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式的结尾(举例赏析)
- 格式:pptx
- 大小:65.58 KB
- 文档页数:9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这种结尾艺术,让读者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
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
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最后一片叶子》,一译《最后一片藤叶》,主人公是珍妮、母亲、贝尔曼。
它描写患肺炎的学生珍妮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爬山虎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
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母亲讲述完珍妮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下着暴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长春藤叶,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而自己却从此患上肺炎,一病不起。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写的一篇有趣的文章。
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二十美元。
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二十一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
而吉姆也想给妻子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
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欧亨利式结尾经典例子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作品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却足以描绘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而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那些震撼人心、出乎意料的结尾。
在欧亨利的小说中,结尾经常是一个转折,一个最后的反转,也许是悲剧,也许是喜剧,但绝不会让读者失望。
这种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被广为流传。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欧亨利式结尾的经典例子。
《最后一片叶子》这是欧亨利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故事讲述了一个因为失去朋友而悲痛的年轻画家,他认为自己的画作已经不再有意义。
在一个萧瑟的秋天夜晚,他看到自己的朋友格罗比家的窗户中透着亮光,于是便决定去拜访他。
但当他到达时,发现格罗比已经去世了。
他在窗外凝视着格罗比的房间,突然看到一片仍然挂在树上的枫叶,它是格罗比在离开前留下来的。
于是画家下定决心,继续砥砺前行,完成自己的画作。
这个结尾让人感到既震撼又感人。
它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悲剧的时候,不畏艰难,不言放弃的精神力量。
《礼物的魔力》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镇上的几个好朋友,在圣诞节前夕每个人都互赠礼物。
一个小男孩名叫吉米,他对自己的礼物没有丝毫的期待,因为家里太穷。
但是他仍然把自己的倾听机和一把刀子送给了他最好的朋友玛丽,因为他听说她喜欢音乐和刀子。
而玛丽却送给吉米最珍贵的礼物——一本早在很久以前她收到就一直心灵牵动的书,这本书可以帮助吉米完成他的梦想。
这个故事最后也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结局。
当吉米打开书时,发现里面有玛丽用一根红丝线编好的十字架,他才惊讶地意识到这份礼物的真正意义。
而这对小男孩的友情也因此变得更加深厚。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欧亨利式结尾所带来的不仅是心灵上的震撼和感动,还有对友情、亲情、爱情的深度思考和呈现。
总之,欧亨利的故事总是有一个戏剧性的结局。
它们总是有出乎意料的转折,而这种转折也总是让人不禁惊叹。
欧亨利的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观察,他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独具慧眼的哲学家。
欧亨利式结尾范文欧亨利式结尾是短篇小说中经典的结尾风格,以出人意料的反转和意外的结局著称。
在欧亨利式结尾中,常常通过巧妙的铺垫和转折,带领读者走向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
这种结尾风格不仅让读者感到惊喜和震撼,还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本文中,将探讨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举例说明。
首先,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是出人意料的反转和意外的结局。
在故事的情节发展过程中,作者通过巧妙的安排和铺垫,让读者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故事会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下去。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关头,作者突然给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让读者大跌眼镜,感到震撼和意外。
