的特点,品味其中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由此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热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学习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文章的方法,从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17、……奶奶是水也是山问题:请从⑩、?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8分)参考答案:错别字:“眈搁”改成“耽搁”,“厌繁”改成“厌烦”;病句:“手术车的轮子缓缓地碾过长长的过道,手术室挂着窗帘的玻璃门轻轻关上。
”改成“手术车的轮子缓缓地碾过长长的过道,手术室的挂着窗帘的玻璃门轻轻关上。
”18、……奶奶是水也是山问题: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建议(12分)参考答案:缺点:文不切题。
本文的题目是“奶奶是水也是山”,主要体现奶奶像“水的慈爱”“山的坚强”的优秀品质。
而本文对于这一主旨体现得并不是很明确。
文本中只有简单的叙事,没有对主旨进行进一步的概括。
改进建议:本文在写作当中主要体现奶奶像“水的慈爱”“山的坚强”的优秀品质。
预览—收藏-关注考点课堂素材精粹第十版依据考试大纲总结命题规律辅导备考策略历年考题详析梳理考试要点总结核心知识筛选最新考点拓展解题思路精编典型习题积累备考经验全真模拟测试预测考试趋势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资料,以实际预览内容为准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初中)》真题1.【单项选择题】教师讲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引导学生体会“折柳”蕴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并举例进一步说明,下列适合的是()。
A.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D.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A项,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主要表现了初恋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春日里,听闻情郎歌声时忐忑不安的微妙心情。
诗歌借意象“杨柳”“江水”即景起兴,展现少女眼前的春景之美,引出少女情思。
B项,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一),诗人借羌笛吹奏暗含离愁的折柳曲,抒发了戍边将士远离家乡的愁思以及思念远人的情思,符合题干“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
C项,诗句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主要借意象“杨柳”描绘了一幅二月春景图,展现了早春的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之状。
D项,诗句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取晚春绿柳满城之景与早春之景做对比,突出对早春的赞美与咏叹。
2.【单项选择题】教师要求学生挑选一篇文章,与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组合,完成散文周刊中“歌颂母亲”主题的组稿任务,下列适合的是()。
A.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B.朱自清《背影》C.鲁迅《阿长与》D.泰戈尔《金色花》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以“歌颂母亲”为主题的文章。
A项,《再塑生命的人》主要表达了海伦·凯勒对自己的老师莎莉文的敬爱与感激之情;B项,《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叙事写人的线索,表达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敬爱与怀念之情;C项,《阿长与》通过对家里的女工长妈妈以及长妈妈为“我”所做的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切挂念;D项,《金色花》以奇妙的想象与生动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天真可爱而又顽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符合题干要求。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6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某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观点感受颇深,下列感受不恰当的是()。
A)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B)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C)要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解读的模式化D)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部分,关于“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内容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C项“模式化”说法错误。
2.[单选题]学习鲁彦的《听潮》,教师讲解“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中画线句的修辞手法,并补充其他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A)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B)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
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曹文轩《孤独之旅》)C)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春》)D)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答案:A解析:题干画线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声音是听觉,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是视觉,例句是听觉向视觉的转移;A项的香气为嗅觉,淡紫色为视觉,“香气似乎是像淡紫色的”是由嗅觉到视觉的转移。
3.[单选题]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合适的是()。
结构化
1,你正在讲课,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你讲的这些东西我们都会,别讲了。
2,有人说教师不仅仅要上好课,还要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才行,你怎么看?
