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第二章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指在细胞受到一次有效的刺激而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对继之而来的无论多么强大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中位(MP)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transport):指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通过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6.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7.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transport):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纳泵运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的势能储备8.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9.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3.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泛指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多细胞生物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5.自身调节 auto regulation:指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7.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8.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9.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一般比静息电位小10-20mv。
10.出胞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11.入胞endocytosis: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也称内化。
12.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13.兴奋性excitability: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Physiology):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及其各组织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体液调节: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他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单纯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静息电位(RP):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AP):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成为动作电位阈电位:指足够的强度使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就称为绝对不应期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将出现不完全性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如果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消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吸收: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前部肌肉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即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C;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肾小球的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的滤过率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及规律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2.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负反馈是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5.易化扩散——机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必须在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帮助下才能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6.阈值(阈强度)——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7.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这就是静息膜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时受到刺激,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9.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0.去极化——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迅速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11.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为:40% ~50%,女性为37%~48%.12.血液凝固——简称血凝,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3.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4.血清——血液凝固后1h~2h,由于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15.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6.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室收缩末期容量;约70ml。
17.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的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5.【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的改变12.【内环境】:细胞外液13.【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第一章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6、【协同转运】:(继发性转运)在主动转运中,由于钠泵的作用形式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7、【胞吐】:物质由细胞排除的过程。
8、【胞纳】: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9、【膜电位】: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电位差10、【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11、【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1. 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啦,像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这些。
2. 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比您家里的温度、湿度总是差不多,让人舒服。
3.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就像有人叫您,您会答应一样。
4. 负反馈:让系统的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比如您热了就出汗降温,这就是负反馈。
5. 正反馈:输出增强输入,让系统的活动不断加强,像分娩的时候宫缩会越来越强,就是正反馈。
6.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就像跨过这个门槛,才能引发大动静。
7.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快速、可逆的翻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8.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好比细胞在休息时的“心情”。
9. 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电信号告诉肌肉该收缩啦。
10.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能反映血液中血细胞的多少。
11.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简称血沉,能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12.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
13.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脏也得有休息和工作的时候嘛。
14.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15.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就像水管里的水对管壁的压力。
16.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能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
17. 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您一呼一吸就是呼吸运动在起作用。
18.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把新鲜空气吸进来,把废气排出去。
19.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让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生理学的意思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研究生物功能活动的生物学学科,包括,个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层次的生理活动研究,以及实验生理学、分子生理学和系统生理学等。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是研究活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活机体包括最简单的微生物到最复杂的人体。
生理学造句欣赏1 人的大脑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是所有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承认的。
如果人的大脑的潜力都能充分发挥的话,每一个大脑都能装相当于上亿册书的图书馆这样的知识量。
大家都应该坚信,自己能够掌握许多知识,能够谈成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
2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
3 在有机物和机器的混合物中,生理学总是略胜一筹。
4 本文试图在前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医学各方面的知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写作自疗这个课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
5 他对生理学发展的新贡献获得高度赞赏.6 一些运动生理学家的答案并非如你所想。
7 动物生理学家对这一感觉系统进行了完善的解剖研究。
8 这是张卡通图画,实际上描绘了一个由生理学家,所做过的经典实验,出于某种原因,他们切开一只狗的大脑,对不同的大脑区域进行电击。
9 出汗是那些看似简单的生理机能之一,但生理学家仍然没有充分理解它,至少在为什么性别会影响出汗这个问题上。
10 应用电生理学技术结合行为学方法,探查了大鼠在明暗分辨学习后额叶皮层的突触效能变化。
11 其中就业培训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疾病的性质和声学原理。
12 萨尔斯顿爵士于202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3 首先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肌肉疲劳和精神疲劳,研究了驾驶疲劳的生理学机理。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和机能的科学,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
以下是40个生理学的必考名词解释及其拓展:1. 细胞膜:细胞的外界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2. 胞质:细胞膜内的液体,包含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其中发生着许多细胞代谢活动。
3. 细胞核:细胞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位于其中,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4. 细胞器:细胞中负责特定功能的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5. 线粒体:细胞中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糖类物质生产ATP,提供细胞所需能量。
6. 高尔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和分泌处,负责修饰、分拣和包装蛋白质。
7. 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官,负责分解细胞内外的废物和病原体。
8. 核糖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9. 胞浆骨架:细胞内的一组纤维蛋白,提供细胞形态的支持和维持细胞内物质运输。
10. 分子运输:物质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和细胞吞噬。
11. 酶:生物体内的催化剂,促进生化反应的进行。
12. 基因:DNA分子上的遗传物质单位,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
13. 蛋白质:生物体中重要的功能分子,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运输、催化和结构支持。
14.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传递至目标组织,调节生理过程。
1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过程,涉及电子的流动。
16. 呼吸链: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产生能量。
17. 光合作用:植物及一些细菌中的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有机物质。
18. 糖原: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的多聚糖,能够供应能量。
19. ATP:细胞内的能量分子,能够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20. 酸碱平衡:维持体液pH值恒定的能力,通过呼吸和肾脏调节。
21. 肌肉收缩:肌肉纤维的收缩过程,由神经冲动引起。
22. 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生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诸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5、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反射(反射弧):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7、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8、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不耗能。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研究机体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制的科学。
2. 器官:具有特定功能的身体结构,由多个组织组成。
3. 组织:由一组特定类型的细胞及其外间质组成的结构。
4.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 细胞膜:包围细胞的薄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6. 细胞器:细胞内的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7. 细胞核:细胞中包含DNA的结构,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8. 细胞分裂:细胞繁殖的过程,产生两个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细胞。
9. 细胞呼吸:将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能量的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10. 全身循环:心脏泵送氧血到全身各部位,然后回流到心脏的过程。
11. 呼吸:人类摄取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12. 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系统。
13. 骨骼系统:由骨骼组成的体内支架,提供支撑和保护。
14. 消化系统:摄取、分解和吸收食物,将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的系统。
15. 泌尿系统:产生、存储和排泄尿液的系统。
16. 神经系统:接受、传递和处理信息的系统。
17.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机体内部平衡的系统。
18. 免疫系统:保护机体免受疾病和外界入侵的系统。
19. 睡眠:周期性的安静休息状态。
20. 饮食:摄取食物来提供能量和营养。
21. 新陈代谢: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总体过程。
22. 平衡:正常状态下各种因素之间的和谐状态。
23. 体温调节:维持机体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
24.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液体,运输氧气和养分。
