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孝敬长辈的故事〔精选29篇〕孝敬长辈的故事〔精选29篇〕孝敬长辈的故事篇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屡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祥。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敬长辈的故事篇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开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隆,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敬长辈的故事篇3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孝敬长辈的故事篇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英勇,非常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富的筵席,他常常思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可以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孝敬长辈的故事篇5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孝敬父母的故事15个孝敬父母的故事(一):方观承千里探亲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
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
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
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
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
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
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
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
几个月后,他们最终见到了二老。
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我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孝敬父母的故事(二):陈毅孝敬父母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陈毅还是一个十分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陈毅孝敬父母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在走过家乡时,他就抽空去探望已经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母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看见陈毅进了家门,母亲十分高兴,陈母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于是她赶紧示意身边的人把尿裤藏到床下。
陈毅见了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长问短。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明白瞒可是去了,只好说出了实情。
陈毅听后,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这时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孝敬父母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让人铭记于心。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儿子》。
从前,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儿子的照顾。
儿子每天早早起床,为父亲做好早餐,然后搀扶父亲出门散步。
晚上,儿子还要为父亲洗脚按摩,给他讲故事。
父亲虽然年迈,但因为儿子的孝顺,一直很开心。
直到父亲离世,儿子仍然怀念着父亲的笑容和温暖的陪伴。
故事二,《感恩的女儿》。
有一个女儿,她的母亲一直默默地为家庭付出,照顾家人的一切。
女儿长大后,她明白了母亲的辛苦和付出,便决定要好好孝顺母亲。
每逢母亲的生日,女儿都会亲手制作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母亲在女儿的孝顺和关爱中,过得很幸福满足。
故事三,《无私的父亲》。
一个父亲为了供养家庭,日夜辛勤工作,从不言苦。
尽管他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从不抱怨,默默地为家人付出。
他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仅给予物质上的支持,还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们。
孩子们在父亲的教导下茁壮成长,他们深深地感激父亲的无私奉献。
故事四,《懂事的孩子》。
有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孩子的照顾。
孩子懂事地帮父母做家务,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经常陪伴他们聊天散步。
父母虽然年迈,但因为孩子的孝顺,一直很开心。
他们感慨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都应该铭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用心去关爱他们,让他们老年生活幸福美满。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儿女,让孝敬父母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传承。
事迹孝敬父母
以下是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事迹示例,供你参考:
子路借米: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
家里很贫穷,他自己常常吃粗劣的食物,却从百里之外背着米回家侍奉父母。
黄香温席:汉朝时有个叫黄香的人,在夏天用扇子把席子扇凉,让父母睡觉;到了冬天,他先钻进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
再让父母睡。
包拯辞官尽孝:包拯是北宋名臣,他在28 岁时考中进士,但为了照顾父母,他毅然辞官回家,直到父母去世后才重新出仕。
陈毅探母:陈毅元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回家探望母亲,为母亲洗衣服、洗脚,关心母亲的生活起居。
刘恒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名天下,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并且亲自为母亲煎药尝药。
花木兰代父从军:花木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上战场,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她的孝行也为人称道。
这些事迹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关爱和照顾,展现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关心父母的生活、健康,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以及帮他们分担家务等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故事典故
孝敬父母和尊师重道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孝敬父母和尊师重道的故事典故:
1. 孝感动天:这是古代的一个传说,讲述的是舜王的故事。
舜王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王生下后,瞽叟和舜王的继母都讨厌舜王。
舜王总是挨打挨骂,但他总是以德报怨,对父母不怨不怒,对继母依然恭敬。
这种孝道感动了上天,舜王后来做了帝王。
2. 卧冰求鲤:这是关于古代孝子王祥的故事。
王祥的继母生病了,想吃鲤鱼,但当时是寒冷的冬天,无法捕鱼。
王祥为了满足继母的心愿,赤身在冰上,祈祷并感动了上天,从冰窟窿中跳出两条鲤鱼。
3. 鹿乳奉亲:这是关于古代孝子郯子的故事。
郯子的父母年老后得了眼病,需要用鹿乳治疗。
郯子为了取得鹿乳,爬到鹿群中,装成小鹿,取得鹿乳奉养父母。
4. 百里负米:这是关于古代学者仲由的故事。
