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789.63 KB
- 文档页数:33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9.1本章要点●明朝的主要立法:《明律》、《明大诰》与《明会典》●明朝的刑事法律制度●明朝的会审制度9.2重点难点导学明代(公元1368—1644年)法律制度,在继承唐宋法律的基础上,“因世立法”,有所创新,无论法律指导思想、立法技术、法律体系、法律原则、法律内容、司法审判等,皆无不如此,是继唐代法律制度高度发达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法制建设的典型代表。
因此,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节明代立法思想的转向一、“明刑弼教”、“重典治国”原则的确立二、“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结合第二节明代立法概况一、制颁《大明律》《大明律》是明代的基本法典,“草创于吴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齐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颁示天下”,成明代“画一之制”。
洪武三十年律的刊布,标志着明代基本法典的最后定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日久而虑精”、“斟酌损益”的一代名典。
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明代封建立法的成就,而且影响了清代立法格局。
因此,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性法典,不仅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的立法。
可以说,在中国法制史上它与唐律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编纂《明大诰》《明大诰》是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别刑法,包括《大诰一编》、《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总计4编236条。
朱元璋为了很好实施《明大诰》这部特殊刑法典,达到重典治吏治民的目的,他在大诰颁行之后,旋即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大诰的高潮。
当《大诰初编》颁行时,他宣布:“朕出是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
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
所在臣民,熟观为戒。
”【例】《明大诰》[南师大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年研]答:《明大诰》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别刑法,包括《大诰一编》、《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总计4编236条,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之间颁行。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过程一、立法思想:(一)“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原则“重典治国”思想的消极影响:○1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问题,还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2把中国封建社会刑罚由轻(唐代)入重(宋代)推向极致,真正形成封建社会落后的苛刑峻罚形态;(二)“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结合原则:第二节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和特点:一、刑事法规的发展与特点:(一)“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法原则:1.“轻其轻罪”:明代相较于唐律,在有违伦常教化犯罪处刑上明显偏轻;2.“重其重罪”:、、、,对于直接危害封建统治、封建君主的犯罪,处刑都普遍加重;3.原因:○1在理学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有关于伦常礼教的犯罪的处罚减轻,能够集中刑法的打击目标,更好地发挥刑罚的工具性作用,缓和社会的反抗情绪;○2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眼中动摇、冲击着封建转世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二)严法整饬吏治与重典惩治贪官:1.严惩管理失职、渎职的行为;2.创设“奸党”罪,严禁臣下朋党;3.重典惩治贪官污吏:申明亭:揭诸司犯法者,以示戒;皮场庙:悬“剥皮实草之袋”;(三)刑罚残酷:1.充军;2.枷号:明初创立枷号刑,是指强制罪犯戴枷于监狱外或官府衙门前示众。
以示羞辱;3.廷杖:是指在皇帝决定和监督下,在殿廷前对“违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罚,由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四)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文字狱”:明代推行文字狱的实质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除了以严刑峻法重惩各种犯罪外,还力图施用高压手段,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人民的思想;二、民商事法规的发展与特点:(二)强化对传统商业的法律调控:1.茶法;2.盐法;3.商税法:1)关税;2)市税;3)舶税;(三)民事立法的发展:1.关于土地所有权:明代土地所有权行使基本分为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私人土地所有制和宗族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占田过限”的规定;2.关于租佃关系;3.关于婚姻、继承关系:爵位继承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第三节明代司法制度及其特点一、司法机关设置的发展变化:(一)中央司法机关设置的发展变化:1.刑部:地位提高为中央主审机关。
