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历史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主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最近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考察调研后,我们认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地位和战略地位在我国现有的自然生态林中十分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要改变“常识”。
过去总认为大兴安岭在黑龙江境内,其实不然。
大兴安岭95%以上的林区面积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大约14万平方公里,其中只有1万平方公里散落在黑龙江境内。
在内蒙古东北部的林区,大约11万平方公里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管辖境内, 2万多平方公里分布在内蒙古各盟市地方林管局管辖范围内。
其次,大兴安岭主脉贯穿内蒙古大兴安岭整个林区。
境内河流779条,湿地众多,是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松花江的水源涵养区。
其森林生态是东北粮食主产区与呼伦贝尔草原之间的天然屏障。
再次,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直接影响和调节着我国华北、东北、华东等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我国局部气候带的气候差异和生物多样性的温差。
是中国寒温带亮针叶林最大的浓缩基因库。
第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占国有林区的10.9%,占东北、内蒙等古四大重点国有林区的32%,森林蓄积量占全国国有林区的12%,占我国四大重点国有林区的33.5%。
森林年生长量达1200多万立方米,潜力生长量在1700万立方米左右,居国有林区之首。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地位对履行我国政府到2020年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0%--45%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具有现实和重要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边境境外战略资源十分丰富。
内蒙古大兴安岭与蒙古、俄罗斯毗邻,边境线长440公里,其中阿尔山林业局与蒙古国边境线长80公里。
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毗邻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世界罕见的资源宝库,蕴藏着俄罗斯3/4的资源:潜在能源储量80%;矿物燃料动力资源的75%;石油储量60%;天然气储量80%;动力煤储量90%;炼焦煤储量70%;木材储量76%,这里应是我国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对外经济开发与合作的重要目的地。
网络教育学院《行政管理课程设计》大作业题目:学习中心:层次:专业:年级:年春/秋季学号:学生:辅导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日注意:完成以下题目后请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案例:大兴安岭林区的行政组织结构与火灾1987年5月7日,我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
熊熊烈火烧过100万公顷土地,焚毁了贮存木材85万立方米,193人葬身火海,5万居民无家可归。
森林起火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统一指挥下,经过5万军民25个昼夜的英勇战斗,才予以扑灭。
这次罕见的灾害给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火种的引发是偶然的。
但是,火种酿成大祸并不是必然的。
如果组织结构合理,管理机制健全,安全可以防患未然。
当时大兴安岭林区是林业部的直属森工企业,由林业部直接领导,但是,该林区行政区域又归属黑龙江省,而地域版图又属内蒙古自治区。
因此,大兴安岭林区每年的盈利都要向几个“婆婆”交纳。
黑龙江省要收几百万管理费。
而林区建设却谁也没有负起责任,特别是护林防火建设投资极其有限。
如名义上几千万元的育林基金,七除八扣,真正用来森林保护的只占9%,其中用于森林防火的,微乎其微。
案例思考:1.从公共行政组织理论看,大兴安岭林区的行政组织结构存在什么问题?2.如何吸取教训,建立科学的行政组织体系?答案:1.从公共行政组织理论看,大兴安岭林区的行政组织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作为一段震撼人心的史实,留在1987年中国的以及人类同大自然相互征服的史册上。
它向我们发出了红色的警告,也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总的来看,它暴露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即行政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和组织制度的不完善,具体表现在:第一,条块分割,多头领导。
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之一,就是指挥要统一。
一个单位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不能多头领导。
在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的情況下,也要明确以谁为主。
而大兴安岭是林业部直属的森工企业,地方行政却归黑龙江。
第一篇林区概况第二章自然资源第三节野生动植物资源一、野生植物资源(一)野生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分布1、野生植物区系组成根据《中国东北植被地理》区划,林区植被属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山地落叶针叶林区,统计林区共有野生植物1848种,隶属于201科,681属。