仲由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赡养父母,他常到野外采野菜度日。
以后他做了大官,但他不忘父母的恩情,尽管每天吃美食佳肴,但自己却还是吃野菜。
他认为这样才能孝敬父母。
5. 颜回尊师:这是关于孔门弟子颜回的故事。
颜回对待自己的老师孔子非常尊敬和仰慕。
每次孔子讲课的时候,颜回总是第一个到达课堂,在孔子讲课时他总是毕恭毕敬地听讲并认真记笔记。
当老师讲课结束后颜回总是高高兴兴地回到自己的住处并向其他弟子讲解所学的知识。
颜回以师为友、谦逊好学的品质被后世传为佳话。
这些故事都表达了孝敬父母和尊师重道的价值观。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以孝道尊重父母、以谦逊尊重老师、以诚敬尊重他人。
有关孝亲敬长的典故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少女曹娥,投江背父汉朝的时候,浙江上虞县,有位女孩名叫曹娥,他的父亲叫曹盱,是一位巫师。
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坠入江中淹死了。
曹娥那年才十四岁,她沿着江边,寻找父亲的尸体,但是却都遍寻不着。
曹娥就在江边哭泣了七天七夜,然后就跳入江中,经过五天,曹娥背着父亲的尸体,两人一同浮出了江面。
远近的人看到之后,都感到十分震惊。
上虞县的县令度尚,专门把这件事情,奏报朝廷。
皇帝因而下诏书表彰曹娥的孝行,并且为曹娥在江边建立了一个祠堂。
曹娥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祭拜、敬重。
3、黄香温席的故事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
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4、朱德孝亲故事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一、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单独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疑心她怠慢妈妈,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突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爸爸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妈妈坟前,跪拜抚慰妈妈说:"裒儿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屡次在他爸爸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突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了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爸爸不够安睡。
孝敬父母的故事15个孝敬父母的故事(一):方观承千里探亲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
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
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
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
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
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
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
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
几个月后,他们最终见到了二老。
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我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孝敬父母的故事(二):陈毅孝敬父母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陈毅还是一个十分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陈毅孝敬父母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在走过家乡时,他就抽空去探望已经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母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看见陈毅进了家门,母亲十分高兴,陈母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于是她赶紧示意身边的人把尿裤藏到床下。
陈毅见了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长问短。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明白瞒可是去了,只好说出了实情。
陈毅听后,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这时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
【导语】孝敬⽗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往来的名⼈贤⼠,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物。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铁⾯包公孝⼦⼼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亲包仪,曾任朝散⼤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当时28岁。
先任⼤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母年⽼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母。
他的孝⼼受到了官吏们的叫⼝称颂。
⼏年后,⽗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母只有⼀个⼉⼦,那么这个⼉⼦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般情况下,⽗母为了⼉⼦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和本家族的其他⼈规劝。
⽗母不愿意随⼉⼦去做官的地⽅养⽼,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母有病,⽆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
对⽗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些素质底下的⼈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私,把包公孝敬⽗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只⽊碗 从前有个⽼⼈,跟他的⼉⼦、⼉熄和孙⼦住在⼀起。
⽼⼈⽼得连路都⾛不动了,他眼睛花,⽿朵也背,双⼿还经常不停地发抖。
⽼⼈⽆法照料⾃⼰,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回,⽼⼈吃饭时,⼜把汤撒了⼀地,碗也摔碎了。
媳妇⼤为⽣⽓,指着⽼⼈的⿐⼦⼤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
孝敬父母的著名故事
1. 孟子的《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一则故事,讲述梁惠王
问孟子如何孝敬父母的问题。
孟子回答说:“饥则食、寒则衣、劳则休,逆父母之志,亲爱有常。
”意思是要满足父母的基本
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并且对他们充满爱。
2. 孔子的《论语·卫灵公》中提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待父母
的故事。
子路问孔子如何尽孝,孔子告诉子路:“父母在,不
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强调子路应该尽量留在父母身边,不
要长时间地离家旅行。
3. 《三字经》中的“入则孝,出则弟,谦以温,敬以恭”也是关
于孝敬父母的内容。
这是大部分中国人童年时期所背诵的经典教材,教导我们要对父母恭敬有礼,孝顺父母。
4. 《红楼梦》中贾母和贾政的故事也是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描写。
贾母是贾政的母亲,贾政对贾母非常孝顺,尊重她的意见,并按她的要求行事,展示了尊敬母亲的美德。