|法学|《中国法制史》(13)明代法律制度复习规划服务答辩论文写作事项咨询●明代法律制度●一、明代的法律制度概况明代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明代最基本的法规《大明律》《问刑条例《大诰》和《军政条例》等;讨论明代的法律机构,包括以皇帝和皇帝为核心的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法司为核心的中央法律机构,以及省、府、县各级的地方法律机构,对中央与地方在法律事务上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明代的司法,交代了明代一般的司法程序,从诉讼开始到刑罚的落实,讨论了明代特殊身份人的司法,分别以贵族、官员、生员为权力集团的代表,以雇工人和贱民为权利被剥夺的阶层的代表,讨论这些群体的司法和一般司法之间的差别;明朝具体司法案件举例,既包括重大的、具有广泛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的案件,也包括具有日常性质的普通案件;以及明朝的民族法律文化,包括朝廷对各民族的法律政策以及以傣族和苗族为例的各民族本身制定的民族法。
一、明代立法概况(一)明代立法指导思想 1、刑乱国用重典; 2、重典治吏与重典治民(取消官当、除免,重绳赃吏;严惩犯上作乱及贼盗);3、礼法并用,以刑弼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二)明代主要立法 1、《大明律》(1)制定经过:草创于吴元年(1367),更定于洪武六年(1373)整齐于二十二年(1389),至三十年(1397)始颁示天下;(2)篇章结构:30卷,460条,七篇(名例、吏、户、礼、兵、刑、工)(3)特点:文简法严,通行明代不改。
2、《明大诰》明初,朱元璋为防止"法外遗奸",采集惩治臣民过犯的案例以及有关训令制成的刑事特别法。
分为《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编,共236条。
其特点是法外用严刑,重典治吏。
3、例(1)由典型判例发展到单行条例;(2)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制成《问刑条例》,条例法典化,律例并行。
(3)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制成《大明律集解附例》,律例合一4、《大明会典》。
法硕联考法制史复习资料:明代法律制度明代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一)《大明律》的制定与六部分篇的体例作为明代的基本法典,《大明律》从起草到最后颁布,前后历经30年,表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在立法上的慎重态度。
《大明律》共30卷,460条。
它一改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为构架的格局。
这一变化,是与明代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的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表明了法律与政治制度戚戚相关的联系。
《大明律》其条文简于唐律,其精神严于宋律,是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其体例直接为清律所承袭,故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明《大诰》的制定及其特点为了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防止“法外遗奸”,朱元璋特创大诰,作为明初的刑事特别法。
大诰实际有四篇,即《御制大诰》74条,《大诰续编》87条,《大诰三编》43条,《大诰武臣》32条,共236条,先后颁发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间(1385—1387年)。
大诰之名来自于西周周公东征殷遗民对臣民的训诫《尚书?大诰》。
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
《大诰》的效力在律之上,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大诰一般都加重处罚。
《大诰》滥用汉律以来久不载于法令的酷刑,甚至把数种刑罚结合起使用,诸如“墨面文身挑筋去指”、“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剁指”、“断手”、“刖足”、“阉割为奴”等等。
《大诰》的另一特点是将打击锋芒主要指向贪官污吏,以此强化统治效能。
《大诰》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
无者,每加一等”。
每户人家必有一本,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
《大诰》实际上以特别法的形式将《大明律》、《大明令》架空。
但在朱元璋死后,《大诰》便被废止。
二、刑事立法(一)“奸党”罪鉴于历代臣下结党造成皇权削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导致国亡民乱的教训,明严禁臣下结党,在《大明律》中增设汉唐宋元刑法中所没有的“奸党”罪,罗列了该罪的种种表现。
第十章清(下)1.《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国宪法史上有无地位。
答: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国宪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它第一次真正把臣民的权利义务规定在法律中,这对于宪法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1)《大纲》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君主立宪制,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不易,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君主拥有立法权、司法权、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会之权;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统率陆海军、宣战、议和、订立条约、派遣使节与认受使节;爵赏、恩赦、发布命令、发布代法律之诏令及宣告戒严权等等,这种浓厚的封建专制性质却被视为“宪法最、精之大义”。