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通常会让读者感到惊喜和满足,同时也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欧亨利式结尾的另一个特点是转折点的设置。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作者会适当设置一些转折点,通过转折点的安排和铺垫,为故事的结局做好铺垫。
这些转折点往往会让读者产生错觉,以为故事会按照某种情节发展下去,然而在最后的结局中,作者会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转折,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让读者大吃一惊。
通过这些转折点的设置,作者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曲折和紧张感,还为最终的反转和结局做好了铺垫。
其次,欧亨利式结尾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情节安排和铺垫、角色塑造和语言运用。
在情节安排和铺垫方面,作者需要精心设计故事的情节设置,通过一些隐晦的线索和暗示,让读者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故事会按照某种轨迹发展下去。
在角色塑造方面,作者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角色的言行举止与最终的结局相呼应。
在语言运用方面,作者需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通过一些巧妙的描写和暗示,让读者在不经意间接受某些信息,为最终的结局做好铺垫。
举例说明,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范文: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一位名叫杰克的年轻人经营着一家小餐馆。
杰克虽然年纪轻轻,却是个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好青年,他的餐馆生意一直都很好。
然而,有一天,一个叫做加里的陌生人来到了杰克的餐馆,宣称自己是一位富商,想要向杰克投资开一家分店。
欧亨利式结尾
其结尾的突转形式,分为三种: 拨云见月、柳暗花明、曲径通幽。
1.拨云见月
欧亨利在一些作品中,采用限知视角,即人物———叙事者,设置了“阅读的障碍”。
读者被其富有悬念的情节所吸引,而对作品中的人物有极大的兴趣,想一睹为快。
读者产生阅读期待,犹如身处雾里云里,而结局的突转恰似皎月当空,迷雾散尽,使人豁然开朗。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2.柳暗花明
欧亨利在一些作品中,采用“叙事者= 人物”的叙事策略,让读者跟着主人公走。
用冷静客观的笔调从侧面描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通过多个富有趣味的事件组织成一幅人世风情图。
当我们随着人物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结尾的逆转不仅让人物顿觉柳暗花明,也让我们为之赞叹。
《警察与赞美诗》
3.曲径通幽
欧亨利在一些作品中,用平淡无实的笔调,富含人情味地关注小人物的情感世界。
波澜不惊的、语言隐含着辛酸的人生图景,而其结尾的逆转则让人洞察到美丽的人性。
读者仿佛走了一段曲曲折折的小路后,寻找到洗涤心灵的幽静圣地。
出人意料的结局、反复多变的结构处理,反映了欧亨利炉火纯青的透视、聚焦艺术,这也是欧亨利小说鹤立鸡群的制胜法宝,凝结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洞察力。
读者在未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条件下,无法预料的事件能给读者留下袅袅余韵,经久难忘。
欧亨利作品正是牢牢地掌握了读者的思维方式及心理特征来凸显其作品的主题价值的。
欧亨利作品或者娓娓而谈,或者跌宕起伏,或者高潮迭起,均
能在结尾中实现出其不意地逆转而给读者猛然的心理一击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心理颤动。
《麦琪的礼物》展现人性之光。
便秘欧亨利式结尾
当我满怀期待地打开信封,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我不禁感到一阵失望。
这封信是我寄给远方好友的,里面装着我满满的思念和祝福,但现在却变成了一张空白的纸张。
我不禁想起了欧亨利的小说《礼物的最后一片叶子》,故事中的情节在我脑海中回荡。
欧亨利的小说总是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著称,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而我寄出的这封信,是否也注定了一个难以预料的结局呢?或许,它会成为我们之间的一段美好回忆,亦或成为我们之间的一场遗憾。
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常常有一些细小的细节,却能引起最深刻的共鸣。
就像那位为了朋友而献出生命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最后一片叶子,成为了一场永恒的等待。
而我寄出的这封信,也许只是一份简单的问候,但在其中蕴含着我对友情的珍视和深情。
或许,当我再次见到那位远方的好友时,这封信已经不再重要了。
我们能够面对面地交谈,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让那封空白的信封成为过去的记忆。
就像欧亨利的小说中,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最终都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便秘欧亨利式结尾,或许就是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让我们在失望和期待之间徘徊,最终找到一种释然和满足。
就像欧亨利笔下的故事,总是那么动人心弦,让人不忍离去。
我把那封空白的信封放回原处,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或许,这就是友情的力量,即使没有言语,即使没有文字,我们之间的情感依然能够传递。
便秘欧亨利式结尾,也许并不是一种遗憾,而是一种美好的期待。
就像那最后一片叶子,永远在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欧亨利式结尾范文在欧亨利式的结尾范文中,通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以及深刻的教训或启示。