包括苔藓地衣植物228种,蕨类植物47种,裸子植物9种,被子植物1288种,大型经济真菌类276种。
苔藓植物采用卡斯特系统;藓纲采用陈邦杰的类系统,蕨类植物按秦仁昌教授的新系统排列,裸子植物按郑万钧教授系统排列,被子植物是按恩格勒系统排列,大型经济真菌采用《中国大型真菌》和Singer系统。
见表3-1.表3-1 内蒙古大兴安岭植物区系组成统计表2、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根据“中国东北部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傅沛云 200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植物地理分布有4个分布区类型。
Ⅰ世界分布种:属于世界分布种主要有墙草、黎、金鱼藻、穗状狐尾藻、益母草、狼巴草、篦齿眼子菜等。
Ⅱ亚寒带——寒带性质分布的种:主要包括北温带—北极分布种,如越桔柳、蔟茎石竹、松叶毛茛、互叶金腰、越桔等;旧世界温带—北极分布种,如西伯利亚刺柏、崖柳(Salix floderusii)、绣线菊、野火球、毒芹等;亚洲—北美—北极分布种,如山黧豆、小叶杜鹃、火焰草等;亚洲温带—北极分布种,如钻天柳、扇叶桦、毛脉酸模、兴安鹅不食等;北极—高山分布种,即偃松、黑果天栌、东亚岩高兰等;西伯利亚分布种,主要有乌拉苔草、散穗早熟禾、小黄花菜、柳蒿等;东西伯利分布种,如兴安落叶松、卷边柳、岳桦、狐尾蓼、大活等。
Ⅲ.温带分布种:温带性质的植物占绝对优势,北温带分布种,主要有卷茎蓼、皱叶酸模、伞繁缕、石龙芮毛茛、地榆、柳兰、单侧花、斑花杓兰等;北温带—南温带分布种,如荠菜、鹅绒委陵菜等;旧世界温带分布种,主要代表种如细叶沼柳、三蕊柳、兴安蓼、蛇床、大穗苔草、大花杓兰、手掌参等;亚洲—北美分布种,如花锚、日本绎芹、哨呐草等;东亚—北美分布种,即舞鹤草;温带亚洲分布种,主要代表种有谷柳、白桦、黑桦、女娄菜、假升麻、黄芪等;东亚分布种,主要有尖唇乌巢兰、阴地针苔草、眼子菜、桔梗、轮叶沙参等;中国—日本分布有种,主要有朝鲜柳、春榆、大花剪秋萝、珠果紫堇、落新妇、翼果苔草等;东北—日本中北部分布种,主要有细柱柳、毛接骨木等;中国—日本—蒙古草原分布种,如毛轴鹅不食、芍药等;中国东北分布种,如球果唐松草、白藓、东北龙胆、活血丹等;中国东部—西部分布种,如糙叶败酱、线叶柴胡、芹叶铁线莲等;东北—华北分布种,如本氏蓼、洋铁酸模、李叶溲疏、花楸等;东北—华北—蒙古草原分布种,如宽叶蓝刺头、褐毛蓝刺头等;东北分布种,如栓皮春榆、耳叶蓼、辣蓼铁线莲、毛景天等;东北—俄罗期远东区分布种,如羊胡子苔草、尖萼楼斗菜、驴蹄菜等;东北—达乌里分布种,主要代表种是兴安圆柏、大黄柳、细叶乌头等;东北—大兴安岭分布种,如线叶蒿、毛金腰等;东北—蒙古草原分布种,如细叶藜、东北蒲公英等;华北分布种,如独根草、紫苞风毛菊等;华北—蒙古草原分布种,如硬阿魏、多岐沙参、山蒿等;华北—东北平原分布种,即东北舍鱼藻、少花拉拉藤等;大兴安岭分布种,如樟子松、兴安柳、密穗茶藨、丝叶山芹等;大兴安岭—俄罗斯远东区分布种,如东北高翠雀、东北小米草、兴安鬼针草等;中亚分布种,即细叶鸢尾(Iris tenuifolia);中亚东部分布种,即白花鸢尾、砂蓝刺头;阿尔泰—蒙古—达乌里分布种,如北白头翁、刺叶小檗等;达乌里—蒙古分布种,主要代表种如砂生桦等;达乌里—蒙古—俄罗斯远东区分布种,即东北茴芹;蒙古草原分布种,如海拉尔绣线菊等;俄罗斯远东区—蒙古草原种,即东北眼子菜。
1 地方国有林管理体系——国有林管理体系第一次调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设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管理全国林业经营和林政工作.1951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林垦部改为林业部。
这期间国有林管理体系的基本特点:国有林经营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各行政大区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中央林业部属行业管理部门。
2 建立全国国有林管理体系-—国有林管理体系第二次调整(1954年至1956年).1954年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由于大区行政机构撤销,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等国有林区森林工业局、木材加工厂、林产化工厂和木材公司分别由林业部和各省、自治区林业厅、局领导。
中央政府林业部开始接管省森工局与地区管理局。
形成国有森工企业组织机构.3 森工与营林分设——国有林经营体系的第三次调整(1956年至1958年)。
1956年5 月12日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工业部,主管全国森林工业.同时保留林业部主管全国造林营林和林产品生产.这期间国有林管理体系的基本特点:森工企业由中央条条领导,营林由地方块块领导,森工与营林分设机构,即林管局与林业厅.森工企业是国营企业,实行企业管理及经济核算制,营林是林业行政工作,属地方事业,两者管理方法及经济来源均不同。
森林工业发展迅速,为国家上缴利润列全国各行业的第二、三位.这种管理机构的设立深受当时苏联管理体系的影响,但却没有和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而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造成采伐森林和培育森林资源之间的严重矛盾。
4 组建新林业厅—-国有林管理体系的第四次调整(1958年至1962年).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撤消森林工业部,与林业部合并.自1958年1月起,各省森工体系与营林体系合并,分别组建新的林业厅.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全省森林经营管理、森林采伐、木材加工、植树造林等工作。
8绿色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七十载开发建设书写史诗文/绿色中国融媒体特约记者 孙 勇 郭卫岩 记者/铁 铮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党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作出了筹备开发大兴安岭的决定。
1952年初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
第一批开发建设者,奔赴大兴安岭林区腹地,拉开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计划开发建设的序幕。
70年时光如水。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为中国林业写下厚重史诗。