至于臣民权利、自由的规定十分狭窄,根据《大纲》,凡合乎法定“资格”之臣民,“得为文武官员及议员”;“臣民于法律范围之内”,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的自由;“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受逮捕、监禁和处罚;臣民有呈诉权、财产权、居住权,臣民只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
(2)《大纲》是钦定的,“其本旨在于巩固君权”。
但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君上大权”,意味着皇权由法定,这是封建旧律绝不可能有的。
《大纲》把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为附则的体例,表现了清朝统治者重君权、轻民权的一贯性,但毕竟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
这对于启发民智,培养近代的法律意识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2.收回领事裁判权是否是晚清修律的主要动因?答:收回领事裁判权是晚清修律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动因。
(1)晚清修律的背景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统治集团,以血腥手段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然而时隔不久,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爱国反帝的义和团运动,沉重地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
而八国联军的进入北京,更使清朝这个天朝大国的尊严扫地殆尽。
仓皇出逃的慈禧太后深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为了缓和人民群众的反抗,继续保持危殆的国祚,她捡起了戊戌变法的旗帜,以新政变法作为自救的一条出路。
(2)晚清修律的原因①清末变法修律是清朝政府在内外各种压力之下被迫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法律变革。
2016考研知识点:法制史分析题——明朝1.明朝“重典治世”、“重典治吏”政策在明朝的法律制度上有哪些具体表现?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确立了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的“重典治世”政策,“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这是早在《周礼·秋官·司寇》中就已记载的中国古人关于根据社会形势与治安状况的的优劣灵活适用刑法手段的“三国三典”原则。
朱元璋认定明初是乱世,因为北方的蒙古军事贵族仍虎视中原,抗元农民起义余波未平,各地起义时有发生,而受两宋及元朝吏治失之过宽的影响,明初官僚队伍纪律松弛,贪赃枉法行为不断发生,在统治集团内部又有不同派系的争权夺利、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朱元璋接受“明君治吏不治民”的思想,认定要用“重典”来“治吏”就可达到“重典治世”的目的,“乱国”的局面就可扭转。
这种政策给明朝的法律制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明代的基本法典《大明律》确定从新从重主义的刑罚适用原则,处罚法律颁布前的犯罪行为。
明朝为强化对社会严重犯罪的行使镇压,放弃了唐宋时代的从轻主义的原则,而改用从重主义。
按《大明律·名例律》规定:“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以前者,并依新律拟断”。
同条律注解释说:“此书言犯罪在,先颁律后事发,并依新定律条拟断,盖尊王之制,不得复用旧律也”。
由于朱元璋主持制定《大明律》时,实施“刑用重典”的原则。
同时规定对《大明律》不得有任何更改,违者重罚。
《大明律》与唐宋时代的法律相比,在处罚刑事犯罪方面明显加重。
它改变了以往封建王朝刑罚适用的从轻主义原则,公开推行从重从新主义的刑罚原则,反映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立法指导原则的变化,以及社会刑事犯罪的复杂性与严重性。
(2)《大明律》对谋反谋大逆等政治性犯罪及官员贪赃犯罪方面,刑罚处罚远比《唐律》为重,是“重其所重”原则的具体体现。
对诸如谋反谋大逆等严重政治性犯罪,侵害统治阶级与一般社会成员生命安全的犯罪,以及偷窃抢劫财产与贪污挪用官府钱财粮物等严重的财产型犯罪,《大明律》遵循“重其所重”的原则,与唐律相比,一律加重刑事处罚。
第十章 清代的法律制度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清入关以前的法律概况清代立法思想——“参汉酌金”与“详译明律,参以国制”清代立法概况 《大清律集解附例》 清代主要立法 《大清律例》 《大清会典》 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法规行政立法:进一步强化对国家机构的管理 清律的主要发展变化 刑事立法:继续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民事经济立法的发展旗人特权的法律化清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清代的司法机关清代会审制度的发展【重点难点归纳】一、清代立法概况1.清入关以前的法律概况(1)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前后一段时间,满族社会内部主要是依靠世代相清代的法律制度传的民族习惯法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这些习惯法极富民族特色,但内容却零散,不成体系。
(2)在1616年到1644年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满族在法律制度上完成了由习惯法向杂糅了满、汉民族精神的成文法的过渡。
为遏止军民中的散逃现象,努尔哈赤发布了《禁单身行路谕》。
这是满族法制由不成文法向成文法过渡的一个明显标志。
(3)清太宗皇太极统治期间,受汉文化影响越来越大,满族明显加快了社会进化的进程。
此时,虽然大汗、皇帝的谕令仍然是最重要的法律渊源,但是,以成文的形式公布的法令比重逐渐增大。
在太宗朝的中后期,成文法逐渐取代了不成文的习惯法,法律逐渐整齐划一。
