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5.小虾
- 格式:pdf
- 大小:212.15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虾》课文原文及赏析
《小虾》课文原文:
我家有一个小小的水池,里面养着一些小虾。
这些小虾真有趣。
它们的身体是透明的,仿佛水晶一般。
头部有两根长长的触须,像两条细细的线。
最有趣的是它们的眼睛,像一对黑色的小珠子,总是骨碌碌地转个不停。
小虾吃食的时候更有趣。
它们先用钳子轻轻地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放心地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我常常逗它们玩儿。
我把一根木棍放进水池里,它们立刻就夹住不放,我往上提,它们就顺着木棍往上爬,一连能爬好几寸远呢!
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小虾。
《小虾》课文赏析:
这篇课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家中水池中养的小虾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充满了儿童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首先,作者通过对小虾身体的描述,展现了小虾的独特魅力。
透明的身体如同水晶,长长的触须如同细线,黑色的眼睛如同小珠子,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小虾的外貌特征。
其次,作者通过描绘小虾吃食的过程,展现了小虾的机敏和谨慎。
小虾先用钳子轻轻碰食物,再后退观察,反复确认安全后才大胆进食,这一细节描写既体现了小虾的生活智慧,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再次,作者通过自己与小虾的互动,表达了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他用木棍逗小虾玩,小虾顺着木棍往上爬,这一场景既展示了小虾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反映了作者与小虾之间的亲密关系。
总的来说,《小虾》这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小虾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观察力,同时也引导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和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生物。
三年级语文下册《小虾》课文原文及赏析《小虾》课文原文我在村子附近的小溪里捉了一些小虾,把它们养在缸里。
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
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
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我觉得该让它们在水缸里生活得更快乐些。
后来,我把它们放到小溪里去了。
《小虾》课文赏析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
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文章开头简洁明了,直接引出了文章的主角——小虾,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然后,作者通过对小虾活动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在缸里的自在状态。
那些小虾有的独自游荡,有的相互追逐,有的紧贴缸壁,形象生动,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它们的活动状态。
在描述小虾的反应时,作者使用了许多生动的词语,比如“立即蹦去”、“像生了气似的”、“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以及“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这些描述使得小虾的形象更加活泼生动,跃然纸上。
文章的最后,“我”因为想让小虾生活得更快乐,所以把它们放回了小溪,这不仅体现了“我”对小虾的善良和热爱,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总的来说,《小虾》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小虾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同时也传达了人类应该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美好愿望。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小虾》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小虾是一种很小的生物,体型像一条小指头。
它的身体由很多短短的腿和一只尖尖的鼻子构成,它喜欢生活在水中,特别是在淡水和海水中,成群结队地游动。
小虾有很多种,那么我们就近一步了解一下它的生活习性和活动方式。
首先,小虾的食物是什么呢?小虾喜欢吃水中的小东西,比如浮游生物、小鱼虾和水草等。
它们的觅食方式非常灵活自如,它们用自己的抓手去抓捕食物,一旦发现猎物,就会迅速扑上去抢夺食物。
其次,小虾的生活习性也很有趣。
小虾们有着非常完善的社交活动,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地留在一个区域。
而在一个群体中,小虾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多变,既有利益的考虑,也有良好的组织协调。
所以,可以说小虾是一种非常社交的生物。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小虾的生存环境。
小虾们需要生活在水中,并且需要根据不同的水部环境来选择适合的居住地。
它们也可以适应不同的水温、酸碱度等环境。
此外,小虾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生活在淡水还是海水的环境中。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小虾的生活习性和活动方式,同时也提到了任何一种生物都需要适应环境并且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生活方式这一方面。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小虾,也可以为我们更深入地探索自然世界提供帮助。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小虾作为一种比较小众的动物,在课本中也有所提及。
通过学习小虾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它们的生存方式,同时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一、小虾的分类小虾是属于类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短尾下目。
小虾有很多类型,如沙虾、淡水虾、明虾等等。
它们形态相似,都有甲壳保护自己的身体。
二、小虾的生物特性小虾生活在水中,主要吃浮游生物和水草等小型植物,属于草食性动物。
小虾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特点,它们的身体和眼睛都能够闪烁发光。
三、小虾的生长发育小虾的寿命很短,大多数小虾只能活1-2年。
小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频繁的蜕皮为身体增长提供空间,这个过程叫作换壳。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小虾》类文阅读《虾趣》含答案虾趣虾的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
江河里淤泥地带的虾,身上颜色黑些;沙底地带的虾,颜色白些。
生命力旺盛的虾,身体透明,生命力减弱的时候,透明度就降低了,逐渐变为奶白色。
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头部的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明显。
那是它的脏腑和没有消化完的食物。
活蹦乱跳的虾,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它的头壳里器官的搏动。
虾是喜欢嬉戏的,常常两只纠缠在一起,互相用长钳逗弄着玩。
虾前进的时候,伸直了两只钳足;当它遇险迅速后退的时候,两只长长的钳足就缩起来了。
虾吃食物时很小心,总是先用钳足去试探一下,然后赶紧后退,接着再试、再退,最后,它认定完全没有危险了,就放胆大嚼。
吃东西的时候,用脚爪辅助,桡足快乐地划动着。
有时,它仅仅用两只脚支地,其他的脚和整个身体都斜翘起来。
观察了虾的生活,我逐渐明白,齐白石画虾,是颇费心机的,它们真是多彩多姿!既有来自淤泥地带较黑的虾,也有来自沙底地带较白的虾。
它们头壳里那一团黑色都很突出,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它们有正在向前游的,也有正在向后退的,更有正在嬉戏和觅食的。
画面上没有藻类、沙石、溪涧、水纹,但是只要看到那些虾的姿态,仿佛这一切都有了;不知道这位老画家观察了多少虾,画得这样出神入化!1.短文中的成语准确地概括了齐白石老人画的虾。
2.短文介绍了虾的特点有()。
(多选)A.虾颜色的变化B.虾头部的特点C.虾钳足的变化D.虾吃食物的样子3.短文写齐白石老人的画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右边就是齐白石老人的画,请你为这幅画起一个题目吧。
参考答案:1.出神入化2.ABCD3.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努力(要认真观察)。
4.例:群虾嬉戏图。
15《小虾》说课稿3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5课《小虾》说课稿3篇15.《小虾》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5课《小虾》。
我的说课将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说教材,二是说学情,三说目标,四说教学理念,五是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我所执教的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一篇课文《小虾》,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性的文章。