70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为全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保存最好的重点国有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axing’anling Forest Areain Inner Mongolia Has Written an Epic in Seventy Years9绿色中国林区。
它维系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是名副其实的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万千栋梁出林海2015年3月31日,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伐木工王铁昌伐倒了全面停伐前的最后一棵树,结束了林区半个多世纪的采伐历史。
此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国家生产了数亿立方米的木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基建事业百废待兴,亟需大量工业材料。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水泥年产量只有66万吨,钢铁年产量仅为15.8万吨。
这对于一个4.5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木材就成了新中国基建的“顶梁柱”。
10.67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蕴含着丰富的木材资源。
为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需要,国家开始对大兴安岭人迹罕至的原始林区进行有计划的开发。
1950年3月,林业部和内蒙古林业局发布《大兴安岭林区规划方案》,确定了图里河林区的开发方案。
1951年6月,图里河森林工业局筹备处在牙克石成立。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管窥黎云昆没有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局址所在地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省与江苏省两省之和。
据2010年统计,人口为34万。
有人戏称呼伦贝尔市为“省的面积,县的人口,乡的产值”。
大兴安岭有54%在呼伦贝尔市境内。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7%,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现有110万公顷从未开发的原始林,779条河流和多处湿地(仅牙克石就有水域面积720平方公里)是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
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制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地人称,对于这块宝地,没有发展是最好的发展。
牙克石与牙克石宾馆牙克石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所在地,为县级市,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中脊中段西坡,面积2.76万平方公里(北京面积1.64万平方公里)。
牙克石原为喜桂图旗,1983年撤喜桂图旗,建牙克石市。
牙克石是满语,意为“要塞”之意,另一说为蒙语,意为“冲塌的水湾”,还有一说是俄语,“雅克什”,俄国人的名字。
牙克石宾馆位牙克石市内,系1959年为援建牙克石栲胶厂的东德专家修建的。
该建筑所需材料为修建人民大会堂时的剩余材料。
当时能把修建人民大会堂的剩余材料拉到这里修建宾馆,也足以说明当年的牙克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宾馆为欧式建筑,即使以今人的眼光来评判,也绝不落后。
东德援建的这座栲胶厂,年生产能力5000吨,是当时亚洲第二、全国第一大的林产工业企业,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破产。
见下图。
8197牙克石清真寺牙克石清真寺始建于1935年,当时尚在伪满洲国治下。
1989年对清真寺礼拜殿和沐浴室进行了扩建。
寺内有伊斯兰教教义宣讲栏。
抄录如下:问:正信(即依玛尼)的种子是什么?答:是学习知识。
穆圣曾说:“学习从摇篮到坟墓。
”问:正信(即依玛尼)的果实是什么?答:是斋戒。
穆圣曾说:“斋戒是火浴中挡火的盾牌。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历史沿革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的前身是1947年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建的内蒙古林矿总局,1948年11月改称为自治区林务总局。
1950年2月28日,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决定筹备开发大兴安岭林区。
自治区政府责成林务总局负责大兴安岭林区的全面行政事业工作,开发林区,支援新中国建设。
1952年5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51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其中明确林务局改称为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机构性质为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部的直属部门。
核定人员编制为110人。
1954年国务院批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计划,并将大兴安岭内蒙古林管局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领导。
195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呼伦贝尔盟公署合署,林管局局长兼任呼伦贝尔盟盟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关于森工下放和森工营林合并问题的通知》〔(58)蒙林逸字第1号〕中,明确了林管局的管理区域界限、机构编制和森林经营保护、防火等事业职能。