2.清代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1)“参汉酌金”与“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指导思想从后金时代起,统治者就以“参汉酌金”作为自己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即借鉴参考汉族、明朝的法律文化、法律制度,同时根据本民族的实际需要来建立自己的法律体制。
顺治时期颁行了清朝第一部律典《大清律集解附例》,在“御制序文”中,顺治重申以“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作为立法的指导方针。
“详译明律”,是要对明律仔细参详、认真研究领会。
“参以国制”则是要求在立法时结合清朝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当时的实际要求。
这样使法律既可以与先进法律文化接轨,同时又能不脱离清朝自己的实际需要。
第八章明1.明初统治者的立法思想有哪些主要方面?答:(1)重典治国立法思想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代表的明初统治者总结历代统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其中对明初法制建设影响最大的是“重典治国”的立法思想。
这一思想的形成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①元朝覆灭的深刻教训。
朱元璋认为,元朝纲纪废弛,有法不依,造成官吏腐化,“朝廷阍弱,威福下移”,在很短时间内,被农民起义一击而溃。
这从反面坚定了明太祖严格纲纪、惩治奸顽的决心。
②“刑罚世轻世重”是中国的传统法律思想。
早在周初,为贯彻“明德慎罚”的政策,就提出“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
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③明初复杂的社会形势迫使朱元璋以“重典治国”。
明王朝建立初期,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朱元璋因此而视之为“乱世”,宣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只有用重典才能“惩创奸顽”,使“事权归于朝廷”,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2)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是朱元璋又一重要的法律思想。
早在吴元年时,他就令人将律令中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内容单独辑出,加以解释,形成《律令直解》一书,下发到各地,以使百姓知法而不再犯法。
洪武年间,又令各地“皆立申明亭”,将重罪犯人的姓名书于亭上,使人有所惩诫。
当《明大诰》制定出来后,朱元璋又令民间广为了解,户户有大诰,处处讲说大诰。
像朱元璋这样重视宣传、普及法律的,在中国古代还不多见。
(3)法贵简当,使人易晓朱元璋还强调“法贵简当,使人易晓”,重视以封建礼教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动。
在这些立法思想的指导下,明朝的法律制度在唐宋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2.简述《明大诰》的制定目的、基本内容以及推行情况。
答:(1)《明大诰》的制定目的朱元璋编制《大诰》的目的有两个:①用“当世事”警诫臣民,永以为训;②用《大诰》中的严刑峻法“惩创奸顽”,防范和镇压臣民的反抗。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10.1本章要点●清前期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清代前期的司法制度●清末变法改革的主要内容10.2重点难点导学清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最后一个朝代。
清代的政治法律制度,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在前一阶段,清代继承明代法制并有所发展,其典章制度堪称发达完备,集中国传统法制之大成;其“因地制宜”、“尊重习惯”的民族法制尤为少数民族区域治理法制的典范。
在后一阶段,在帝国主义列强威胁利诱及国内维新变法及革命思潮的逼迫下,清代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治法律改革,包括实行“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特别是在末期进行了以移植西方法制为特征的大规模法律修订活动,制定了《大清新刑律》等一系列新式法典。
最后,在“预备仿行宪政”的敷衍中被排满兼共和的革命运动所推翻。
第一节清代前期的法律制度一、清代前期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概况(一)清代前期立法指导思想清代入关之初,特别强调仿行明代法制与保持后金习惯法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以“参汉酌金”、“详译明律,参以国制”、“渐就中国之制”为主旨的指导思想体系。
(二)清代前期的法律编订1.关外时期的法制状态2.入关初期直接沿用明律3.《大清律》和附例的沿革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即设置律例馆,负责修律。
三年初,律成,名日《大清律集解附例》,次年三月正式颁行。
该律律文459条,比明律仅少一条,篇门条目之名一准明律。
律文之后附相关“条例”共449条,大多抄袭明例,亦有所增加。
而后又由“内院校定译发”满文本,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颁发。
康熙继位后,刑部奏请校正律文获准,并于康熙九年(1670年)完成。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为了解决律与例之间轻重互异的矛盾,康熙帝命刑部将所有新旧条例重新酌定并酌拟新则,刑部于次年编制成《刑部现行则例》。
雍正帝即位后,又命大学士朱轼为总裁负责修律。
朱轼等人以康熙时期的工作为基础,于雍正三年(1725年)完成了律文修订。
雍正五年(1727年)新律颁布,仍称《大清律集解附例》,至此,《刑部现行则例》并入律典的工作彻底完成。
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中国法制史之元明清法律制度1.4华图网校:/更多资讯请关注新浪微博:湖北华图网校经典例题分析1.《大明会典》首次编制于( )。
A.正德时期B.嘉靖时期C.弘治时期D.《明会典》【解析】答案为C。