试讲
设计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最后一段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基本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2、设计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文段观点和说理方法。
3,结合内容书写板书。
答辩: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你如此设计板书的目的。
2017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真题演练及解析试讲题库基本信息:学段:初中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试讲题库专业信息:试讲题目:《背影》(节选)教材正文(教材图片或教材文字):背影(节选)朱自清试讲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带领学生仔细揣摩文中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3)在10分钟之内完成试讲(4)有适当的板书。
教案设计:课题:《背影》节选课型:新授课授课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介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进入课堂回顾上节课所学,直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及主要脉络。
文章用父亲的“四次背影”将内容串联起来,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的学习本文的重中之重——第二次和第三次背影。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一段。
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质朴、爱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微胖)3、父亲是如何给儿子买橘子的?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体现了什么?明确:蹒跚、走、探身、穿、爬。
两手攀着、两脚上缩、向左微倾。
(说明父亲年纪大了,步履维艰,行动不便,但依然坚持要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浓浓的爱子之情)4、父亲回来后,“一股脑儿”的将橘子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什么是“一股脑儿”?你能表演一下吗?这体现了什么?明确: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情深,所有的好的都给自己的孩子。
5、父亲将橘子给了儿子后,心情怎样?他当时的境地是真的很轻松吗?明确:很轻松似的。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当时父亲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加上身体又不好,而为了消除儿子心中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和满足。
6、本段写了两次父亲的背影,分别是在“月台买橘”和“父子分手”之时,望着父亲的背影,儿子的感受是什么?明确:两次流泪。
感动、心酸、懊悔、难舍夹杂的情感。
7、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出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情感?明确:父爱子,子爱父,浓浓的亲情。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文中父亲的话不多,但句句都包含着真情,我们一起来体会品味。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在父亲眼中,儿子永远都是孩子。
父亲怕儿子车上口渴,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去为儿子买橘子,同时还担心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明确:关心儿子旅途是否平安,要等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3)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
他又想到儿子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2、看完父亲说的话,大家能够感受到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样的?明确:朴实简洁。
语言朴实,情感也朴实;语言虽简洁,但情感却很深厚。
3、总结今天所学,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将父亲形象塑造的如此生动呢?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四)拓展延伸父爱是伟大的,都说父爱如山,你和父亲之间有没有让你感动的事,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教师做相应的补充。
(六)布置作业1、背诵积累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段落。
2、关于亲情,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不妨写一下吧。
3、阅读有关亲情或者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七)板书设计试讲题库基本信息:学段:初中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下)教材版本:人教版试讲题库专业信息:试讲题目:《云南的歌会》(节选)教材正文(教材图片或教材文字):云南的歌会(节选)试讲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云南歌会的美。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4)有适当的板书。
教案设计:课题:《云南的歌会》课型:新授课授课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山野对歌”的场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体会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山野对歌”的场面,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教学难点:了解人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展示有关云南民族风情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谈感受。
教师引导:这些散发着浓郁民间文化信息的有关云南的图片是多么的美丽,多么的让人心旷神怡啊,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云南,走进云南乡下那些动人的唱歌场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决生字词大声朗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文中语句认识并解读关键字词,如酬和、蹲踞。
2、朗读课文(1)范读朗读(2)指名朗读,共同评价3、概括文段内容明确:山野对歌(三)细读课文,体会美感1、这部分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侧重点是什么?情景描写:对歌的场所事情描写:对歌的内容人物描写:唱歌的女人(侧重点)2、对调子都唱些什么?明确:多是情歌酬和3、“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明确:不能。
“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4、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明确:动作、神态、外貌5、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6、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7、以男女对读的方式,体会愉快的心情。
(四)研读课文,品味手法1、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明确:人物描写2、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明确: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山野对歌中写出了唱歌人的淳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缓缓流出。
(五)拓展延伸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云南的歌会。
(六)课堂小结配乐朗读,读出相应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1、摘抄喜欢的美词美句,注意积累优美的散文语句。
2、写一篇关于当地风俗或是自己去过的地方的所喜欢的风俗的小短文,可根据课文进行仿写,字数不限。
(八)板书设计题目:《鱼我所欲也》内容: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3)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教案设计:一、师生齐读课文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羞恶之心;又从反面论证,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进而举例论证,有人从不食“嗟来之食”到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之禄。
从而得出结论,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学生讨论。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孟子散文的论辩特色,在说理时善于运用譬喻来论理,说服力强,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当然,我们除了学习到文章的论辩特色,还能受到全面。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五、布置作业试着运用孟子的论辩方法,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