故事会以出乎意料的结局作为点睛之笔,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在结尾部分会有一些解释性的文字,对故事中的一些细节进行解释或者呼应。
最后,作家一般会通过一些感人至深的句子,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以下是一个欧亨利式结尾范文的例子: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贫穷的老者在雪地上艰难地挪动着脚步。
他身无分文,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抱着一颗乐观的心态,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
他相信,总会有一天,幸运之神会眷顾他,给他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漫长的旅程中,老者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打动了许多人。
这些人纷纷伸出援手,给予他帮助和慰藉。
最终,老者的坚持和善良换来了意想不到的好运。
一位好心人把他收留了,给予他温暖的家和稳定的工作。
故事的结尾并不是在老者得到了好运之后画上句号。
相反,故事以另一个意外结局结束。
那位好心人的身份竟然是老者多年前走失的亲人,他们在悠悠岁月里再次相逢,泪如雨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和善良是最宝贵的品质,它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让生命充满希望和温暖。
在结尾部分,作者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后的总结和点评。
他强调了故事的主题,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敬佩和赞美。
最后,作者用一句感人至深的句子结束了整个故事:“在这个冰雪覆盖的世界里,善良和坚持不懈的信念就是最温暖的力量。
”这个结尾范文符合欧亨利式的风格,以出乎意料的结局为故事点睛,渲染了故事的主题,并通过感人至深的文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欧亨利式风格的结尾介绍欧亨利(O. Henry)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其作品风格独特,结尾巧妙。
欧亨利式的结尾被誉为“完美结局”,它是欧亨利独具匠心、深受读者喜爱的体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欧亨利式的结尾特点及其深刻的含义。
一、欧亨利式的结尾特点欧亨利式的结尾通常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折点,可以说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它在小说结尾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强烈的感受,使人难以忘怀。
欧亨利式的结尾与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它往往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将小说的主题、内涵完美地呈现出来。
欧亨利通过巧妙的结尾,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小说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欧亨利式的结尾还十分巧妙地掌握了悬念的技巧,使读者在一开始没有想到的情况下,有了新的思考和感受。
这种结尾既能给读者带来震撼,又能让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二、欧亨利式结尾的发展历程欧亨利式的结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亨利创造和完善。
事实上,欧亨利的结尾技巧是从他曾经的职业——铁路车站的报警员工作中发展而来的。
在这份工作中,他每天都要观察车站里的人物和事件,从中获得灵感并且提炼他独有的文学风格。
在欧亨利的小说中,结尾十分巧妙、出人意料。
欧亨利从容地以最简单、最易于理解的方式,来揭示小说中的主题、内涵。
他善于利用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矛盾,产生戏剧性的转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欧亨利式结尾的深刻含义欧亨利式的结尾不仅有巧妙的技巧,而且是深刻的。
它传递了欧亨利深厚的思考和独特的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首先,欧亨利式的结尾反映出欧亨利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欧亨利的小说中,往往有矛盾的人物要面对不可避免的抉择和决策。
这些细节揭示了欧亨利对人性内在矛盾的重视和关注,他在小说中审视和揭示人性的核心,让读者感悟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其次,欧亨利式的结尾传达了欧亨利对人生的独特态度。
欧亨利深信人生是一条不归路,每个人都要在生命中扮演出自己的角色。
欧亨利相信,人生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应该争取自己追求的目标,拥抱追求目标的过程,珍惜已有的每一天。
关于砍价的欧亨利式结尾
1、”我心里顿时晴空万里,高高兴兴的结了帐。
谁知她摆摆手说:“算了算了,六块!”这时阿姨脸上满是不耐烦,我想:完了完了,要赶人了。
我咬紧牙关,硬着头皮说:“好阿姨,您看我们这些小学生带给家庭的负担大,父母挣点钱也不容易,您看~ 临走时,我听见几个人说:“这小姑娘真厉害吗,这么小就学会砍价了,真了不起!”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砍价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为什么人们宁愿“任人宰割”呢?
2、”你还可以省下钱去买书,你们又要有点商业意识,这可是商业经济的大潮呀,做国际贸易不也得砍价么?她看出我的心思,笑道:“怎么还不好意思,砍价有不丢人,自古以来就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说法,想着娃娃有人28元拿走了,你只出18,你说那人10元出的冤不冤?