明英宗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至1449年)开始编撰具有行政法大全性质的《会典》,明考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书成,共180卷,但未颁布施行。
2.明代文官考课的制度包括( )。
A.致仕B.考满法C.京察D.考察法【解析】答案为BCD。
明代文官有考课之制,分“考满法”和“考察法”。
“考满法”规定:内外官任职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
“考察法”规定:京官六年一察,称“京察”;外官三年一察,称“外察”。
强化运用实战演练—、单项选择题1.清朝的则例( )。
A.专指刑事单行法规B.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C.指皇帝就某项事务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D.指经过整理编订的事例2.充军刑在法律上正式定为本罪始于( )。
A.宋朝B.明朝C.元朝D.清朝3.清朝中央司法机构中职权最重、最受朝廷重视的是()oA.大理寺B.刑部C.宗人府D.都察院二.、多项选择题1.明朝的中央司法机构包括( )。
A.大理寺B.刑部C.御史台D.都察院2.下列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哪些是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司考)A.汉代的《春秋》决狱B.明代的“九卿会审”C.《魏律》规定的“八议”制度D.《晋律》和《北齐律》确立的“准五服制罪”制度3.清朝立法思想是( )。
A.详译明律B.礼法结合C.刑用重典D.参以国制三、简答题简要说明清朝会审制度的发展四、分析题通过分析“以典为纲,以则例为目”,说明清朝的会典。
参考答案及解析—、单项选择题1. B【解析】所谓则例,是清政府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是各部、院机关正常运转的基本依据,可以视为清政府的行政法规。
(一)填空题1、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2、作为反映朱元璋重典治天下政策的法律是。
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
4、清朝惩罚异端思想,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形式是。
5、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的制度称为。
6、明清时期,遇有重大案件,由会审。
7、明朝在司法制度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干预司法。
8、明朝的根本性法典是。
9、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有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审理发生在京师的笞、杖案件的审判活动,叫做。
10、明朝专掌复核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11、在明朝初期,认为“百姓财力具困,犹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毛,新在之树不可动其根”的人是。
12、《大明律》将唐律的篇目改为名例、、、、、、各律,。
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
13、明《大诰》由、、、四篇组成。
14、明朝仿造《大唐六典》体例编制了具有行政法典性质的《》。
15、明朝统治者为严惩臣下结党在大明律中专设了罪。
16、明朝的、规定了封建国家的盐、茶专卖制度,以确保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17、明朝统治者为适应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制定了、。
18、《》是清朝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19、《》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而且是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立法的总汇。
20、清代的充军分为、、、、五种,所以又称“五军”。
21、正式将榷盐列入正律之发端,是。
22、明朝的司法机关在中央主管审判的为,专掌复核的为,监察机关为。
23、在明朝,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超过历代,皇帝的亲军和宦官掌握的、,也都握有广泛的司法权。
24、明清时期审判制度上的一个很大发展是出现了三种审判复核制度即、和。
25、清朝监察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在都察院内增设了。
26、洪武十五年为扩大监察机关组织,改御史台为。
27、明朝历经三十余年制定的法典是。
28、清人薛允升将明律的特点概括为“,”。
29、在清代以文字著述而被罗织罪名所构成的冤狱,叫。
30、清代死刑的知道划分为绞、斩立决和。
2020考研法硕法制史考点:明朝法律制度明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一)法制指导思想1.刑乱国用重典2.重典治吏3、明刑弼教(二)基本法典1.《大明律》明朝的基本法典改变了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例、吏、户、礼、兵、刑、工等7篇为构架的格局。
其体例直接为清朝所继承。
其条纹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
终明之世通行不改。
2.明《大诰》洪武年间,朱元璋亲自督导编制①明初为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防止“法外遗奸”②《大诰》四编,具有与《大明律》同等的法律效力《御制大诰》74条《大诰续编》87《大诰三编》43《大诰武臣》32共236条③内容包括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案例+对臣民的训导+重刑法令主要打击贪官污吏④大行法外酷刑,“墨面纹身挑筋去指”⑤空前普及,人手一本3、《问刑条例》自其颁布后,“律例并行”开始盛行。
万历年间将《问刑条例》附于《大明律》之后,律为正文,例为附注。
称《大明集解附例》4、《大明会典》行政法规汇编仿照《唐六典》编纂,以六部官制为纲,成为清朝行政法典的蓝本。
二、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1、奸党罪:创设于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