这些故事都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国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经典故事都与孝敬父母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几个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一、黄香温席:
黄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年幼时母亲便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夏天,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冬天则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暖被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关爱父母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二、卧冰求鲤:
这个故事讲的是晋朝的一位孝子王祥。
他为了让生病的母亲吃上鲤鱼,赤身躺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块,终于抓到了鲤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用心去付出,不要只是口头上的承诺。
三、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卖身葬父,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丧葬费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给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是要为父母尽心尽力。
四、老莱娱亲:
老莱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开心,不惜一切代价。
他年迈的父母喜欢看他的表演,他就穿上彩衣,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让父母高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就是要让他们开心快乐,不管自己年纪多大。
以上这些经典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事情。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为他们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倡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下去。
孝敬父母的典故“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从古至今被传颂不衰,说明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一位孝顺父母的人,必然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在古代,孝敬父母的精神经常被写进古籍之中,许多典故也以孝道为主题。
下面就来看一些有关孝敬父母的典故吧。
1.孟母七返,方得孟子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母考究孟子的功课和学问。
孟母七次到学校劝导儿子学习,才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这表明母爱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动力和支持。
2.牛郎织女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故事中织女遭仙界星官贬下凡间,与牛郎相恋并成婚。
然而,每年正月初七,织女必须返回天界,这让牛郎十分惆怅。
而牛郎的母亲,却在他儿时就教育他要看应当看、听应当听,遵从自己的本分,不可贪恋不应有的东西。
这让牛郎顺利度过了分离的寂寞之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亲的言传身教对人生的真谛与意义起着关键作用。
3.郑人买履一位儿子每天要磨棒妈妈的鞋,因而博得相邻村庄的人们称赞,指他太孝顺了。
对此,这位年轻人却大喊“卖鞋的不如买鞋的孝顺!”他对自己买了鞋的妈妈殷勤周到的悉心照料更为关键,而他洗、擦、打理妈妈的鞋是理所应当的。
这个故事表明,孝敬父母不仅在于行动,也在于心。
4.张仪谏楚张仪是战国时期的贤士,能言善辩。
他曾经在楚国为下他本是敬重的楚王献“楚辞”而认真地谏言,没能说服楚王,不得不离开王宫。
但他的母亲却给予他鼓励和支持,让他再接再厉。
人们常说张仪“以母之教,完毕初志,又以母之言,立成霸业”。
这个典故说明母爱能够为人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强大的支持。
在我们的生活中,孝敬父母的精神一直被提倡,然而只有真正行动起来,才能够让这个伟大的精神得以实现并继续传承下去。
当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年幼时悉心鼓励和悲喜与共,当我们长大成人时,更需用我们的言行,回报这份伟大的情感。
在孝顺父母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成为更好的人,拥有更高尚的情操、更宽广的胸怀和更美好的生命。
孝的故事关于孝的故事(精选36篇)目录《孝的故事》之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之后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十分悲痛。
仁杰明白他的'痛苦情绪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
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
”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孝的故事》之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期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之后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孝的故事》之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
之后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孝的故事》之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以前做过齐国的仓令。
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推荐9篇)篇1: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最近看到一则报道: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
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出人意料地回答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看到这则报道,我怦然心动!“十一”长假,我毅然放弃自己小家的家务活,回到父亲身边陪伴他6天。
父亲快70岁了,患心肌缺血、高血压,曾住院两次。
自从母亲过世,他独自生活了7年,其中孤苦寂寞的滋味可想而知。
可是他很乐观,用写作来排除苦闷,几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出版了300多万字的文学和翻译作品。
母亲在世时也是作家,留下多本遗作。
父亲住的两室一厅,家电齐全,可是室内卫生太差劲了,满床满桌的报纸、杂志、手稿,卫生间的大便纸满地都是,钟点工都不肯来。
见父亲如此惨不忍睹的生活环境,我潸然泪下。
于是,我和弟弟突击了6天,彻底做了清洁卫生。
家中变得像母亲在世时那样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父亲欣慰地笑了,说:“这样活着才有劲!只是把你们姐弟俩累坏了!”“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情不自禁地说,“我们会把对母亲的爱全都加在您身上!”在我和弟弟临走前,父亲从书柜里取出一沓剪报,不小心掉落一张,我捡起来一看,原来是父母亲合写的随笔,题目叫《当我们老的`时候》:我们都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们,请你们做儿女的理解,对我们要有一点耐心!不要嫌我们终日唠唠叨叨,前言不搭后语,其实都为你们好!当我们吃饭时嘴漏,把饭菜与汤渍流在衣服上时,千万不要责怪我们!请想一想:当初我们是如何把着手给你们喂饭的。
当我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时,不要埋怨我们迟钝,请想一想:你们小时候我们是如何为你们擦屎把尿的。
当我们说话时忽然忘了主题,请给我们一点回想的时间,让我们想一想再说。
其实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们在旁边听我们说下去,我们就很满足了。
