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东南亚
- 格式:ppt
- 大小:7.04 MB
- 文档页数:31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是学生在学习了亚洲相关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元。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亚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学生对陌生地区的认知兴趣较高,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
2.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东南亚的相关案例资料。
3.教学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南亚的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南亚地区产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地图,呈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让学生对东南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课件,回答有关东南亚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的问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主要国家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掌握东南亚各国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阅读能力,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了解东南亚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主要国家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东南亚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培养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主要国家等内容。
2.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南亚国家,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东南亚的了解。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案例分析资料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亚洲地理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东南亚。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主要国家等内容。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对东南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节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地区-——东南亚第一课时复杂的地形,重要的位置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三、教学难点1.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和主要区别。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1.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东南亚政区图”,图7.18“东南亚的地形”,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内容主要包括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和人口分布等。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基础认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世界各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相对较浅,希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加深对东南亚地区的了解。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较高,因为东南亚是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和独特风土人情的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和人口分布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和人口分布。
2.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当地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图片法:通过图片展示东南亚的风景、物产资源和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东南亚国家,分析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准备东南亚地图,标注主要国家和重要城市。
2.图片资料:收集东南亚的自然风光、物产资源、民俗文化等图片。
3.案例分析资料:准备东南亚国家的相关案例分析资料。
4.教学视频:寻找关于东南亚的旅游宣传片或纪录片,用于导入和呈现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东南亚的旅游宣传片或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
然后简要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案(2017春季版七下)《第⼆节东南亚》教案(⼀)本节学习⽬标: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字路⼝”的重要地理位置2.了解东南亚热带⾬林⽓候、热带季风⽓候的⽓候特点及其对于农业⽣产的影响3.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4.了解东南亚⼈⼝稠密及⼈⼝和城市的分布特点5.了解华⼈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援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6.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本节重点难点剖析: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与地形特征2.热带⽓候对于农业⽣产的影响3.华⼈华侨分布集中4.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5.热带⾬林⽓候和热带季风⽓候的主要分布、⽓候特点及其对于农业⽣产的影响(三)课前⾃主预习:引导:前⾯我们已经了解了亚洲,亚洲地域辽阔,因此⼈们把亚洲划分成了六个地理分区,同学们能够说出来吗?今天我们就要开始了解与中国⼭⽔相连的地区—东南亚,记住在学完这⼀节内容后,你要想⼀想为什么说东南亚与中国是⼭⽔相连的呢?活动(1):读课本P12页7.20图,完成:纬度位置:东南亚北部被________(特殊纬线)穿过,南部被______(特殊纬线)穿过,所以⼤部分地区位于_______带海陆位置:东南亚地处洲与洲、洋与洋之间的“”。
活动(2):读课本P12页7.20图,完成:东南亚⼤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地理单元组成;其中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的群岛,通过阅读课本,说出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3):读课本P13页7.21图,完成:通过阅读课本说说东南亚包括了哪些国家?观察每个国家的海陆位置特点,找出东南亚唯⼀的内陆国是哪个国家?并记住这些的位置、名称;通过阅读课本说说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有“⽕⼭国”之称?活动(4):读课本P12页7.20图,完成:在7.20图中找到以下地理单元: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岛屿、群岛:马来群岛、苏门答腊岛、菲律宾群岛海洋、海峡:南海、印度洋、太平洋、马六甲海峡河流:伊洛⽡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记住以上地理单元的位置,并且完成课本P13页的活动第1、2题活动(5):读课本P14页7.22、7.23图,完成:通过阅读课本P14的第⼀段以及7.22图,说⼀说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________的海峡,世界上最_______的海峡,因此被誉为“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是⽇本进⼝⽯油的必经之路,因此被⽇本誉为“______________”新加坡位于________半岛的南端的,新加坡___________,缺乏_______、_______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的⼯业⽀柱活动(6):读课本P15页、东南亚⽓候分布图,完成:通过观察右图,说说东南亚的⽓候⼤部分地区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候构成观察右图,说说热带季风⽓候与热带⾬林的分布地区?通过两种⽓候的⽓候特点分别说说这两种⽓候对于农业⽣产的影响?活动(7):读课本P15、P16页、东南亚物产分布图,完成:东南亚的矿产资源也⽐较丰富,⽯油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锡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活动(8):读课本P16、P17页,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中南半岛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和;东南亚居民绝⼤多数是种⼈,是世界和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南亚的基本情况,提高对这一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东南亚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图的运用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资料的阅读、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2.难点:对东南亚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对东南亚地区人文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的展示、分析和解读,使学生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和物产资源。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地图:东南亚地图、中国地图。
3.资料:关于东南亚的图片、文字资料。
4.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南亚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资料,向学生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和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这一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东南亚的认识相对较浅,对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东南亚的相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说出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了解东南亚的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状况;学会分析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课堂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状况;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对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资料查询、课堂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南亚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地理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东南亚的位置特点,分析其对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的影响。
(2)气候特点:介绍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
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结合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4.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5.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能力目标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教学难点1.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和主要区别。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旅游情景方式引入:近些年来中国人出国旅游有一大热点(新马泰)。
这些国家都有哪些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呢?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东南亚旅游一趟,去了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
板书:第一节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讲授新课]1.课件展示: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东南亚政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