处斩刑表现:①官员交接朋党紊乱朝政②官员巧言进谏,请求宽免死罪之人,暗中邀买人心者③司法官不执行法律,而听从上级命令,出入人罪者。
④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2、贪墨罪:与前朝的变化——处罚从重常赦不宥处罚手段残忍。
均体现了明朝重典治世的重刑思想。
(二)刑罚1、陵迟刑的制度化,正式规定于《大明律》(陵迟刑在宋朝已经出现,但并没有规定于《宋刑统》中)公开恢复了枭首示众的刑罚剥皮实草灭十族掀起了肉刑复活的高潮&—&—墨面纹身阉割等。
2、充军①在宋已存在明广泛使用强迫罪犯到边远地区充军②六种不同等级: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③期限分为“终身”与“永远”(延及子孙)3、廷杖①是法外之刑,明律并无规定②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杖责冒犯皇帝的大臣(三)刑罚适用原则“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明朝比唐律加重了对政治性以及贼盗、侵犯财产罪以及官吏贪污受贿的处罚而对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体则处罚较轻。
第八章明一、概念题1.《明大诰》(南师大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年研)答:《明大诰》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别刑法,包括《大诰一编》七十四条、《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大诰武臣》三十二条。
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之间颁行,共236条。
明初,朱元璋仿周《大诰》之制,决定编纂《明大诰》用以“惩创奸顽”、“警戒臣民”。
“明刑弼教”是其颁行《大诰》的重要指导思想。
由于朱元璋的提倡与严令,《明大诰》盛行于洪武年间,但在朱元璋死后,由于《大诰》刑酷法严,建文帝以后被废除。
2.《明会典》答:《明会典》又称《大明会典》,是明朝具有行政法规大全性质的会典。
其于明孝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至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初编制完成,又经过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参校补正,正式颁行。
《明会典》规模浩大,内容详尽,汇集了有关行政律令典章的内容。
在编纂上采用了“官领其属”,“事归其职”的体例,在六部下分司、科,标明种种务注,体例结构规范、系统,便于实际执行。
《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对《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3.(明清时期的)条例答:条例是明初统治者为了调整封建行政法律关系而颁发的行政性法规。
自明初太祖废中书省后,封建政权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法律关系也日趋复杂。
明初统治者为了调整封建行政关系,相继制定了一些具有行政法规性质的条例。
如公元1402年的《功臣死罪减禄例》、公元1500年的《王府禁例六条》、公元1555年后制定的《宗藩军政条例》等。
4.申明亭答:申明亭是明朝时期一项惩治贪污腐败的法外措施,也是最基层的地方司法机构。
在府、州、县及乡之里社立申明亭,其作用有二:①“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
即使是犯罪后得到宽宥复职的官吏,也要将其过失书写,张贴于家门口,如不悔改,则依律治罪;②调处民事纠纷:“凡民间应有词状,许耆老里长准受于本亭剖理”。
中国法制史_在线作业_2一、单选题1.(5分)明朝中央审判机关是:()。
A. 刑部B. 大理寺C. 御史台D. 都察院得分:5 知识点:10 明朝的法律制度展开解析.答案A .解析..2.(5分)1902年,清政府任命了两位修订法律大臣,一位是沈家本,另一位件是:()。
A. 劳乃宣B. 刘坤一C. 伍廷芳D. 张之洞得分:5 知识点:13 鸦片战争后清朝法律制度展开解析.答案C .解析..3.(5分)清朝沿袭了明朝制度,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合称(),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A. 给事中B. 察院C. 科道D. 六科得分:5 知识点:11 清朝的法律制度展开解析.答案C .解析..4.(5分)夏代称其中央最高司法官为:()。
A. 蒙士B. 士C. 司寇D. 大理得分:5 知识点:1 夏商的法律制度展开解析.答案D .解析..5.(5分)确立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度的朝代是()。
A. 隋朝B. 西晋C. 唐朝D. 北齐得分:5 知识点:7 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展开解析.答案A .解析..6.(5分)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型律典是()。
A. 《大清律例》B. 《大清律集解附例》C. 《大清新刑律》D. 《大清律集解》得分:5 知识点:11 清朝的法律制度展开解析.答案A .解析..7.(5分)清末最早颁行的带有商法总则性质的法规是()。
A. 《大清商律草案》B. 《公司律》C. 《商人通例》D. 《破产法》得分:5 知识点:13 鸦片战争后清朝法律制度展开解析.答案C .解析..8.(5分)元代对于典当的收赎年限是()。
A. 20年B. 25年C. 30年D. 未作明确规定得分:5 知识点:9 元朝的法律制度展开解析.答案D .解析..9.(5分)唐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
A. 御史台B. 刑部C. 尚书省D. 大理寺得分:5 知识点:7 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10.(5分)()中出现了“官当”之名。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黄老思想答:黄老思想是战国中后期形成的一种道家与法家合流的法律思想流派,西汉初期成为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老子即老聃。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黄老思想适应了西汉初期与民休息的历史需要,成为从秦朝“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向西汉中期以后“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过渡的一种法律思想。
