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1.47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XXX《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XXX。
树树皆秋色,XXX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XXX。
1.本诗的作者是代著名的诗人。
2.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的心情。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3分)4.“树树皆秋色,XXX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4分)7.“相顾无相识,长歌XXX”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2、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干题。
黄鹤楼XXX古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XXX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XXX。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使民气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彼此映衬又联成一体,既陪衬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涛升沉而又一气贯通.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XXX不可知的感觉转到XXX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陪衬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响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古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7.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8.XXX用“眼前有景道不得,XXX题诗在上头”来评判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的地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第1首野望 [唐]王绩诗歌原文诗歌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这两句以平淡的叙述,写出了在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举目四望,一种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笔白描的描绘。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山峦中只剩下落日的余晖,描绘了一幅宁静、凄凉的画面。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两句描绘山野归家的生动场景,句中驱”“返”“带”“归”的几个动词用得自然而精警。
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萧瑟、宁静。
一静一动的描写,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两句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在现实中找不到相识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用典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诗歌主旨: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文学常识:王绩,唐代诗人,号东皋子。
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跟踪训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1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C.颔联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牛群、猎马等,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望岳,。
,。
1.本诗的作者是代伟大的“诗圣”。
2、这首诗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是分别指出。
3、这首诗歌写出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4.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8、“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绝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
9、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
10、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分别分析“钟”“割”好在何处?1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1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
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课内外不限)⑴⑵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①齐鲁青未了未了:②会当凌绝顶会当:1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二)春望,。
,。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这个字好在哪里。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请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解析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旨】【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陶渊明11、春望/杜甫12、雁门太守行/李贺13、赤壁/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名句赏析】《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鉴赏习题一:饮酒(其五)XXX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XXX?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诗赏析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2.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XXX,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3.对XXX《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诗歌首句的节拍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4.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表现诗人落拓自得、闲适的心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表现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计归隐,不留于世俗的人生寻求及对隐居糊口的热爱。
二:XXXXXX国破江山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选出对XXX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A.首联写景,描画出国都沦亡后江山依旧却残缺不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人教版语文八上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八上诗歌鉴赏练习(一)《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二)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 《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什么?“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
2. 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典(借古讽今)。
(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
(2分) (三)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文五篇》赏析题一、赏析《鼓盆集·琵琶行》1. 请简要概括《琵琶行》的主要内容。
2. 简述作者通过《琵琶行》传达的主要情感。
3. 分析词句“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并解释其寓意。
4. 探究《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对文本意义的影响。
二、赏析《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1. 简述《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词句“归来望双石,泪落沾裳衣。
”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3. 阐述作者通过《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表达的主题。
4. 对比《琵琶行》和《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谈谈它们之间的异同。
三、赏析《登鹳雀楼》1. 简要描述《登鹳雀楼》的景物描写和氛围。
2. 分析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感情。
3. 就《登鹳雀楼》的主题和情感,和前两篇文章作比较,谈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 从文化角度解读《登鹳雀楼》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赏析《观沧海》1. 简要描述《观沧海》的情景和主题。
2. 解释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意义。
3. 探究《观沧海》中所包含的哲理思考和人生观。
4. 你认为《观沧海》中的意象和象征有何作用?五、赏析《前出塞九首·其六》1. 简述《前出塞九首·其六》的主题和情感。
2. 解释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3. 分析诗中的寓言和修辞手法对表达作者的观点的作用。
4. 针对这五篇古文的赏析,谈谈你获得的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体会。
以上是对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文五篇》的赏析题,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五篇古文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一、野望唐王绩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描绘了诗人于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2)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抒发了惆怅忧郁,孤寂苦闷的情怀。
2.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1)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3)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适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4.请从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满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予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5.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用典(2)“采薇”是采食野菜的意思,作者借用商朝末年臣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二、黄鹤楼唐崔颢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3.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抒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使至塞上唐王维1.颔联用“蓬草”“大雁”的喻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诗人以“蓬草”“大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飘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
一、野望唐王绩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描绘了诗人于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2)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抒发了惆怅忧郁,孤寂苦闷的情怀。
2.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1)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3)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适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4.请从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满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予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5.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用典(2)“采薇”是采食野菜的意思,作者借用商朝末年臣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二黄鹤楼■ ■颢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3.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抒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修至塞上・王维1.颔联用“蓬草”“大雁”的喻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诗人以“蓬草”“大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飘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专项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50分试卷得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题。
(4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2019广州中考)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二、(2020北京理工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3~4题。
(4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何不同。
4.细读全诗,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2分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5~6题。
(4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2019鄂州中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
(2分)6.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描景传递出孤独悲伤,而不是雄浑刚毅。
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分)四、(2019百色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8题。
(4分字。
(2分)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望岳,。
,。
1.本诗的作者是代伟大的“诗圣”。
2、这首诗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是分别指出。
3、这首诗歌写出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4.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8、“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绝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
9、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
10、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分别分析“钟”“割”好在何处?1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1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
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课内外不限)⑴⑵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①齐鲁青未了未了:②会当凌绝顶会当:1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二)春望,。
,。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这个字好在哪里。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请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6.本诗的作者是代伟大的“诗圣”。
7、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了那几句诗?8、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破”“深”两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9、结合诗句内容,谈谈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10.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1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1、《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诗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⑴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⑵诗人此时的感情是什么?2、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3、《石壕吏》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4、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是个中心事件的句子是5、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6、诗中老妪的“致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还是差役逼迫出来的?请据此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话的场景。
(语言、动作、神态等)7、本诗中写夜色有什么作用?诗四首(一)归园田居(其三),。
,。
,。
,。
1、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2、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3、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4、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头回家。
截取两个片断,归纳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的劳动的艰辛。
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
“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5、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
6、如何理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愿”的含义。
(二)使至塞上,。
,。
王维在本诗中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的美景。
1、“征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出的画面。
4.自选角度,赏析下列诗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三)渡荆门送别,。
,。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这三个字好在何处。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
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最后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诗句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是7、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境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诗句是8、.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四)登岳阳楼(其一),。
,。
,。
,。
1、填空。
“帘旌不动夕阳迟”句中近景是;远景是。
不动的帘旌,表明;迟落的夕阳,揭示着。
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在诗中的作用是:2、“三年多难”是指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请你说说“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的含义。
5、.展开合理联想想想,描绘颔联诗人的神态、心理。
6、.请谈谈对本诗颈联的理解。
7、尾联读来含蓄蕴藉,悲凉沉郁,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8、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融于一体9.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长歌行》,。
,。
,。
,。
,。
1、诗中写大自然中景物目的是什么?2、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3、这首诗在说理方面有什么特点?4、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揭示什么道理。
5、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画面。
6、诗的主旨,作者情感:◆《野望》,。
,。
,。
,。
1、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2、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3、“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本诗写景有特色?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徙倚欲何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作者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体现这一内容的诗句是◆《早寒江上有怀》,。
,。
,。
,。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4、任意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
,。
1、你对作者不甘于隐居山林,而希望得到引荐,突出他出仕愿望是怎样看的,并说出理由。
2、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和“撼”字好在哪里?3、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
5、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诗中“太清”的意思是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黄鹤楼》,。
,。
,。
,。
1.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②乡关:。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6、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
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8、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送友人》,。
,。
,。
,。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2、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
3、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
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2.颔联写之事。
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孤蓬”是手法,照应诗题中的“”。
“蓬”之前用“”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秋词》,。
,。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
王绩有。
2、本诗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3、“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4、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写出含有“秋”字的诗句。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鲁山山行》,。
,。
,。
,。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改”、“迷”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