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编制委员会转给你厅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324人行政编制的函》(58)编字第0046号,核定林管局行政编制324人。
1965年国家林业部《下达各林业管理局编制人数》(65)林政干昭字第202号核定内蒙古林管局人员编制307人。
1979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恢复自治区原有行政区划(中发〔1979〕42号),林管局改为中央林业部直属单位,仍然具有林业行政事业和社会事业管理职能。
1980年国务院决定林管局下放归属自治区管理,更名为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管理局。
1983年内党办发(1983)179号《关于牙克石林管局机构设置的批复》又重新核定了林管局机关内设机构,设党委和群团职能部门7个,行政职能部门26个。
1987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名称,其领导体制是自治区的派出机构,林管局机关为事业单位,自治区政府每年拨付50万防火事业费。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历史沿革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的前身是1947年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建的内蒙古林矿总局,1948年11月改称为自治区林务总局。
1950年2月28日,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决定筹备开发大兴安岭林区。
自治区政府责成林务总局负责大兴安岭林区的全面行政事业工作,开发林区,支援新中国建设。
1952年5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51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其中明确林务局改称为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机构性质为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部的直属部门。
核定人员编制为110人。
1954年国务院批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计划,并将大兴安岭内蒙古林管局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领导。
195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呼伦贝尔盟公署合署,林管局局长兼任呼伦贝尔盟盟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关于森工下放和森工营林合并问题的通知》〔(58)蒙林逸字第1号〕中,明确了林管局的管理区域界限、机构编制和森林经营保护、防火等事业职能。
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编制委员会转给你厅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324人行政编制的函》(58)编字第0046号,核定林管局行政编制324人。
1965年国家林业部《下达各林业管理局编制人数》(65)林政干昭字第202号核定内蒙古林管局人员编制307人。
1979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恢复自治区原有行政区划(中发〔1979〕42号),林管局改为中央林业部直属单位,仍然具有林业行政事业和社会事业管理职能。
1980年国务院决定林管局下放归属自治区管理,更名为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管理局。
1983年内党办发(1983)179号《关于牙克石林管局机构设置的批复》又重新核定了林管局机关内设机构,设党委和群团职能部门7个,行政职能部门26个。
1987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名称,其领导体制是自治区的派出机构,林管局机关为事业单位,自治区政府每年拨付50万防火事业费。
同时,对森调规划、勘查设计、林业党干校、林业基础科研、航空护林等事业单位给予定额行政事业拨款。
199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内政办发〔1990〕138号《转发关于解决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两危”问题的主席办公会议纪要的通知》(会议由布赫主席主持,相关副主席和部门参加)明确指出:“由于林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现状和林区办社会的实际情况,大兴安岭林管局要行使自治区政府赋予的一定的行政管理权限,包括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以及森林防火等”。
1991年,国务院确定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为全国首批55户试点企业集团,当时自治区为使林管局享受国家对试点企业集团的优惠政策,扶持林区战胜“两危”,走出困境,支持在林管局的基础上组建企业集团。
1992年,自治区在向国务院上报的森工集团组建方案(内政发〔1992〕207号文件)和对林管局的批复中,明确了“三不变”的原则:即林管局是自治区直属单位,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干部管理权限不变、地方利益不变。
199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组建森工集团,并在北京举行挂牌仪式。
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主席办公会议,研究有关问题。
在主席办公会议纪要《研究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关问题》〔1995〕61号文件中明确:在组建森工集团中,要保留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的名称和行政、社会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