2.德主刑辅(中山大学2005年研)答:“德主刑辅”思想是由汉朝董仲舒正式提出来的,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
“德主刑辅”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于:①统治者应秉承“天意”,对人民进行教化。
②不反对动用刑罚,但教化是“本”,刑罚为“末”。
③董仲舒还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人能“循三纲五纪”,是教化的立法者和执行者,而贫穷的下等人性本恶,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后才可以为善。
④对不同等级的人施行德和刑的时候应当各有所侧重:少数上等人天性向善,当然没有什么施刑的问题。
而对于中间阶层,主要通过教化使之为善,所以,对他们应当“厚其德而减其刑”。
对于穷苦人民是教化不过来的,则要侧重用刑,只能“发刑罚以立其危”。
3.约法三章(人大2012年研)答:“约法三章”是指西汉初年的一项立法活动。
汉高祖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之时,为了争取民心,便以废除秦朝苛法为号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这与繁密严苛的秦朝法律比较,简便易懂,故使“兆民大悦”,颇受秦人欢迎。
后来,随着汉朝政权在全国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使汉帝国的统治者深感“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丞相萧何受命制定新的法典。
4.《九章律》(辽宁大学2005年研)答:《九章律》是汉朝法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汉律的核心和骨干。
通常所说的汉律,主要指《九章律》。
在汉朝根基基本稳定之后,为适应管理国家,调节整个社会生活的需要,汉初统治者即开始了全面的立法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国萧何作的《九章律》。
第十章明代的法律制度
一、概念题
1.《大明律》
答:《大明律》是明代的基本法律。
它草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吴王元年,至洪武三十年修订完毕。
《大明律》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共四百六十条。
《名例律》是统帅以下六律的总纲,其余六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官吏公务方面、民事和经济方面、维护礼制方面、军事方面、诉讼和处罚、工程兴造和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大明律》历经三十年而制定成功,标志着明代基本法律的最后定型,是明代立法成就的最高体现。
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清代立法的格局,而且还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明大诰》(南师大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年研)
答:《明大诰》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别刑法,包括《大诰一编》七十四条,《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大诰武臣》三十二条,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之间颁行,共236条。
明初,朱元璋仿周《大诰》之制,决定编纂《明大诰》用以“惩创奸顽”、“警戒臣民”。
“明刑弼教”是其颁行《大诰》的重要指导思想。
由于朱元璋的提倡与严令,《明大诰》盛行于洪武年间,但在朱元璋死后,由于《大诰》刑酷法严,建文帝以后实际上被废除。
3.《明会典》
答:《明会典》又称《大明会典》,是明朝具有行政法规大全性质的会典。
其于明孝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至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初编制完成,又经过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参校补正,正式颁行。
《明会典》规模浩大,内容详尽,汇集了有关行政律令典章的内容。
在编纂上采用了“官领其属”,“事归其职”的体例,在六部下分司、科,标明种种务注,体例结构规范、系统,便于实际执行。
《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对《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4.(明清时期的)条例
答:条例是明初统治者为了调整封建行政法律关系而颁发的行政性法规。
自明初太祖废中书省后,封建政权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法律关系也日趋复杂。
明初统治者为了调整封建行政关系,相继制定了一些带行政法规性质的条例。
如公元1402年的《功臣死罪减禄例》、公元1500年的《王府禁例六条》、公元1555年后制定的《宗藩军政条例》等。
5.“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法原则
答:“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法原则是明代刑事立法的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
“轻其轻罪”的原则,即在涉及“礼典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方面,比较唐律,明律处罚较轻。
“重其重罪”的原则,即明律和唐律相比较,在某些事项上如果唐律处罚严厉,那么《大明律》则规定得更加残酷,这些事项主要是涉及盗贼及贪污挪用官府钱财粮物、谋反谋大逆等严重政治性犯罪。
这是明代统治者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在适用刑法原则上作了重大的调整。
6.奸党罪
答:奸党罪是明律的创新,朱元璋洪武年间创设,用以惩办官吏结党危害皇权统治的犯
罪。
规定大臣专擅选官,朝官结党紊乱朝政,外官与内侍交结作弊,谗言左使杀人,均以奸党罪论处。