通过“我”观察小虾生气、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研究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都对小虾很熟悉,有很直观的了解,但是他们未必能观察到小虾活动的动作形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三、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9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通过研究写作办法能够把文章写得语句通顺。
3.通过研究了解小虾的生活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1XXX。
4.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
4、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1.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2.教学中能加强朗诵指点,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3.阅读教学中,重视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4.在教学中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5、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看教师给你们带来了甚么?出示实物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篇关于小虾的文章。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生字。
1.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课本第54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用笔划出拿不准的生字,带生词的语句多读几遍。
以生为本以读促写——《小虾》说课稿各位学习小伙伴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以生为本,以读促写。
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小虾》。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双向视角解教材、勾连旧知明学情、三维考量定目标、四大板块展过程、围绕要素以板书、梳理思路说理念。
首先,让我们用双向视角解读教材。
1.从单元视角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在三年级学习的过程中,三上第六单元提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要求。
三下第三单元提出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要求。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并为三下第七单元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要求打下基础。
这一语文学习能力呈现出了螺旋上升和梯度发展。
本单元共安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花钟》、《蜜蜂》、《小虾》。
《小虾》在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意的方法的巩固和运用。
可以通过回顾方法,搭建支架的方法,让学生更快更准地把握段落大意。
同时,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提出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要求,本单元对这要求进行了提升,要求学生能观察出变化,并清除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插图、视频,在朗诵和练笔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
2.从本文视角看:《小虾》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在养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文为略读课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阅读要求:默读课文。
说说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把课文中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抄写下来。
本文的语言有两大特点,一是细致生动,一是轻松诙谐,富有情趣。
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围绕小虾“有趣”的特点,运用“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这样的动词叠用,来表现小虾受到惊扰后的样子,读来颇有趣味。
引导学生关注这类语言表达,积累此类生动的语文,为习作奠定基础。
勾连旧知明学情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默读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课前预学、课堂反馈,学会“找自然段、找关键句、提取信息”,明晰文本结构的方法。
15 小虾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堂小结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 (1)夏天,积了大半缸.(gāng)雨水,从葡萄架的空隙.(xì)里滴下的阳光,洒落在水面上,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
(2)我和邻居阿成哥跑到村边小溪里,在竹荫下静水处,轻轻掀.(xiān)开小石块,或者把手伸到大石块下,捉了一些小虾,带回家养在缸里。
(3)有一天,我从缸里捉出几只较.(jiào)大的虾,发现它们的腹部藏着许多圆圆的卵。
2.读选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
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来。
(2)用“”标出描写小虾动作的词语。
(3)仿照这段话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小动物。
吃饱后的小鸡们非常活跃。
它们你扑我跃,你啄我躲,你跑我追,打得十分有趣。
母鸡怕孩子们受伤,就急忙拍拍翅膀,发出叫声,小鸡们像听到收兵鼓似的,一窝蜂的奔过去,躲在母鸡的翅膀下面,紧紧地挤在一起,一动也不动了。
3.句子创作沙龙。
(1)缸里的小虾真有趣啊!(2)这缸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
(3)小虾的搏斗很激烈。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小虾》同步练习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xiǎo xiātōng tǐzhuī zhú měng liè shuǐgāng二、我是火眼金睛,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五、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一口缸闲.着,积了大半缸雨水。
()闲:①没有事情②没有使用③与正事无关2、它们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类文阅读-15.小虾一天,我到小溪边,捉到一些小虾,带回家养在玻璃缸里。
这些小虾,有的通身透明,这是才长大的;有的颜色青灰,这是老的。
这些小虾真有趣它们吃食物很小心总是先用钳子碰一下然后赶紧往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再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钳子捧着吃起来吃饱了的小虾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墙壁上休息有一次,我用小树枝逗正在休息的小虾,它立刻蹦到缸底,不停地舞动着细长的脚,钳子一张一张的,胡子一翘一翘的,连眼珠也一突一突的。
这时候,另一只小虾游了过来,它们就打起来,打得很猛。
那只输了的小虾往上一蹦,竟蹦出了水面。
每天放学后,我总要在缸前站一会儿,我多么喜欢这些小虾呀!1.给短文没加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休息输后退饱细长老3.作者按观察的顺序来写小虾,先写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
4.想想哪个答案正确,在括号里打上“√”。
(1)这篇短文是写小虾颜色的。
()(2)这篇短文是从两方面写小虾如何有趣,表达了作者喜爱小虾的感情。
()(3)这篇短文是写小虾吃食的样子。
()5.学习短文的写法,用几句话写一写你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
答案解析: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
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
章鱼挺着个圆圆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8条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
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
章鱼和蜥蜴一样,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
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
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术”,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
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烟雾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