孝敬其实并非一定是物质和金钱不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时时牵挂着我们就行了。
[孝顺父母的故事共8篇]孝顺父母的故事6篇篇一:[孝顺父母的故事]孝敬父母从自我做起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我国孝敬父母的事例举不枚举。
下面我举两个让我感动至今的故事。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驱赶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营造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记得我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即使自己做了元帅,可还是亲自为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洗衣洗裤,从来不要自己的下属去做,难道他不是孝敬父母的楷模吗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不只是在心里想着,口里念着,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
其实,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做一番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情。
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如:我们每天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洗碗、洗衣服等;好好学习,不辜负爸妈对我们的期望。
特别节日时,如: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爸妈过生日时,我们为他们精心准备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让他们开心。
只要我们对父母真正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我们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其实孝敬父母就这么简单。
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能让爸妈欣慰,高兴和快乐。
那我们又何了而不为呢评语:本文主题鲜明,观点正确,表现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念。
该学生在认真阅读活动读本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表现突出,由学校选拔推荐。
指导老师:石柳柳篇二:[孝顺父母的故事]孝敬苍鹰感谢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谢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10篇1.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鹿乳奉亲——郯子郯子,春秋时期人,春秋时期郯国国君。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
在我国历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2.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涌泉跃鲤蒋氏,东汉四川广汉人,嫁给庞氏。
夫妻孝顺,家离长江六七里。
庞氏经常去河边取婆婆喜欢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经常给她做鱼吃。
婆婆不想一个人吃饭,就邀请她的邻居一起吃。
有一次,因为大风,庞兹很晚才回家打水。
江怀疑她忽视了她的母亲,把她赶出了家门。
庞兹住在邻居家,没日没夜地努力纺纱织布,把积蓄寄给邻居孝敬岳母。
后来婆婆得知庞氏被开除的消息,让蒋氏把他请回来。
庞氏回国途中,庭院里突然涌出泉水,味道和长江水一样,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跳出来。
从此,庞氏用这些来祭拜他的岳母,这样他就不用去很远的河边了。
3.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卧冰求鲤王翔最孝顺。
初丧,后母朱不慈,数之。
所以我失去了对父亲的爱。
每次扫牛,项更是恭敬有加。
父母生病,不能脱衣服。
妈妈经常想吃生鱼,天冷结冰的时候会脱衣服给它削冰。
冰突然自溶,双鲤跃出归。
母亲又想到了黄雀烤,几十只黄雀为母亲来到她的窗帘里。
全村惊叹不已,认为是孝感造成的。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
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孝敬父母的故事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三年五班张拓
1.陈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
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
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希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
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
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
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们应该想到儿时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父母不厌其烦为我们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每天教我们背儿歌,还要绞尽脑汁,去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古怪问题。
当时,父母做这些多么的耐心,多么的温柔,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朋友,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
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
学学陈毅元帅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2.孔融让梨
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
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韵文。
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
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
父亲问孔融为
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 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
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
3、世上最美味的泡面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
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
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
一路上担心著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
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
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
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
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
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要给谁洗?」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著:「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
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子。
看著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啊!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三年五班
张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