甚至上言宰执大臣才能的,也以奸党罪论处,知情宰执大臣同罪。
“奸党罪”是明代刑名滥设的典型之一。
为加强对臣民思想文化的钳制,还增设了许多有关文字狱的罪名,其实质不过是为皇帝任意杀戮功臣宿将提供合法依据。
7.申明亭
答:申明亭是明朝时期一项惩治贪污腐败的法外措施,也是最基层的地方司法机构。
在府、州、县及乡之里社设立申明亭,其作用有二:一是“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
即使是犯罪后得到宽宥复职的官吏,也要将其过失书写,张贴于家门口,如不悔改,则依律治罪。
二是调处民事纠纷:“凡民间应有词状,许耆老里长准受于本亭剖理”。
它虽不是正式审判机构,但带有地方基层司法组织的性质,起着申明教化、劝善惩恶的作用。
8.充军(中南财大2006年研;辽宁大学2005年研)
答:充军是指强制犯人到边远地区屯种或者充实军伍的一种刑罚,是死刑之下、流刑之上的重型。
明初为充实卫所兵制的兵员,将死罪、减等的囚犯发配充军,而后则成为常刑。
明代充军分附近、近边、边远、极边、烟瘴五等,统称“五军”。
最远的4000里,最近1000里,有终身和永远两种。
9.廷杖(中南财大2005年研)
答:廷杖是指在皇帝决定和监督下,在殿廷前对“违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罚,由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
明代“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对朱亮祖父子和薛祥施用此刑,朱亮祖父子被鞭死,薛祥被杖毙。
自此以后,
廷杖逐成定制,廷杖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10.京察
答:京察是指明清时期对官吏的一种考课,即指对京官的考绩。
明朝时,京察为每六年举行一次,“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别致仕、降调、闲住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
清朝时,京察则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有所变化。
11.通政使司(人大2004年研)
答:通政使司是明初在削弱丞相职权时所建立的一个衙门,设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
凡内外大臣奏章,必须经由通政使司转达皇帝,从而剥夺了丞相查阅奏章的权力。
明代的通政使司,实际上是朝廷负责收管内外章奏的机构。
通观明代政治,在皇权专制极端发展和宦官专权祸国的情况下,通政使司欲行使上述职掌,是很难办到的。
12.厂卫制度
答:厂卫制度是明代司法的一大特点,又是有明一代的一大弊政。
“厂”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
成祖时“恐外官徇情”设“东厂”,宪宗时又为监督厂、卫而设“西厂”,至武宗为监督东、西厂,又设“内行厂”。
“卫”是指皇帝亲军十二卫中的“锦衣卫”,下设镇抚司,由皇帝任命亲信“提督”厂卫,多由宦官充当。
如宦官刘谨、魏忠贤等人均把持过厂卫,权倾天下于一时。
明末曾下令尽毁锦衣卫刑具,不许再用。
13.三司会审
答:三司会审是明清两朝的一种重要的会审制度。
三司会审是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凡遇重大、疑难案件,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院左都御史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
14.九卿会审
答:九卿会审,又称圆审,是明代会审的主要形式之一。
凡特别重大案件,二次翻供不服,根据皇帝的诏令,可由九卿会审,即由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使、通政使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会同审理,最后由皇帝审核批准的制度。
会审制是封建晚期皇权控制日趋完备的表现,是出于加强皇权对司法控制的需要,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慎刑恤杀作用。
15.朝审(人大2008、2007年研)
答:朝审是明代会审制度的主要形式之一。
明代对于秋后处决的死刑案件,建立朝审制度加以审核。
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
自此后,朝审制度正式确立,且“永为实例”。
朝审不仅是审核死刑,而且有宽宥之意,也就是朝审的案件,分别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情节有矜悯或可疑的改为戍边;囚犯有翻异供词的移调官府再审;符合律令的监候听决。
实为清代朝审之开端。
16.热审
答:热审是指农历小满后十余日,有刑部奉旨会同督察院、锦衣卫等审理囚犯的制度。
“热审始于永乐二年,止决遣轻罪”。
其目的在于暑热之时,及时疏理牢狱,轻罪审决后执行,未能审决的,令出狱听候。
明宪宗成化年间,热审开始规定了重罪情疑可矜者,免死,轻罪分别减等处刑,枷号暂时去枷释放的内容。
起始热审决囚只适用于北京,后又实行于南
京,并逐渐推行到“其在外审录,亦依此制”。
17.六赃罪
答:明代法律将贪污受赃归纳为六种形式:监守盗、常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坐赃。
《大明律》将这六种贪赃罪绘制成图标于律文之首,以表明政府严厉打击官吏渎职犯罪、重典治吏的决心。
但立法者将官吏利用职权授受贿赂的渎职犯罪与偷窃等侵犯财产犯罪相提并论,就犯罪学而言是不科学的。
18.都察院
答:都察院是明朝的监察机关,由唐宋的御史台转变而来,长官为左都御使。
在明代又称“风宪衙门”,其主要职权在于纠察官员的风纪问题,包括对其职务履行状况以及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进行监察弹劾和纠举:并且明朝沿袭元朝对御史台监察机关职权进行扩大的设置,都察院有对司法监督的权力,包括参与会审、纠劾司法官员枉法裁判的行为、监督刑狱制度并检举冤狱。
此外,都察院还向地方派出监察官员,即监察御史。
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区,分派监察御史;有时他们根据皇帝的任命巡按地方、代天子监理地方,权力非常大,能够弹劾地方官员,又能够对地方部分事务进行决断。
19.提刑按察使
答:明朝沿袭元朝行省一级建制,在省一级设提刑按察使,专管一省司法刑狱事务。
既有权监察府、县级官员审判案件的职务履行,对其不当行使司法职权的行为予以纠劾,也有权对地方徒刑以上的案件进行审理。
但是根据禁止越级诉讼的规定,府一级即有权审决徒刑案件,所以实际上省一级的提刑按察使本身没有审结案件的权力,只有对下级政权审理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