一席话说的我心服口服,是呀,砍价并不俗,为何我以前不屑一顾呢?我长叹一口气,大步走在街上。
砍价的故事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不知读者是否和我一样受益匪浅呢?。
从欧亨利笔法浅谈文章结尾技巧美国作家欧·亨利是与法国的莫泊桑及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名家。
他的小说语言精练,留有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
他善于把平常的生活加以概括综合,然后以不平常的形式表现出来;能抓住生活中的偶然因素,给予故事一个意外的结尾。
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不但在美国文学中享有盛名,在世界文学中也很有特色。
他的小说常常引着读者顺着逻辑的线路思索,以为已经可以预测故事的结局,但情节往往忽然一转,使故事达到一个完全没有想到,但又完全合情合理的结局。
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主人公苏贝睡在公园的长椅上,冬天的寒冷让他有存心犯事到监狱过冬的打算,而且多年来他就这么做的。
他砸商店的橱窗玻璃、吃白食、抢伞、耍流氓都没有被警察逮进去,可正当他偶然经过教堂,听到人们唱赞美诗,心灵得到洗涤,准备重新做人,小说却没有结束,肩膀上被人拍了一下,是警察。
他将被发配到一个荒岛,关三个月。
一个荒谬的的结局,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反映出美国底层小人物的心酸,社会的黑暗,警察制度的虚伪。
这样的结尾,使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
好的结尾不一定非得有固定的模式,但懂得一些好方法也可以使文章增色。
在普普通通的作文比喻中,开头被比作“凤头”;主体被喻为“猪肚”;而结尾则被喻为“豹尾”。
拥有一个“豹尾”将使作文更厚重,更精彩,在应试中重视结尾也能加分。
因此,我们语文老师有必要进行结尾写作的辅导。
一、出乎意料式的结尾就以上面《警察与赞美诗》为类型,一般小说或者叙事文章往往会因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现实生活中学生作文在这点上不常用,但也可以达到相应效果。
如我曾经叫学生写过一篇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一位学生写了假如拥有神笔之后的种种妙处,也文从字顺,颇有亮点。
但该同学并未就此结束,继续写道:“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它会束缚我的想象和创造,使人懒惰依赖,所以,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首先把它折断!”这个结尾一下子化腐朽为神奇,翻出一层高境界,在满园春色中,一支独秀,尽领风骚。
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余韵悠长▍编者按:今天仍立志于写作的年轻人,大多已不屑于再读欧·亨利了。
这位出生于150年前的美国作家,一生写过300多个短篇,由于经济上的拮据,终于因病与饮酒过度,于1910年过早地死去了,终年49岁。
他的短篇作品常见诸于中学的阅读理解题中,现在看来已经略显老套了。
欧·亨利对自己的作品也不满意,他曾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是个失败的人。
我的小说究竟如何呢?老实说,我并不满意。
我就害怕人们说我是什么‘名作家’。
”但是短篇小说的精妙在于,它们不必过多铺陈背景和去脉,只需截取一个片段、一种情绪,用精准的语言展现微妙的人性,结尾处戛然而止,余韵悠长。
与长篇不同,它们以惊人的爆发力展开叙述,常常使读者唏嘘不已。
在欧·亨利的小说中,你见到的大多只有形形色色的骗子,一个又一个的正挣扎在贫困线下的社会底层的人们。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是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在文章情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欧·亨利式结尾”并不一定只出现在小说结尾处,也会在文章情节中。
例如,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有这样两个情节:苏比想通过“调戏”一女子来达到进监狱的目的,但这貌似“文雅娴静”的女子却反过来勾搭起了苏比。
又有一次苏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本“来路不正”。
“简朴而颇讨人喜欢”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人以品格端庄的感觉,却做了暗娼和小偷。
相信读者在读到这个情节时都感到不可理解,但细细想来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处处存在。
人们只是把卑鄙的行径掩藏在美丽的面纱下而已,表里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欧·亨利式结尾”在幽默中深刻地展现出了人性和世风。
这种艺术效果在另一篇名作《麦琪的礼物》中也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一对深深相爱的小夫妻——德拉和吉姆,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分别将自己最美丽的头发和家传的金表卖掉,去买了配的上金表的白金链子和配的上美丽头发的梳子。
欧亨利式结尾名词解释欧亨利式结尾,也被称为意外结局或意外转折,是指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的结尾方式。
这种结尾通常以出人意料的转折或意外事件来结束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是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时进行突然转折,出乎读者的意料。
这个转折可以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也可以是一个戏剧性的事件,有时甚至是一个悲剧性的发展。
通过这种意外的结局,欧亨利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礼物的最高目的》。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儿子为了给他生病的母亲买一顶漂亮的帽子,卖掉了他最贵重的物品:他的钟。
然而,在母亲得到帽子之后,她却显得非常冷淡,并将帽子送给了她的朋友。
儿子感到非常失望和伤心,但在故事的结尾,母亲给儿子一个小纸盒作为礼物,并告诉他,她卖掉帽子是为了给他买一个漂亮的露天游乐场。
这个结尾突然的转变使读者感受到了真挚的母爱和无私的奉献。
在另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一只眼睁开》中,一个男人因为失去了一只眼睛而非常沮丧。
