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系别学号姓名考分

“西方哲学史”(下)试卷

梳理哲学文本中的观点和论证,作出评论。要求论述清晰,结构合理,切勿脱离文本长篇大论,堆砌字数赚同情分。【提示:考核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深入解读文本,提炼作者所要表述的主要观点,简要重构并解释作者为支持它所提出的哲学论证;挖掘观点和论证背后所隐含的预设或前提,考察其论证是否严谨一致,是否有效地支持其论点。】(2题,每题50分)。

1、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由这种能力上的平等出发,就产生达到目的的希望的平等。因此,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自我保全,人人都受自己的理性控制。凡是他所能利用的东西,没有一种不能帮助他抵抗敌人,保全性命。这样说来,每个人对每种事物都具有权利,甚至对彼此的身体也是这样。因此,当每一个人对每一事物的这种自然权利继续存在时,任何人不论如何强悍或聪明,都不可能获得保障,完全活完大自然通常允许人们活下去的时间。这种状况就是人人相互为战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况下,生产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没有任何事情是公道的。暴力和欺诈在战争中是两种主要的美德。没有财产,没有统治权,没有“你的”、“我的”之分,每一个人能得到手的东西,在他能保住的时期内便是他的。以上所说的就是单纯的天性使人实际处在的恶劣状况,然而这种状况却有可能超脱。这一方面要靠人的激情,另一方面则要靠人的理性。使人们倾向于和平的激情是对死亡的畏惧,对舒适生活所必需的事物的欲望,以及通过自己的勤劳取得这一切的希望。于是理智便提示出可以使人同意的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即自然法则。于是,就有了理性的一般法则:每一个人只要有获得和平的希望时就应当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时,他就可以寻求并利用战争的一切帮助和利益。从这条规律又引申出第二条规律:如果别人也愿意这样做时,一个人在为了和平与保卫自己的范围内,会想到有必要自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这就是那条一切人的规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一个人转让或放弃他的权利时,那总是由于考虑到对方将某种权利回让给他,要不然就是因为他希望由此得到某种别的好处。因为这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任何人的自愿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某种对自己的好处。权利的互相转让或放弃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2、在任何一个观察过人类知识对象的人看来,显然这些对象或者是实实在在由感官印入的观念,或者是由于注意人心的各种情感和作用而感知的观念,最后,或者是借助于记忆和想象——即混合、分解或简单地表象那些由上述方法而认识的原始观念——而形成的观念。借着视觉,我可以有光和颜色及其不同程度与差异的观念。借着触觉,我可以感知到硬和软、热和冷、运动和阻力以及它们在数量上或程度上的大小深浅。嗅觉供给我以气味,味觉供给我以滋味,听觉则可以把各种不同曲调的声音传入我的心中。由于这些观念中有一些是一同出现的,我们就用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并且因而就把它们认为是一个东西。因此,

例如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相和硬度,如果常在一块儿出现,我们便会把这些观念当作一个单独的事物来看待,并用苹果的名称来表示它。另外一些观念的集合,则构成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本书和其他类似的可感觉的事物。不过,除了所有这些无数的观念或知识对象以外,同样还有“某种东西”知道或感知它们,并对它们进行各种活动,如意志、想象、记忆等;这样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实体,就是我所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我用这些词并不是指我的任何一个观念,而是指一个全然与观念不同的东西。观念只存在于这个东西之中,或者说,被这个东西所感知;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诚然,在人们中间奇特地流行着一种意见,认为房屋、山河,一句话,一切可感的东西,都不必被理智所感知而有一种自然的或真实的存在。不过,不论一般人用怎样大的信心和满意来采纳这个原则,但是,任何人只要留心研究这件事,就可以看到这里其实包含一个明显的矛盾。因为,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以外,还有甚么上述的对象呢?并且,在我们自己的观念或感觉以外,我们究竟能感知甚么呢?那么,要说是任何一个观念或其结合体不被感知而存在,那岂不明明白白是背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