25. 血压: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26. 氧气:呼吸过程中摄取的气体,用于产生能量。
27. 二氧化碳:呼吸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28. 铁:血液中的重要矿物质,参与氧气的运输。
29. 水:生物体内的主要成分,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30. 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31. 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32. 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分子。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2. 细胞(Cell):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生命过程都由细胞完成。
3. 组织(Tissue):由一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单位,包括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4. 器官(Organ):由不同组织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如心脏、肺等。
5. 系统(System):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群,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6.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目标器官或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7. 血液(Blood):体液之一,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养分和激素,以及维持体温和免疫功能。
8.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调节和控制机体功能的系统。
9.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组成,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
10.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鼻腔、喉、气管、肺等器官组成,负责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
11.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运输氧气、养分和激素到全身各部位。
1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负责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维持身体健康的防御系统。
13. 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包括能量转换、分解和合成物质。
14. 遗传(Genetics):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DNA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领域。
15.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存在于神经元间隙中的一类化学物质,用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6. 兴奋(Excitation):由于刺激而导致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内动作电位生成和传导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内环境: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3.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的过程。
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8.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9.易化扩散: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它们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0.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
1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1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3.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4.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16.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17.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1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0.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3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5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7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9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朝向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被动转运:本身不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11主动转运:是消耗能量的,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12静息电位: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P)13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P)14极化:人们通常把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5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16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7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多细胞生物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内分泌激素、生物活性物质或某些代谢产物等)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物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也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阈电位(shreshold potential):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
前馈(feed-forward):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出胞(exocytosis):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一分泌囊泡的形式排除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入胞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兴奋性(excitability):生理学中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7.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8.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9.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0.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2.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3.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4.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6.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17.等张收缩:收缩时,肌肉只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8.单收缩:当骨骼肌复制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9.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低,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这个过程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20.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高,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这个过程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21.调定点: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三)血液1.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家偶偶血细胞比容。
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哄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3.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固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液体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4.红细胞叠连:在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哄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
5.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实质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6.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四)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
3.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简称心输出量。
5.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6.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7.工作细胞:普通的心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稳定的静息电位,主要执行收缩功能,称为工作细胞。
8.自律细胞:特殊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组成心内特殊传到系统,这类细胞大多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并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称为自律细胞。
9.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产生机制,可将心肌细胞分成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前者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等;后者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
10.期间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间收缩。
11.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间收缩之后,伴有一次比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12.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为容积速度。
13.血压:流动中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1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指心跳停止、血流暂停,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15.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液指称为收缩压。
16.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脉搏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1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19.中央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
20.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1.有效率过压: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五)呼吸生理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外呼吸: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牵张反射:即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5.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呼吸中枢。
6.氧容量: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7.氧含量:在10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
8.血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即血饱和度。
9.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比顺应性:单位肺容量的顺应顺。
11.用力呼吸量: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吸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12.V/O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
13.P50: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氧分压。
(六)消化和吸收1.消化: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称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2.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基本关节率: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的缓慢的除极电位。
4.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5.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的屏障。
6.胃排空: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分节运动: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8.容受性舒张: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肌肉的舒张。
9.跨细胞途径:肠腔内物质由肠上皮细胞顶端膜进入细胞,再由细胞基底侧膜进入细胞外间细胞的过程。
10.细胞房途径:肠腔内物质通过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外间隙的过程。
11.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消耗能量。
12.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1.能量代谢:生理学中通常将深谷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这种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 量的比值5.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人体处于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的能量代谢。
6.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7.体温: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8.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的消耗能量的作用。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人的为125ml/min。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为19%。
3.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脉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并非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改变滤过平衡点。
从肾小球滤过率和红细胞比容可计算肾血浆流血。
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6.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租用:指肾小管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中。
7.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8.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当血糖浓度升至300mg/ml时,令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或超过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此时每分钟葡萄糖的滤过已达两肾葡萄糖重吸收极限。
9.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液(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减小,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