然而,在他最低谷的时候,他发现他可以通过一只眼睛看到隐藏的宝藏。
这个结局表达了一种深层次的内涵,即尽管我们可能遭受挫折和困难,但仍然有希望和机会去发现美好的事物。
欧亨利式结尾的特色在于意外和突然,它通过出人意料的发展给读者带来了震撼和思考。
在一些情况下,欧亨利还通过让读者重新评估先前的故事或人物来揭示人类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真相。
这种独特的结尾方式使欧亨利成为短篇小说领域的重要人物,并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欧亨利式结尾是一种通过意外的转折来结束故事的方式,它打破了读者对故事发展的预期,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它揭示了人类情感和行为的复杂性,以及生活中隐藏的美好。
这种结尾方式在短篇小说中被广泛使用,并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浅行耕悟】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欧亨利式结尾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欧亨利式结尾——蒋小强'把灯打开——我不想在黑暗中回家'这是欧亨利的一句名言,欧亨利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处理小说的结尾,是欧·亨利最具创造性的贡献,这使他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他代表了一种新的结尾方式,被后世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简单地说,欧亨利结尾是设定情节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是出乎意料的,也可以让读者感到意外。
人们常说,短篇小说的大师往往会使人物的心理状况发生变化,在文章情节的结尾出人意料的改变,或者使主人公的命运突然逆转,出人意料的结果,但以一种合理的方式,符合现实生活,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是一种闭合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它被称为欧亨利的结局。
以他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警察与赞美诗》人物愿望:进入监狱在里面过冬。
实现条件:让警察逮捕他。
采取行动:吃霸王餐、砸商店、调戏妇女、大声喧哗、偷伞。
行动结果:进不了门、警察不睬他、妇女是妓女、学生庆祝、伞是那人捡到的。
人物第二愿望:主角受到赞美诗感化,想要做好人,重新开始生活。
最终结果:被警察以闲逛罪名逮捕。
浅显易见,很明白,却又意味深长。
正是如此,欧亨利的结局通常采用戏剧的形式,表达了深刻的社会内涵、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升华,并进一步指出了这一现实的不可逃避性。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下行趋势,引导读者思考文章之外的空间,理解读者的生活意义。
与另一种结局方式相比,莫泊桑的结局追求的是客观性,尽量不添加作者的思想。
欧亨利的结局则是主动攻击了黑暗社会。
那么究竟什么是欧亨利风格,怎么能写出欧亨利结尾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肤浅的定义,它们只是两个形容词,是“欧亨利式结尾”造成的效果,而不是这种风格的原理或本质上的特征。
需要注意的核心要点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绝对对立:人物带着主观愿望,采取一切能达成目的的行动,去实现主观愿望,然而恰好造成了、或者认识了与主观愿望完全对立的客观现实。
欧亨利式结尾范文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结尾往往是一个戏剧性的高潮,它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欧亨利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结尾形式,有的温馨感人,有的出乎意料,有的让人深思。
本文将通过分析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和几个典型的范例,来探讨欧亨利的绝妙结尾如何为他的故事增添了魅力和深度。
首先,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之一是反转。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情节都以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结束,这种反转让人意外、让人震惊。
比如在《礼物的基本原则》这个故事里,主人公詹姆斯认为妻子丽莎买了一只豪华的烟斗作为送给他的礼物,但实际上丽莎是为他的好朋友奥特的生日准备的。
这种反转让读者眼前一亮,叹为观止,使故事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其次,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之二是感人至深。
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结尾都是温馨感人的,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礼物的基本原则》这个故事里,最后詹姆斯接受了丽莎的道歉,他们夫妻俩感情更加深厚。
这种温馨感人的结尾使故事更加动人,让读者产生共鸣,深受感动。
另外,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之三是婉转离别。
在他的作品中,有些故事以一种婉转的方式结束,让人心生感慨。
比如在《生死合约》这个故事里,最后主人公告别自己的朋友,去执行一个特殊的任务,这种婉转的离别让人触动,使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之四是引人深思。
在他的作品中,有些结尾是带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让人深思不已。
比如在《生死合约》这个故事里,主人公最后离开了自己的朋友,去执行一个神秘的任务,这种结尾有着很深的象征意义,使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欧亨利式结尾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的高潮,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通过分析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和几个典型的范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结尾形式既具有出乎意料性,又具有感人至深和引人深思的特点,为他的故事增添了魅力和深度。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欧亨利的结尾手法,来丰富自己的故事,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欧亨利二十年后佳句赏析1. 欧亨利的《二十年后》中的对赏析人物形象的反衬开篇警察一出场,寥寥数笔就把一个刚正敏捷、忠于职守的好警察形象勾画出来。
而千里迢迢前来赴约的西部客的亮相却是“身子斜倚着五金店,嘴里叼着支没点着的烟”,看见警察上前,他主动搭讪,非常老练;他点烟时现出的模样是“宽下巴,犀利的眼神,右眉附近有一个刀疤”,这说明他在西部的经历非同寻常:他在西部“与一些精于算计的生意人过招弄钱”,自然少不了与他人发生激烈的争执和较量;其穿戴——“围巾用大颗钻石别针古怪地别着”,伸手看表时只见他“昂贵的表盖上镶着数粒小钻石”。
东返会友,他不忘把所有的行头都弄得贴金抹银的,这说明他怀有强烈的衣锦还乡心理,希望在至友面前展示自己二十年奋斗的成果。
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俨然变成了一个老于世故的江湖中人——“滑头鲍伯”。
他朋友身上的什么东西能够让像他这样经历复杂的人贸然在多年杳无音信的情况下千里赴会,并在深夜的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候呢?西部客言谈中不断出现俚语土话,这反映了他在西部是混迹于社会的底层。
他称呼年少至友时,不断用“家伙、好友、老伙计”等词,说明虽然二十年未曾谋面,在心中他一刻也不曾与至友分开。
他对自己的年少朋友称赞有加,用了四个形容词最高级:“最棒的”、“最好的”、“最真的”、“最可靠的”,说明虽然二十年过去,朋友在他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丝毫未减。
同时又反映了他在西部生活的不易:一个刚刚成年、不谙世事的城市少年只身前往那样的环境,要吃多少苦、经受多少煎熬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的日子让他感到疲惫,让他变得虚伪,所以他更能体会到友情的纯真和宝贵,所以他才会为了二十年前的誓约义无返顾地东返。
最后,当便衣警察前来冒名相认的时候,他误以为是老朋友重逢而按捺不住内心的膨胀,如数家珍地讲述自己的发家史。
——按捺不住地流露出把一切与对方分享的热切、迫切和急切的心情,全然抛开了平日在人前的伪装,虽然是描写罪犯,作者却通过这些细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率真坦诚的人喷涌出的滚烫情感——那么真实、坦率!那么赤诚动人!正面不写写反面,由此,读者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警察关于友情的描述不着一墨的深厚用意:作者越是通过西部客的口描述二人的友情及其对朋友的夸赞,就越突出了警察内心的挣扎与冲突。
编写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式结尾: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结尾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结尾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欧亨利(O. Henry)作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以其独特的结尾方式而闻名于世。
欧亨利的结尾常常出乎意料,给读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本文将探讨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和魅力,并举例说明。
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之一是出人意料。
他善于通过独特的情节安排和巧妙的伏笔,使故事以出人意料的结局结束。
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常常让读者大吃一惊,让人眼前一亮。
例如,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礼物的权力》中,主人公为了给妻子买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而妻子却为他买了一把用来修剪胡须的梳子。
这个结局既让人感到意外,又让人发人深省。
另一个特点是情感共鸣。
欧亨利的结尾常常触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善于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通过结尾来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和觉醒。
在《最后一片叶子》中,主人公对于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无助感到绝望,但在最后一刻,他看到了一片坚持不懈的叶子,从而重新找到了希望。
这个结尾不仅令人感动,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坚持。
欧亨利式结尾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结尾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传统的结尾往往是事情得到圆满解决,主人公取得胜利或者得到教训。
而欧亨利的结尾则常常是开放式的,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想象。
这种开放式的结尾给了读者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天堂与地狱》中,主人公面临着道德选择,但故事以短暂的停顿结束,留给读者去思考是选择天堂还是地狱。
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让读者更加参与其中。
总的来说,欧亨利式结尾以其出人意料、情感共鸣和开放性而深受读者喜爱。
它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欧亨利的结尾方式在文学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经典的艺术表达方式。
无论是在小说、电影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欧亨利式结尾的影子。
这种结尾方式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与读者的互动性,它让我们对故事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